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给排水工程 \ 建筑消防给水 \ 国家记忆:人民大会堂第一次举办国宴是竟是这样防火!

国家记忆:人民大会堂第一次举办国宴是竟是这样防火!

发布于:2022-03-07 14:38:07 来自:给排水工程/建筑消防给水 [复制转发]

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十年,中央决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9月30日,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举行了一场四千多人的国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全都会出席,宾客们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观看节目,场面十分地热闹。 但谁也不会想到,在他们头顶的天花板上,却”藏着“一支50个人。


那么,这50个人到底是谁呢?他们为何要藏在天花板上?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人民大会堂的建造说起。


1958年8月,毛主席在北戴河提出,要在首都北京建一批重大建筑,以向世人展示这10年来的成就,其中,人民大会堂是重中之重,必须要在建国十周年国庆前交付使用。

时间紧,任务重,距离建国十周年国庆,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北京市委组织了大批专家商讨方案,首先是要确定人民大会堂的位置,因为除了人民大会堂外,在1959年国庆节前夕,还要建设革命博物馆、国家大剧院等多个大型建筑。 多名专家与北京市委的领导连续磋商了好几天,最后一致同意将人民大会堂的位置,放在天安门广场的西侧。 确定了位置之后,接下去就是要制订设计方案,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按照中央最初的要求,建筑面积在7万平方米左右,只要建造一个可以同时容纳万人的大会堂,但后来中央又要求在建筑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个5000人的宴会厅以及全国人大常委的办公地,这给了大会堂的设计增加了难度,大家研究了一个来月,都没有一个好的方案,周恩来总理见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亲自指示要解放思想,让青年专家一起参与讨论。

周总理的方法果然奏效,1958年国庆节刚过不久,北京市规划局、北京建筑设计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分别将各自的设计方案送到了中南海西花厅,向周总理汇报。

在这三套方案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方案规模比较小,而北京市规划局的方案面积最大,达到17万平方米 这个方案众人议论纷纷,因为按照中央的要求,面积只能限定在7万平方米左右,北京市规划局严重“超标”,而且本来时间就比较紧,再建10万平方米,能否保证在1959年国庆前前完工?

这个方案是北京市规划局年轻的设计师赵冬日和同事连夜“大胆”赶出来的方案,最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拍板,采用北京市规划局的方案,由北京建院具体负责。 设计方案虽然已经确定,内部结构大部分却是一片空白,时间很紧张,指挥部决定一边设计一边建设,几十名工程师全部都搬到工地,确保工程的进度。


人民大会堂1958年10月底开始动工,至1959年8月底基本完工,前后仅用了10个月。 195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日子,不仅要举行盛大的阅兵以及群众游行,还要在刚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办国宴,共有近5000人参加,除了中国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还有八十多个国家的贵宾,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也会出席,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宴会。

这个重要的任务要交给谁呢?周恩来总理思来想去,决定还是 交给经验丰富的郑连福

郑连福是天津人,父亲早年曾在北京六国饭店打工,累死累活,一个月也挣不了几个钱,养家糊口都有点困难,郑连福稍微长大一点后,就开始出去给人打小工,后来经人介绍,到了北京饭店做工,因为当时北京饭店的大老板是法国人,一切都是按照国外的管理方法,是北京所有饭店中,管理最严格的,但也让郑连福后来成为“国宴总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当时的环境下,能谋到一份差事是很困难的,郑连福很珍惜这一机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而且聪明好学,职务也一直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饭店成为国务院所属的一处举办国务活动以及外事接待的重要场所,很多原来北京饭店的员工都被留用,郑连福就是其中的一个,主要负责大小宴会的设计与安排。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开国大典宴会的总负责人就是郑连福,因为郑连福这一次任务完成得很好,之后有重要的宴会,基本都是交给郑连福来负责设计和安排。

郑连福接到任务时,距离国庆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不仅时间非常地紧,而且还容不得一丝的马虎。 郑连福很快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他接到的任务是,要在宴会厅安排5000人同时用餐,按照每桌10人算,要在宴会厅摆下500张圆桌,郑连福马上与其他工作人员设计,但到了现场之后发现,宴会厅的实际情况远比预想的困难还要多。 宴会厅虽然有七千多平方米,如果单单如此,还能勉强摆下,但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厨房,无论怎么安排,也只能放下四百七十多桌,这样留给乐队的位置、消防、走菜的通道很有限。



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参加宴会的人数是国务院指定、周恩来总理亲自过目,不可能更改,郑连福在冰冷的地面上,反复丈量,不停地计算,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还是没有找到解决的好办法。

就在这时,上面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参加宴会的确切人数是4647人,按照原来一桌10人计算,只需要470桌就够,加上两桌备用,总共472桌,比原定的减少了28桌,郑连福心中的一块石头算是落了地。 郑连福立即按照实际参会人数,重新设计餐桌的布置,还想出了一个看着既大方,又不会拥挤的方案: 减少餐桌数量,除主宾席外,每桌多增加一个人 ,因为用的是圆桌,而且桌子也很大,多增加一个人,不会显得拥挤,乐队的位置、消防、走菜的通道的问题自然也就得到了解决。

根据郑连福团队的方案,主宾席30人的人数不变,主宾席附近的170桌还是坐10人,其他300桌每桌增加一个人,即每桌坐11人,空间变大,不会让宾客有压抑的感觉。


郑连福将这个方案上报后,很快就获得领导的同意,工作人员马上按照这个方案,将桌子重新摆放。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举行如此盛大的国宴,周总理将这个重担交给了郑连福,他深知这是中央对他的信任,郑连福对这次国宴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得很严格。

人民大会堂的厨师原来只有不到30人,配套的服务员二百多人,如果是小型宴会可以应付,但这次是四千多人同时用餐,原有的厨师和服务员根本不够用。主管部门从北京的各大饭店中,抽调近千名人员前来协助。

虽然这些服务员都是原单位的业务骨干,但这次国宴非同小可,郑连福统一作出了要求: 现场所有负责端菜的服务员,上菜前要打招呼,小声地给客人报一下这道菜的菜名,如果客人有需要什么东西,递过去之前也要小声打招呼,不能直接放下转身就走,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考虑到这1200余名服务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工作方式和习惯存在差异,因此人员全部到位后,郑连福开始组织大家彩排,抓紧时间练习配合。


这件事也是让郑连福伤透了脑筋,排练了好几次,每一次都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服务员迷路了,有时候上错菜,跌跌撞撞,这如果是在正式宴会上,不仅丢脸,而且还会误了大事,距离9月30日的宴会越来越近,必须想一个更好的办法。

一次偶然的机会,郑连福想到了马路上的红绿灯 ,他在后厨以及东西两侧的出入口都安装上红绿灯,同时将472桌划分成10个服务区,根据每个区的人数确定服务人员,厨房以及服务员都按照红绿灯行事。

黄灯亮时,所有人员做好准备工作。绿灯亮时,服务人员按照既定的计划上菜。当国歌奏响时,点亮红灯,所有工作一律停止,站在原地肃立,待国歌奏完后再继续工作。

郑连福的这个方案,很快就被上级采纳,经过几次的演练,就解决了之前遇到了各种问题,一千多名服务人员的协调问题得到了解决。 短短的几天,郑连福就解决了餐桌的摆放、每桌宾客人数,统一协调指挥1200余名服务人员的问题,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郑连福可以稍微松了一口气。


但在9月30日,距离宴会还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宴会厅又出现了一个问题。

这天中午,北京建筑设计院副院长的沈勃突然接到北京市委刘仁书记的电话,让其赶快到市委一趟,沈勃意识到一定是出了大事,否则刘仁书记不会在饭点让其赶到市委。

到了刘仁的办公室,沈勃看到除了刘仁外,还有三个是北京市公安局的领导,沈勃刚坐下,刘仁就开口问道: “沈勃同志,怎么人 民大会堂不安全 呢?

沈勃听到这话,脑袋一时都没有转过弯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说道:“刘书记,人民大会堂怎么会不安全呢?”

坐在一旁的公安局同志接过话:“沈副院长,不是人民大会堂不安全,是宴会厅不安全。” 沈勃一听,这才明白了怎么回事, 原来公安局说的“不安全”,指的是宴会厅的顶棚架构


因为当时新中国才刚成立不久,钢的年产量很低,而中央下定决心建造大会堂是在1958年8月,并要求在1959年国庆节前就交付使用,因此宴会厅在建造时, 顶棚用的是木龙骨架,而且上面遍布着电线,当宴会厅的灯光全部打开后,电线自然会发热,这么多的电线,一共有三百八十多个接线盒,如果有一个出现了电火花,那么很容易发生火灾

在建造顶棚时,施工单位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将所有的电线都穿上铁管,与木架隔离,而且每一个电线的接头,都进行了反复地测试,基本不会出现问题。

建成后,北京市公安局来检查时,发现上面遍布着电线,虽然有进行了处理,但经过论证后,还是认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有就向刘仁书记提了出来,而且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举办如此高规格的国宴,还宴请了不少国际友人,一点都不能马虎,所以才急匆匆将沈勃叫来商讨解决的方案。

既然认为宴会厅不安全,那么今天的宴会怎么办呢?一切工作都已准备就绪,刘仁表示,实在不行只能请示周恩来,另外安排地方来举办这次宴会。


距离宴会只剩下六个小时的时间,四千多人同时用餐,这么庞大的工程,无论怎么快都来不及。沈勃深知,请柬早已发出去了,这又是人民大会堂建成后的第一次亮相,在关键时刻的“掉链子”,将会给新中国带来不利的影响。

另外,暂时也没有场地可以容下四千多人同时用餐,除了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外,最大的就是北京饭店了,但北京饭店也没有一个同时能装下四千多人的场所,中央会邀请这么多人,也是基于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已建成。

沈勃对自己参与建造的人民大会堂信心满满,深信不会出现问题,因为都有做过相关的防火处理,发生事故的概率是很低的,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北京市委的担忧不无道理,安全问题不是儿戏,尤其是与电相关的隐患,更是无处不在。

顶棚纵横交错的电线,最有可能发生短路的就是电线之间的接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走出刘仁办公室后,沈勃立即找来参与建造大会堂的工人以及电工,亲自带着他们爬上宴会厅的顶棚,排查每一条的电线,看是否有破皮,尤其是接线处的绝缘胶带是否有隐患,绝不留下一个隐患。

之前在施工的时候,工人们都非常地负责,检查了一圈,都没有发现任何一个问题,但现在没有不代表等下宴会开始后没有,因为电这种东西很难说,说出问题就出问题,万一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要防止发生火灾,最好的办法就是在顶棚上准备足够的水,只要一出现火情,就第一时间将其扑灭,但这里条件所限,也难以放置足够多的水。 怎么办? 距离宴会开始的时间越来越近!

这时沈勃脑子里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让50名工人拿着防火棉留在顶棚,每个工人负责一块区域,一旦出现火情,立即上去扑灭,只要及时发现,小火完全可以扑灭

沈勃将这个方法上报给领导,领导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只能用这个“笨办法”,但也有一个问题,这50名工人的身份必须百分百保证安全,否则就算没有发生火灾,也同样会对顶棚下面的参会人员造成严重的威胁,同样会造成同样的后果。

沈勃立即让院里抽出50名背景没有任何问题,素质过硬的工人,这些工人得知是要为国宴“保驾护航”,心里都很激动,表示一定完成任务。


50名工人有的还来不及吃饭,接到任务后,就来到了人民大会堂宴会厅,拿着防火棉爬上了顶棚,各就各位。 晚上七时三十分左右,庆祝建国十周年的招待会在宴会厅如期举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步入了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谁也不会想到,在他们的头顶,竟然藏着50名黑衣人。

而顶棚上的50位电工,时刻紧绷着神经,盯着每一根电线的接头,一刻也不敢放松,在宴会厅二楼角落的沈勃,把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时不时将目光扫向顶棚,深怕会出现问题。此时此刻,周总理正在发表重要的讲话,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沈勃越来越紧张,对于周总理的话,他一句都没有听见。

但幸运的是,宴会持续了好几个小时,顶棚纵横交错的电线,没有一处接头出现了火花,大家终于可以松了一口气。

1992年,人民大会堂迎来一次大规模的改造,木龙骨结构的顶棚被全部换成钢材结构,上面再 也不用藏黑衣人了。

来源:央视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可乐kk
    可乐kk 沙发

    谢谢分享

    2022-03-10 14:01:10

    回复 举报
    赞同0
  • 可乐kk
    可乐kk 板凳

    顶顶顶
    帮楼主顶一下

    2022-03-07 15:14:07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建筑消防给水

返回版块

28.32 万条内容 · 69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广东阳江一电镀厂清晨突发火灾

2022年2月24日早上6时40分许 阳江市江城区埠场一电镀厂起火 消防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后 发现现场起火点为一镀铜、镀镍生产线 过火面积约50平方米 且现场明火和浓烟较大 消防救援人立即铺设水带、架设水枪 从多个点面展开灭火救援 ▲消防救援人员从正面对起火点射水灭火 ▲ 救援救援人员从隔壁厂房楼顶架设水枪向起火厂房内部夹射,防止火势蔓延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