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益峰
德陵位于明十三陵最东部的潭峪岭西麓,坐东朝西。埋葬的是明朝第十五代皇帝熹宗朱由校及皇后张氏,该陵始建于明天启七年年九月。崇祯五年年二月竣工。
德陵所在的潭峪岭,先后三次被皇陵相度官所看中,分别明世宗朱厚熜、光宗、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等三个皇帝卜选皇陵时候。都是有些缺陷,还有更好的备选位置,而被放弃,最后被明熹宗朱由校皇陵相择官所看中。
笔者数十次前往十三陵研究地理,先后陪同考察的徒弟:梁敬南、朱江、陈文、姬常勇、王洪超、邓习红、郭宇、胡文超、林敏等人。
正看德陵,为明朝第十五代皇帝熹宗朱由校,及皇后张氏的陵墓,为大学士施凤来、钦天监监正叶震春、钦天监官员杨邦庆等地理名家所卜选。笔者公布的这些地理奏折和说贴,是当年皇家卜选地理的原始文件,是地理技术的核心秘诀,是当时的精英集体智慧的结晶。希望读者可以理解,笔者花了如此大的功夫,将这些年收集如此多的皇家真正秘诀,彻底公开。笔者侥幸获得这些秘本,没有藏私的心态,目的就是希望将古代地理的本来面目,展示给所有爱好者。
潭峪岭抛闪斜出,开面结穴
1、德陵卜选人
德陵主要卜选者为:
(1)、大学士施凤来;
(2)、钦天监监正叶震春;
(3)、钦天监官员杨邦庆(后升任钦天监监正);
(4)、礼部右侍郎 周延儒
(5)、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 温体仁
(6)、国子监祭酒 吴宗达
(7)、吏部右侍郎 何如宠
(8)、礼部尚书协理詹府事李腾芳;
(9)、礼部主事主事罗宽;
(10)、天寿山守备太监高涌。
等其他司礼监太监、工部尚书、侍郎、科道、掌印官、礼工二部郎中、钦天监监正等精通地理的官员。
古代的皇陵选址,主要是请精通地理的文人官员主持,钦天监协助相度,民间地理先生,极少参与。
2、施凤来、杨邦庆、叶震春简介
(1)、大学士 施凤来简介
施凤来(1563年——1642年),字羽王,号存梅,浙江省平湖人。明朝万历35年丁未科(1607年)获会试第一名,廷试一甲第二名,即榜眼。授编修,积官少詹事兼礼部侍郎,以礼部尚书入阁。因依附魏忠贤,在天启七年十一月,魏忠贤被诛之后,施凤来落职闲住。所以后来崇祯五年二月,德陵修成,施凤来没有得到赏赐。
施凤来,精通地理堪舆之道,天启七年((1627))九月,参与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的德陵卜选,最后定址于天寿山陵区的潭峪岭。
明朝平湖县志《程志》所撰序中记录,施凤来的官位是:赐进士及第、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知制诰、经筵日讲、总裁玉牒两朝实录。
(2)、钦天监官员 杨邦庆简介
杨邦庆,钦天监官员,精通地理技术,天启七年((1627))九月,参与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的德陵卜选,最后定址于天寿山陵区的潭峪岭。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杨邦庆任南京钦天监监正。
钱海岳《南明史·历志》记载: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设历局南京,钦天监正杨邦庆主之。
《明季南略》记载:
弘光元年(1645年)二月二十日(癸酉)
钦天监正杨邦庆奏:近来日月色甚赤。
上云:是何分野?何无占候?其访术者举用。
(3)、钦天监监正 叶震春
叶震春,明朝天启、崇祯年间的钦天监监正,正五品。叶震春,精通地理技术,天启七年((1627))九月,参与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的德陵卜选,最后定址于天寿山陵区的潭峪岭。
(4)、礼部右侍郎 周延儒
周延儒自幼聪颖,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连中会元、状元,历任翰林院修撰、右中允、左庶子、少詹事、正詹、礼部右侍郎等职。他善于迎合崇祯帝旨意,于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翌年二月加太子太保衔,改任文渊阁大学士,九月升任内阁首辅,加少保衔,进武英殿大学士。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改吏部尚书,进建极殿大学士。
周延儒,精通地理堪舆之道,天启七年((1627))九月,参与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的德陵卜选,最后定址于天寿山陵区的潭峪岭。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初二,庚午日德陵建成,因为卜陵有功,周延儒升少傅兼太子太傅。
(5)、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 温体仁
温体仁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选为庶吉士,万历年间历任翰林院编修、南京国子监司业、左谕德、左庶子、少詹事等职。天启年间升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崇祯初年升南京礼部尚书、礼部尚书,与周延儒联手阻止钱谦益入阁,并以“孤忠”“廉谨”的形象取得了崇祯帝的赏识与信任。崇祯三年(1630年)六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跻身内阁,成为次辅,两年半后累升至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温体仁,精通地理堪舆之道,天启七年((1627))九月,参与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的德陵卜选,最后定址于天寿山陵区的潭峪岭。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初二,庚午日德陵建成,因为卜陵有功,温体仁升少保并太子太保。
(6)、国子监祭酒 吴宗达
吴宗达(1575-1635)字上于,号青门。江苏宜兴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杨守勤榜进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升为国子监祭酒。充任《神宗实录》副总裁。崇祯三年(1630),他与温体仁一同晋升为东阁大学士,参与朝政。不久,又加少傅衔,进建极殿。曾出任会试主考官,号称得人。晋少师、中极殿大学士,吴坚辞不拜。终因积劳成疾,累疏乞归。死后谥文端。
吴宗达,精通地理堪舆之道,天启七年((1627))九月,参与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的德陵卜选,最后定址于天寿山陵区的潭峪岭。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初二,庚午日德陵建成,因为卜陵有功,吴宗达升少保并太子太保。
(7)、吏部右侍郎 何如宠
何如宠(1569年~1641年),字康侯,号芝岳,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枞阳镇何家青山)人。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何如宠博学多才,被选入翰林院,授庶吉士。闻父病,归家探视;父殁,守孝3年。回京后,授编修。母老,告假回家奉养。他和兄如申相约,兄弟二人不同时外出,如外出必留一人在母亲身旁。万历三十九年,如申督征军饷,事完回家,如宠才再赴京城,升中允,迁右庶子。崇祯帝即位,何如宠为吏部右侍郎,旋即改任礼部尚书。崇祯十四年(1641年),如宠卒于金陵官邸,年73岁,祀郡、邑乡贤祠。南明弘光时,追赠太傅,谥“文端”。
何如宠,精通地理堪舆之道,天启七年((1627))九月,参与天启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的德陵卜选,最后定址于天寿山陵区的潭峪岭。崇祯五年(1632年)二月初二,庚午日德陵建成,因为卜陵有功,何如宠升太子太保。
3、德陵卜选时间
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因划船嬉戏,溺水获疾。后虽痊愈,仍沉缅于声色犬马之中,饮仙方灵露饮,以求长生。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崩于乾清宫。天启七年(1627)九月初五,大学士施凤来、钦天监监正叶震春、钦天监官员杨邦庆等,卜得潭峪岭,为天启皇帝的陵寝所在。
《崇祯实录》记载:
天启七年(1627)九月初七,庚午日
定先帝(天启皇帝朱由校)陵于澹峪岭。
《崇祯长编》记载:
天启七年(1627)九月初五,戊辰日
大学士施奉来,会同司礼监太监、工部尚书、侍郎、科道、掌印官、礼工二部郎中、钦天监监正等官,相视大行皇帝山陵,得潭峪岭,择日兴工。
天启七年(1627)九月初八,辛未日
命工部尚书薛凤翔,总督陵工。孙杰,专管石料。吴淳夫,专管砖料。李飬德,恊理督催。侍郎张文郁,督催钱粮。张凌云,督监钱粮 。
天启七年(1627)九月初十,癸酉日
大行皇帝山陵兴工,遣官祭告各陵及后土、天寿山司工之神。
天启七年十一月,癸酉日
命熹宗陵,为德陵。
崇祯元年三月,乙丑日
熹宗皇帝梓宫发引,遣大学士来宗道、杨景辰,及驸马侯伯等官护送,越四日,葬于德陵。
《崇祯实录》记载:
崇祯元年三月乙丑日
大行皇帝发引;己巳,葬德陵。
大学士施凤来、张瑞图并免,遣行人送还,赐金、币、廪役。
注解:古代出殡时送丧的人用绋牵引灵柩作前导,叫做发引。也指出殡时抬出灵柩。
崇祯五年二月,庚午日
德陵成,进周延儒少傅兼太子太傅。温体仁、吴宗达少保并太子太保。何如宠,太子太保。各赐金、币。
余文武、内臣赏赉有差。
4、《相视德陵宝城崖土疏》
天启七年(1627)年底,精通地理的礼部尚书协理詹府事李腾芳,率领钦天监官员,再次相度德陵,查看德陵宝城南侧的崖土情况,并且撰写奏折《相视德陵宝城崖土疏》,向崇祯皇帝汇报。奏折原文如下:
崇祯初年,刚刚被再次启用的李腾芳,就被任命相度德陵工地,查看宝城南侧的崖土情况。李腾芳相度之后,留下的奏折,比较客观,详细记述了德陵的原本相择官为钦天监监正叶震春和钦天监属官杨邦庆等人。这与《崇祯长编》的记载是基本一样。
题为微臣竭力督工诸事渐次就绪,谨撮要仰陈,以慰圣怀,再恳严谕以速竣期事。
祭祀司案陈,该工部咨据锦衣管卫事都督同知,张道濬(jùn)题,奉圣旨时,已沍(hù)寒,陵工宜丞所需砖瓦等料,著速儹(cuán)应用碑石,发银催运。
知道了。宝城外崖土果否宜平还?著礼部同钦天监官,相度规制,酌便据奏。该部知道,钦此。
陈益峰注解:沍寒(hùhán),天气严寒,积冻不开。儹(cuán),凑集;聚拢之意。多数的奏折,都会在开头时候,将事情的原委和皇帝的批示描述一遍。
除旨内砖瓦碑石事,隶工部外,其相度德陵宝城崖土一节,该本部当日札(zhá)委本司主事罗宽,督同钦天监监正叶震春,率领原相择官杨邦庆等,于本月十三日,恭诣(yì)德陵宝城之前,会同天寿山守备太监高涌等,详视回环。
陈益峰注解:从李腾芳的奏折来看,德陵的初次相度为钦天监监正叶震春和钦天监官员、相择官杨邦庆等人。
据主事罗宽及相择官杨邦庆等呈称:
看得德陵,巳丙方入首,其上下数丈,乃咽喉过气之所,宜培不宜削, 其余南崖浮土,工竣砌岸,例应平治,又东方一带,濬沟取土,尽堪移用。即卫臣所谓:移无用为有者也。
而过脉之处,同内外诸臣,谨用罗经格定,定桩画界。务俾(bǐ)峡脉中抽,二水分流,形势周全,陵寝永妥。此皆卫臣苦心筹画,思虑至详,不惟节省金钱,抑且有裨风水等因,通呈到部。
陈益峰注解:诣(yì),本义是前往、去到之意。
俾(bǐ),使(达到某种效果)之意。
裨(bì),使有益处的意思。
礼部主事罗宽,及相择官杨邦庆,两人再次相度德陵之后,认为除了入首脉不能伤之外,南侧的陡崖浮土,都应该平整。
李腾芳的明朝末期,两次参与皇陵卜选的高级文官。其文化素质过硬,地理功夫扎实,主持明光宗朱常洛之庆陵卜选,后来有参与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德陵修建。为一代地理国师,可惜古代的文人,并不以地理堪舆技艺炫耀,所以他们的简历中都不提这些事情,只谈官场简历,但是在史料中,可以找到他们的卓越地理功绩。
礼部主事主事罗宽和钦天监官员杨邦庆提到:德陵,巳丙方入首,其上下数丈,乃咽喉过气之所,宜培不宜削
李腾芳的奏折《相视德陵宝城崖土疏》,向崇祯上奏:南侧崖土,除了入首位置,其余南崖浮土,工竣砌岸,例应平治,防止雨水冲塌。
该臣等查得卫臣张道濬疏,称宝城计日可竣,所欠海墁之土,而宝城方墙之外,南崖陡峻。向以为大工既竣工,平其巉峻,以防雨水冲踏。
今详视其土,润泽胜客土数倍,以本土取筑本城,脉理既安,脚费又省,何为必待事后费力驱除。若凌城架桥,督彼搬运,约得土百余方,折算坚实,可省银数千余两。
而该臣等详阅而细思之,其说有理,但恐有礙(ài)来脉,则未必可行,而据相择官杨邦庆等回称:脉从巳丙方入首,已用罗经格定,定桩画界,峡脉中抽,二水分流,形势周全。则去此土,以培宝城,于堪舆之理,诚合。不但无礙(ài)矣也。况此土即宝城完后,亦在必去。与其他日去之,而弃置沟堑(qiàn),既堪为此土,惜孰(shú)若今日去之,以为宝城合尖之用,则莫有美于此土者。
且目今搬运客土之工力,万倍于此土,则其费省易见。而他日运除此土,岂不更需工力乎?则省而又省,便而又变。臣又问之工部侍郎沈演,亦以为然。谨据实据奏,以候圣裁。
陈益峰注解:海墁是城墙顶部的平面,一般用城砖平铺,以使雨水较快地导入城墙内侧的流水槽,便于城上交通和防止城墙顶部受雨水浸泡。
礙(ài),阻挡、妨害之意。
堑(qiàn),深坑、壕沟之意。
李腾芳,担心去除德陵南侧的浮土,会影响来脉。钦天监的相择官杨邦庆,则回答说:只要是不伤害入首气脉,使峡脉中抽,二水分流,去除南侧浮土,就没有影响。也说明在德陵的关键地理技术上的决策,钦天监的相择官杨邦庆,有一锤定音的作用。
自古以来,钦天监的精通地理的官员,在皇陵的卜选和修建时候,常常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年代久远,明代留下来的风水奏折说贴,非常少。李腾芳留下的两份皇陵卜选奏折,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礼部右侍郎李腾芳、护印官戴圆、钦天监正杨汝常、钦天监监副周子愚等相度潭峪岭后龙,称其龙势奔腾踊跃,层层剥换,重重褪卸
精通地理的礼部右侍郎李腾芳,相度潭峪岭,未完全相中,称其地,主山金星峻猛,未开水阳,恐其煞重。
精通地理的礼部右侍郎李腾芳,相度潭峪岭,在给皇帝的奏折提到:潭峪岭,视其右,为永陵来山,视其左,青龙逆上,关内堂水。
5、李腾芳对潭峪岭的地形描述
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李腾芳、工部署部事左侍郎王永光、钦天监正杨汝常,率同钦天监监副周子愚、阴阳人熊祖德等钦天监监官八人;祠祭司主事周尔发、祠祭司护印官戴圆、工部的属官马谏、内监高寿等,为明光宗相度皇陵时候,曾经相度过德陵所在的潭峪岭,在其提交给明熹宗朱由校的奏折《相择山陵疏》,对潭峪岭的描述如下:
于是循东山而下,过景陵、永陵,见脥一山,奔腾踊跃,亟遣戴圆相之。
臣等随至,则潭峪岭也。视其右,为永陵来山,视其左,青龙逆上,关内堂水。视其右,外案、外堂皆可取用。但主山金星峻猛,未开水阳,恐其煞重,臣不敢专。
侧看德陵大门和神道墓碑,笔者现场测量,德陵大门坐90度,向270度。地盘卯山酉向正向。坐氐宿十五度,向昴(mǎo)二度。但是经历四五百年的沉降,门槛、台基石,早已重新多遍,原始坐向,无人知道了。
正看德陵,陵后以骆驼山为乐山。
《崇祯长编》记载:天启七年(1627)九月初五,大学士施奉来,会同司礼监太监、工部尚书、侍郎、科道、掌印官、礼工二部郎中、钦天监监正等官,相视大行皇帝山陵,得潭峪岭,择日兴工。
礼部右侍郎李腾芳,相度潭峪岭,说:视其右,外案、外堂皆可取用。
近处正看德陵。德陵的主要相度风水官是钦天监监正叶震春,和钦天监相择官杨邦庆,但是最终拿主意的是大学士施凤来、礼部右侍郎 周延儒、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 温体仁、国子监祭酒 吴宗达、吏部右侍郎 何如宠等高级文官。
礼部尚书李腾芳、主事罗宽、及相择官杨邦庆等,在相度德陵宝城崖土时候,奏称:过脉之处,同内外诸臣,谨用罗经格定,定桩画界。务俾(bǐ)峡脉中抽,二水分流,形势周全
近看德陵祾恩门。《崇祯实录》记载:崇祯五年二月,庚午日,德陵成,进周延儒,少傅兼太子太傅。温体仁、吴宗达,少保并太子太保。何如宠,太子太保。各赐金、币。余文武、内臣赏赉有差。周延儒、温体仁、吴宗达、何如宠等四人,是参与卜选的高级文官,都得到极高的赏赐。
近看祾恩门。
5、研究地理,应该以实地研究为根本,没有秘诀,只有境界
笔者专业研究地理十五年来,深感研究地理,应该以实地考察研究为主。拜师学艺,对于初学者很重要,师傅可以带你入门,一个优秀的师傅,还能给你指导一个正确的研究进步的方向。
但是专业功底的进步,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实地考察研究。传统文化,经过五六十年的沉寂,民间乡贤,基本消失殆尽,民间多是一些文盲和半文盲,一知半解,四五十岁,开始研究点粗浅的技术,号称祖传秘诀,或者杨公秘诀、刘伯温秘诀等等,从此不再进步,信心满满,止步不前。这些技术,有的没有一点点专业价值,有的有少许价值而已,离地理正宗相去甚远。
很多人迷恋秘诀,迷恋祖传,实际上这些祖传和秘诀,多是一些非常低级的技术,这些人如果真的有世代祖传,也不至于多是穷苦家族。
十年来,很多同行和爱好者,给笔者送了几十本所谓的祖传秘本,吹得无比神奇,笔者一一看过,其实都是传统地理书籍,东抄抄,西抄抄,然后号称祖传秘诀,都是一些基础理论而已。这些东西,多数没有错,但是没有太大的专业价值,只是适合初学者入门看看而已。也有口气大的师傅,号称当今所有的师傅,都是偷学他的秘宝,才能有所成就的。还下咒:谁偷学他的技术,就如何倒霉。这些人的书籍,笔者都见过,有的完全是垃圾,一毛不值,笔者全部销毁。
地理技术的进步,依靠的是长期的感悟和实地考察研究,没有任何捷径和渠道。很多爱好者,总是希望哪里去拜师,学一两个秘诀,然后就大开悟,这些学来的,除了基础知识,多是一些江湖骗术而已。
地理研究的成就高低,首先是人的境界和修为。任何行业都是如此,一个人的见识和修为,决定了他的最终高度。
或许,我们都是过客,或许我们都是垫脚石而已。但是笔者希望,通过二十年的苦苦专研,长期在一线专研行走,达到地理大开悟的境界,争取可以冲破层层关隘,登上地理的顶峰。
笔者一个人,在寒风之中,在山上的荆棘丛里行走,研究地理技术。有时候,请个农民做向导,有时候一个四处走走,四川转转
荆棘丛里钻来钻去,裤子全被划烂,然后独自驱车去下一个地方
6、出门研究地理,有个伴最好
笔者每次出门研究地理,常常喜欢拉一个伴,但是常常不太凑巧。找一个对地理很爱好、又非常执着、又长期有时间、媳妇也支持、对家庭没有后顾之忧的人,真的不容易。出去研究,多数人,难以坚持一周时间,就找理由离开了。
所以常常,笔者只能一个出去,一个人,杵着木棍,在山里四处走走,四处看看,左右瞧瞧,内心常常更加安静,更加有感觉,收获也很大。
但是两个人出门,更有好处,毕竟出门有个照应。另外,有时候一个人转久了,对于某一个场地,容易方向性的迷失,另外一个人,哪怕半句话,哪怕是不专业的说法,或者无意之中来一句,常常会有新的启发。
三个人多了,就不行了。地理人好卖弄,人一多,有人不服,就容易有矛盾。心思就不在研究上,最后搞得大家都不和谐。人多了,内心不容易平静。
这些年,笔者除了必要的业务之外,全部时间在研究上。一出门,短则十天半月,长则两三个月,甚至有连续研究半年之久的。从早到晚,不想浪费一点点时间,不吃饭,就喝点水,吃个鸡蛋,一直走,一直琢磨,四处打听。总想在地理上,获得更大的突破。
地理行业,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我们选择了找个行业,也解决了温饱,基本没有后顾之忧,就应该花费最大的力气,将地理技术研究透彻,不能有丝毫忽悠和祸害他人的心态。
最近半月,笔者找了一个伴,去清东陵和西陵、十三陵,连续逛了十几天,中途有五天重感冒,双腿无力,但是体会找个伴不容易,笔者咬着牙坚持,在寒风之中,逛了十几天,每天四到五万步,把所有皇陵看了看,可惜没有过瘾,依然有走马观花的感觉。
笔者的爱人,非常和善,对笔者非常支持,管束不多,这是我们做地理人的最大福分。
全文完。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风水学
返回版块4.61 万条内容 · 263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明光宗朱常洛之庆陵卜选奏折原文,庆陵为李腾芳等人的作品文/陈益峰 庆陵,位于十三陵中的长陵西北1.5公里,献陵西北约0.5公里,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 先后参与明光宗庆陵卜选和点穴的,主要是朝廷的文官和钦天监官员。 朱常洛的庆陵初选主要是: 礼部右侍郎李腾芳、工部署部事左侍郎王永光、钦天监正杨汝常,率同钦天监监副周子愚、阴阳人熊祖德等钦天监监官八人;祠祭司主事周尔发、祠祭司护印官戴圆、工部的属官马谏、内监高寿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