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工程造价 \ 土建工程造价 \ 造价行业的裁员潮,来了?

造价行业的裁员潮,来了?

发布于:2022-05-11 10:54:11 来自:工程造价/土建工程造价 [复制转发]

最近一位朋友与我分享了一个非常令人惊讶的情况:

他的造价咨询公司设置了三个过控驻场岗位,收到的投递简历竟多达 700多份 ,而这700多份简历者所在或曾在单位绝大部分来自中小规模的造价咨询公司。
700多人瞄准这三个岗位, 录取率仅为0.43% ,竞争可谓异常惨烈。


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



1


     

     

     

     

     

     
维度一:从企业角度来看

1、企业经营状况不理想,老项目收不到回款,又无优质新项目作为补充。为了控制成本,避免现金流断裂,采取降薪或停发员工薪资等措施来缓解压力,于是便造成员工失去经济保障,产生极度的不安全感,进而发生人员流失。


2、企业现有业务不足以支撑现有员工薪资,为了活下去不得不采取裁员或降薪等措施,从而造成人员流失。


3、企业在当前疫情和行业大环境中,运营和管理过程中出现不公正、不作为、考虑不周等情况,造成员工产生“心灰意冷”,“看不到希望”等负面情绪,从而另谋高就。
 


2


     

     

     

     

     

     
维度二:从个人求职角度来看

1、自认为已从“小白”锻炼成了能独当一面或高于现有价值的“人才”,有了基本自信,原单位的种种行为给自己造成各种不安,便选择另谋高就。
2、单纯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付出或获得的价值比,人往高处走,哪里待遇高就去哪里。
3、原单位给不了想要的提升或者操练的机会以及升职的空间,于是寻求更好的平台继续磨炼自己。
4、处于中层的人员,卡在中间,上不支持,下顶不起,想换个环境试试。


进一步分析以上原因:

① 从企业角度可见,现阶段, 大量中小企业在疫情大环境下遇到了巨大的现金流问题


以房产开发公司为主要业务对象的企业不在少数,然而,现阶段房产公司已大量出现付款不及时甚至付不出费用,又或以房抵费的窘状,使得企业无法快速变现,造成这些企业入不敷出,甚至是只进不出的“绝望”境地。


造价咨询企业在绝境中不得不考虑活下去的问题,也就不得不主动降低支出以维持日常开销,而 造价咨询企业的支出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所以降职、降薪甚至停发薪资、裁员成为了普遍的现象。


此外,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管理不完善、业务单一、技术和经济沉淀不足的短板,在当下这一波冲击中首先暴露出来;大中型企业业务结构相对复杂,多年经营下有品牌和经济实力的沉淀,也存在往年业务逐渐回款的情况,因此,其现金流问题短时间内不会严重爆发,但大中型企业毕竟人员构成庞大,管理成本高,且房产项目的业务占比多数达到了50%的比例,故管理和决策一旦有所失误,也有快速陷入绝境的风险。


② 从个人角度可见,部分人有“盲目自信”或自身定位不准的“嫌疑”。为什么这么说呢?

现阶段,造价行业不缺会做事的人,所以只是从“不会”到“会”的转变,在如此强烈的竞争中是缺乏优势的 (要如何拥有优势暂不在本文中做详细阐述,今后有机会可继续分享和探讨我的一些观点)


同时,往往过于自信会让自己在逆境中变得更加浮躁,增加决策判断失误的概率。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因为人在浮躁的心态下,常常会把外界因素产生的矛盾最大化,而忽略以冷静的态度去思考分析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把利益得失看得过重,从而影响对业务能力的深究(因为个人在这种情绪下会觉得付出不值得), 对眼前利益追求较为迫切,缺乏长远的规划,对行业趋势发展也因为经验不足而判断不准确,在“羽翼未丰”之前选择“换汤不换药”的“另谋高就” 。当一旦发现不对又重新走入这样的轮回,经历多了,看多了,自然又感叹“人生不值得”,便索性追求“及时行乐”,那“希望的田野”就变得触不可及。


但是, 部分人若因所受不公或受到排挤,遇到人为制造的“瓶颈”,所在平台让人无所收获,那么这种情况是建议尽早出坑 ,换地“磨练”自己。

顺着上文的思路,再深挖下一层逻辑会想到更为“绝望”的情况:


企业在当下为了活下去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是为了降低日常支出,以达到稳定现金流。在这种情况下普遍选择的是降职、降薪或停薪,部分选择裁员,为什么非要这样选择呢?
 
①  若选择在现有人员不变,通过扩大业务来摊低人力成本:
这个做法要看企业的业务来源,若以房产商为主要业务对象,则存在房产商没有新业务出现的“窘境”;另外,就算有新业务,低价、高工作量、高周转下带来的高投入是无法避免不增加人力投入的(特别是传统工作模式和在传统工作模式下的中小企业)。所以,这个做法仅在较低单价或合适的项目规模作为保障才有执行的价值。


若以政府平台为主要业务对象,则可正常扩张。但是,中国的特色的是当什么好做的时候,瞬间一窝蜂都“如法炮制”。


②  在无新业务的情况下,现有业务若能够支撑现有人力配置,则最主要问题仅是及时回款以保证日常的运营支出。但是在眼下,就是回款难题,成为最要命的问题,逼迫企业不得不通过降薪、降职甚至裁员的方式以保企业存活;对于现有业务不能支撑现有人力配置的企业,回款问题直接导致裁员发生。这可能是在没有更好外力支撑下,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自救方法了。


但是这些做法会出现几个更为绝望的恶性循环:


? 降薪、降职必定会造成人员流失:若现有的人员配置(或裁员后的人员配置)刚好符合现有业务量,那么一旦出现人员的流失则会发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


此时若增加人员会新增磨合成本,也存在新增人员不胜任等风险;若不新增人员,则会加大剩余人员的工作量,又造成人员流失或增加成本的风险。


若要留人,又想不增加成本,除非有极强的话术或利用对方的“单纯”,或者用“虚无缥缈而若有若无的未来”给对方画一个“大饼”。


? 若主动考虑缩小规模减少人力配置,那么因人员减少而增加的工作量应如何解决?又若,挺过了当下困难期,进入发展期,突然增加的工作量,是否通过增扩人员来满足?当业务量或现金流又遇到当下情况或类似情况时,又当如何?若当下人力配置不变,条件允许新增业务带来的工作量增加,又如何考虑?


综上,在因人员减少而工作量不变的情况,以及人员不变而新增加的业务带来新增工作量的情况,造成新增花费的人力成本,应该由什么去代替以减少和控制成本的问题,是值得全行业进行思考和解决的。


? 在逆境中的各种人性问题,如何平衡业务、企业的运营因素?


? 行业现状短期内是否向好,采取的措施是否足以让自己挺过眼前的困境?若大量企业倒下了,剩下来的企业和个人又怎么去面对和适应新时代、新变化的要求?


? 新时代新变化是什么?那时需要我们的是什么?(其他我没有想到的可能,大家可以在评论区讨论。)


至此,绝望的氛围又缠绕全身,让人脑壳剧痛,是不是行业没落了,我们造价人真的应该认真考虑转行了?


我觉得不是,正因为分析可以看到问题,也就能够看到“星星之火”:
1、该离开的始终会离开的。
2、找到用什么替代工作量所花费的人力是关键;而什么样的工作可以找到替代,如何替代是当下我们全行业应该思考的另一个关键。
3、打破传统工作模式,进行系统化的变革,既不是拿来主义的相互模仿,更不是单纯的完善上层结构,如何有效的落地是当下应该同时考虑和做的事情。具体是什么?


最后,我没有给出我所思考的看法,是希望,同时也是觉得每一位投递简历的、观望的、迷茫的、绝望的、过得还不错的、仍在砥砺前行的造价人都能够参与思考并找到属于你们,属于大家的出路。


而这个思考最好发生在感叹行业没落,认真开始考虑去留之前。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
  • 烟雨忆长安

    谢谢分享

    2022-05-11 15:17:11

    回复 举报
    赞同0
  • 繁星及很常见

    感谢楼主分享,学到了

    2022-05-11 14:04:11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土建工程造价

返回版块

21.85 万条内容 · 62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一文看懂工程结算审核与结算审计的区别

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工程项目结算,社会中介机构的结算审核与审计机关的结算审计,究竟有什么区别,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长期困扰建筑界和审计界相关人士。本文从九个方面,系统地回答了相关问题,旨在促进建设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审计机关的职能转变。 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对地方性法规中以审计结果作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竣工结算依据有关规定的研究意见》发出后,在建筑业界和审计界均反响较大。长期以来,基层审计机关受地方政府委托,替建设单位对结算进行审核把关,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为政府投资项目的造价控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