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道路桥梁 \ 轨道交通 \ 26 行业大咖共话双碳引领技术革新,第二届全球轨交工业创新峰会与您相约六月南京!

26 行业大咖共话双碳引领技术革新,第二届全球轨交工业创新峰会与您相约六月南京!

发布于:2022-04-24 11:09:24 来自:道路桥梁/轨道交通 [复制转发]

转自公众号:士研轨交

目录


大 会 背 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现有轨道交通线路改造及运力需求提升,我国轨道交通建设投资持续增长,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四网融合体系建设与城市群、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稳步推进。国内市场对铁路与城轨车辆需求的增加带动了轨道交通装备市场的高速增长。从全球范围看,以中国中车、德国西门子、法国阿尔斯通等企业为代表的轨交装备市场规模逐年上升。据德国SCI Verkehr公布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轨交装备市场规模达到546亿欧元,预计2026年将突破650亿欧元。


全球范围内轨道交通的普及与绿色出行的倡导,全球轨交业主与装备制造企业对轨交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突破及工业应用,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速发展。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装备技术整体水平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部分运输装备走向国际市场。然而,关键装备制造与核心技术攻关还有待突破。


基于此,2022(第二届)全球轨交工业创新峰会,拟定以“双碳”引领技术革新:数字、智能、绿色为主题,从轨交车辆装备技术创新、智能运维与健康管理、新材料与新工艺、智慧轨交与数字化等方面展开研讨,回顾我国轨交工业发展历程,沿袭技术革新的脉络,展望智慧“零碳”轨交的未来!


发 言 嘉 宾


     

罗情平

副总工程师

青岛地铁

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自主化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者;国家示范工程项目负责人;从事轨道交通相关设备系统设计、项目管理、设备系统技术管理三十余年。


     

卢剑鸿

副总经理

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运营分公司

长期从事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工作,在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车辆管理、客运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有资深的管理实践经验,曾获省部级创新成果奖3项,参编陕西省地方标准2项,参编出版教材1套,发表论文10余篇,实用新型专利1项。



     

陈  刚

副总工程师

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事业总部

陈刚,高级工程师,现任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事业总部副总工程师,主要负责车辆专业技术管理工作,长期从事轨道交通车辆相关维修、维护、新线建设、国产化技改、智能运维建设工作。参与多项国家科研(863、科技支撑)项目,作为起草人也参与了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



     

蒋晓东

副总工程师

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

蒋晓东,男,55岁,正高级工程师,现任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副总工程师,长期从事轨道交通车辆的技术管理及机电设备科研管理工作,主持并参与了多项轨道交通车辆及电气技术的科研项目,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所参与的科研项目中:《地铁牵引系统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6年湖南省科学进步二等奖;《轨道交通用电压、电流传感器研发与产业化》获2008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宁波市科学进步二等奖;《轨道交通车辆轻量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2018年宁波市科学技术三等奖;《城轨供电系统双线圈接入式中压能馈系统及其能馈方法》获得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



     

李昱见

信息管理部负责人

郑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10余年的地铁信息化规划、设计、和应用建设管理经验。参编《新型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信息化设计与实践》。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2019-2020年信息化最佳实践优秀案例2个,推动河南省轨道交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工程研究中心获省科技厅授牌,在推进公司数字化转型资产分类编码管理中,发表国际EI期刊论文一篇,属原创性论文。


     

蒲晓斌

工程技术中心经理

深圳地铁集团

蒲晓斌,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近13年,现任深圳市地铁集团工程管理中心设备室主任,负责轨道交通设备系统技术创新与研发项目管理工作。组织开展《深圳地铁基于物联网的设备维修智能管理系统》、深圳地铁智慧车站示范站等多个智慧轨交项目。


     

黄文杰

副总工程师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从事轨道交通车辆产品研发和设计管理工作29年。现任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中车集团首席技术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研发的项目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市级科技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0多项。受聘为常州大学客座教授,五邑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专家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协会专家,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90)委员,中国铁道学会城市轨道车辆分会委员。



     

王崇明

服务技术部部长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中车南京车辆有限公司服务技术部部长,高级工程师,中车劳动模范。在轨道交通从业20年,在中车及轨道交通类期刊发表论文,多次荣获中车科技论文二等奖,三等奖。对城轨车辆设计,工艺制造,智能运维有常年的研究与实践。


     

吴彩秀

车辆中心主任

深圳地铁运营集团有限公司

现任深圳地铁运营集团有限公司车辆中心安全技术部主任,工程师,从事轨道交通行业近十五年,负责深圳地铁车辆、工程车、设备技术管理工作,牵头车辆中心新线策划筹备、技术创新、车辆智慧运维建设、全自动运行模式研究等工作。全面参与完成《地铁列车LCU无触点逻辑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2019年度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城市轨道交通科技进步”二等奖。


     

王志伟

副总工程师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王志伟,男,毕业于大连铁道学院机车车辆工程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工学学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车资深专家,现任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负责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市域车辆的研发、技术管理工作。主持研发天津、福州、厦门、石家庄等国内多个城市地铁、台州市域车及国外轻轨、有轨电车等项目,搭建了中车唐山公司适应从80公里到200公里速度等级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谱系化产品平台,一直致力于轨道交通装备的研发、制造、服务技术研究与创新。



     

张志学

技术专家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张志学,男,正高,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博士,中车首席技术专家,中国电源学会交通电气化专委会秘书长,IEEE 高级会员,IEC/TC9及IEEE/SA标准专家。研究领域包括机车/动车组车载变流、交/直流牵引供电、能源互联网及双碳技术等。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专利40余项,主持或参与多项国际与国家标准。曾获茅以升铁道科技奖、省部级及各类科技奖十余项。参与或主持863、科技部重大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


     

章潇慧

技术部副部长

中车研究院

  • 研究领域包括:石墨烯基础前瞻技术研究、石墨烯的应用技术研发、先进材料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应用等;


  •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交通运输部项目1项;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项;主持中国中车重点项目3项,参与中车十四五科技重大专项1项、中国中车85专项1项、GCT项目1项;


  • 发表SCI论文30于篇,申请发明专利40项(授权8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8项;


  • 高导电石墨烯铜基复合材料相关工作获熠星大赛一等奖、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的认可;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轨道交通装备上的应用成果获得中车科学技术特奖认可。


     

田  寅

技术部副部长

中车研究院

田寅,博士,中车研究院技术部副部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车资深技术专家,开创了中车研究院智能产品学科,制定了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机器视觉为核心的研究方向,编制了智能装备技术规划,主持开发了人工智能行为分析系统、无线自组网传感系统及数据分析系统、人工智能故障辨识系统、区块链车载数据安全加密系统等完全自主的产品和关键技术;牵头或参与完成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4项,中车重点项目12项。参与国家十三五轨道交通领域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及指南编写。获交通运输协会特等奖,国资委二等奖。获发明专利15项,发表论文24 篇,撰写专著1部。



     

刘建华

产品设计部副部长

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

刘建华,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产品设计部副部长,机车检修公司副经理。从事铁路机车研发设计工作十余年,多次参与国铁、海外机车等项目的负责人。近年来主持中车集团及子公司项目5项,获一等奖2次,二等奖2次。主持编制国家铁路集团标准1项,发表专著1本,学术论文4篇,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共7项,作为第一主研人的2项。曾荣获常州市武进区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称号。


     

高玉龙

中德研发中心执行董事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高玉龙,高级工程师,现任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中德研发中心执行董事,中国复材学会轨交专委会委员,中德创新联盟轻量化专委会副主任。前期担任复合材料研发部主任,长期从事轨道交通车辆设计研发工作,2016-2019年赴德国中德研发中心从事轨道交通车辆复材产品设计、研发工作,作为碳纤维复材车体项目负责人,完成下一代地铁碳纤维车体设计研发,碳纤维车体于2018年9月在柏林轨道交通展面向全球首发,获得行业广泛关注,并获2019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科技创新大奖。


     

欧冬秀

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欧冬秀,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智能网联交通、轨道交通信控、自主交通安全。研究成果“轨道交通网络化关键设备与安全实施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自主研发及应用”获得201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正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虚拟编组异质列车群队列自主控制方法研究(52172329)”,负责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专项子任务1项;曾主持国家自然基金1项,参与国家863及支撑计划、省部级课题20余项。主编教材4本,其中国家规划教材1本。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篇。



     

顾庆琪

建设分公司机电部主任

苏州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现任苏州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机电部主任,高级工程师,进入轨道交通行业十余年,从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伊始至如今苏州6、7、8号线的全面建设,在轨道交通机电系统建设管理、科技创新、标准化推进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组织推进苏州轨交交通电扶梯、站台门等机电系统的智慧化建设与实践落地,并获得实用新型专业2项。



     

夏少华

材料工艺研发中心副主任 

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 

夏少华,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轨道交通金属材料及成型工艺技术研究,现任中车戚墅堰所材料工艺研发中心副主任,中车技术专家,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副理事长,全国铸造标准化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获中车科学技术一等奖。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江苏省企业博士聚集计划。承担/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车重大专项、智能制造、工业强基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已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



     

赵   鑫

轮轨关系与振动噪声研究所所长

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赵鑫,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轮轨关系与振动噪声研究所所长,“接触力学与轮轨磨耗国际会议”国际委员会委员,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第二届学部委员会联合主席,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获得者。2003和2006年获西南交通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12年获荷兰代尔夫特科技大学(TU Delft)铁路工程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轮轨滚动接触行为、滚动接触疲劳和磨损机理与监测、轮轨黏着、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等研究,已发表期刊论文70余篇(SCI检索20余篇),主持、主研国家级项目10余项,多项省部级项目,企业项目10余项。



     

辛佐先

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辛佐先,现任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GIS、BIM等工程数字化技术在工程全生命期应用研究工作。主要起草和参与编写国标《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分类和编码标准》、国标《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住建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应用指南》、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标准》、厦门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阶段信息模型交付标准》。负责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级信息化平台科研项目,负责上海、重庆、厦门、苏州、南通等地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平台项目。



     

何  东

车辆设备部副部长

无锡地铁运营有限公司

现任无锡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车辆设备部副部长,工程师,负责无锡地铁车辆、工程车、设备运维管理,重点推进车辆专业科研创新、智慧运维及车辆新线建设等工作。组织完成了“地铁车辆转向架智能探伤机器人”、“空调新风滤网清洗机”、“基于车辆状态的智能运维系统”等研发项目。从事高速铁路动车组及城轨电客车的运维管理近十五年。


     

王  伟

车辆中心副主任

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一分公司

     王伟,男,汉族,1979年1月出生,中国共产党,高级工程师职称,本科学历,健康状况良好。


一、工作经历:

2004.8-2010.10  南京南车浦镇城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技术部  机械主管

2010.10至今  苏州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一分公司车辆中心  车辆中心副主任


二、项目经历:

上海2号线西延线设计转化项目

南京2号线设计转化项目

南京1号线南延线设计转化项目

上海10号线设计转化项目

上海2号线东延线设计转化项目

孟买1号线设计转化项目

苏州1号线设计转化项目

司机座椅国产化项目

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车辆项目

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车辆项目

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车辆监造

苏州轨道交通3号线车辆项目

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车辆项目

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车辆增购项目

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车辆增购项目

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车辆增购项目

车辆段检调管理系统项目

电动塞拉门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项目

车辆架大修信息化管理系统项目

车辆智能运维管理系统项目


三、获得的主要荣誉:

2012年 苏州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先进个人

2017年 苏州轨道交通四号线“百名建设功臣”荣誉称号

2020年 苏州市轨道交通运营一分公司优秀共产党员



     

郑恒亮

总体研发部副部长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2007年7月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之后在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工作至今,主要从事列车设计工作,现为公司总体研发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2016年12月被聘为中国中车技术专家,2018年12月被聘为中国中车资深技术专家。长期从事轨道交通车辆技术研究,累计发表学术论文5篇,获得专利15项,主持承担多项中车、省市重大科技项目,获得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3项,吉林省科学技术奖2项,中国中车科学技术奖1项。


     

王  文

研究院副院长

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现任中车大同公司研究院副院长。毕业于大连交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中车技术专家,中车电气线路专家组成员。


     

曹  鑫

主任研发师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中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复材部主任研发师(欧洲粘接工程师),主要从事轨道车辆用树脂基纤维类复合材料防火、粘接及涂装方向的选型、研发工作。已发表SCI论文(第一作者)5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


     

朱莉娜

轮轨关系研究与维护中心技术主管

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

朱莉娜,女,36岁。天津大学材料加工专业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轮轨关系研究与维护中心的技术主管。

工作经历:

1. 北京鉴衡认证有限公司 交通事业部 新型车辆认证工程师、工程安全评估-车辆专业主任评估员。

主要负责单轨、胶轮有轨电车、智能车载设备等产品的认证工作;负责工程级地铁车辆安全评估工作。

     2. 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轮轨关系研究与维护中心 技术主管

主要负责车辆轻量化及车辆系统减振降噪等相关课题的研发。

     项目经历:

    1. 北京地铁19号线、深圳机场线、苏州地铁6号线车辆系统安全评估项目

    2. 成都主导的主/被动障碍物识别系统的认证项目

    3. 钛合金焊接接头超高周疲劳机理研究

    4. 轨道交通车辆焊接结构用材料准入规范的制定

    5. 基于全生命期的地铁车辆-轨道系统振动噪音及智能运维成套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



奖 项 申 请


 
来源:士研轨交
  • 敬于才华
    敬于才华 沙发

    全球范围内轨道交通的普及与绿色出行的倡导,全球轨交业主与装备制造企业对轨交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突破及工业应用,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速发展。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装备技术整体水平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部分运输装备走向国际市场。然而,关键装备制造与核心技术攻关还有待突破。

    2022-04-24 12:13:24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轨道交通

返回版块

1.02 万条内容 · 12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粤东城际铁路“一环一射”4条线可研即将批复

4月13-14日,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继发布了关于新建粤东城际铁路“一环一射线” 揭阳南至揭阳段、 潮州东至汕头段、潮汕机场至揭阳南段、潮州东至潮汕机场段 4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前公示,公示期满可研即将批复。 粤东城际铁路“一环一射线”共由5条线路组成,其中汕头至潮汕机场段可研已于去年底获批,先期段已开工。至此,粤东城际铁路项目可研全部获批。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