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道路桥梁 \ 桥梁工程 \ 万安桥被焚毁 预防性保护迫在眉睫

万安桥被焚毁 预防性保护迫在眉睫

发布于:2022-09-14 09:31:14 来自:道路桥梁/桥梁工程 [复制转发]


2022年8月6日晚9时许,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现存最长木拱廊桥——万安桥突发大火,现场浓烟滚滚,火势滔天。当地政府、公安、消防救援等部门立即组织力量奔赴现场展开救援。火势于当晚10时45分扑灭,未造成人员伤亡,但万安桥被焚毁,火灾具体原因正在调查中(图1/2/3)。一场大火揭示了我们在文物保护中对于自然灾害预防的一些薄弱环节,如何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图1 失火前的万安桥

 

图2 燃烧中的万安桥

 

图3 灭火后的万安桥


廊桥遗殇——万安桥的前世今生


万安桥原名为“龙江公济桥”,后改称“彩虹桥”,20世纪后更名为“万安桥”沿用至今。万安桥位于福建省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桥长98.4米,宽4.7米,五墩六孔木拱廊桥;桥墩为舟形,采用块石堆砌,跨度10.6米至15.2米不等。桥屋38开间,九檩穿斗式木屋架,小青瓦歇山顶,桥屋两侧设“美人靠”供休憩使用。万安桥始建于北宋元五年(公元1090年),900余年来,历经了数次损毁和重建,而今这一“中国现存最长木拱廊桥”又蒙受祝融之灾,闻者无不痛惜叹惋。所幸万安桥建桥技术的传承人还在,国家级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春财,1954年万安桥重建时,18岁的黄春财和父亲一起担起主墨重任,完成了他的第一张木拱廊桥设计图(图4)。目前,图纸仍保存完好,使万安桥在修复时可以做到“修旧如故”,再现木拱廊桥风采,让木拱廊桥这一技艺继续传承下去。


 

图4 黄春财手绘木拱廊桥设计图纸


匠心筑梦——中国廊桥营造技艺


廊桥按结构分类分为木梁廊桥、石梁廊桥、石拱廊桥及木拱廊桥四种,木拱廊桥是其中数量最多,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类,是我国古老造桥术的尾闾,被称为我国“桥梁建造史最后的活化石”。木拱廊桥又分为“叠梁廊桥”“编木廊桥”“贯木廊桥”,称呼有所不同,但桥梁结构基本相同,均不使用铆钉,只需要相同规格的圆木做杆件,叠压穿插,搭接而成。桥梁结构全部由大小均匀的巨大圆木纵横相置,交叉搭置,互相承托,逐节伸展,形成完整的木撑架式主拱骨架。


以此次焚毁的万安桥为例,其结构为“编木”结构(图5)木拱廊桥,建造流程一般为:选桥址、建桥墩、测水平、立水架柱、上三节苗和五节苗、进间苗栓、立将军柱、上剪刀苗、安桥板苗与马腿、建桥屋10个部分。


 

图5 “编木”拱架


桥址的选择通常从建桥成本和方便出行的角度出发;桥墩一般由当地的石材堆砌而成,目的是抬高桥体,保证拱脚不沾水,并保证河流排水的畅通;水架柱的作用是支撑三节苗、五节苗等上部构件,供工匠上下往来,起到类似于脚手架的作用;三节苗、五节苗构成木拱廊桥的主体结构;进间苗栓的作用是将斜苗向外侧撑开,增加榫卯结构的摩擦力,减少廊桥的左右摆动;将军柱是立在三节苗石上的竖向立柱;上剪刀苗的作用是解决横向受力问题,避免桥体产生侧移;桥板苗也称纵横梁,作用是使桥板苗平稳受力的桥拱架,马腿是五节苗下牛头上安装的一个“丌”形木撑;桥屋即为人们提供遮挡风雨及社交的公共场所,部分桥屋的支柱与将军柱是一根整木,有效地将荷载分布于木拱桥之上。


水火为敌——廊桥遗产的保护现状


近年来,国内多地廊桥频频发生不同程度的火灾事故,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2004年6月13日,福建古田县发生火灾,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的半山桥被烧,燃烧的桥引火过溪,烧至对岸山林,桥林俱毁;2005年6月11日,因桥上祭祀的香烛引发火灾,始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的县文保单位——浙江景宁县梅崇桥被烧为灰烬;2006年6月27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福建屏南县百祥桥被人为纵火烧毁(图6);2011年5月28日,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夷山余庆桥发生火灾,导致该桥木构部分燃烧坍塌(图7);2019年1月13日,福建南平建瓯市吉阳镇玉溪村步月桥发生火灾,桥体几乎完全被火焰吞噬,只剩下部分木结构(图8)。步月桥始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全长127.8米,宽5.05米,桥屋42间,是闽北现存最长的伸木臂木梁结构、堤桥结合、亭廊宫式飞檐的古代厝桥。


 

图6 屏南县百祥桥火灾

 

图7 武夷山余庆桥火灾

 

图8 福建玉溪村步月桥大火


木结构遇火即燃,火灾俨然是木质廊桥最主要的灾害类型。近年来发生的廊桥火灾事故中,起火原因各不相同,但大多都是人为因素,人们在反思火灾源头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木制廊桥暴露出的突出隐患:结构耐火等级低、用火用电不规范、消防设施设备缺失等。


火灾之外,洪水是廊桥的另一大敌,查看廊桥相关史料记载,频频出现“洪水冲圮,几建几毁”等相关记载。而近些年来廊桥毁于水患的相关报道也频频出现,2006年2月28日,因福建牛头山水电站蓄水,水位暴涨导致寿宁县长濑溪桥被毁,水没过廊屋,逼近桥顶,最终倒在修竹溪怀中(图9);2010年“6.14”特大洪灾中,福建南平峡阳镇八字桥被洪灾完全冲毁(图10);2016年9月,“莫兰蒂”号超强台风在南方沿海登陆,致福建永春通仙桥、浙江泰顺薛宅桥、文兴桥、文重桥等一众廊桥被毁。在以上被毁的廊桥中,不乏一些价值极高的文物,比如作为福建省重点文保单位的永春通仙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全长85米,宽5米,共六墩五孔两台,是闽南绝无仅有的长廊屋盖梁式桥(图11);泰顺薛宅桥横跨锦溪,共建廊屋15间,其拱矢极大,桥头坡度30多米,是泰顺县内桥面坡度最大的木拱廊桥,被载入《中国桥梁史话》,在世界桥梁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图9 福建寿宁县长濑溪桥被淹

 

图10 福建南平峡阳镇八字桥水毁后遗址

 

图11 被毁前的福建永春通仙桥


水患对于廊桥的破坏力不亚于火灾,主要原因是:第一,洪水冲刷结构坍塌。骤然而至的山洪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廊桥,极易导致桥体结构破坏,造成坍塌。第二,洪水浸泡基移桥倾。长时间洪水浸泡扰动桥岸地基,导致基础位移,而木质拱架受水浸泡也将会整体上浮,引发结构破坏。第三,次生灾害综合破坏。暴雨洪水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河床冲蚀等,将对廊桥造成极大危害。


水灾火患之外,木质廊桥还面临着雷击、地震、白蚁虫害及其所引发的次生灾害的威胁。在应对这些灾害时,应进行科学的防灾工程建设。灾害发生后采取一系列应急补救措施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尽最大可能消除隐患,对廊桥进行预防性保护,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防范未然——预防性保护理论与框架


预防性保护来源于英文“Preventive Conservation”的直译,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30年罗马召开的第一届艺术品保护科学方法研究的国际会议上。预防性保护理念发展至今,其内涵与外延不断发生变化。东南大学朱光亚教授基于建筑遗产预防性保护的全过程,给出了系统全面的定义,即:在建筑遗产保护中,所有防止价值丧失和结构破损的行动,通过信息搜集、精密勘探、价值和风险评估确定遗产面临的风险;通过定期和系统检测掌握遗产损毁规律;通过损害预防、日常维护、科学管理等措施及时降低或消除威胁,让遗产处于良好状态,避免盲目的修复加固。通过该定义可以发现,预防性保护强调的是预防性、主动性、系统性以及最小干预,旨在建筑遗产未发生损毁前,通过建筑遗产劣化的探测和损害的分析评估,了解风险因素,利用科学的监测,分析建筑遗产损毁规律,进而制定科学的保护方案,提前消除或降低建筑遗产的危害因素。


针对建筑遗产的预防性保护,国内研究受风险管理理论的影响,大致形成了以“基础信息搜集——风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因素防范”流程为主的框架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技术措施的研究(图12)。


 

图12 预防性保护框架体系图

基础信息搜集


基础信息搜集包括历史、环境和管理等文本信息搜集和建筑本体及环境的勘察数据搜集,是整个体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预防性保护的前提。针对文本信息调查,我国在建筑遗产领域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档案制度。在建筑遗产精密勘探方面,除了传统的测绘方法,国内也开展了大量新型数字测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如基于近景摄影、三维激光扫描的测绘技术;地测雷达、超声仪、应力波等对于遗产病害的勘察技术。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就是收集有关风险因素、风险事故等方面的信息,找出导致潜在破损的风险因素。风险识别有赖于对遗产损伤机理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针对性地进行损伤诊断。目前国内已有大量的研究成果,比如针对砖砌体建筑的损毁诊断系统(MDDS)、针对木结构劣化程度的定量分析系统、针对石材劣化机理的定量分析系统、针对古建木材损伤的模拟探究等。然而,目前研究仍以定性研究为主,运用数据进行精细化的定量研究是未来的重点。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旨在研判损害风险可能性、频次、影响程度、修缮维护成本和对遗产价值影响度,进而确定风险防范措施的类型、方案和次序。在进行具体的风险评估工作时,除了结合表格(如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表)和语言描述之外,借助Aster Plot等可视化平台以及PAM等聚类算法模型进行更加直观的可视化分析,为建筑遗产的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手段。

风险防范


风险防范是针对不同的风险损伤,采取一系列措施,维持与提升建筑遗产性能。具体包括防灾规划、日常维护、监测预警、科学管理等,其中监测预警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也是建筑遗产自然灾害风险防范中最为行之有效的举措。目前国内对于应县木塔、敦煌莫高窟、虎丘塔等遗产的监测预警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引入了诸多先进技术,如红外、传感、激光扫描、智能控制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法体系。


多管齐下——

完善廊桥遗产预防性保护体系


廊桥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瑰宝,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现有遗产预防性保护技术为廊桥的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相对于实用属性已逐渐淡化的大多数建筑遗产来说,廊桥遗产仍在承担着交通、市集、休闲、祭祀等功能,现有遗产预防性保护体系仍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廊桥保护的需求。


廊桥预防性保护的核心是对灾害风险因素的全面把控和精准消除,本质上与中医治疗“未病”的预防性思想趋同。因此,基于“治其未生、未成、未发、未传、愈后防复”的中医理论,提出完善廊桥预防性保护体系的建议。


加强廊桥价值认知与文化传承


廊桥源于北宋,延续千年,这离不开廊桥文化的代代相传,其中包含的思想理念、组织管理制度、修缮技术等对于廊桥预防性保护体系的建立意义重大。对此建议:第一,加强廊桥文化的价值认知。提高大众对于廊桥文化的价值认知是传承的基础,这也是廊桥文化生命力延续的重要保障,而定量化的价值评估体系的研究可为廊桥预防性保护提供价值导向。第二,加强传统廊桥制度体系的传承。学习借鉴传统岁修、监督监测、工艺传承、工程时序、资金筹措等方面的优秀制度文化,对于丰富现代廊桥预防性保护组织管理方法具有很大帮助。第三,加强传统廊桥营造技艺的科学化提炼。传统廊桥营造技艺凝聚了古代匠人丰富的智慧,在现代科技背景下对此进行再认识,实现传统技术的科学化总结和系统化提炼,对于当前廊桥预防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廊桥预防性保护技术的研发


基于廊桥的本体特征、灾害特征和艺术文化特征,加强针对性的保护技术研发。重点包括:第一,廊桥信息留取与表达技术。如何全面、精确、系统地留取廊桥信息是预防性保护信息搜集的关键,现有的遗产勘测技术大多是基于保护工程的需要,无法满足廊桥预防性保护精细化、系统化的需求。因此,应加强三维激光扫描、超声波、红外、元素分析等新型技术在廊桥测绘、病害无损勘察、材性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集成形态信息、损伤信息、材性信息等,建立多层级的差异化HBIM模型及其相应的数据库。第二,廊桥性能检测与评估技术。针对木拱、石拱、平木等不同类型的廊桥,研发对应的损伤肌理数据库和损伤诊断系统;针对火灾、洪涝、台风、雷电、地震等不同的灾害类型,开展相应防火、抗冲击、抗风、防雷、抗震性能检测,评估安全性能。第三,廊桥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包括温度、湿度、风向、风速、尘土等大环境下灾害因素的监测,廊桥结构变形与损伤、材料性能、构件缺陷、消防等安全监测以及游客和其他社会潜在因素的监测等;建立廊桥监测预警系统,对监测系统实时采集的信息进行基本的统计分析和趋势分析,以科学地得出安全评估及灾害防控预案。


加强廊桥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管理性保护是廊桥预防性保护的保障,也是预防性保护体系核心内容,具体包括:第一,法律政策保障。法律政策是预防性保护最基本的手段,廊桥屋桥结合的特殊属性在消防管理方面仍处于模糊地带,建议完善针对廊桥的消防管理制度,为廊桥预防性保护提供健全的制度保障。第二,保护规划保障。保护规划是廊桥遗产最有效的维护方法,建议进一步明确廊桥遗产有效的保护范围和控制建设地带,制定专项防灾规划,在保护规划中达到廊桥预防性保护的目的。第三,组织管理保障。组织管理保障是廊桥保护措施得以落实的关键,一方面应加强领导,明确各廊桥安全责任人,制定标准化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乡村义务消防组织,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演练;另一方面加强教育,提高游客素质,对点烛燃香等祭祀行为进行重点设防,规避各种人为因素对廊桥造成的损害。

此次万安桥再次被焚毁事件已不可挽回,但我们应在此次事件中汲取教训,在做好善后工作及修复工作的同时,思考如何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如何更好地建立预防性保护体系,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及时预警,灾害发生过程中及时阻断损害扩大,是当前建筑遗产、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桥梁工程

返回版块

19.39 万条内容 · 60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对《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中公式11.2.2-2的疑问

  ★ 规范 :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 JTG/T2232-01-2020 ) ; ★ 章节: 第11章:抗震措施(一级抗震措施中式11.2.2-2);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