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工程位于****,由纯地下3层建筑物组成,总建筑面积约2.0万㎡。本工程基础形式为桩筏基础,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桩基等级为甲级,基础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为二a类。基础桩为长螺旋钻孔灌注桩,受力形式为端承摩擦桩。
2.1、**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并经审查合格的本工程有关设计图纸文件及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纪要。
2.2、建设单位提供由**设计有限公司出具的《**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2.3、建设单位对本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的相关要求。
2.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2.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15)
2.8、《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18)
2.9、《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2.10、《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
2.1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12、《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6G101-1、2、3)
2.13、《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12)
2.14、《钢筋混凝土用钢(第二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2018)
2.15、《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2010)
2.16、《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
2.1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监理规范等
3.1、严格执行国家现行规范、规程并以其指导施工。
3.2、提供工程较详细的施工技术人员的工作手册用于工程施工。
3.3、严格遵守并认真履行合同文件约定的各项条款要求,忠实执行业主及监理工程师合理的指令、要求。
3.4、坚持技术先进性、针对性、科学性、合理性、适用性与实事求是相结合的原则。
3.5、确保工程质量目标、工期目标、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目标的实现。
3.6、维护业主及公共利益、社会形象。以言必信、行必果的态度、作风开展工作。
施工道路状况:施工场外道路畅通,场内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建设单位的协调下,整个基坑内有且只有场地西侧排水工地的施工坡道作为进出基坑内的唯一道路。我司已接通至施工基坑内。
施工用水状况:建设单位已接通,我项目部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施工用水的连接蓄水,施工用水已解决。
施工用电状况:建设单位已按合同约定通至红线内,我项目部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分别在基坑西侧设置总配电房和东侧设置了一个二级配电箱。
场地平整状况:我司已将整个场地平整至设计图纸中标明的筏板底标高+800mm(预留的)的标高。整个场地基坑支护工程已按设计施工图及相关变更施工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允许进入下一步工作施工。
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由**南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出具的《**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显示:本场地基土按成因可分为4个大层,①大层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②大层为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黏土层;③大层为第四系湖洪积层(Qal+l);④大层为坡积粉质黏土层(Qdl)。基坑影响深度范围内现按地层结构及代号顺序从上至下描述如下:
第①1层:素填土(Q4ml)褐色、红褐色,以黏性土夹少量碎石角砾石,砾石含量不均匀,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厚度0.6~5.7m,平均厚度2.84m。
第①2层:冲填土(Q4al+pl)红褐色、流塑状;层厚0.50~6.50m,平均厚度2.49m,局部地段缺失。
第②层:粘土(Q4al+pl)褐黄或褐黄夹灰色、硬塑状态,层厚3.50~9.80m,平均厚度6.48m。
第②1层:粘土(Q4al+pl)褐黄或褐黄夹灰色,可塑状态,层厚0.70~4.40m,平均厚度1.90m。
第③层:黏土(Q4al+l)青灰色、灰褐色,可塑状态,局部软塑,厚度变化较大,层厚0.50~23.20m,平均厚度7.16m。局部以透镜体形式存在平均0.87m的泥炭质土和平均厚度1.2m的中砂和0.89m的圆砾层。
第④层粉质粘土(Q4dl+pl)青灰色、蓝灰色、硬塑-坚硬状态;厚度变化较大,层厚0.60~19.60m,平均厚度4.71m。
本工程长螺旋灌注桩基桩端持力层设计为第③层黏土、④层粉质黏土。持力层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第③层qpk=1800kpa。根据现场土方开挖情况,整个基坑已基本进入第③层黏土层,局部没能进入的,由地勘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在现场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换填处理。处理方式由地勘单位出具,所涉及工程量由建设单位现场签证。
根据勘察结果,拟建场地钻孔内均揭露有稳定地下水位,钻孔稳定水位埋深0.90~6.05m,水位高程介于1685.97~1687.93m之间,地下水位季节性影响动态变化不大,受大气降水影响,预计地下水位年变幅约2m左右。
地下水对基础施工有很大影响,我司已按基坑支护工程设计施工图进行了基底排水沟和集水坑的修建,并配足了抽排水用污水泵及时将基坑内的水排走。
本工程试桩共设计有六颗,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桩身直径为500mm。有效桩长不小于15m,桩端持力层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第③层qpk=1800kpa、第④层qpk=2000kpa;要求桩尖进入持力层深度均不小于1000mm。
桩身主筋为1120,加 劲箍为12@2000,桩箍筋采用ф8螺旋箍,加密区间距为100mm,非加密区间距为200mm,桩纵筋保护层厚度40mm。具体设计如下图:
(1)、认真阅读、学习施工图纸,结合现场认真查阅由建设单位提供的地质勘察报告。
(2)、学习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写出读图记录并参加图纸会审与设计交底。
(3)、根据施工图纸、图纸会审与设计交底记录制定相应技术措施及作业指导书报上级技术负责人批准。
(4)、学习施工方案,项目技术负责人向施工员进行施工技术交底。
(5)、 施工员认真阅读图纸及学习施工方案,并向工人进行详细施工技术交底及施工安全技术交底。
(6)、备齐施工过程中所需的技术规范和参考资料,以及该工程所需的技术资料表格和工程质量验收表。
(7)、提供业主和监理工程师在合同文件中要求的其它资料。
(8)、对施工过程中特殊专业工种、工人进行培训考核并持证上岗,所需设备进行检查验收,合格的工人、并到主管部门进行设备备案、设备方可投入到施工当中。
(1)、现场详细调查及基础施工情况监控,特别是基础开挖过程土质及土体的完整性。
(2)、原材料计划、劳动力计划实施,组织入场及检验工作。大型设备入场安装、调试、验收。原材料、劳动力均由考核合格的供货方、合格劳务承包商提供。
(3)、出具相关材料及设备的测试、检测、试验合格资料。
(4)、作好施工中所涉及的各种内外部数据的实测、记录,为主体工程留下原始数据。
(5)、技术准备工作由项目经理分工,必须做到:准备项目齐全、执行目标正确、内容及资料完整齐备。超前计划布局、及时指导交底、变动反应迅速,重在检查落实。
(1)、 对业主交付控制点进行坐标、高程复测并办理移交手续。
(2)、根据已知的控制坐标点确定出建筑物的定位轴线、标高及桩位。
(3)、长螺旋钻机等有关机械设备进场安装并经验收合格。
(4)、根据现场踏勘情况优化布置各种施工机械,合理安排材料堆放场地,最大限度的避免材料的二次搬运,有利于保证工期,降低成本,确保施工安全。
在基础施工时利用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时所做的基坑底排水沟及集水坑进行抽排水施工。集水坑内安放足够数量的污水泵分别抽排至本工程西侧和北侧的沉淀池中沉淀后就近排入城市市政污水管网内(具体详雨季施工专项措施方案)。
长螺旋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劳动力工种组成:钢筋工、混凝土工、普通工(杂工)、试验工、焊工、水电工、测量工、长螺旋钻机操作工、混凝土输送泵操作工、挖机操作工、机修工等,并配备现场保安人员、炊事人员、行政等后勤服务人员。
各工种按照施工进度要求适时入场作业,各工种劳动力需用计划如下表:
9.2.1、全体施工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自觉采取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9.2.2、 严格执行有关安全工作规定,互相监督,严防事故的发生。
9.2.3、设置合理的供电系统,经常检查线路是否有断线、破皮、短路等情况。
9.2.4、机械设备的安全装置必须处于良好状态,对裸露的传动系统或易于造成事故的凸出部位设置安全防护罩。
9.2.5、各岗位工作人员,必须思想集中,认真操作,发现事故隐患及时处理,决不凑合。
9.2.6、工地设置安全小组成员,除经常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外,行使下列权力:
(4)、对在安全生产中做出突出贡献和造成重大事故者有权提出奖罚意见。
9.3.1、长螺旋钻孔灌注桩工艺程序繁杂,必须做到精心组织,科学管理。
9.3.2、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设置项目经理1人,项目技术负责1人,钻进成孔、制作钢筋笼、搅拌混凝土、砼灌注等主要工序,分别设立负责人,各负其责。
9.3.3、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设质量检查员1人,严把质量关,各工序不经检查验收不得转入下道工序施工。以确保整个工程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9.3.4、加强计划管理,统筹安排各项工作,科学有效地指导施工。
9.3.5、实行岗位责任制度,不仅包括工作量指标,而且含质量、安全等指标,充分调动广大施工人员的积极性,优质、安全高效地完成该项目钻孔灌注桩施工任务。
长螺旋钻孔钻头设计有钻门,在施工过程中钻门关闭防止钻屑进入钻杆内造成钻杆堵塞。当泵砼时随着泵压增加钻门打开,由此将砼灌入孔内。一旦提钻时钻门打不开,直接导致钻孔内无混凝土,后果严重。所以要求每次开钻前后均应检查钻门是否卡死。如果出现塑性高的粘性土层,则采用钻具回转泵砼法,就是在泵砼的同时使钻具在提拉下正向回转,使挤压在钻门的泥松动或脱落,从而在泵压下打开钻门。
长螺旋钻机钻进过程中如果钻具下放速度过快,致使钻出的钻屑来不及带出孔外而积压钻杆与孔壁之间,严重时就会造成卡钻事故。如果事故轻微,应立即关掉回转动力电源,将钻具用最低提升速度提起后重新施钻即可;如果事故严重首先应将钻机塔下大梁用机枕木垫好,再用最低提升速度提拉钻具。
出现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钻杆提升速度太快,而泵砼量与之不匹配,在钻杆提升过程中钻孔内产生负压,使孔壁塌陷造成断桩,而且有时还会影响邻桩。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一是合理选择钻杆提升速度,通常为1.8~2.4m/min,保证钻头在砼里埋深始终控制在1m以上,保证带压提钻;二是隔桩跳打,如果邻桩间距小于5d时,则必须隔桩跳打。
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超灌砼面过低,没预留充足的超灌桩头,有时提钻速度过快也会导致桩头偏低,解决方法平整工场地时保证地面与有效桩顶标高距离不小于0.6m,桩头超灌砼不小于有效桩顶以上0.5m。
11.1、当需要穿越老黏土、厚层砂土、碎石土以及塑性指数大于 25 的黏土时,应进行试钻。
11.2、钻机定位后,应进行复检,钻头与桩位点偏差不得大于 20 ㎜,开孔时下钻速度应缓慢;钻进过程中,不宜反转或提升钻杆。
11.3、钻进过程中,当遇到卡钻、钻机摇晃、偏斜或发生异常声响时,应立即停钻,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后方可继续作业。
11.4、根据桩身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应通过试验确定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坍落度宜为 180~220㎜;粗骨料可采用卵石或碎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 30 ㎜;可掺加粉煤灰或外加剂。
11.5、混凝土泵应根据桩径选型,混凝土输送泵管布置宜减少弯道,混凝土泵与钻机的距离不宜超过60m。
11.6、桩身混凝土的泵送压灌应连续进行,当钻机移位时,混凝土泵料斗内的混凝土应连续搅拌,泵送混凝土时,料斗内混凝土的高度不得低于400㎜。
11.7、混凝土输送泵管宜保持水平,当长距离泵送时,泵管下面应垫实。
11.8、当气温高于30℃时,宜在输送泵管上覆盖隔热材料,每隔一段时间应洒水降温。
11.9、钻至设计标高后,应先泵入混凝土并停顿10~20s,再缓慢提升钻杆。提钻速度应根据土层情况确定,且应与混凝土泵送量相匹配,保证管内有一定高度的混凝土。
11.10、在地下水位以下的砂土层中钻进时,钻杆底部活门应有防止进水的措施,压灌混凝土应连续进行。
11.11、灌桩的充盈系数详设计。桩顶混凝土超灌高度不应小于0.5m。
11.12、成桩后,应及时清除钻杆及泵(软)管内残留混凝土。长时间停置时,应采用清水将钻杆、泵管、混凝土泵清洗干净。
11.13、混凝土压灌结束后,应立即将钢筋笼插至设计深度。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