基础
01
地基与基础的基本概念
基础是建筑物的墙体或者柱子深入土中的扩大部分,是建筑物的一部分,承受建筑物上部的全部荷载,将这些荷载及本身自重一起传给地基
地基是基础下面的土层,不属于建筑物,地基承受建筑物荷载而产生的应力和应变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直接承受荷载的土层称为持力层,以下则是下卧层。
(一)天然地基:
凡天然土层具有足够的承载力,不需人工改良和加固的,可直接作地基的称为天然地基。
天然地基要求足够的承载力、均匀变形能力、抵御地震和爆破的能力
(二)人工地基:
天然地基的状况如果不能满足支承建筑物的要求,需要对土层进行人工改良或加固,这种经人工处理的土层,称为人工地基。
常见的处理地基方法有压实法、 换土法 化学注浆法和 桩基。
02
基础分类:
1.按构造形式可分为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式基础、桩基础、箱形基础等。
1)独立基础
当建筑物上部采用框架结构或单层排架结构承重,且柱距较大时,基础常采用方形或矩形的单独基础,这种基础称独立基础。
(a)阶梯形 (b)锥形 (c)杯形
2)条形基础
基础为连续的长条形状时称为条形基础。条形基础一般用于墙下,也可用于柱下。
(a)墙下条形 (b)柱下条形
3)筏式基础
当上部荷载较大,地基承载力较低,条形基础的底面积占建筑物平面面积较大比例时,可考虑选用整片的筏板承受建筑物的荷载并传给地基,这种基础形似筏子,称筏式基础。
(a)板式 (b)梁板式
4)箱形基础
当建筑物很大,或浅层地质情况较差,基础需埋深时,为增加建筑物的整体刚度,不致因地基的局部变形影响上部结构时,常采用钢筋砼将基础四周的墙、顶板、底板整浇成刚度很大的盒状基础,叫箱形基础
5)桩基础
当建筑物荷载较大,地基的软弱土层厚度在5m以上,基础不能埋在软弱土层内,或对软弱土层进行人工处理困难和不经济时,常采用桩基础。桩基的种类很多,最常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桩,其根据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打入桩,压入桩,振入桩及灌入桩等。根据受力性能不同,又可以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等。
03
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
按基础的传力情况分类:
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两种。
(一)刚性基础:凡是由刚性材料建造、受刚性角限制的基础为刚性基础,常用刚性基础:砖、石、混凝土、毛石混凝土,这类材料抗压强度高,但是抗拉和抗剪强度较低。
●刚性角是基础放宽的引线与墙体垂直线之间的夹角。
柔性基础:主要是钢筋混凝土基础,在混领土基础的底部配以钢筋,利用钢筋来抵抗拉应力,使基础底部能够承受较大的弯矩。不受刚性角的限制。
04
基础埋深:
基础的埋置深度:
由室外地面到基础底面的垂直距离为基础的埋置深度。
基础的埋深≤5m 者为浅基础;
基础的埋深>5m者为 深基础;
影响基础埋深的因素:
1.与地基土层构造的影响
2.建筑物上部荷载及性质(多层1/12H、高层建筑中天然地基1/15H、桩基1/18H)
●最小构造埋深不得小于0. 5m。
⒉ 地下水位的影响
●地下水位低的地区:
基础底面应在最高地下水位以上200mm。
●地下水位高的地区:
基础底面应在最低地下水位以下200mm.
⒊ 土的冻结深度的影响:
●基础埋深一般在冻结线下200mm。
⒋相邻建筑物基础的埋深
一般情况下:新基础应尽量浅于原有基础。
当新基础深于原有基础时,两基础间保持一定的距离L
墙体
01
墙体类型:
⒈按墙所处位置及方向
● 位置:
整体—内墙、外墙
局部—窗间墙、窗下墙
● 方向:
横墙、纵墙
⒉按受力情况分类受力:
墙承重结构体系:承重墙、非承重墙
⒊按材料分类
土坯墙、砖墙、混凝土墙、钢筋混凝土墙
4. 按构造方式分类:
1)实体墙
2)空体墙——单一材料,内部空腹
3)组合墙——主体结构与保温材料复合而成
5.按施工方法分类
块材墙、板筑墙、板材墙
02
墙体结构方面的设计要求:
1.结构布置方案
结构布置:指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使用功能要求,对墙、梁、板、柱等结构构件的总体布局。
⑴ 横墙承重方案:
楼板的两端搁置在横墙上,纵墙只起联系与围护、分隔的作用。
优点:
① 空间刚度大,整体性好,抗震强。
② 纵墙不承重,开窗较自由,立面处理较灵活。
③ 板跨度小,结构经济。(一般3~6M )。
缺点:
①平面布置和房间划分的灵活性受限制。
②横墙较多,结构面积与自重相应增加。
适用:一般多用于开间不大,且房间重复排列的住宅、宿舍、办公楼等。
⑵ 纵墙承重方案:
楼板的两端搁置在纵墙上,横墙只起联系与围护、分隔的作用。
优点:平面布置灵活。
缺点:
① 空间刚度较差。
② 外墙开窗受到一定限制。
③ 较横墙承重方案,楼板的材料用量较多。
适用:开间较大不宜设置较多横墙的建筑,教室、实验室、阅览室等学校建筑。
⑶ 纵横墙承重方案:
房间尺寸变化和要求较多时,结构方案有时可根据需要来布置。
优点:
①空间刚度较好。
②平面布置,房间划分比较灵活。
(开间、进深变化较多)。
缺点:尺寸不一,使建筑构件类型增多。
⑷ 半框架承重方案 (部分框架)
①由外墙,内柱和梁组成的内框架结构。
②底层为框架承重,以上为墙承重结构。
2.有足够的墙体承载力和稳定性
墙体承载力:指墙体承受荷载的能力。
墙体稳定性:主要是通过墙或柱的高厚比
03
功能方面的要求:
一、隔热
可以从两个层面考虑
整体设计层面:
绿化遮阳、总平布局上考虑通风、建筑物的朝向选择、水体调节小气候
技术层面:
1.选用热阻大的外墙材料。
2.复合空腔(通风墙)
3.复合隔热外墙(附着隔热材料)
4.浅色饰面,提高反射
二、保温要求
1.提高外墙保温性能减少热损失:
① 增加外墙厚度。
②选择轻质多孔、导热系数小于0.3w/(m.k)
③ 采用复合墙
外保温、内保温、夹芯保温
2.防止外墙体表面和内部产生凝结水:在温度高的一侧设隔汽层
3. 防止外墙出现空气渗透:
① 选择密实度高的建筑材料
② 墙内外抹灰
③ 缝隙处理
三、隔声
1.加强墙体密封处理
2.加强墙体的厚度和密实性
3.采用有空气间层或者多孔材料的夹层墙
04
墙体的细部构造:
(一)防潮构造:
影响因素:
地表水及土层中的毛细水(潮气)
产生的影响:
①结构墙体的耐久性
②使室内墙面受潮脱落
③影响室内卫生环境及人的健康
墙身防潮构造措施:
●水平防潮层位置:
水平防潮层位置:
① 不透水的地面垫层:低于室内地面60mm处。
② 透水的地面垫层:平齐或高于室内地面60mm处。同时要高于室外地面150mm。
● 按材料三种常用构造做法有
1.防水砂浆防潮层
2.细石混凝土防潮层
3.油毡防潮层
(2)垂直防潮层
①室内地面有高差时;
②室外地坪比室内地面高。
位置:在靠近自然土一侧做垂直防潮层。
垂直防潮层的构造做法:填土前在两道水平防潮层之间的垂直墙面先抹上15-20mm厚的水泥砂浆找平层,再刷防水涂料
(二)勒脚构造:
勒脚:建筑物外墙接近室外地坪的那段墙,它的作用是为了 加强墙脚保护与防水(毛细水、反溅水)
勒脚的构造做法:
⑴ 墙身局部加厚或换坚固材料
⑵ 墙身抹灰
⑶ 墙身贴面
(三) 散水和明沟:
散水:
紧靠外墙勒脚四周设向外倾斜的护坡,使在勒脚附近的水可以马上排走。
散水做法与要求:
宽度:一般为600~1000,自由落水的屋顶散水宽等于挑檐宽+200
坡度:为3%—5%,低端高于室外地面20
明沟:
靠近勒脚下部设置的排水沟。
宽度:200mm左右,0.5-1%的沟底纵坡
(四)门窗洞口构造
1. 过梁:设置在门窗洞口上部并跨越洞口的宽度梁即为过梁。
作用:为了支承洞口上部分墙体的荷载,并将荷载传递到洞口两侧的窗间墙。故是承重构件。
2.窗台
避免沿窗面留下的雨水渗入
窗台构造要点:
① 挑出长60mm;窗台长度最少每边应超过窗宽120mm
②窗台表面抹灰、贴面;
③窗台面做坡;
④挑窗台下必须做滴水
⑤密封处理
(五)圈梁
圈梁是沿建筑物全部外墙及部分内墙设置的连续性封闭梁。
圈梁的作用:提高建筑的整体刚度和墙身稳定性,减轻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破坏。
圈梁构造要点:
(1)位置:
(2)断面形式:□、L形;
(3)断面尺寸:高度180-240mm,宽度同墙厚或≮180mm
(4)尽量与楼板结构连成整体。圈梁应闭合,遇到标高不同的洞口,应上下搭接
(5)圈梁与门窗过梁合一。
(六)构造柱:
定义:在多层砌体房屋墙体的规定部位,按构造配筋并按先砌墙后浇灌混凝土柱的施工顺序制成的混凝土柱
作用:圈梁和构造柱共同工作形成空间骨架,以加强建筑的整体刚度,达到抗震的目的。
设置位置
尺寸:截面厚度与墙一致,最小截面尺寸为240*180,每隔500mm设置2根φ6钢筋拉结两边的墙体,伸入两边墙体≥1m
(七)门垛和壁柱
当墙体过长或者受到集中荷载时,应该设置壁柱,以提高墙体刚度
在墙体上开设门洞要设置门垛,尤其是转折处或丁字墙处,确保门框的安装。
(八)女儿墙压顶
知识点:础、墙体篇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构造
返回版块7.65 万条内容 · 187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看一下。。学习下这方面的内容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