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中国古代建筑栏杆

中国古代建筑栏杆

发布于:2022-08-11 17:29:11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图片






东方气场




栏杆

“栏杆”,原作“阑杆”,原是指用木料编织起来的遮挡物,后来又发展出石、砖、琉璃等不同材料所制成的栏杆。栏杆早在周代时即有设置,这在周代留存的明器纹饰中可以看到。到了汉代,栏杆的运用已经较为普遍了,同时栏杆也出现了寻杖、华板、望柱、地栿等构件。南北朝时期,栏杆已基本具备后世所见栏杆的形制。其后,经过不断的发展丰富,到明清时期栏杆在装饰上越发繁复多样。


栏杆除了可以从不同材料来分其种类外,根据其构造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寻杖栏杆花栏杆等形式。栏杆是中国古建筑外檐装修的一个重要类别,在建筑的台基、走廊处和池水边都经常可以看到栏杆的身影,不论是厅堂、居室、亭、楼、水榭等建筑也都可以设置栏杆。栏杆对于讲究布景、造景的园林尤为不可缺少。


栏杆最初是作为遮挡物,后来渐渐发展变化,式样丰富、雕刻精美,成了重要的装饰设置,而在园林中,栏杆则又起到隔景连景的作用,功能似漏窗,而形象类花墙。



图片

寻杖栏杆


“寻杖栏杆”也作“巡杖栏杆”,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栏杆式样,主要由寻杖、望柱、华板、地栿等构件组成,因其最上层即为寻杖,所以称为“寻杖栏杆”。寻杖栏杆的形制在南北朝时已基本具备。寻杖栏杆原用木料制作,后来出现石制栏杆,但除了材料变化之外,其式样基本仿照寻杖栏杆。


图片

垂带栏杆)


“垂带栏杆”顾名思义,就是设置在台阶的踏跺两边垂带上的栏杆,其构件也是随着栏杆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现存常见的垂带栏杆主要也是由寻杖、华板、望柱等构件组成。垂带栏杆与一般栏杆不同之处就是其整体形象是随着垂带倾斜的,即其各个构件在横向上均与垂带平行。其最下面一根望柱的前端常常置一抱鼓石。


(直棂栏杆


“直棂栏杆"的造型比较简单,在其寻杖和地栿之间没有华板等构件,而置以若干的直立的木条。如果直棂栏杆的高度很高的话,其寻杖就失去了一般栏杆寻杖的扶手作用,而其遮挡的功能性则更强。


图片

機子栏杆


如果直棂条穿过上部的寻杖,则直棂栏杆就变成了機子栏杆”。“機子栏杆”实际上是直棂栏杆的一种,在宋代时被称为“柜马叉子”。機子栏杆的棂条顶端往往削成尖形,这对建筑物可以起到更好地防护作用。


图片

坐凳栏杆


栏杆的主要功用是遮挡隔断装饰,但有些栏杆经过稍微的变化又能产生新的功用,坐凳栏杆就是这样的栏杆之一。坐凳栏杆一般都是较矮的栏杆,在这种普通的矮栏上放置平整的木板,使矮栏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条凳,人们可以在上面闲坐休息,所以称为“坐凳栏杆”。鉴于坐凳栏杆可以坐人这种功能,它多被安置在园林中,以供游赏园林的人可以随时坐下来体息,既有栏杆的功用,也有発子的功用,非常方便、实用。目前可知最早的坐凳栏杆出现于周代的铜器纹饰中,由此可见坐凳栏杆的历史还是比较久远的。


图片

靠背栏杆


靠背栏杆,也俗称“美人靠”、“吴王靠”,它是坐発栏杆的一种延伸形式,在其坐用功能上比坐凳栏杆更显著,使用起来也更为舒服,因为人不但可以坐在上面,而且还有靠背可以倚靠。简单地说,靠背栏杆就是在坐凳栏杆的平板外侧,再安装上一段矮栏,略微向外倾斜,这段矮栏就叫做“靠背”。靠背除了略微向外倾斜之外,本身大多还微有弯曲,以更适合人的后背的倚靠。


靠背栏杆和坐凳栏杆一样,大多见于园林建筑中特別是一些临水建筑,如亭、榭、阁、敞厅等,以方便园中游人倚坐观景或静坐休息。


图片

靠背栏杆的靠背雕刻


靠背栏杆的这段靠背,不但形状可有直、曲变化,而且还常有雕刻装饰,变化多样,带有精美裝饰的靠背栏杆自然成了极有园林意趣的设置,在功能性外,同时也不言而喻地成了一种艺术景观


图片

花式栏杆


花式栏杆简称“花栏杆”,以拥有大面积雕花棂格著称。花式栏杆的构造相对简单一些,构件主要有望柱花格棂条,多不用寻杖,而只有简单的横枋,枋下的面积就是花格棂条部分。花格棂条的花样十分丰富,变化多端,有盘长纹、云纹、冰裂纹、灯笼框纹、万字纹、龟背锦纹、葵花纹等,非常漂亮。


图片

瓶式栏杆


“瓶式栏杆”其实是直棂栏杆的一种变异形式,就是将直棂条做成西洋的花瓶形式,所以俗称为“西洋瓶式栏杆”。这种瓶式栏杆虽然也非常简单,但与直棂栏杆相比它更富有意趣,形象上更富有变化。瓶式栏杆在清代建筑中较为常见。


图片

栏板栏杆


栏杆中只有望柱及柱间的栏板,而没有寻杖之类的构件,这样的栏杆就叫做“栏板栏杆”。栏板栏杆的栏板上,可以作雕刻,也可不作雕刻。作雕刻者可以为透雕也可以为浮雕,花纹美丽,増添了栏杆的艺术与欣赏性;而不作雕刻的素面栏板,则光洁素准,虽然不华美但也自有韵致。


图片

罗汉栏板


罗汉栏板是只用栏板而不用望柱,比栏板栏杆更为简洁、素雅,栏板的两头以抱鼓石结束。


图片

单钩栏杆


‘’钩栏”是宋代对栏杆的叫法。宋代时石栏杆分为单钩栏杆和重台钩栏两种。单钩栏杆就是只有一层华板的栏杆,这是相对于当时的重台钩栏而言。宋代《营造法式》中规定有单钩栏杆的做法:每段高在三尺五寸长六尺,上用寻杖,中间盆唇,下用地扰拢盆唇之下、地拢之上用透空或不透空的各种纹样作为装饰,以万字纹居多;如果寻杖较长,可以在空档处置托神支撑。


图片

栏板


“栏板”是栏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它是在整个栏杆的各个构件中雕饰最突出的一个构件。正因为栏板多用雕刻花纹作为装饰,非常漂亮、华丽,所以也称为“华板”。栏板置于望柱与望柱之间,如果从它的剖面看,为上窄下宽的形式。栏板的样式,随着栏杆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禅杖栏板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禅杖栏板也就是“寻杖栏板”,按雕刻式样又可分为透瓶栏板和束莲栏板两种,这两种中又以透瓶栏板较为常见。


图片

透瓶栏板


透瓶栏板主要由禅杖净瓶面枋等几部分组成。禅杖位于栏板的最上部,横直如杖。栏板的下部是面枋,面枋上、中、下心部皆称池子,可在上面作雕饰。而处在栏板中间连接禅杖和面枋的就是净瓶。标准式样的透瓶栏板,净瓶上多雕荷叶云纹,面枋上则素作,即不加雕饰。则变化形式也只是在图案上有变化及在面枋上加装饰,净瓶的大形不能改变。毕竟这种栏板是因净瓶而得名的。


透瓶栏板中的净瓶


净瓶实际上就是一个瓶形的装饰。下部为瓶身,瓶口上雕荷叶云朵花纹。一般来说,在两个望柱之间有三个净瓶,中间是完整的瓶子,挨着望柱的则是半个瓶子。拐角处则多做成两个,即两个都是半个瓶子。


束莲栏板


“束莲栏板”是寻杖栏板中的一种,它与透瓶栏板的不同之处在于:栏板中间连接禅杖和面枋的净瓶改成了束莲。束莲的造型就是上下为仰俯莲花、中为束带扎捆的束腰形式,有些近似于雕着仰俯莲瓣的须弥座。标准式样的束莲栏板,除了将净瓶改作束莲外其他方面并没有变化。变化样式除了莲花本身外,还有一种是省略下部的面枋而将束莲装饰直通至底边的。


望柱


“望柱”就是栏杆中栏板与栏板之间的立柱,俗称“柱子”。望柱主要由柱头和柱身两部分组成,而柱身极为简单,多数情况下只做成方形石柱而不加雕饰。望柱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望柱头


图片

望柱头雕刻


望柱因望柱头的不同变化而区分为不同的种类。比较常见的形式有莲瓣头、复莲头、石榴头、二十四节气头、云纹、水纹、龙凤纹等。特别是地方风格民间建筑中的柱头更是丰富多彩,各种水果、动物、人物故事乃至琴、棋、书、画等等无不可作为装饰题材。这样的纹样也就是柱头上的雕刻。


图片

望柱头雕刻的等级


望柱头雕刻形式丰富多样,它们在实际运用时要有一定的讲究与等级。比如说,在同一个建筑上,地方风格望柱头可以采用多种式样,较为灵活,而官式建筑中则只能采用一种样式,要求严谨。此外,像龙凤装饰的望柱头,只有重要的宫殿建筑中才可以用。除规制外,一般还要根据建筑环境来使用不同的望柱头。


图片

石榴望柱头


石榴望柱头就是雕刻成石榴形状的望柱头。标准的石榴装饰望柱头,可以用于宫殿建筑中,也可以用于园林建筑中,而变化形式的石榴望柱头,则多用在园林中。


图片

莲花望柱头


莲花望柱头就是雕刻成莲花形状或是雕刻有莲花纹的望柱头。莲花望柱头不论花形如何变化,大多都应用于园林中,像莲瓣、莲蓬、仰俯莲


图片

ニ十四节气望柱头


十四节气望柱头,就是柱头上雕饰有二十四道纹路,用来象征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望柱头多用于皇家建筑中。尤其是一些与自然有关的建筑或石桥等,如,天坛、地坛等处的栏杆


图片

素方望柱头


素方望柱头是较为简练的望柱头做法,也就是望柱头上不作雕饰,它只是一根能区分出柱头和柱身的方形石柱


图片

栏杆中的抱鼓石


抱鼓石是一种比较富有装饰性的建筑设施,表面有很多的雕刻,内容多为花草鸟兽、吉祥图案等,如莲花、牡丹、宝相花、卷草、狮子滚绣球,以及麒卧松、犀牛望月、松鹤延年等,丰富精美。抱鼓石最常用的是在两个位置,一是栏杆,一是。在栏杆中,抱鼓石主要用在垂带栏杆的最下端,或者说是最前端,是一块雕刻成圆鼓形或云形的厚石,支撑在垂带栏杆最下方一根望柱下面,起着稳定、固定的作用,所以叫“抱鼓石”。此外,它也用在罗汉栏杆的两端。


图片

 宅门前的抱鼓石


在门前,抱鼓石主要立于宅门口两侧。运用于栏杆中的抱鼓石,几平全是圆形鼓子,而立在宅门口的抱鼓石,除了圆形鼓子外还有方形鼓子。不论是方形鼓子,还是圆形鼓子,都是与门枕石连做在一起的,门枕石位于门内,抱鼓石位于门外,两者以宅门的门槛为界。圆形鼓子多用于大中型宅院的宅门,方鼓子比圆鼓子略小,多用于体量较小的宅门。一般来说,立在门前的抱鼓石都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是约占抱鼓石全高三分之二的鼓子,下面是须弥座,方形抱鼓石的鼓子又叫“幞头”。


图片

雷公柱


重台钩栏也是宋式栏杆的一种,它的主要特点是有上下两层,皆有华板,所以称为“重台钩栏”。关于重台钩栏的形制,在《营造法式》中也有较清楚的规定:每段高在四尺,长七尺,寻杖下用云拱、瘿项、盆唇,中为東腰,下安地拢;盆唇之下束腰之上安装大华板,束腰之下、地拢之上安装小华板,华板上雕刻有精美的花纹,非常漂亮而显华贵。


1寻杖:寻杖也称巡杖,是栏杆上部横向放置的构件。栏杆中使用寻杖目前所知最早为汉代,并且最初是圆形,后来逐渐发展出方形、六角形和其他一些特别的形式。


2云拱:宋代石雕栏杆中,处在寻杖之下用来直接承托寻杖的构件,因为雕成云形而又略似拱,所以称为“云拱”。云拱多和瘿项相连使用。


3瘿项:瘿项是一个上下小、中间扁圆的鼓状构件,犹如鼓胀的脖子。因为脖子上鼓瘤被称为“”,所以这个构件叫做“瘿项”。瘿项直接承着上面的云拱。


4盆唇:盆唇在瘿项的下方、华板的上方,它是一个枋形构件,与寻杖平行,并与寻杖形象相仿。盆唇因为下部的棱角作了弧形处理,变得圆曲犹如盆的口沿,所以得名。


5华板:华板是宋代名称,也就是明清栏杆中的板。虽然栏板有些不使用雕刻装饰,但大部分都有各种花纹雕饰,非常华美,所以称为华板。在宋代的重台钩栏中,处在上面的华板称为“大华板”。


6地霞:地霞就是宋代重台钩栏中处在下面的华极,也称小华板,其上也往往饰有精美的雕饰。因为小华板紧靠地面或地栿,大部分又带有云形雕饰,所以称为“地霞”。


7地栿:地栿是处在栏杆最下层的构件,它是置于阶条石之上的横向石件。地栿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又被称为“地拢”。


图片

圆形抱鼓石


圆形鼓子多用于大中型宅院的宅门,一般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圆形鼓子部分,约占鼓子全高的三分之二,由一个大圆鼓和两个小圆鼓组成,大圆鼓中心为花饰、两边有鼓钉、鼓面有金边,两个小鼓是大鼓下面的荷叶向两側翻卷形成的腰鼓部分。圆鼓子的侧面中心花饰为团花形式,内有花纹,也有草纹、动物纹、神兽纹,还有一些吉祥纹,内容丰富,变化多端,其中以转角莲花最为常见。圆鼓子的正面一般雕刻着如意草、荷花、宝相花等图案。鼓子下部为须弥座,与一般的须弥座一样,由上枋、下枋、上枭、下枭、東腰、圭角等部分组成。不同的是,在须弥座的三个立面有垂下的包袱角,上有精美的雕刻。


图片

宅门前抱鼓石上的狮子


宅门前所立抱鼓石上还有一个特别的装饰,即在鼓子的上部还雕有趴、卧、蹲等不同形态的狮子。趴狮的狮身基本含在圆鼓中,只有前面的狮子头略微仰起,几乎不占立面高度;卧狮与趴狮相比,占据一定的高度;蹲狮则是前腿站立,后腿伏臣卧,头部扬起,比卧狮所占立面高度更多


图片

方形抱鼓石


方鼓子比圆鼓子略小,多用于体量较小的宅门,如小型的如意门、随墙门等。方鼓子由幞头和须弥座两部分组成,幞头上刻有卧狮。因为其主要部分是幞头所以又称幞头鼓子。方形鼓子的鼓面为方形,由于没有圆的限制,上面的纹案雕刻更为灵活、多变。


图片

宅门前抱鼓石的包袱角


立在宅门前的抱鼓石,其下部的须弥座与一般的须弥座一样,由上枋、下枋、上枭、下枭、束腰、主角等部分组成。不同的是,在须弥座的三个立面有下垂的包袱角,包袱角大致呈三角形,表面上有精美的雕刻。雕刻内容多与上面重点雕刻的鼓子部分相近或相类,也有花、鸟、草、兽或各种吉祥图案等

知识点:古建筑栏杆

  • 放水发电
    放水发电 沙发

    资料不错,最好上传附件分享一下资料不错,最好上传附件分享一下

    2022-08-12 06:48:12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3 万条内容 · 15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中国古建筑台基构造解析

台基是建筑下面用砖石砌成的突出平台,是建筑的底座。台基的四面全部为砖石砌筑,里面大多填土,表面也铺墁砖石,坚固结实,形体大多比较方正。中国古代大部分的建筑都筑有台基,而且越是等级高的建筑,台基也越为显著、高大。有些重要建筑就干脆用装饰精美的须弥座作为台基,如北京故宫中的太和殿等三大殿的台基。 古建筑台基示例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