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砖混结构 \ 雷峰塔-白蛇一传,浮屠千年

雷峰塔-白蛇一传,浮屠千年

发布于:2022-08-29 09:34:29 来自:建筑结构/砖混结构 [复制转发]

每一座古城,都有一处地标。而每一处古城的地标,又往往是浮现天际的宝塔。

雷峰塔之于杭州城,是不可替代的。而雷峰塔之于西湖,更是景观构成的焦点。


它是东南佛国的体统,白蛇传说的载体。
它是西湖风韵的象征,城市兴衰的见证。

它带着千年前的砖石走来,为我们带来宋风与吴越的遗韵。
它裹挟着无数民间传说,为我们上演最凄美的爱情故事。

     


     


与这座城市的强相关,让雷峰塔诞生之初,就注定和杭州绑定。


雷峰塔,伫立杭州的千年浮屠。至今,它依然在时光中惊艳。


雷峰塔虽已不存,但我们还是可以从现存遗址与旧照中还原它原本的构造,结合部分史料,我们依然可以还原出它的模样。

     


     


     
不妨就让我们再回到千年前的那个临安,一睹雷峰塔的尊容。

西子湖山  


西湖,作为中国景观设计的集大成者,   湖山与城市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隋以前,西湖   “水泉咸苦,居民稀少”,   本是一副不宜居的样子。  

但这个湖东边兴起了一座城市,   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城市将运河与西湖,钱塘江联系起来,人们开挖了西湖的活水道,让西湖从逐渐消失走向了繁荣。


而西湖随着城市和运河的兴起,也逐渐有了人文气息。

西湖的人文史日新月异,随着改朝换代而不断演进,人们的借景抒情之感,也假借西湖得以生发。

正如红豆喻相思,十里长亭为送行,西湖也有喻体,那也就是被文人眷顾的西湖“十景”。

南宋时期,西湖十景初见端倪,而直到清康熙帝御题后,才逐渐定型为我们如今所知。



西湖十景因分布不同而各具特色,而与十景相伴相生的,便是形形色色的宝塔。

西湖东岸是杭州城,而北,西,南三面皆是连绵不绝的群山,   而正是在这些群山之巅,古人就开始选址建造宝塔。  

《西湖图》传为南宋 李嵩所作

《西湖图》同视角  摄影师:肖奕叁

西湖北岸宝石山建有 保俶塔 ;西湖西岸则有 双峰插云 ,即 南高峰 北高峰 峰顶各有宝塔;以及 灵隐寺内还有石质双塔 留存。


     
保俶塔      
     

南高峰塔复原示意

钱塘江畔,还留有   六和塔     闸口白塔,   均是江南古代的代表之作。


     

六和塔

     

闸口白塔


除此之外,更不用说西湖历代佛庙中还修有宝塔无数,只是幸存至今的古塔不多。

而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则是最为出名的雷峰塔。


如果我们将视野从湖岸放大到整个西湖,我们会发现,这些塔的选址都是西湖主要峰峦的视觉走廊上。

正如我们也称雷峰塔为西关砖塔一样,因为塔也位于杭州城西南的清波门外。

清波门原址复原建模  

而当我们步入其中,会发现塔与岸堤上的桥或其他亭台很自然的构成了一副景观整体,前后错落有致,视觉上也相得益彰。


吴越遗题  


而雷峰塔在西湖景观中,则是重中之重。   雷峰塔因其所在山名,而取名雷峰塔。

夕照山与雷峰塔  

其实历史上的塔名远不只有这一个,其他的名字都与吴越国有关。


吴越国(907年~978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统治者钱氏笃信佛教,为了   将舍利“佛螺髻发”奉安,   在西湖之滨建塔。

撰写于塔壁的碑刻《华严经跋》拓片


建塔初期佛塔还没有正式名字,根据该塔所在的吴越国临安城门位置,暂时取名为   “西关砖塔”。


佛塔最早的官方塔名是“皇妃塔”,   考证于21世纪雷峰塔遗址出土的《华严经跋》,跋文残碑记载着   “塔因名之曰皇妃云”。

后世由于音似、僭越等多种原因,讹传成“王妃塔,“黄妃塔”等别名。


不论历代古人如何称呼它,但非常可惜的是,这样一座家喻户晓的宝塔,却没有留存至今。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个历史问题,那就是雷峰塔的原貌究竟是怎么样的?


古画和旧照上的雷峰塔,无论是楼阁式木塔还是倒塌前的砖砌残塔,都是五层塔身,   但是原塔样貌就是五层吗?

     


     


学术界对雷峰塔的层数就   有这样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原塔吴越初建时为七层,南宋重修减为五层。

二是,原塔初建时就是五层。

- 初建七层一说 -  

认定原塔层数为七层的一方,是根据吴越国王撰写于塔壁的碑刻《华严经跋》来判定的,跋文残碑上记载   “宫监弘愿之始,以千尺十三层为率,爰以事力未充,姑从七级。”


这里的意思是说建塔之初想把塔建成十三层千尺的高度,   但因为技术和财力不够,改为七级。  


学者们从其他相关史料发现吴越王室崇佛,王室大兴寺院宝塔。

雷峰塔作为吴越国王亲自监塔的工程,被寄托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   塔的形制等级应是较高的,至少不会低于同时期的五代佛塔。

吴越闸口白塔  

而与雷峰塔同时期的佛塔还遗存有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杭州六和塔   等,它们都是七级佛塔。


     

杭州六和塔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雷峰塔作为大型皇家工程,自然等级不会低。

这一时期的佛塔,   多为八面七层砖身木檐塔,   塔身逐层收分,轮廓为呈缓和抛物线形。


雷峰塔如果是七层佛塔,则符合同时期的构造结构。   一至五层的塔中央为塔心室,塔顶上两层为金属塔刹贯通塔顶。


所以雷峰塔的原塔层数本为七层是合理的,   后南宋遭遇兵火重修改建为五层。

- 初建五层一说 -

认定原塔层数为五层的一方,是根据南宋和明的方志(记录地方历史及地理的古籍)著录来判定的。

“雷峰,在净慈寺前显严院,有宝塔五层。”——南宋《淳祐临安志辑逸》

“始以千尺十三寻为率,寻以财力未充,姑建七级,后复以风水家言止存五级。”——明《西湖游览志》

这里是后世史料描述吴越国从十三层缩建为七层,   后被风水家的言论影响,塔只建到五层。

杭州博物馆藏,雷峰塔出土砚台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雷峰塔修造不久,吴越国就“纳土归宋”了,可能归宋之后,雷峰塔也就此停止了修造。

再看南宋重修雷峰塔的《庆元修创记》,   上面记载“洎宣政兵火,屋宇烬矣,独塔颓然榛翳间”。

《庆元修创记》拓片

当时塔院内的木构建筑被兵火烧毁,雷峰塔的外檐木构也难于保全,只有砖砌塔身处于杂树荒草间。     碑记中并没有明确提到这场火是否让层数由七层减到五层。


如果重修过程中拆除两层砖砌塔身,一般是会将从塔上拆掉的砖用以塔院建筑、散水、铺地等用砖之处重修使用。

南宋御街考古遗址发掘出的地砖样式  

但是在遗址勘察过程中,   除塔身遗址以外没有发现吴越五代时期的砖,塔身遗址中也未找到南宋时期的塔砖。

雷峰塔倒坍后的塔砖

所以   有专家判断雷峰塔始建即为五层,南宋并未对砖砌塔身重修。

原塔的层数到底是七层还是五层?

在现有史料的研究中,确实各有道理。   不妨再等等,也许未来会有更新的研究来明确地告诉我们。


云峰巨构  


就雷峰塔现存遗址及吴越佛塔的基本构造,   我们按七层构造   还原了吴越的雷峰塔,这样在收分和塔心柱排布上均可以参考同期古塔。

以此为依据,我们为大家拆解这座宝塔的玄机。


雷峰塔自下而上分为 台基、副阶层、木构腰檐及平座层、塔顶 四个部分。




台基 -


底部为须弥座台基,雕刻为压地隐起式浅雕。


雷峰塔台基遗址


上面的图案是 佛教中“九山八海”的须弥山、海涛纹和摩羯纹等,这是吴越佛塔所特有的特征之一。



雷峰塔台基遗址


踏步登上副阶层,副阶是指第一层塔身外的一圈回廊。



副阶加大了塔的内径,为信众提供了在入塔前举行绕行礼拜仪式的场地。



砖构 -


塔身自下而上每层高度等差均匀递减,塔逐渐向内收分。


以砖砌塔身为核心,从塔身外壁 伸出木构梁、斗栱,用以支撑木平坐形成外槽廊。



砖砌塔体表面抹白灰,表面模仿木构砌出壁柱、壁带、梁和斗栱,与木构一样涂成红色。




塔刹 -


塔顶覆以八角攒尖屋顶,最顶推测为七层相轮金属塔刹。



刹顶有八道索链与各屋角相连,防止塔刹被大风吹倒。


杭州闸口白塔塔刹



-铺作  -


如今,雷峰新塔的斗栱形制按宋《营造法式》中的做法来设计。


檐下采用六铺作单杪双下昂斗栱,平坐采用五铺作双杪斗栱。


雷峰新塔现状铺作


转角铺作采用宋《营造法式》中的列栱(栱件至转角相交出跳,仅见于转角铺作)。


雷峰新塔转角铺作


每个斗和栱构件都有“?”卷杀的做法并在上面绘制金色花纹。


雷峰新塔副阶层铺作


而就古塔复原来看,其实我们可以参考应县木塔上斗拱的排布与同时期江南佛塔的斗拱样式。



雷峰塔与应县木塔的区别在于,南北方差异与砖木混合带来的塔身构造不同。


应县木塔斗栱


我们来看同时期的杭州六和塔。


六和塔外观为十三层外廊木檐,内部有七层。塔的八个面,每面外檐廊成三开间,正中设窗。每面除设有角柱外,还有两根檐柱。


杭州六和塔


在第二、三、四层(相当于回廊木檐的三、五、七层)的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出双杪,第五层以上(相当于 廊木檐的九层以上)为四铺作出单杪。


杭州六和塔回廊铺作

回廊在转角处砌出圆倚柱,上施转角铺作为四铺作,挑出的华栱为木质材料,泥道拱及斗都是为砖刻的,与塔身浑然一体。

杭州六和塔回廊铺作

塔心室的每面设两朵铺作,悬出壁外的斗或拱都是木质的构件,用于装饰。



- 双 套筒式结构 -


砖砌塔身并非实心砖砌体,而是 双套筒式结构。


塔身由内外两层塔壁组成,内壁之内形成塔心室, 内外壁用各层回廊联通并相互支撑,加强了整座塔结构的稳定性。



这与早期佛塔的做法大不相同,早期木构佛塔中多建有塔心柱,标志着舍利所在的神圣中心。


杭州六和塔塔心柱


如日本奈良现存法隆寺五重塔、法起寺三重塔等, 实例中 发现塔心柱贯穿塔身,直通塔顶,支撑塔刹。



而雷峰塔中塔心室的出现,虽不与塔心柱完全等同,但是重新强调中心塔柱在佛塔中的象征意义。


杭州六和塔塔心室


双套筒式结构同时是导致吴越地区佛塔内部新的礼拜仪式的原因之一。


改变了过去只在佛塔的首层绕行礼佛的情况,吴越信众能在每层内外壁之间形成的回廊环绕塔心室,随木梯盘旋而上逐层礼拜。


 

杭州六和塔回廊木梯


- 八面塔身 -


雷峰塔的平面形式为八角形,是吴越国地界内的佛塔最普遍的形式,现存可确定平面形式的30处吴越塔之中,有19处为八角形。


杭州六和塔顶视照片


从结构方面来看, 八角形比起方形在受力上更加稳定, 用来建造高层佛塔有绝对的优势,这与吴越钱氏想建“千尺十三寻”的初衷相吻合。


同时,八 角形塔塔身内径相比方形加大一圈,更容易采用双套筒式结构。


杭州六和塔回廊照片


从图形寓意来看, 八角形从构图形式上更接近圆形, 是否意味着佛教当中世界的循环,万物圆满且和谐。


湖州飞英塔塔心柱


从使用功能来看, 八角形相对方形的平面,便于信众一圈圈地绕行礼拜,更好地放下尘世杂念。


吴越的佛塔不只是对唐代以前佛塔的模仿沿袭,而是在砖石建筑和佛塔建筑史上都有前所未有的重要创新,更影响了宋、辽时期佛塔的发展。


     

山西应县木塔


     
     

湖州飞英塔

雷峰塔为木檐砖身楼阁式塔,是五代佛塔的创新形式。


在砖造塔身外加上木构腰檐、平坐和栏杆的做法   是以砖石替换木材,以期   佛塔永固,同时也在外观上达到与木楼阁式塔的相似效果。


止步千年  


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中曾说:

“然而一切西湖胜迹的名目之中,我知道得最早的却是这雷峰塔。我的祖母曾经常常对我说,白蛇娘娘就被压在这塔底下。”

在鲁迅的这篇《论雷峰塔的倒掉》刊登之后,掀起了 学界 对白蛇故事的广泛研究。

但雷锋塔的倒塌,却并非要归咎于“传说”。

从老照片的角度来看,雷峰塔自1859年进入影像世界起,至1924年9月25日倒塌,它的外部形象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



究其原因,则是因为 宝塔在明代嘉靖年间,便遭到了围攻杭州倭寇的火烧,木构檐廊早已焚毁,仅存最坚固的砖构塔身。


康熙,乾隆等清代皇帝游西湖时,看到的也只是残塔而已。


     


     


但老照片中最明显的改变,恰恰是雷峰塔倒塌的关键。


大约自晚清起,宝塔下就用砖砌出了一个台阶,并以貌似白石灰的建筑材料加固塔底。


对比佛利尔1911年和西德尼·甘博1919年拍摄的两张照片,我们还可以得知, 这种加固应该不只一次,甘博照片中的白灰显然是新上的。


     


     


那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民间盛传,雷峰塔砖具有各种特异功能,如“凡事都必平安,如意,逢凶化吉”、“利农蚕”等, 故而人们常来塔下挖砖,以至塔基几乎被挖空,不得不采用措施,加以保护。


民国十三年(1924年)九月二十五日,雷峰塔因塔砖盗挖过多、塔址附近造屋打桩引起震动,终而倒坍。


     


     


好在塔内除了珍贵文物,并没有什么“白蛇娘娘”,否则,拿走的塔砖,应该是不能镇宅保平安的。


我们大可不必去苛求前人的愚昧,错误并不在某个人, 而应该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教育缺失的时代。



值得一提的是,雷峰塔倒塌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却是不小的。


徐志摩创作了诗歌《再不见雷峰》,感慨说:


“再没有雷峰;雷峰从此掩埋在人的记忆中”。


雷峰塔倒塌,“雷峰夕照”和南雷峰北保俶双塔格局的消失,其实也为西湖名胜填上了一抹黯淡。


宝相重明  


掩埋于黄土之下的雷峰塔默默地等待了七十余年,终于在千禧年迎来了属于它的涅槃重生。


杭州政府   为了再现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正式委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进行新塔重建设计工程。


为了配合设计团队弄清雷峰塔遗址情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了雷峰塔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考古工作者清理了雷峰塔坍塌后的遗址,勘察了塔身和台基等遗迹,出土了大量建筑残件、佛经碑文、佛教器物和吴越国钱币。


考古工作者根据这次出土的《华严经跋》,上面记载“佛螺髻发”,   推测雷峰塔有藏“佛螺髻发”的地宫,地宫位于塔心室下方。



     
     
     
地宫发掘现场

地宫为砖砌竖穴,口部以一块方形石板密封,石板上压以巨大的顶石,没有盗扰迹象。

考古队用起重机吊起地宫上重达一吨的石板,发现地宫正中间放置铁函。


地宫发掘现场


打开地宫的铁函,一座金涂塔夺目而出,底部水锈斑斑,上半身光彩熠熠。


铁函内置放的正是供养“佛螺髻发”的纯银阿育王塔,由纯银捶揲成型,整体铆焊套接。   塔的平面为方形,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构成。


基座下面用方形银板封护,   塔座的每侧以菩提树、禅定小佛像4尊相间作装饰。


塔身四面圆拱形龛内镂刻 摩诃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月光王施宝首、尸毗王割肉贸鸽、快目王舍眼等佛本生故事, 人物外表鎏金,四角各有一护法金翅鸟。


     
     


     
     


塔身的最上层用忍冬及兽面纹作装饰。   塔身四角的山花蕉叶,正面捶揲反映佛祖一生事迹的佛传故事画面,   共16幅,背面捶揲佛坐禅、说法等形象。


塔刹由刹杆、五重相轮和顶部的摩尼宝珠等构成,   塔刹的底座装饰12朵覆莲,五重相轮上饰忍冬、连珠纹、底轮最大,往上渐收。

     


     


雷峰塔地宫出土的舍利塔形制是金棺银塔,其意义等同于金棺银椁,   是瘗埋佛舍利的最高规格。

     
     


     


塔身完整无缺,镂刻图案最为清晰全面,更是首次发现的吴越舍利塔。

铁函下叠压大量铜钱,并夹杂玉钱、玉龟、料珠、玛瑙饰件、铜镜、银臂钏等供养舍利的   “七宝”。


     


     


     


     


     
     


 

古塔遗址的发掘工作渐入尾声, 需要考虑对遗址增设保护罩进行原址保护。


浮屠重现  


设计团队提出将新建筑和遗址保护罩结合建造,这是当时中国文物界的首次尝试。

清华大学郭黛姮教授提出新塔要在原址上跨遗址而建,将遗址“保护罩”与新塔融为一体。   新塔不能只是作为西湖旅游景观建筑,更应该用来彰显出雷峰古塔的历史魅力。


郭老师的团队在前期提出五种新塔选址方案,经过反复推敲对比,   认为原址建塔是最有利、最合理的方案。

遗址周边场地局促,植被茂盛,   原址新建的做法可以避免人工改造破坏夕照山山体和原有的植被。


同时在原址上所建的塔与周围山体的嵌合关系也很合理,   西湖南岸的雷峰塔与北岸的保俶塔位于同一条子午线上。


双塔交相辉映于湖面,不禁让人赞叹古人选址的妙处。


-外观-

在设计雷峰新塔形象时,需要从老照片中找寻古塔的原貌作为参考。


照片上一层层孔洞是塔身各层屋檐与平坐的挑梁所在的位置,进一步确认 斗栱 位置,绘制出各层塔身,再根据塔身遗址高度来推算出新塔尺寸。


雷峰新塔沿袭了宋的八面 五层,带平座腰檐的楼阁式古塔外观形象。

台基以下有两层,高大的台基和副阶空间作为保护古塔遗址的“保护罩”,罩住整个地面遗址。


新塔同时满足了旅游的需求,在内部设有能快速输送游客的电梯和人行楼梯,让更多的游客 登高望远,一览西湖美景。


-结构-

雷峰新塔作为   “保护罩”   ,对遗址进行罩护式保护,   底层必须是大跨度无柱空间,所以新塔就不可能使用传统楼阁式塔的结构体系。

雷峰塔遗址

设计团队提出使用轻质特殊的钢结构,   它具有   “可识别性”   的特点,外观上是现代的,与传统的塔做出区分,便于识别。

雷峰新塔转角铺作  

同时它也具有   “可逆性”   的特点,钢结构的节点通过铆接的方式组装,随时可拆可换。

新塔塔体的钢柱为了满足塔体收分和底层架空无柱的需要,   做成了斜柱。


利用副阶柱比塔身柱向外跨出的一段距离,使斜钢柱在下层   进一步向外倾斜,最后落到位于遗址周围的新塔基础上。

除了特殊的钢结构主体,新塔的门窗、栏杆和装饰瓦等构件都是   采用铜薄板。

雷峰新塔铜质阑额  

铜板重量轻,使用寿命长,   在钢表面涂塑后,铜板的使用大大减轻了塔身自重。

雷峰新塔铜质铺作

现如今,新雷峰塔屹立在西湖夕照山上,成为西湖不可或缺的景观焦点。


虽然不可避免的丧失了部分古意,但却也是恢复西湖景观较合理的方式。


白蛇留传  


除了雷峰塔本身,白蛇传的故事也早已家喻户晓。


作为与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齐名的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白蛇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深刻而重要位置。  

关于蛇的传说故事在中国神话里并不稀有   ,但第一次将白蛇的故事与西湖、塔联系在一起的,   最早可以追溯到宋话本《西湖三塔记》。


这便是雷峰塔白蛇传故事的雏形,可那时的故事宣扬的却是妖精害人,人妖不可共处。


而在此后的一千年里,后世人们根据自己的情感喜好不断地为白蛇传增添新的内容,各版影视剧中雷峰塔的形象也不尽相同。

文人的创作调整,艺人的舞台经验以及观众的接受心理,使白蛇传故事日渐丰满的同时,   以戏剧的形式传遍了华夏大地。


一个原本蛇妖缠人的故事变成了一个女人敢于冲破封建束缚,坚贞追求爱情的故事。

人们从这段超越人妖、时空、古今的挚爱中感受到 白娘子对许仙刻骨铭心情感,   成为了人世间最真、最善、最美的化身。


一曲“   千年等一回   ”,便瞬间能将人带入那段缠绵悱恻、情意绵绵的浪漫梦境。

在风光旖旎的 西湖 ,白娘子见到许仙,由邂逅而交往,两心相许,私结良缘。


白娘子为争许仙水漫金山惨遭失败, 断桥重逢 ,白娘子肝肠寸断,但对许仙爱仍胜于恨。


白娘子被法海镇于 雷锋塔 下,不见天日不见爱人,对自己的一往情深却无怨无悔。


西湖水干,江湖不起,雷峰塔倒,白蛇出世。

杭州的西湖、断桥和雷峰塔,因为白蛇传凄美浪漫的爱情神话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传奇色彩,未见其塔,先闻其名,自古以来多少人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向往的情愫。




雷峰塔与白蛇传结缘,而它的命运似乎和白娘子一样曲折多难。

这座佛塔数次历经 严重破坏, 于1924年倒塌,   可能白娘子真的,就此重获自由了吧。

或许,当我们登塔远眺时,有时难免心感遗憾,再怎么美观的雷峰塔,终究不是那座千年古塔。

  雷峰塔一直活跃在千百年来无数人的心中,它早已化作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符号。

雷峰夕照  摄影师:肖奕叁

夕阳西照,雷峰塔浴在晚霞中,美得不可方物,一如一个满怀心事的胭脂艳艳的姑娘,人和塔,都满怀心事。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砖混结构

返回版块

10.1 万条内容 · 42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多层砌体建筑和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建筑一般规定

8.1.1 本章适用于普通砖、多孔砖(包括烧结、混凝土多孔砖)和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包括配筋混凝土空心砌块)等砌体承重的多层建筑、底层或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砌体建筑的隔震设计。 8.1.2 多层砌体建筑和底部框架-抗震墙建筑采用隔震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 2 对于隔震建筑的层数、总高度和最大高宽比,重点设防类建筑应满足抗震结构相应设防烈度的要求;当底部剪力比不大于0.5时,其余抗震措施可适当降低,但最大降低幅度不超过1度;标准设防类隔震建筑底部剪力比不大于0.5时,建筑物层数、总高度、最大高宽比和其余抗震措施可适当降低,最大降低幅度不超过1度。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