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
道德的践行者
精神的引领者
时代的奋斗者
他们
对党忠诚、信念坚定
他们
热爱水利、无私奉献
他们
求真务实、敢于担当
他们
为民服务、甘于奉献
他们是
第三届“最美水利人”
与第三届“最美水利人”提名奖
的获得者
让我们一起
学习他们的事迹
以他们为榜样
埋头苦干
勇毅前行
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
共筑美好生活梦想不懈奋斗
简介
林秀山,男,汉族,1939年3月生,原籍山西省太原市,中共党员。1963年1月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工结构与水电站建筑专业,多年从事有关黄河的规划、设计和科技工作。曾任黄委设计院(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前身)副院长兼小浪底工程设计分院院长,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设计总工程师。
投身干水利 做最美黄河铸梦人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水害严重,曾给沿岸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黄河宁,天下平。”当时,黄河治理开发是党和国家一件很重要的大事。
1955年,《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经全国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开启了黄河全面综合治理的崭新篇章。林秀山,这个家住汾河边,亲眼看见过洪水肆虐,从小立志投身水利事业建设母亲河的年轻人,被这宏伟的治理规划蓝图所激励,高考时毅然选报水利专业,成功被清华大学水利系录取,这是他献身黄河、投身水利事业迈出的第一步。
在清华大学深造期间,林秀山孜孜不倦汲取知识养分,用知识武装头脑,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毕业后,他如愿来到自己日思夜想的母亲河畔,开始了漫长而又辉煌的治黄生涯。从在金堤河管理局见证“63·8”大洪水洗礼到在黄委总工室做技术情报;从黄河中游规划担任淤地坝组组长到天桥电站负责灌区规划;从故县水库建设到出国深造……他历经水工、水文、水能、水机、采暖通风等众多领域,遇到不熟悉的专业就边学边干,参加改造芬兰水轮机模型性能测试,在老同志指导下负责天桥电站的水文水能分析等。这些阅历,不仅拓宽了他的知识面和视野,更为他日后肩负重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敢于挑重担 做最美黄河守护人
小浪底工程以其在治黄中重要的战略地位、独特的工程泥沙条件、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和严苛的水库运用方式,被国内外专家公认为是世界坝工史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1987年林秀山接下了小浪底工程设总的重任,从接过重任的那一刻起,他就把全身心都交给了小浪底,率领团队刻苦攻关、精心设计,向小浪底挑战性难题发起了冲击。
他率领团队以敢为人先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无足够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在四百余项科学试验研究、近万张图纸绘制及论证工作的基础上,成功解决了工程泥沙淤堵、流道磨蚀、高含沙水流消能、深覆盖层处理、集中布置洞室的围岩稳定、进出口高边坡稳定、水电站汛期浑水发电等一系列高难度问题,组织完成了重大技术攻关四百余项,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1997年工程截流之际,他因劳累过度,第五腰椎严重滑脱,需要尽早手术。可他却说:“我将近60岁的人了,脊椎骨脱了没啥,工程关键部位滑脱了,就无法向党和国家交代。”于是他穿起特制的钢腰围,继续在工地上奔忙。
谈起设计,他总是用“责任重于泰山,心境如履薄冰”来形容。他要求设计工作者对设计中的每个问题、图纸上的每个符号,都要严谨求实、精益求精,既要追求世界一流设计,又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在保证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的情况下,为国家和人民节约每一分钱,为党和人民交上一份优秀答卷。小浪底以其独特的枢纽建筑物总布置,水利水电建设史上绝无仅有的巨大洞室群和进水塔群,首创的孔板消能泄洪洞、无粘结预应力排沙洞,当时国内最高、体积最大的堆石坝及最深厚的混凝土防渗墙等,创造了许多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也获得了一系列褒奖和赞誉:第十四届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金奖、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际大坝委员会授予的“堆石坝里程碑工程”、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等,世界银行行长称小浪底20万移民的生产性安置是世行项目的样板……
自2001年建成以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发挥了重要的防洪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下游没有出现洪水灾害;萎缩的黄河下游主河槽恢复到4000立方米每秒以上;尽管黄河连续10多年枯水,但下游没有再发生断流,河南、山东的工农业用水也基本得到保证;河口湿地和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小浪底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原大地,谱写了人民治黄的新篇章,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小浪底工程设计施工中,因采用以林秀山为主完成的科研成果,为国家节约投资约7亿元。林秀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勇挑重担的精神完美诠释了“最美黄河守护人”这一角色!
退休仍坚守 做最美黄河传承人
小浪底的成就,世人有目共睹。时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的潘家铮说:“小浪底工程的设计,将为世界水电史作出贡献”。党和人民也把崇高的荣誉授予了林秀山本人。1998年,林秀山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科技功臣”荣誉称号。
2001年8月林秀山光荣退休,他离岗不离心,依然心系小浪底,心系水利事业。小浪底工程建成后,他又亲自组织一批从小浪底摸爬滚打出来的技术骨干,有条不紊开展工程运行分析、规程编制、科研成果汇编、工程资料归档等相关工作,积极为小浪底工程竣工验收创造良好条件。
“谷峡风劲吹发白,山高石硬炼骨坚”,这是林秀山在小浪底竣工验收会上即兴创作的诗句,流露出他对小浪底工程的半世情缘。为更好地总结、推广小浪底工程规划设计方面的成功经验,开展工程技术总结和相关专题研究工作,他组织编写了10卷本、约700万字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规划设计丛书》,对小浪底工程的设计和运行进行了深入详尽的论述,是指导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的一套具有相当学术价值的著作。
退休后,他欣然接受原单位返聘,作为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中水新华公司、南水北调稽察专家以及黄委会科技委委员、黄河设计院咨询委副主任等,先后参与了越南门达水库、厄瓜多尔CCS水电站、印尼Jatigede水库大坝等近百个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评估审查以及几十项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方案审查和关键技术问题咨询。他还非常关注年轻人的成长,曾组织举办清华大学工程硕士班,把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治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培养了一批青年技术骨干。2021年黄河秋汛形势严峻,满头银发的他第一时间主动奔赴防汛一线,倾囊相授防汛除险经验,筑起了防御黄河秋汛洪水的坚强堡垒。
林秀山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奉献在热爱的水利事业,用最朴实的行动和累累硕果诠释了当代水利人的初心、使命和担当,展示了“最美水利人”的高尚品质和先进风采!
来源 | 水利部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水利时事
返回版块3680 条内容 · 51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李阳院士科研团队:我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发展研究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实现碳中和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选择。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化石能源利用近零排放,促进钢铁、水泥等难减排行业的深度减排,而且在碳约束条件下增强电力系统灵活性、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抵消难减排的二氧化碳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最终实现碳中和目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院李阳院士科研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发表《我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发展研究》一文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