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装配式建筑 \ 装配式施工 \ 50%装配式!常州市“十四五”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规划印发

50%装配式!常州市“十四五”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规划印发

发布于:2022-09-05 16:52:05 来自:装配式建筑/装配式施工 [复制转发]

常州市“十四五”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规划


一、“十三五”回顾


(一)发展成效


1、“十三五”规划目标圆满完成

全面贯彻落实《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和《常州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精神。绿色建筑发展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确立的任务指标。


2、 政策法规体系健全

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绿色建筑发展政策体系。


3、 规划引领作用显著

注重顶层设计,超前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指导绿色建筑和绿色城区发展。


4、 绿色建筑量质齐升

积极探索审查机制创新,武进区首创“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海绵城市”三合一联合审查模式,实现了绿色建筑、建筑产业现代化、海绵城市建设政府监管全面覆盖。同时,积极组织省级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资金申报,以点带面、由区到城推进示范工作。


5、 建筑能效有序提升

积极加强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维护管理,开展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等工作,平均每年统计1000多幢建筑能耗。截至“十三五”末,我市民用建筑能耗数据中心已完成76个项目数据的连续稳定上传,同步开发了市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将历年能耗统计数据、能耗监测实时数据在平台上进行集中展示,开展对比分析,为不断提高用能管理水平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6、 装配式建筑稳步发展

装配式建筑工作机制基本建立,闭合管理体系逐步形成,装配式建筑项目已全面推开,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1492万平方米。创成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示范园区2个,示范基地19个、示范项目7个。试点示范的开展对装配式建筑工程实践和管理创新、促进建设行业转型升级带动作用显著。


7、 绿色城区提档升级

积极引导支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区域示范创建,绿色城区创建成效走在全省前列。


8、 创新驱动步伐加快

大力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创新,构建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积极组织科技示范项目申报,以试点示范引领为抓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9、 宣传推广全面展开

积极打造行业交流和人才培育平台,依托武进绿建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研究院、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上海)中心常州基地,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建设全省低碳技术研发中心、低碳培训中心和低碳教育科普基地,推广高效零碳能源、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


(二)存在问题


1、绿色建筑品质有待提高

对绿色设计在建筑前期的介入与融合重视不够,设计在绿色建筑实施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尚未完全发挥。绿色建筑标准的执行和绿色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参差不齐,高品质绿色建筑项目较少,住宅整体质量和舒适度仍需提高。


2、建造方式有待转型升级

建造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影响、建造质量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向绿色建造、精益建造、数字建造、装配式建造的转型升级步伐仍需加快。


3、运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基于实际用能和运行实效的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机制效果不突出,重建设轻运营的现象仍然普遍。适应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治理能力不足,传统的行政许可监管手段面临调整,需建立和完善更为科学、高效、创新的监管体系。


4、自发效益转化不显著

政策和产业支撑不足,绿色金融支持方式仍需探索。“绿色建筑+”新技术、新产品供给不足。合同能源管理、碳交易、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等市场化推动机制尚不完善。


二、“十四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绿色城乡建设面临新政策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建筑行业是碳排放重点领域,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深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优化建筑用能结构、促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将为实现我国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做出积极贡献。


2、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迎来新机遇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常州市处于长三角几何中心,上海、南京、苏锡常三大都市圈在此交汇,具有“一点居中、两带联动、十字交叉”的突出区位优势,对支撑“沪宁杭三圈”同频共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3、城市绿色转型注入新动力

长期以来,江苏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尤其是近年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已成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最浓厚的底色。面对新形势的发展,江苏省人民政府在《关于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二)挑战


1、机制创新适应新形势的挑战

在现阶段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趋势下,需要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跨部门协同,形成合力,更好地激发绿色建筑市场活力,逐步实现绿色建筑发展从“政府强制”转向“市场推动”的转变。


2、新技术融合与赋能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绿色建筑不仅仅停留在传统建造层面,其与互联网、物联网、CIM技术、5G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交叉融合孕育出了“绿色建筑+”的发展新方向。这就要求绿色建筑行业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接受新技术的有机赋能,并与本地产业结合,孵化新兴行业。


3、绿色建筑品质与获得感提升的挑战

进入“十四五”之后,居民对于建筑和城市环境的要求日益增长,从仅仅满足基本居住需求变成了对绿色环境、交通出行、生活品质、智能家居的综合要求。这就需要建筑具有更多的、更高的性能,在建造绿色建筑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安全、耐久、健康、节能、舒适等多个方面,不仅仅局限于单项指标的提升,更要通过提高绿色建筑品质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4、市场驱动与绿色氛围营造的挑战

大部分房地产企业将获得标识作为取得财政奖励,提高销售预期的主要手段,并未将其作为提升建筑品质的真正动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需要大型房地产企业制定绿色建筑发展战略,切实提高住宅的能效水平和绿色性能,真正调动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的意愿,形成以消费者为主体的绿色建筑市场环境和绿色生活氛围。


三、规划总则及目标定位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为总目标、总纲领、总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弘扬“勇争一流、耻为二手”常州精神,坚持不懈抓创新、抓环境、抓项目,强力推进工业智造、科教创新、文旅休闲、宜居美丽、和谐幸福五大明星城建设,着力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加快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社会高效能治理,推动“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再出发,勇争一流,争创更多第一唯一,成为全省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的一面旗帜,努力以市域现代化先行为全省现代化建设探路。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民生共享

以保障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以大幅提高民众对绿色建筑的获得感为目标,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耐久性、健康性、舒适性、功能性,同时通过融合智慧城市和智能建筑技术,增强绿色建筑感知度,提升绿色基础设施使用体验,提高绿色城市管理效率,助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政府引导,市场驱动

加强政府对绿色建筑的引领、促进作用,各级政府把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激励绿色建筑发展的行政管理、经济扶持与奖惩政策,开展广泛持续的绿色生态理念普及教育,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工作机制,形成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合力。促进市场资本进入绿色建筑与绿色城区建设领域,保护市场资本在绿色、节能领域投资的合理经济收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实现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由政府引导向市场需求拉动转变。


3、突出重点,兼顾全面

以建筑领域碳达峰为导向,兼顾舒适健康、智慧人文等发展要素。以高品质绿色建筑建设为重点工作,兼顾既有建筑能效提升;以绿色城区集聚示范为重点,兼顾适宜技术和先进模式向全市的复制推广;以城镇为重点发展区域,兼顾乡村地区。


4、因地制宜,经济适用

结合常州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绿色建筑发展的工作现状,充分考虑地方建筑特色、气候特点,合理制定绿色建筑发展规划,选择适宜、经济的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促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


(三)规划目标


以新时代国家和江苏省建筑领域碳达峰及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为指引,到2025年,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全面实现,建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实现双控,用能结构合理化,建筑工业化稳步发展;提供优质产品、服务和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行业高质量发展。创建全省领先、国内一流的绿色低碳城区,实现高水平设计、高品质建造、高效率管理,进而提升城市的品质和文化,集中彰显城市发展地域特色。人民生产生活空间明显改善,宜居宜业格局进一步完善,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1、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目标


绿色建筑:在城镇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基础上,打造一批“可获得、可感知”、特色鲜明的高品质绿色建筑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160万平方米。加强绿色建筑运行管理,加强公共建筑室内空气品质监测,率先推动公共建筑调适试点工作。


绿色城区:继续加强绿色建造试点城市、绿色宜居城区、武进绿色城区等示范区建设,推动高铁新城绿色城区率先打造全省碳达峰目标下节能低碳、智慧宜居的绿色城区样板。加强运营过程监管与创建成效后评估,建立全过程动态评估机制。“十四五”期间推动创建国家绿色城区1个,创建省级绿色城区1个。


2、建筑领域碳达峰发展目标

积极贯彻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推进碳达峰目标下绿色城乡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将碳达峰目标要求细化分解至示范创建各项工作。 新建民用建筑节能水平持续提升,居住建筑全面执行75%节能标准,新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积极开展零能耗和零碳建筑试点并取得积极成效。研究探索建筑领域碳达峰实施路径,推进试点工作,建立碳 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面积达到350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替代建筑常规能源比例超过8%。


3、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目标

大力推动绿色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完成不少于10个绿色建造试点项目;持续推进“三板”在项目中的应用,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50%以上。大力推广装配化装修,新建住宅采用装配化装修面积比例达到10%;逐步提高绿色建材、高性能门窗及成品厨卫应用比例。积极推进BIM技术全过程应用和装配式建筑技术集成应用项目落地,提高全市建筑建设和管理信息化水平。


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


(一)高品质绿色建筑发展


1、强化顶层设计主导作用

注重在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中传承和发展常州市建筑文脉,挖掘当地建筑文化特质与基因,研究带有地域特征的材料、工艺和做法;优化城市设计理念,形成适宜技术体系,深入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适应人民对建筑使用日益增长的需求。针对绿色城区开展建筑领域碳达峰、充电桩、多功能杆等特色专项规划的研究、编制和落地,通过课题研究形成绿色城区建设技术导则,指导绿色城区建设。


2、推动高品质绿色建筑发展

全面贯彻执行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32/3962-2020),积极响应《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在全市树立高质量绿色建筑典型示范项目,大力推进可感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拓展绿色建筑内涵,进一步推进健康、智慧、人文、低能耗等理念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推进功能完善、绿色宜居、健康安全的高品质住宅建设,研究编制《常州市高品质住宅技术指南(试行)》,为全市住宅建筑设计、建造提供指导原则,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对室内声、光、热舒适度及装修污染物、颗粒物等指标开展长期监测,形成高品质绿色建筑环境监测管理平台,建立动态反馈和管理提升机制。到“十四五”末,星级绿色建筑显著增加,既有建筑能效水平不断提高,住宅健康性能不断完善,装配式建筑占比稳步提升,绿色建材应用进一步扩大,绿色住宅使用者监督全面推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绿色建筑创建活动,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


3、深化推进绿色住区和绿色校园建设

贯彻执行省《住宅设计标准》(DB32/3920-2020),以高星级绿色小区为切入点,开展节能低碳、智慧服务、生活配套、人文氛围、健康建筑、适老设施、绿色物业等创新工作,打造高品质生活圈。发展高舒适度导向的绿色健康住宅技术体系及推进机制,发展成套技术、优化产品选型、探索适宜模式、活化市场作用。打造一批老百姓满意度高的高品质绿色住宅项目,持续开展百年住宅、低碳宜居住宅等试点工作。建成一批绿色校园标识、节能型节水型校园、装配式建筑、海绵校园、智慧校园多种示范类型集成的高品质绿色校园。注重培育校园绿色文化,建立展示参观基地,开设绿色建筑相关课程。


4、积极开展建筑调适项目实践

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进建筑调适,实现绿色建筑高效能运行和既有建筑提质增效,完成一批建筑调适试点项目。探索用无成本和低成本技术手段开展既有大型公共建筑综合效能调适,对包括冷热源、照明、电梯、变配电等用能及管理系统进行调整优化,提升设备能效、精细运维管理。以能源管理和低碳决策为目标,对楼宇自动化系统进行激活和升级,以全面准确的运行状态数据监测、精确优化的运行控制、全局合理的管理调度和友好便捷的交互界面,来达到设备的最优运行,实现管理高效和成本控制。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后评估工作,系统全面评价绿色建筑实施情况及技术成效,为调整和改进绿色建筑运行策略积累数据和提供指导。


5、探索全过程工程咨询和建筑师负责制

通过开展建筑师负责制试点工作,切实提高城乡建设综合设计水平,促进绿色建筑设计与绿色城市设计的协调和统一;通过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工作,推动建筑全生命周期协同管理与建筑精细化管理。


(二)建筑领域碳达峰发展


1、提高建筑节能标准

全面贯彻执行《居住建筑热环境和节能设计标准》(DB32/4066-2021), 到2025年,新建建筑全面按照超低能耗标准设计建造,推动政府投资项目率先开展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示范。 加强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推广适宜的外墙保温系统。


2、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推动太阳能光热、光电、浅层地热能、空气能等新能源在建筑中的综合利用。提高建筑用能柔性,构建以“直流建筑+分布式蓄电+太阳能光伏+智能充电桩”为特征的新型建筑电力系统。鼓励在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和新建工业建筑中推广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与验收,推广空气源热泵技术研究与产品。通过污水源热泵区域能源站建设和运营,优化区域能源结构,实现多能互补及能源梯级利用,提升整体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建筑舒适品质。


3、持续加强既有建筑碳排放管理

加大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力度,深入开展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统计、审计和公示工作,分类制定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探索实施基于限额指标的公共建筑用能管理制度,对超过能耗限额的既有建筑进行改造。聚焦医院、酒店、商场等高能耗建筑,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方式实施绿色节能改造,提升建筑能效。升级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完善能耗监测与分项计量等系统,加强数据采集和分析,形成能耗动态反馈与管理机制。开展建筑碳排放的核查和交易探索,引导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4、组织开展老旧小区更新改造

加强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前期诊断评估工作,通过规划统领提升技术和方法的集成度;强调智慧运维,探索技术创新,加强配套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和运维服务管理;从区域入手,形成系统化解决方案。开展城镇老旧小区功能提升与人居环境改造关键技术研究,推广应用适老化改造、无障碍通道、加装电梯、海绵城市等相关技术和产品。


5、碳排放交易试点

贯彻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部署和碳达峰发展路线图,并与五年规划做好衔接。开展低碳示范区、零碳建筑建设等多类型试点,完善相关标准、产业体系。研究碳排放清单编制方法,探索实施建筑碳排放评价指标和管理办法,开展建筑行业碳排放交易试点示范。


(三)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


1、加快推进装配化装修

进一步加大装配化装修相关技术、产品研发力度,健全完善标准体系,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在装配式建筑中加快推广装配化装修,建立内装部品体系,推广应用主要部品模块,形成集标准设计、系列开发、规模生产、配套供应、技术集成的一整套部品生产体系。


2、促进绿色建材推广应用

加大绿色建材产品和关键技术研发投入,推广高强钢筋、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砌体材料、结构保温一体化墙板等,鼓励发展性能优良的预制构件和部品部件。加快开展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建立健全绿色建材采信机制,推动建材产品质量提升,在政府投资工程中率先采用绿色建材,显著提高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强化绿色建材信息化管理,建立绿色建材采信应用数据库,探索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构建有效监督和诚信管理机制,提升绿色建材宏观决策和行业管理水平,打造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


3、推动信息技术集成应用

大力推动BIM技术在试点项目设计、施工、运维阶段的集成应用,以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推动智慧工地建设和建筑机器人等智能装备设备应用,实现工程质量可追溯,提高工程质量和管理效率,提升建造信息化水平。


4、深化推动绿色建造试点工作

推广工程标准化设计,完善模数协调、构件选型等标准,统筹建立本地区标准部品构件库。引导试点项目采用少规格、多组合设计方法,推进住宅、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的模块化设计,实现标准化和多样化的统一,提升建造工业化水平。鼓励试点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全过程工程咨询等集约化组织管理模式,促进设计、生产、施工深度融合,提高建造集约化水平。引导大型企业建立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数据采集、数据交互和信息共享,深入挖掘数据价值,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鼓励试点地区开展绿色建造产业集群培育,整合形成绿色建造产业链。


5、加强产业工人培训

针对人才短缺问题,依托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专项能力实训基地,与本地相关专业院校合作,有针对、有重点地对各类人员进行分层次培训,培养适应行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建筑业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助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带动产业不断升级。


(四)技术支撑体系发展


1、支持行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积极开展建设科技项目申报和验收工作,支持建设领域各单位在绿色建筑、建筑产业现代化、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加强技术研究和工程运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及产品。


2、依托高校资源,推进产学研平台建设

鼓励工程建设领域各类企业、建设主管部门与高校开展技术研究、业务创新等多层次合作,推进产学研平台建设。优化产学研合作模式,打破行业壁垒,实现各主体间交互式合作,结合行业发展热点,建立高校企业战略联盟。扩大科研技术转化投入应用,促进技术成果产品化、商业化。


3、开展新技术产品研发,探索现代前沿技术

对物联网、区块链、5G等技术在住建行业应用进行研究,开展管道直饮水应用、供水漏损控制技术等标准研究,结合工程应用示范,全面发挥科技进步对住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支撑作用。


五、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分区规划


(一)重点发展区


1、规划目标

重点发展区包括常州市高铁新城、钟楼区皇粮浜片区、天宁区郑陆镇、金坛区河海大学新校区和武进绿色城区等重点区域。重点发展区以新建建筑、技术创新、集成应用为导向,具体规划目标如下:


2、发展方向


(1)围绕重点发展领域开展高质量绿色建筑相关示范工作,打造高品质绿建、海绵城市、零能耗建筑、BIM全过程应用+装配式、绿色校园、75%节能率+健康住宅、智能建筑等多种示范类型集成的绿色城区。


(2)以高铁新城区域能源站建设和运营为依托,探索碳中和路径,推动率先实现碳达峰。


(3)高效整合创新要素、培育市场创新主体、加快科创平台搭建。围绕武进绿色城区建设长三角建筑科技创新中心,针对绿色建筑+互联网、绿色建筑+新能源、绿色建筑+新材料等创新领域,搭建创新链、赋能产业、辐射行业,建设高质量绿色建筑和高品质绿色城区。


(4)建立基于CIM技术的城区智慧综合管理平台,推进动态评估。以绿色、健康、舒适为导向,开展建筑物性能和室内外环境质量监测,掌握大量的一手数据,为绿色健康后评估提供支撑。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城市从规划设计到智慧运行的全过程高效管理。打造基于CIM技术的绿色城区规划成效评估和建成效果评估技术体系和应用场景。


(5)加强绿色基础设施领域创新,如区域能源站、多元杆应用、充电桩规划、光伏储能/零碳建筑/产能建筑等探索。


(二)引导发展区


1、规划目标

引导发展区包括所有重点发展区以外区域,以既有建筑改造提升与城市更新、长效推进机制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完善,在局部领域实现突破为导向。


2、发展方向


(1)进一步引导开展绿色建筑推进和保障工作,借鉴示范区经验完善长效机制。增加绿色建筑标识数量,提高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比例。


(2)以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和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试点示范。


(3)运行标识、健康建筑、 超低能耗建筑 BIM技术应用等示范取得突破。


(4)加强和完善绿色交通、绿色照明、海绵城市等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规范考核管理


围绕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加强相关职能部门协同管理。进一步健全联席会议和工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主体责任,研究建立有效的联动工作机制。持续完善绿色建筑年度任务分解和考核评价制度,优化绿色建筑发展考核指标体系。有序推进规划成效评估工作,完善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制定明确的规划评估计划。成立专家小组,负责讨论决策示范项目的技术路线并承担验收和督察责任。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考核制度,将各区绿色建筑工作任务纳入年度考核指标。


(二)加强政策扶持,落实激励措施


持续地开展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创新,加大财政投入,重点向绿色城区、绿色校园、绿色医院、高星级绿色建筑项目、保障性住房等项目倾斜。鼓励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高星级绿色建筑和绿色住区,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提高生活品质。各级相关部门要积极推动和引导企业争取国家和省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对获得高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或采用先进绿色建筑技术、推动绿色建筑科技进步的建筑工程予以一定资金奖励,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的积极性,为全面实现常州市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三)加强部门联动,创新监管模式


坚持质量第一发展导向,推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管理全过程质量提升,增加人民群众满意的产品、工程及服务供给。落实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完善和优化新建建筑在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环节执行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标准的质量监管手段,鼓励采用“互联网+监管”手段,推广施工图数字化审查,试点推进BM审图模式,提高监管效能。推行可视化技术交底,通过在施工现场设立工程实体样板方式,统一工艺标准,规范施工行为.探索工程咨询、能效测评等专业机构参与监管的制度设计。开展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试点,运用保险手段对外墙外保温、室内空气品质等重要节点进行质量风险防控。推动建立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质量信用体系,加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对市场主体进行信用评价,实行基于信用信息的差别化监管方式。


(四)推进数据整合,强化智慧管理


加强与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相关行业开展数据信息共享和系统应用,通过整合、分析挖掘数据应用价值,发挥统计数据决策支撑和市场服务作用,指导建筑业主及第三方服务机构对建筑用能系统实施精准化运行与改造。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数据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存储和数据库的现代化,建立涵盖地理信息房屋建筑等固定信息及人口、能源消耗等动态信息的城市智慧能源管理服务系统,强化大数据关联分析、融合利用,实现城市及建筑用能的智慧化管理。


(五)驱动科技创新,加强能力建设


构建市场导向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创新体系,围绕节能和绿色发展战略,组织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科研攻关和项目研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与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深度融合。用好绿色建筑创新奖、部科技计划项目平台,不断优化指标体系和项目布局,充分发挥对绿色建筑创新方向的引领作用,推动可靠技术工艺及产品设备的集成应用,促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产学研用体系构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动绿色城区、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等多层次的示范工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经验。加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咨询产业发展,在建筑节能运行和改造中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引进和培育专业服务管理公司。加强第三方检测、节能审核评价及建筑能耗测评机构能力建设,发挥现有的节能监管及建筑能效测评体系作用,加强节能专业人才培养,加强节能专家队伍的管理。


(六)加强宣传培训,推动公众参与  

 
制定绿色建筑培训计划,对全市规划、设计、审图、施工、监理、质监、物业以及绿色建筑咨询等单位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将绿色建筑知识作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绿色建筑技术和管理人才。组织开展绿色建筑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设计方案竞赛,开展对常州地区绿色建筑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技术方案、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的研究,不断丰富技术类型,努力提高应用水平。在传统媒体如网站、电视台、广播、报刊等途径之外,鼓励结合互联网、自媒体、手机客户端等新渠道开展高质量绿色建筑宣传介绍、大众评选互动、在线问卷调研等活动,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先进经验,提高大众参与度。加强对室内外环境的监测与展示,对公众关心的室内空气污染物、颗粒物、水质等关键指标设置智慧展示和公示系统,增强民众对绿色建筑的感知度和对绿色、健康、舒适环境和生活便利性的获得感。响应国家关于绿色生活方式的倡导,加大绿色建筑实用技术宣传,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绿色建筑知识,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引导公众合理使用绿色产品。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装配式施工

返回版块

9389 条内容 · 12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钢结构支撑系统的构造

  今日百科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