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减少碳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截止2021年底,共有192个国家和地区对碳中和目标做出承诺,大体上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我国则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从全球行业发展来看,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根据国际能源署(IEA: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报告,2020年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占总量的26%,成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部门。在我国,2019年交通领域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终端碳排放的11%,且交通部门碳排放年均增速维持在5%以上,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增长最快的部门。交通领域能源消耗同样逐年增长,增长率达9%高于社会平均水平,2018年我国交通部门能源消耗量占全国总能源消耗量的10.7%,直接CO 2 排放为9.8亿吨,分解到各种交通方式,其中道路交通占比最高约为86.8%,道路运输成为碳排放的绝对主体。从国际上先发城市的情况来看,交通是城市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纽约、伦敦、巴黎等城市的交通碳排放占比均超过1/4。考虑我国城市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特点,以及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趋势,产业碳排放比例还将降低,交通减排将承担着更加重要的任务、责任。
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
分析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提出针对性的交通减碳措施。目前国内外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及计算方法展开了大量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可以根据交通主体的不同,分为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环境因素三类:
供给因素:供给因素主要在于运输服务的提供方,概括为交通管理、技术水平和交通能源。
需求因素:需求因素主要在于运输服务的需求方,主要包括出行需求、出行结构和出行成本。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从人口和经济两个方面反映了运输所依赖的外部环境。人口因素包括人口密度和人口增长率,经济因素包括人均GDP和经济增长率。
表1 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城市交通碳中和发展建议
借鉴世界其他先发城市或地区关于碳减排的经验做法,可为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路径启示。哥本哈根预计在2025年之前全部更换为零排放公交车,为电动车提供免费车位;阿姆斯特丹推进新能源设施安装,提供无排放车辆补助;英国引进碳价格制度,用经济手段调整出行结构;波特兰使用TOD开发模式,城市发展与公交系统相适应,并注重提升智能化公交水平。世界各国从交通能源使用、设施建设、政策制定、城市规划等多角度对交通减排进行了综合性、系统性决策,为我国交通减碳提供了启示。
图1 交通减碳措施经验借鉴
通过对交通碳排放现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合世界经验,从规划视角、技术层面对我国城市交通碳中和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建立碳中和数据底数及评估标准体系
可衡量是更加科学地制定目标、实现目标的前提。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交通碳排放量化模型,目前碳排放数据分散在不同政府部门、行业、企业手中,数据获取有一定难度,可以从建立交通碳排放数据采集平台着手,解决数据获取问题,汇聚、融合交通碳排相关多源数据流,厘清、统一研究数据底数。此外,需制定我国本土化、统一标准的交通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清单模型构建的技术指引。通过搭建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可以定量化地支撑空间规划与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对不同规划策略、方案进行碳排放量化评估,增强交通规划政策的弹性应对能力。
图2 碳排放数据采集与集成平台示意图
在量化评估碳排放的基础上,可将低碳交通纳入到交通规划体系,明确各阶段、各层级规划中交通减碳发展的目标,并在实施路径中将交通减碳引入规划监测和评估体系,将目标并分解为具体的策略和行动,从而通过规划约束性指标在前端引导城市交通低碳发展。
(2)构建低碳化出行空间格局,减少出行总量
在交通产生的源头有效管理交通需求。 立足交通与用地一体化,合理规划国土空间格局,推广街区制,优化街区各类基础、公服设施布局,形成5、10、15分钟分级式高效、便利生活圈,提升生活圈商品自给率和城区职住平衡度,减少交通出行距离。
图3 十五分钟生活圈设施配置示意图
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实现TOD引导城市空间集约发展。加强规划引领,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关于公交优先发展的内容及传导衔接,从规划源头保障公交建设与土地开发的紧密配合。以公交走廊建设为抓手,系统优化投入资源配置,把公交系统建设、城市土地使用、城市空间布局紧密地融为一体。健全接驳体系,加强公交一体化衔接,提升公交出行链条的整体吸引力。小汽车发展政策与公交优先发展协同推进,消除既有政策性矛盾,施行方向一致、目标统一的交通政策。
图4 巴西库里蒂巴公交走廊建设
在规划中提升低碳交通的设施供给和服务水平。打造适宜步行、自行车的城市交通体系,建设连续通畅的步行道、非机动车道网络,开展人行道净化行动,因地制宜建设自行车专用道,鼓励公众绿色出行。提升新能源车辆设施规划优先级,加快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新能源补给网络体系,加快布局充电桩、加氢站以及LNG加注站等新能源基础设施,为新能源汽车使用创造有利环境。
图5 汽车时代的“自行车之都”哥本哈根
(3)创新交通减碳技术,降低单位碳排放
一方面研发与推广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减少交通运输工具单位碳排放。加大对部分车企自主创新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完善相关专利保护办法,更加积极地调动企业自主研发新技术的主动性,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着力提升新能源车辆生产维护技术及安全性能,提高新能源车辆使用比例。
另一方面积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5G、云计算、自动驾驶等新技术,提升交通系统运行管理效率。基于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和城市路网智慧管理基础,开展出行即服务(MaaS)系统设计,构建以公共交通为核心的一体化全链条便捷出行服务体系,减少对小汽车出行的依赖,开展预约出行等智慧出行系统设计,增强交通高智能化、共享化水平。
(4)制定差异化减碳政策,保障碳中和实施
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国家和各省市相继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指导双碳工作的落实,如表2所示。
表2 “双碳”相关政策文件一览表
|
|
|
|
|
|
|
|
|
|
|
|
|
|
|
|
|
|
这些政策指出了交通碳中和的发展方向,即构建绿色运输体系、推广低碳运输工具装备以及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但尚未给出城市交通领域减碳的具体实施路径,需要依据城市发展阶段、人口密度分布、交通运输结构等制定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引导和保障交通减碳措施的有效施行。广泛实施定价机制,不同城市依据自身发展阶段制定碳定价和燃油税、警戒线定价、拥堵收费和停车价格等,结合经济手段调节出行结构。制定针对性法规,规范排放标准,激励零排放车辆使用。例如通过低碳燃料标准、零排放车辆法规、内燃机汽车禁令等鼓励生产企业对零排放车辆的研发投入,通过购买补贴或免税、免通行费、使用高占用车道或公交车道、改善充电基础设施等措施激励消费者选择零排放车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轨道交通
返回版块1.02 万条内容 · 124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北京轨道交通上半年运客10.9亿人次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日前发布北京市轨道交通2022年路网运营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北京轨道交通客运量10.9亿人次,日最高客运量出现在1月7日(星期五),达1047万人次。 截至目前,北京轨道交通运营里程783公里,运营线路27条,车站总数456座,其中换乘站72座。2022年上半年,北京轨道交通路网日均客运量602万人次,工作日日均客运量734.2万人次,双休日日均客运量349.2万人次。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