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利时事 \ 廉洁文化丨“海青天”的治水廉洁两三事

廉洁文化丨“海青天”的治水廉洁两三事

发布于:2022-09-14 13:34:14 来自:水利工程/水利时事 [复制转发]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政治家、著名清官。海瑞一生历经四朝,历任知县、州判官、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宝丞、两京左右通政、右佥都御史等职。每到一任,他都以民为重、推行清丈、平赋税,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遂有“海青天”之誉。海瑞巡抚应天期间疏浚吴淞江河道、修筑水利工程,也在中国治水史上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海瑞像


心系百姓疾苦  疏浚通流利民


明隆庆三年(1569),应天治下的太湖平原,既是朝廷的米仓也是不折不扣的灾地。海瑞到任前,洪水已让大批百姓成为了饥民。当时江南复杂的地理和政治环境,让治水成了大难题,各级官员“问之水利,茫然无知”。海瑞到任后了解到吴淞江下游河段“潮泥日积,通道填淤”,太湖泄水不畅,遇上雨涝,周围数十万亩土地被水淹没,酿成大灾。海瑞深感百姓痛苦,立即向朝廷上奏了《开吴淞江疏》,掷地有声地提出:“是吴淞江一水,国计所需,民生攸赖,修之举之,不可一日而缓也!”


   

千岛湖龙山岛海瑞祠


在疏浚吴淞江时,面对治水经费不足的困境,采用“以工代赈”招募灾民一起治水,按工发给灾民银两和口粮,将救灾与治水相结合,既解决了治水工程缺乏劳力的问题,又解决了灾民的吃饭穿衣问题。


自古以来,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议轻信人言。海瑞躬历山川,布袍绶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间,实地查看丈量淤塞河段,深入了解灾情。他结合同时代水利专家归有光、潘季驯的治水理论,不断调整优化治水方案,最终确定了“束水攻沙”的方针,将吴淞江面缩窄改深,通过增加水流冲击,避免河沙淤积推动河床抬高。疏浚吴淞江之后,“隆庆四、五年皆有大水,不至病农”,多次上演了“灾年无灾”的奇迹,一直到清代吴淞江沿岸依然“虽有小灾,不成大害。”《明史》这样评价此次治水:“海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


清正廉洁刚正  后世为官楷模


海瑞为官廉洁自持、刚正不阿。他认为清廉是为官的基本道德要求,为官者只有修身正己、廉洁自律、才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海瑞就任应天巡抚之后,立即颁布《督抚宪约》,规定巡抚出巡各地,府、州、县官一律不准出城迎接,也不准设宴招待。明确工作餐标准,物价高的地方纹银三钱,物价低的地方两钱,连蜡烛、柴火等开支也在上述数目之内,任何时候都不准超标。


海瑞不畏强权、秉公执法。在任巡抚时,为了均平田赋徭役,严惩恩人徐阶之子,命其退田于民。在疏浚吴淞江时,看到治水官吏监工不力,命人将其捉拿归案,绳之以法。施行“以工代赈”时,为避免基层官员贪污中饱,给灾民发放救济粮款时他“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摸索一钱”。


   

思贤院中的海瑞塑像


五百年来,海瑞的凛然正气、浩然风骨一直为后世所传颂。他一生节俭,毫无积蓄,母亲去世时靠朋友资助才购得一块坟地,临死前还嘱咐仆人将朝廷多发的七钱银子薪俸即刻归还。他刚正不阿之秉性、清正廉洁之品行、为国为民之赤子之心,已如“海刚峰”般耸立我辈心头。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当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心系群众,廉洁从政,牢牢守住道德底线和法纪红线,勇担时代重任,不负强国使命,永葆初心本色。

来源: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

作者:张莹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水利时事

返回版块

3508 条内容 · 4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江西省堤防保险项目正式启动

康山大堤 长乐联圩 8月11日,江西省水利厅与由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分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组成的联合体签订堤防保险项目省级保险合同,标志着江西省堤防保险项目正式启动。 江西为长江流域五大暴雨区之首,境内山地丘陵多、水系发达,雨水多但时空分布不均,洪涝灾害多发频发,对水利设施尤其是堤防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水毁修复资金巨大。为有效应对洪涝灾害,分担和转移堤防灾损修复压力和风险,创新堤防管理方式,我省积极引入堤防保险机制,建立堤防保险制度,让保险公司参与投保堤防的运行管护工作,不断完善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