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车,是荷兰的主要代表符号之一。提起荷兰,不少人脑海中就会联想到它。
尽管用途多多,人们还是更愿意记住从前欧洲流传的这句话:
“上帝创造了人,荷兰风车创造了陆地。 ”
的确,如果没有这些高高耸立的抽水风车,荷兰无法从大海中取得近乎国土三分之一的土地,也就没有后来的奶酪和郁金香的芳香。
或许根源于此, 荷兰有着强烈的 土地稀缺感 。
荷兰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人均可居住用地也是世界上最少的国家。有荷兰建筑师曾感慨,如果荷兰也显示该美国那样热衷于独立住宅,那么用不了多久,整个荷兰国土就会全部被建筑所覆盖。
生活在土地稀缺高密度人口的国度中, 密度研究 成为荷兰当代建筑师关注和思
考的一个迫切问题,也成为了许多建筑师和建筑学者的一项重要使命,并因此而转化出一些具有实验性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探索。
MVRDV
是由来自荷兰的世界瞩目的建筑师组成,是目前国际最成功的的建筑师小组之一。在大多数建筑师被动地接受高密度成为现实时,他们却勇敢地接受挑战并着迷于城市的密度,密度研究成为他们创造力的丰富源泉。他们的关键所在并非提出了一系列非同凡响甚至具有乌托邦色彩的理论和观念,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密度研究付诸建筑实践和实施,为城市高密度与建筑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而且对于建筑创作来说,他们密度研究的理性观念为建筑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汉诺威世博会荷兰馆
是他们基于密度的研究和思考 并付诸建筑实践的典型代表。不同的城市功能可以在一栋建筑中三维立体垂直向度分层混合累叠在一起,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城市用地,在有限的用地上提高密度的同时获得舒适的空间环境以及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荷兰馆建筑外侧的连续楼梯似乎是原来城市地面水平空间向度街道向垂直向的延伸,垂直三维立体分层的空间重构在拥挤的城市空间中创造出空中庭院、空中剧场、空中展馆和空中森林。
2005年MVRDV出版了 《MVRDV:KM3:容量中的旅行》 。MVRDV认为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城市不仅仅在二维平面上扩大,同时增加竖向维度,高空也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方向。并且认为应该建立一个拥有更多公共层次的城市,以容纳扩展了的城市容量。提出新的三维城市以满足不同计划、高城市容量、密集人口、多种可能的空间的要求。MVRDV展示给人们一个近似极端的KM3构想, 一个5km×5km×5km的立方体城市可容纳100万人口的生存 ,这座城市能够满足100万人口生活和工作的空间要求,以及维持城市正常运转和生态平衡所需的一切空间需要,并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姑且不论KM3是否具有现实意义,但是它所表达的三维立体模式的潜在价值和巨大容量,是二维平面模式所无法替代和想象的。
2020年,MVRDV公布了其最新的针对 荷兰馆的 改造项目:将他们为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打造的荷兰馆改造为新的联合办公大楼,并在场馆周围增加两栋新的建筑,包括学生宿舍楼和办公兼停车场大楼。MVRDV的设计保留了2000年世博会展馆的原始品质(包括位于场馆四层的标志性“森林”),并将原项目的概念延续至两栋新建筑的设计当中。
世博会展馆的设计回应了当年荷兰馆的主题:“荷兰创造空间”(Holland Creates Space)。代表荷兰的6处景观堆叠成一座高塔,使余下的场地在世博会园区中形成一个开放的户外空间。对于荷兰这样一个缺乏土地的国家,该场馆传达了一种开放性的思路,即自然可以通过人为的堆砌被创造出来。这种思路为可持续设计提供了重要参照,它展示了一种理想的原型,即建筑能够作为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相融,并实现自身内部资源的循环。
新的项目延续了这种 “堆叠景观” 的概念,对原始建筑进行了改造,同时在其周围增加了两座阶梯式的体量。改造后的场馆将容纳一系列共享办公空间和会议空间,并重点保留原始空间的设计特色。
例如,二层空间原本是网格状的温室花园,在改造后将依然保持严格的直线布局,并作为办公室使用。三层的绿植空间将以玻璃围合,作为会议室和办公空间。其他被保留的特色空间包括“森林”层和外部楼梯;首层的“沙丘”将成为集会地点,并配备以小型咖啡馆和展览空间;原来的屋顶层将开设一家新的快餐店。
在两座新建筑中,体量较大的一座是学生宿舍,较小的一座是办公室和停车场。这两座建筑在场地边缘形成了一个新街区,并在西侧提供了通往中心景观庭院的路径。基于“堆叠景观”的理念,新建筑的阶梯式屋顶将构成一系列多彩的无障碍平台空间,并各自拥有不同的功能,包括花园、体育设施、学习区域和露天影院等。这些露台通过彩色的表面彼此连接,如丝带般延伸于新建筑的体量之上,定义出不同的功能空间。场馆外部新增的立面采用了高透明的玻璃,旨在保持设计的开放性和通透性。
新建筑的阶梯式屋顶将构成一系列多彩的无障碍平台空间
宿舍楼拥有9个地上楼层,供包含370间学生公寓。建筑底层设有一个自行车停放系统,可容纳300多个自行车位。办公楼拥有5个地上楼层和1个地下楼层。顶部3层是会议室和办公空间,底部2层和地下1层是停车场,供整个场地使用。
MVRDV的关键所在并非提出了一系列看似不现实的理论和观念,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密度研究成果尽可能地付诸实施,为城市高密度与建筑关系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而且对于建筑创作来说,他们密度研究的理性观念为建筑创新提供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
除了MVRDV,荷兰建筑师 雷姆·库哈斯 同样也专注于城市高密度的研究并努力尝试“实验性”的建筑设计实践,他著有 《癫狂的纽约》《S M L XL》 等论著,从 “拥挤文化” 的概念探索城市高密度条件的城市空间特征和建筑类型。
“拥挤文化”阐释了城市高密度研究环境以及其中建筑的多样性价值和活力,并由此而推演出高密度对城市繁荣与建筑生命力的意义。
当雷姆·库哈斯设计的 北京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 呈现在众人面前时,人们无不为他的创造性的巧夺天工的建筑形态所震撼,艺术感染力、灵感、形态操作等赞美之词不绝于耳。但是,从高密度的角度来看,雷姆·库哈斯的央视总部并非出自他的为了讨好业主的“阴阳理念”托词,而是依然有着他的高密度情结和“拥挤文化”的影子,一种基于密度的思考。
密度的乐趣和拥挤的愉悦
是 雷姆·库哈斯 在《癫狂的纽约》书中提出的“拥挤文化”的理念,是对城市高密度状态的积极态度。 “要向重力挑战” 是雷姆库哈斯在央视总部方案提出时的口号。
那么为什么无缘无故地要挑战重力?挑战重力的最直接解释就是要在空中寻找利用空间,而这恰恰是建筑挣脱高密度环境压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既然地面拥挤的空间已迫使建筑无处藏身,那么地下或空中是必然的选择。而这种选择的结果便是颠覆性超常的灵感、建筑形式和形态的产生。
大楼由两座倾斜的塔楼组成,其首尾两端弯折 90 度后合拢,形成一段连通管
其实在早期作品 达尔雅瓦别墅 ( Villa Dallas'Ava,1911 ) 中,我们就已经能够看到雷姆·库哈斯施展类似的设计手法。
达尔雅瓦别 墅
两座公寓覆层的连续性只被窗户打破,挑出的卧室由一系列细长的倾斜钢柱支撑
如果将女儿房的高度进一步抬高,将其“架”到高空中,再将镜像对称的两个 达尔雅瓦别墅拼接到一起,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似乎就是一座央视总部大楼!无非是高空中悬挑的部分底部不需要再有支撑而已。
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中的越来越多区域密度不断升高的今天,如果还是以传统的习以为常的方法应对高密度所带来的挑战,其结果无疑只会加剧高密度地区的城市与建筑环境恶化,越加远离人类宜居的要求。
传统的习以为常的建筑空间思维和操作方式在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下将失去效力,因此从现在开始的将来,建筑师或建筑学者至少应该懂得一点处理高密度的艺术。
[1]董春方.高密度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 ]https://www.gooood.cn/expo-pavilion-2-by-mvrdv.htm
[3 ] http://www.archcollege.com/archcollege/2019/4/44114.html
本 文图像来源:
[1 ] https://www.gooood.cn/expo-pavilion-2-by-mvrdv.htm
[2]https://www.arup.com/zh-cn/projects/china-central-television-headquarters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风车,是荷兰的主要代表符号之一。提起荷兰,不少人脑海中就会联想到它。 尽管用途多多,人们还是更愿意记住从前欧洲流传的这句话: “上帝创造了人,荷兰风车创造了陆地。 ” 的确,如果没有这些高高耸立的抽水风车,荷兰无法从大海中取得近乎国土三分之一的土地,也就没有后来的奶酪和郁金香的芳香。
回复 举报
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中的越来越多区域密度不断升高的今天,如果还是以传统的习以为常的方法应对高密度所带来的挑战,其结果无疑只会加剧高密度地区的城市与建筑环境恶化,越加远离人类宜居的要求。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