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盛的需求、有限的供给”是大多数历史城区交通的共性特点,苏州古城尤为显著。苏州古城既是旅游中心,也是就业中心。苏州古城有十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十七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一百七十八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有十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十七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一百七十八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游客络绎不绝。同时,苏州古城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高,商业、办公、文化功能集中,承载着城市中心的职能。合理组织交通是保障苏州古城各项活动有序开展、各项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本项目以苏州古城为研究对象,从综合交通视角对古城慢行交通进行系统梳理、优化,促进机动化交通减量、慢行交通增量,提升交通体验,从而达到古城保护、利用和开发的协调开展。
项目背景
传承历史,苏州古城水陆并行双棋盘的城市肌理和深厚的资源禀赋形成了良好的慢生活基底,也面临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交通需求冲击:快速发展机动化交通,高涨的停车需求,旺盛的旅游人口及旅游交通,以及本地人口老龄化、旅游日益国际化等新的交通需求。如何协调各类方式、各类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既延续古城肌理、保护古城风貌,又要兼顾现代生活,需要有所取舍、综合统筹。
水陆并行双棋盘格局历史延续 | 老龄化趋势明显 |
道路流量高饱和 | 停车缺口较大 |
总体思路
本次规划以构建生活便捷美好、环境低碳友好、游览体系完好的“宜居、宜业、宜憩、宜游”慢行交通体系为总体目标,提出保护发展、品牌打造、多元协调的规划策略。在网络层面,构建了阅览历史、休闲康体的特色慢行网络以及肌理延续、需求响应的生活慢行网络;在设施层面,提出了多层面的慢行交通设施改善方案;在政策层面,通过多形式“公交+换乘”和内部多元公交提升强化公共交通系统,通过动态减量和静态控需限制引导私人机动化发展。在总体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阊门慢行示范区、沿临顿河慢行道详细方案。
特色及生活网络道路提升
多层次换乘体系示意图 | 多元公交系统示意图 |
创新特色
01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古城特色慢行廊道识别
本项目在常规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定量出行路径和需求,以整合后的基础数据作为分析基底,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对慢行特色廊道进行特征识别,使得分析结果更加准确合理。
首先通过无人机航拍、现场探勘等方式完成基础数据整合,在此基础上对人流分布、热点路径和分时流量等进行深入挖掘,最终有效识别了五条慢行特色廊道。
02
兼顾历史传承和现代发展的道路分类方法
本项目深入研究了自隋唐以来古城街巷肌理的演变过程,同时从道路的交通和场所二重功能出发对现状道路进行甄别分析,最后通过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行人等多方式出行需求验证校核,将苏州古城内部道路划分为“路”、“街”、“巷”三大类别,其中“路”包含三横两纵,关注慢行保障; “街”包含四横五纵以及观前商业街区,强调慢行优先; “巷”则包含一般“巷”、“巷”+学校医院以及“巷”+历史文化街区,推动慢行主导。
03
统筹时空分析的慢行可达性评估和提升
可达性是慢行系统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本项目首先通过栅格划分、在线地图服务、POI获取解析对慢行时间可达性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基础路网修正、服务范围校核、服务路径检验对慢行空间可达性进行分析。在古城的运用中,以营造“轨道+慢行”社区,构建15分钟宜居慢行生活圈,提高特色慢行廊道500米服务范围为优化目标,协调用地布局,对重要节点的慢行通道衔接进行强化提升,共打通、新增11条道路,开放小区、公共建筑内部10条道路。
04
基于机器学习的慢行环境感知技术
本项目通过模拟感知的方法对苏州古城慢行交通环境进行评估,为整体环境提升提供数据支撑。该技术方法通过抓取的街景图片模拟步行者和骑行者的“慢行视角”,在此基础上,通过机器学习的语义分割对图片中的道路、慢行空间、建筑、绿化以及天空等要素提取分析,计算街道绿视率和天空开敞度等慢行环境指标。本次规划对古城内16条主要道路进行了街景抓取和环境感知,并提出了具体的慢行环境改善提升措施。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交通规划
返回版块3441 条内容 · 120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