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传统建筑成本控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成本控制的工序就显得较为烦琐。装配式建筑成本的控制,应在方案设计阶段就介入控制。恰当的设计手段和有效的承包模式是控制装配式成本的根本办法。采用 EPC 模式,设计上采用标准化设计,内在因素调控、政府补贴政策的扶持和提前预售模式的开启都是辅助控制成本的方式。此外,持续技术发展和创新及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也能够降低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增量成本。项目需根据实际影响因素采用 BIM 等先进技术管控,结合当地市场需求、场地条件、市场价格等因素进行施工方案的优化。以下从设计、采购、施工三大阶段对其控制要点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
3.1 对于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分析
在 EPC 模式下,承包单位应站在成本控制的角度上看待管理工作,无论是传统建筑,还是装配式建筑,其中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都是关键部分。建筑成本居高,通常要归结于设计过程中预制构件的使用频率过高。在进行预制构件加工之前,必须先对预制构件进行加工设计,对工程图样进行计算。此环节增大了工程设计的困难度,使得总工程量增大。
首先,对于预制构件的预制率进行经济型的计算。合理化预制率计算是降低装配式建筑成本的关键工作。预制构件应用于建筑物不同的部位发挥的功效不尽相同,贡献率效果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设计初期制定方案时,就必须立足成本考虑,测算出最合适的预制量。要在设计实施过程中,优先选择贡献率较高但成本较小的设计方案,进而保证成本的有效控制。
其次,提高预制构件标准化设计。目前部分项目进行装配式建筑设计时并未考虑到建筑的实际情况,仅是很简单地进行预制构件的生产。预制构件品种繁多、生产节点复杂的实际情况会催生问题的产生,达不到经济实用的效果。因此,根据当前预制装配式建筑物的设计状况,总承包商要提高预制装配式建筑物的设计标准,实施规范设计,以减少预制构件的种类,降低工程量,在提高建筑后续效率和工作品质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了建筑物预制构件的实际成本。
最后,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设计责任制度。在传统现浇建筑中,建筑、结构、设计等环节都缺少沟通,容易造成各个环节间出现冲突,进而阻碍后续的工作开展。在 EPC 模式中,承包商可以结合 BIM技术进行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确保每个环节的负责人在平台中都能够第一时间相互沟通。利用 BIM 技术进行施工模拟,在模拟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的改正,降低返修的成本。在此基础上,应充分结合EPC 模式的优势所在,提升决策的精准性与正确性。另外,为确保设计图纸的质量,还要在设计阶段进行设计责任制度的完善,对于因为设计质量所造成的损失应进行具体个人的追责。尽量避免在 EPC 模式下因设计问题而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如图1为 EPC模式的装配式建筑多层动态成本控制模型框架。
3.2 采购阶段的成本控制
3.2.1 供应商的合理化选择
对于装配式建筑而言,预制构件的材料生产供应商是重要的。当前装配式建筑处于发展初期,其生产组合构建的厂家少之又少。在此情况下,供应商的素质与厂家生产水平多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在进行供应商的选择时,应对其进行综合且全面地评估和考量,建立供应商库并创建预制构件供应商评估标准。在综合考虑下选择质优的供应商。在合同签订时,可以制定供应商管理条例与合约履行制度。对供应商库进行定期更新,提升整体的招标质量,确保建筑成本的有效节约。
3.2.2 采购管理
在自由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价格容易受到市场供求的影响。在原物料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物价波动。此时,相关采购人员若是无法及时了解市场情况与价格的变化,对于采购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不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对采购人而言,在购买前要想确保对生产成本的合理控制,就必须经常的对市场形势和产品价格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在掌握市场变动状况以后,建立与之相应的采购信息数据系统,可以针对所采用的材料价格做出预估与分解,并通过合理的计划措施来应对市场波动及其对生产成本控制的影响。除此之外,采购人在购买前先要明确自己的材料供应要求,再针对工程施工的具体时间和速度编制详尽的采购计划书。在正确掌握购买时间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材料储备、提高速度并缩短施工期限,借此来实现最终降低建筑成本的目标。
3.3 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方式存在的最大差异是在预制构件完成之后,需要运输到施工场地进行现场安装。在预制构件安装过程中,施工单位应选择合理且有效的安装方式,确保对成本控制管理促进控制。在EPC 模式下,承包单位可以对以下两方面进行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
3.3.1 对于施工环节的各方面管理
装配式建筑物预制结构的比重和容积通常都很大,其自身的价值也比较高。当预制构件在现场贮存和运送过程中出现故障后,往往会造成预制构件的破损或带来相应的损失。在此前提下,承包单位要全面重视建设施工现场的各方面管理工作,对预制构件存放区域做出合理设计,优化预制构件进入建设施工现场的交通途径,确保在运输过程中不影响其他施工作业。
3.3.2 合理组织预制构件的安装
由于预制构件自身质量与体积偏大,对于施工现场的起重机等机械设备的要求较高。因此,装配式建筑在进行预制构件吊装时,应充分结合吊装设备的具体价值和作用,确保在吊装过程中能够实现所选方案的科学性与成本经济性。除此之外,承包单位要根据EPC 承包模式与装配式建筑的实际情况与特点进行施工组织的设计和安排。在此过程中将 BIM 技术加以运用,对预制构件的安装进行透明化技术的实交,在提升安装质量与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对施工成本加以控制。
3.4 实现多层动态成本控制
在设计、采购、施工环节的成本加以控制之后,要想实现成本控制效果最大化还远远不够,更要注重多层动态成本的控制。将成本控制工作分层进行分析,及时对设计、采购以及施工等阶段进行无死角的概括,确保在 EPC 模式下能够实现建筑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是,首层为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成本信息监控决策辅助层。相关成本信息则由嵌入作业成本管理和生产评估模块的 BIM 模式负责信息收集、管理与传输。BIM 模式中包含了建材生产管理与结构生产组装管理信息的模块,在向基础制造流程执行管理系统(MES)下发生产组装命令的同时,也会向基于作业成本管理的结构生产成本控制和评估模块传输有关生产组装作业的信息。适时将基于建筑企业目标价值或目标期望的作业计划指示向软文化 MES 进行传达,并根据 MES 上载的实际产品安装作业数量和成本费用评估研究报告,据此识别并剔除非增值业务和可能产生的冗余浪费,以保证将装配式住宅项目营建流程中的五大类费用均严格控制在合理范畴之中。
二是,中间层也是建筑构件制造和现场安装作业的成本管控层。该层引进和嵌入了机械构件生产与施工线装配阶段的过程执行系统(MES),其通常涵盖了生产资料信息管理、计划排产、制造调度、质量控制、库存、人员信息资源信息管理、设备信息管理、工具工装管理、制造管理、成本信息管理、项目看板、生产流程管理、底部和上层财务数据的集中分析分解等管理模块,其主要功能包括了对施工作业规划的制定、调整与落实,对材料、人工加工和车间工地建设费用的现场控制,以及对工程规划实施、生产流程跟踪、构件计算、生产成本管理、质量管控与资源整合等的决策分析,并且连接首层 BIM 模块或企业 ERP 和底层 DCS,并提供了相应的成本信息统计的即时汇报和上传下达。
三是在底层的建筑物构造车间制造和现场安装的自动化管理部门。以分布式集散控制系统(DCS)或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等管理系统为典型代表的制造建筑施工智能化管理系统,其主要功用就是直接接受来自总承包人和管理人员的产品安装作业命令,然后通过制造厂房和现场建筑施工的智能管理实施这些命令,并把实施结果和产品安装作业数据传递至管理成本控制系统的中间层。EPC 模型下装配式建设决策辅助、作业成本管理和现场自动化管理等三级动态成本管理机制的建立,可以实现成本管理全程无死角地涵盖工程设计、生产、建造和调试各阶段的每个作业环节,从而打破了各组织主体间的信息沟通障碍,并打通了 EPC 模型下装配式建设中各作业环节间的连接堵点,剔除冗余浪费,降低无谓纠纷,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从而通过压缩工期促进装配式施工项目的尽早交付使用,并通过控减成本投资、增加利润预期,达到业主、总承包人和分包商之间的合作与共赢。
知识点:EPC模式
资料推荐: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EPC总承包
返回版块1314 条内容 · 65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使用EPC模式的装配式建筑优势分析近年来,我国的装配式建筑比例不断增加,逐渐从碎片化、传统化的建筑模式向着集成化、效率化建筑模式转变,具有建筑装修一体性、管理方式智能化的优势。 EPC 模式是在业主同意的情况下,其工程承包单位在原有合同的基础上对建筑项目的总体设计、采购、施工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施工进度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对项目增值,并确保承包单位与业主的效益实现最大化。EPC 模式是具有集成化、专业化的承包模式,能够满足当前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具体需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谢谢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