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街道是城市分布最广、服务人群最多、与各项城市设施衔接最紧密的公共空间,对儿童的成长有重要影响。首先分析街道环境对儿童健康发育的影响,包括空气、食物和水、噪声、电子屏幕蓝光、自然环境等物质环境因素,以及家庭环境、邻里社会环境等人文环境因素。进而提出儿童友好型街道的4种属性,即活跃、安全、舒适、参与。依据国内外街道设计理念总结与各属性对应的10个方面、18项儿童友好型街道设计措施,包括出行活跃、空间活跃、限制道路车速、限制尾气排放、保障通行安全、无障碍可达、便利出行、顶层设计指引、丰富儿童参与、监管保障等方面。
邓涵
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 新型交通项目主管 工程师
研究背景
联合国在全球积极推广维护儿童权益的儿童友好型城市(Child-Friendly City)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做出重要部署,为广大儿童成长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环境和服务。城市生活环境中家庭环境、社区环境、饮食、交通等,都会对儿童的成长发育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相伴终生。
国内外学者以儿童健康为导向进行儿童友好型城市、社区、街道、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研究。任泳东 等 [1] 从儿童肥胖症、心理健康、意外伤害等儿童健康问题方面提出相应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策略。何灏宇 等 [2] 提出基于儿童健康需求及社区环境诉求的儿童友好社区营造策略。冷红 等 [3] 总结严寒地区儿童身心健康的特殊需求,提出寒地儿童友好社区规划策略。沈瑶 等 [4] 通过实证研究儿童需求提出以街道安全、儿童游戏空间为重点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策略。梁思思 等 [5] 以防卫安全、心理安全、交通安全、游憩交往安全为主导构建儿童友好型街道安全评价体系。贺慧 等 [6] 从街道周边环境、街道自身物质空间及儿童行为活动需求等方面研究儿童友好型街道空间品质提升。
本文选取城市街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析儿童早期的大脑及神经发育、生理发育、心理发育的健康需求以及城市街道物理、人文环境对儿童发育的影响,结合国内外先进街道设计理念,以儿童健康发育为导向研究儿童友好型街道设计。
儿童早期发育特征及健康需求
1
大脑及神经系统发育
人类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在胎儿阶段开始发育,包括从最早发育的触觉、到胎龄15周后出现的味觉、听觉、视觉等 [7] 。外界刺激对于胎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有着重要作用 [8-9] 。胎儿出生后大脑和神经系统在0~2岁内发育旺盛,在4~12个月内出现峰值,其中视觉、听觉、语言表达能力的发育高峰期在出生后4~9个月,高级认知功能的发育高峰期在出生后12个月(见图1) [10] 。在此阶段,若婴幼儿未能得到与家庭、外界环境的良好互动,大脑未能得到足够的刺激,将会影响神经连接的生成,导致婴幼儿大脑和神经系统发展滞后 [11] 。由此可见,城市生活环境给予的良好互动和刺激对婴幼儿的大脑和神经发育极为重要。
图1 儿童神经突触形成的速率
资料来源:文献[10]。
2
生理发育
婴幼儿期(0~3岁)生理发育最明显的特征表现为身高和体重的变化,幼儿期平均每年增高6~7 cm,体重平均增加2 kg [12]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特梭利(Montessori)提出儿童早期发育敏感期概念,儿童的大肌肉群发育敏感期为1~2岁,小肌肉群的敏感期为1.5~3岁 [13] 。处于敏感期的大小肌肉群要配以相应的训练和活动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发展。适应大肌肉群发育的活动有爬、跑、跳等,适应小肌肉群发育的活动有抓握、手工、绘画等。因此,城市中有充足的社区公园、游乐场所、休闲绿道等公共空间供儿童活动玩耍,有助于幼儿的大小肌肉群得到充足的锻炼,促进健康有益的生理发育。
3
心理发育
根据埃里克森(Erikson)人格发展理论,婴幼儿的心理发育正处于主动对内疚阶段 [14] 。婴幼儿学会开始行动、探索、想象以及对行动的悔恨内疚。此时看护人应该鼓励幼儿的自主行为,引导主动性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幼儿勇于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标,不受内疚和对失败的恐惧的约束。如果看护人贬低或过度限制自我启蒙的行为,幼儿会由内生发出一种内疚感而生活在别人设定的狭窄范围内。因此,设计者必须考虑儿童心理发育的需求,使活动环境成为能够激发求知欲和想象力的多彩世界,促使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得到统一的发展。
影响儿童健康发育的城市街道环境
街道是生活环境中分布最广、服务人群最多、与各项城市设施连接最密切的公共空间。城市中包括儿童在内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接触街道环境,其对儿童大脑及神经系统、生理和心理发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短暂的幼年时期,儿童的大脑以及各项技能的基本结构得以快速发育成型。这种巨大而惊人的变化在成人阶段是不存在的。一生中的所有发展都建立在幼儿期形成的基础能力之上。因此,一个对儿童友好的城市街道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儿童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的影响极为重要。
1
物质环境因素
1)空气。
0~1岁的婴儿每分钟呼吸30~60次,3~5岁的儿童每分钟呼吸24~40次,成人每分钟呼吸12~18次。活跃的成年人平均每天吸入约1万~2万L空气,按相对体重计算,3岁的儿童安静时的空气吸入量是成年人的2倍 [15] 。
机动化飞速发展,空气污染日趋严重,雾霾、汽车尾气中的污染物从呼吸道进入人体,对神经、血液、消化、心脑血管、泌尿等系统会造成损伤。这对于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尤其严重。再者,大部分儿童身高不足1.2 m,一般婴儿车的高度为0.5~0.6 m。由于汽车排气管的设计,城市街道上汽车尾气主要聚集在近地面0.5~1.2 m的位置,儿童对汽车尾气污染物的吸入量是成年人的2倍以上 [16] 。
2)食物和水。
按相对体重计算,0~1岁婴儿饮用水的需求量是成年人的7倍,3~5岁儿童的食物摄入量是成年人的3~4倍 [15] 。因此,儿童对水、食物存在的任何有毒物质的暴露将比成年人严重得多。儿童在城市街道活动的另外两个特征进一步放大了食物和水的污染暴露:在离地面很近的地方生活和玩耍,手对嘴的高频接触。
3)噪声。
城市街道的噪声包括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暴露在中等水平噪声下会导致儿童紧张厌烦、心理压力增加、干扰正常活动、听力损失、听觉识别障碍、睡眠中断等;暴露在强烈水平噪声下会导致人格改变、攻击性反应、睡眠障碍、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甚至引起心理健康的变化 [17] 。
4)电子屏幕蓝光。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城市街道出现更多的电子屏幕设备,包括电子公共汽车站牌、电子广告屏幕、电子指路牌以及移动电子设备等。儿童接触电子屏幕的次数和时长也呈明显的增长趋势。电子屏幕的蓝光辐射对儿童的不良影响包括睡眠不足、不良饮食行为、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和家庭互动减少等 [18] 。同时,看护人屏幕暴露时间的增长会减少与儿童的互动,间接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可能激发儿童以消极的方式引起看护人的关注。
5)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中阳光、空气、土地、沙池、花草树木、玩具、材料会与儿童的生命、心灵和精神产生关系和信息的传递。儿童的学习方式是通过不断探索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靠记住事实。因此,接触自然和自然元素对于儿童建立联系和了解世界至关重要。多接触自然对儿童的好处包括改善心理健康、提升注意力、增强儿童各方面能力(包括运动、语言和想象的能力)等 [19] 。
西班牙巴塞罗那全球卫生研究所(Barcelona Institute for Global Health, ISGlobal)借助卫星图像评估了1 500名儿童的注意力与其住所周边绿化程度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家附近区域绿化覆盖率高的儿童反应速度更快、注意力持续时间更长 [20] 。
由此可见,城市街道中的雾霾、汽车尾气、噪声、食品和饮用水污染暴露等问题将对成长阶段的儿童造成巨大的影响。以公共交通为主导、车辆电气化等措施可以减轻城市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有利于儿童的成长。
2
人文环境因素
人文环境,即与儿童有关的人(如父母、祖辈、保姆、看护人、朋友、邻里等)为儿童营造的情感和互动氛围,也称为亲子关系或人际关系。无形的人文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发育成长也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1)家庭环境。
家庭养育环境对儿童早期生理和心理健康发育均有显著影响 [21]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at Harvard University)提出了“毒性压力”(Toxic Stress)的概念,泛指儿童接收到的或与人互动产生的不可逆转的负面情绪及随之产生的不良压力 [22] 。儿童长期处在这种毒性压力下会破坏大脑结构和其他器官的发育,产生器质性损伤。父母、祖辈、看护人必须积极回应儿童的需要,与儿童建立温暖、亲密、充满关怀的互动关系。
2)邻里环境。
在城市街道环境中,看护人与儿童之间的互动发生在社区玩耍、护送上下学、乘坐公共汽车、超市购物、餐馆吃饭、医院看病,甚至穿越危险的道路和上下有障碍的人行天桥等环节,期间对儿童及看护人不友好的设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及看护人的情绪和出行欲望,进而影响儿童与看护人、儿童与儿童、看护人与看护人之间的良好互动,间接阻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看护人的日常出行轨迹与普通成年人不同。普通成年人一天的出行轨迹通常是“家→工作地→家”;而儿童看护人一天的出行轨迹可能是“家→市场→学校→生活服务中心→公园→超市→家”等。看护人和儿童对邻里周边的出行环境尤为敏感。因此,为儿童和看护人的出行轨迹给予更多的便利,也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培养。
儿童健康发育导向的
儿童友好型街道设计
综合上述儿童健康需求及城市街道环境影响因素,本文提出儿童友好型街道的4个属性:活跃、安全、舒适、参与;依据国内外街道设计理念,总结与各属性对应的10个方面18项儿童友好型街道设计措施,同时配以街道设计服务范畴外的辅助措施,更好地服务儿童友好型街道建设(见图2)。
图2 儿童友好型街道属性和相关措施
1
活跃的街道
活跃丰富的街道环境能为儿童大脑及神经系统发育提供所需的生命力、创造力以及身体发育、心理发育所需的活动互动空间。
出行活跃
1.1
出行活跃指选择促进街道活跃的主动型交通方式,如步行和骑行。建立步行友好、骑行优化的城市环境有助于实现出行活跃。
1)步行友好。
步行是城市生活中最基本的出行方式,也是活跃街道、提升人气的重要手段。打造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对吸引更多的人走在街道上、让更多的人喜欢步行至关重要,设计上应充分考虑所有人的出行诉求,无论男女老少或残障人士。
2)骑行友好。
自行车出行方式灵活、便捷,是解决城市内中短距离出行和“最后一公里”接驳换乘的理想交通方式,也是活跃城市街道、增进人与街道互动的重要途径。自行车出行还有助于儿童的身体发育,骑行带动腿部的运动,有助于儿童肌肉和骨骼的生长,同时能锻炼肢体平衡性。
非机动车道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骑行者的安全和自行车的路权,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设置有效的机非物理隔离,防止机动车进入非机动车道。同时在交叉口设置连续的自行车过街指引,保障非机动车道网络连续(见图3)。
图3 日本大阪连续的自行车过街指引
资料来源: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
空间活跃
1.2
对街道的各类空间(道路空间、沿街空间、建筑立面空间等)进行全方位活跃化改造。同时配以无车日(Car Free Day)或玩耍街道(Play Street)等辅助措施,增加街道活跃的氛围。
1)共享街道。
共享街道是所有交通方式共享共用的街道,可以设在部分狭窄的住宅或商业街道,为儿童和家庭提供安全出行环境,同时可连接学校、公园、游乐场、商场、市场等儿童与家庭日常频繁接触的场所(见图4)。
图4 日本大阪共享街道
资料来源: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
2)丰富的街道界面。
玻璃橱窗、涂鸦、开放式餐饮等丰富活跃的街道界面提供了愉悦、吸引人的步行环境,儿童天性好奇,喜欢四处探索,丰富的环境可以激发他们的热情,有利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3)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指利用城市中各种小型绿地、闲置空地、路内停车位等,将其改造成规模较小的城市开放空间,为周边居住的儿童与家庭服务,增加公共活动空间覆盖率。通过开放封闭空间,增设座椅、游乐区,维护景观和提供照明等,口袋公园可以结合街道提供公共场地,从而提升社会凝聚力。
4)绿道。
绿道是以大自然的绿植、河流、砂石等元素为特征供市民休闲的慢行系统,为各年龄层包括老人和儿童提供通勤、运动、休闲、互动的慢生活空间。绿道提供充足、安全的活动空间让儿童进行骑自行车、滑板车等活动,使得正在发育期的儿童大肌肉群得到充分的锻炼,促进其健康成长(见图5)。
图5 广州二沙岛绿道儿童与家庭休闲娱乐空间
资料来源: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
街道活动
1.3
城市和街区利用临时交通组织,如限时封闭部分街道禁止汽车通行等措施,组织无车日、玩耍街道等活动,将街道营造成绿色出行、供儿童和家庭玩耍的场所(见图6);休息日及节假日禁止汽车在居住社区的内部道路通行,为儿童和家庭提供玩耍和锻炼的场地,促进更加友好和谐的邻里关系。
图6 哥伦比亚波哥大无车日
资料来源: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
2
安全的街道
对应儿童生理发育所需的交通安全、环境安全、上学安全需求,可采用限制道路车速、限制尾气排放、保障通行安全三方面措施构建安全的街道。限制道路车速主要采用交通稳静化措施保障街道交通安全;限制尾气排放主要采用低排放区(Low Emission Zone)措施减少街道尾气对儿童的伤害;保障通行安全主要针对儿童集中上下学等通行问题采用安全上学路、爱心斑马线等措施,加强学校与上下学路径的连接,警示各交通方式使用者减速避让,保障儿童与看护人通行安全。同时配以街道电子监控系统,实时掌握街道交通安全现状,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限制道路车速
2.1
1)限速区。
一些城市设立限速区,实施最高限速30 km·h -1 的街道能够为儿童和居民提供更安全、安静的空间,也能够促进整个地区商业与娱乐的发展。社区街道中应明确设置限速标志与提醒,并通过交通稳静化措施(减速路拱、迷你环岛等)降低车速(见图7)。
图7 日本大阪限速街道
资料来源: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
2)小转弯半径。
采用较小路缘石转弯半径(5~8 m) [23] 可以迫使小汽车转弯时降低车速,缩短行人过街距离,减少儿童暴露在车行空间的时间,保障儿童和看护人过街安全,同时压缩交叉口车行空间,增加街角公共空间(见图8)。
图8 广州沿江西路交叉口小转弯半径设置
资料来源: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
3)弯曲街道。
通过路缘石、绿植、护柱及停车位等形式,将整条街道的流线弯曲成S形,迫使小汽车减速慢行,保障行人安全。收窄车道形成的空间用于雨水管理、增设迷你公园、咖啡馆座椅或者街头小品等设施(见图9)。
图9 香港弯曲街道设计
资料来源: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
4)抬升式人行横道。
将人行横道抬升至与两侧人行道平齐,使人行道与人行横道无缝连接,方便老人、儿童过街。同时抬升式人行横道相当于一个减速路拱,以鲜艳颜色警示,迫使经过的小汽车减速慢行,保障行人安全(见图10)。需要注意的是,若没有可视的或物理设施提醒驾驶人减速,快速行驶的车辆会给行人和骑行者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抬升式人行横道还需要做好排水设施。
图10 广州二沙岛抬升式人行横道
资料来源: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
限制尾气排放
2.2
空气污染给人体带来诸多危害,尤其是新陈代谢和排毒系统尚未健全的儿童。为治理尾气污染,伦敦、米兰、柏林、斯德哥尔摩等城市在核心区设立了低排放区,严格限制超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行驶。该政策成效显著,部分城市颗粒物、氮氧化物浓度约降低31%~40% [24] ,目前已在世界20多个国家成功推行。
保障通行安全
2.3
城市街道的儿童交通安全问题日趋严重,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中国儿童伤害致死的第二位原因 [25] 。明显的通学标志和路面铺装有助于人们注意对儿童的保护(见图11)。
图11 日本东京儿童安全上学路
资料来源: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
街道电子监控系统
2.4
安全的街道需要配合使用街道电子监控系统,实时掌握街道交通安全现状,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街道电子监控系统通过视频图像识别等技术对街道进行24 h全天候的监控,不仅对儿童出行、上学和游玩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做到有证可循、有迹可查,同时对社会治安、限速区、低碳排放区等方面的监管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
3
舒适的街道
对应儿童的友好尺度和看护人所需的便利及包容,构建舒适的街道需要考虑短距离出行的无障碍连接、中长距离出行的便利,同时配以小街区、密路网,15分钟生活圈的设置,更好地打造舒适包容的街道出行环境。
无障碍可达
3.1
婴儿车、儿童、孕妇、老人、拉送货物等都需要街道无障碍设施的帮助,从而更便捷抵达城市的各个地方。无障碍设施应包括连接交叉口和建筑的无障碍坡道、风雨廊、高低双层扶手等,以满足各类人群的出行需要。
便利出行
3.2
对于儿童、中老年看护人,使用自行车或小汽车并不便利,而公共交通是最安全方便的出行方式。因此,公共交通应更好地向儿童和看护人提供服务,采用低地板车辆方便上下车,提供大空间存放儿童车并配备固定装置。
紧凑的城市空间
3.3
步行、骑行友好需要通达性良好的密路网、小街区做支撑,提供多样化出行路径选择的致密街道网络、压缩的机动车空间、较低的机动车车速,使步行和骑行更加丰富有趣,从而焕发街道活力、促进地方商业。从街道可步行化角度出发,城市街区尺度越小越好。
人的活动密度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激活和安全至关重要。根据居民的设施使用频率和步行出行需求,一个完整的社区应在15 min步行范围内设置公共交通、医疗、教育、商业零售和面向儿童的服务设施,以方便儿童、老人等居民生活出行,激活公共空间。
4
参与的街道
儿童友好型街道必须善于倾听儿童声音,尊重儿童意愿,了解儿童需求,支持儿童参与。善于倾听儿童声音的街道在政策及保障服务层面为儿童权益保驾护航。
顶层设计指引
4.1
城市政府应该对本市的儿童权利和街道现状进行分析,明确儿童友好提升的总体目标,制定儿童友好型街道方案行动计划,并明确规定任务期限和责任。儿童友好型街道需要得到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主要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支持。
丰富儿童参与
4.2
城市政府积极组织成立各级儿童议事会,选取儿童议事会代表参与街道发展规划议题以及各类公共设施、公共空间建设和改造,在实践中探索儿童参与街道设计的有效机制。城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定期监督儿童参与情况,定期进行儿童意见调查和反馈,优化儿童参与过程中的需求表达、方案制定、议事决策、监督落实等关键环节,不断完善儿童参与机制。
监管保障
4.3
1)资金保障制度。
鼓励多元化资金来源,积极引导“政府+企业+社会组织+高校”联合模式,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如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等),高校提供技术支撑,形成组织、设计、实施等全流程多渠道的资金保障制度。
2)公共监管保障。
建立一套全面的公共监督和评估体系,包括明确的儿童友好指标,以及收集数据、公示宣传、征集、反馈并落实公众意见的流程,不断完善儿童友好项目的实施和儿童参与制度的执行。城市政府应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和社交媒体进行宣传,创建互动网站用以检测儿童友好项目的进展、交流意见。
写在最后
儿童各项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对外在环境尤为敏感。看似日常普遍存在的空气、噪声等污染对儿童造成的伤害是成人的几倍,甚至无形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也会对儿童造成影响,但城市设计、建设者和儿童看护人往往忽视其重要性。本文以儿童发育需求为切入点,提出儿童友好型街道的4大属性:活跃、安全、舒适、参与,并根据国内外先进理念系统提出18项儿童友好型街道改善措施,为中国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提供参考。
由于本文着力于儿童友好型街道的设计原则层面,下一步将详细研究儿童的各项行为特性,对儿童友好型街道改善措施提出尺寸、颜色、材质、适用范围等更精细的设计指引。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交通规划
返回版块3438 条内容 · 12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7部委共同优化用地审批自然资源部等7部门关于加强用地审批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厅(局、委)、水利(水务)厅(局)、能源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资源局,各地区铁路监督管理局,民航各地区管理局: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