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遥感监测作为一种新型信息技术手段在受到了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第三方中介服务单位关注。伴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与普及,遥感技术凭借范围广、周期短、分辨率高、获取便捷等特点被应用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
一、行业要求
根据 水利部办公厅办水保〔2020〕161号文《水利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通知》 要求,对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应当自行或者委托具备相应技术条件的机构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文件中对监测的内容和重点、方法和频次、监测成果及报告,做出了详细的要求。 其中监测方法和频次的内容中提到:
监测单位应当针对不同监测内容和重点,综合采取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视频监控、地面观测、实地调查量测等多种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高新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监测质量和水平,实现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定量监测和过程控制。
同时, 办水保〔2015〕139号文《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规程(试行)》 中指出:
a.点型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不小于 100h㎡ 的应增加遥感监测方法。
b.线型项目山区(丘陵区)长度不小于 5km、平原区长度不小于20km 的应增加遥感监测方法。
二、卫星遥感监测的优势和局限
实际工作中, 存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委托滞后,监测单位进场晚,没有及时开展监测工作的情况发生。为了解进场前项目情况,通过卫星遥感监测手段获取项目前期施工信息 ,为监测工作追溯提供依据。在一些大型线性项目,如公路、铁路、输变电项目的监测工作中, 人员难以到达,无人机遥感影像获取难度大,人力成本高等情况下,采用卫星遥感监测手段可以更便捷地观测到项目整体情况 。然而,卫星遥感监测是否可以替代现场监测,成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主要手段,还需进一步研究。
1、分辨率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发展,遥感影像分辨率提高,亚米级的影像已逐渐普及,监测单位可从卫星遥感影像比较清晰地观测到项目防治责任范围、施工扰动、水土保持措施、林草覆盖等变化情况。但是由于卫星影像分辨率的局限性,对一些线状措施难以进行精确解译,还需要施工图或现场照片等资料辅助判定。
2、时效性
在影像周期上,美国的鸽子卫星可以做到每日更新影像,但其分辨率较低,不适用于水土保持遥感监测。较常用的国产高分、北京系列卫星全球影像获取周期大约为1-2个月,受限于云雪等因素的影响,局部地区可利用的影像为一年3至4期,很难在项目关键节点获取精确时间的数据。项目范围过大时,还容易出现全局影像时间不一致的情况。
3、细节界定
卫星遥感影像只能在平面上提取出点、线、面图斑的部分属性,如:数量、长度、面积,并不能获取如弃渣场、挡墙等措施的体积、高度。对于距离相近的多个项目,也很难通过卫星遥感影像确定某个扰动区域具体属于哪个项目,需要进行现场监测后方能确定。
三、结论
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卫星遥感监测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并不能完全替代现场监测。根据项目特点,选择适合的监测手段开展监测,多种手段相互辅助,才能获取更全面的项目信息,更好地完成监测工作。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水利工程设计
返回版块28.27 万条内容 · 368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