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外墙及柱的基础型式讨论
张利军
上一篇短文(12月15日)讨论了偏心基础的不合理性。这篇短文讨论一下偏心基础的合理利用。
在地质条件较好、地下水位较低的情况下,地下室常采用“独立基础+防水板”的基础型式,可充分发挥地基承载力较高的天然优势,比满堂筏板基础具有明显的经济性。“独立基础+防水板”本来是很明晰的基础型式,但在外墙设柱的情况下就有点为难了。墙下是条基,柱下是独基,不止一次看到类似下图这样的设计:
单纯从结构受力角度来说,这样的设计没有问题。但是,基础外轮廓极不规则,给基坑开挖和防水施工带来很多麻烦。我想,对于大多数甲方和施工单位来说,这种设计是不能接受的。
从90年代中到现在,本人设计了很多地下车库。大约在2010年之前,不管边跨跨度多大,地下室外墙是不设柱的,外墙采用条形基础,简单清晰,如下图:
但从2010年以后,或许是受规范的引导,包括外审意见,也纷纷要求外墙设柱。这条规范为:
作者认为,参照这条规范的理念而要求地下室外墙设柱,是不妥的。
一、 地下室外墙设柱的必要性是什么?
1. 规范说的是剪力墙,其受力特征是平面内受弯剪,且轴压较大,平面外不受力。平面外的弯矩对剪力墙的稳定很不利,所以要尽量避免垂直于墙面搭梁,且梁墙刚接。
而地下室外墙主要是承受水土侧压力,为平面外受弯,且轴压力很小,所以经常忽略轴力而将地下室外墙按竖向放置的的连续梁计算。不存在平面外的稳定问题。
可见,规范中说的剪力墙与地下室外墙的受力特征是完全不同的。
2. 地下室顶梁的端弯矩对地下室外墙是有利的,而不是不利的。
下图1是地下室外墙水土侧压力分布和弯矩图;
图2是地下室外墙在顶梁端弯矩M b 作用下的弯矩图;
图3是图1与图2的叠加。可以看出,在Mb作用下,地下室外墙的控制截面弯矩,无论是墙根部负弯矩M’,还是墙中正弯矩M,都有所减小,甚至大幅减小。所以说,地下室外墙搭梁是有利的,而不是不利的。
3. 地下室外墙设柱是梁端纵筋锚固的需要
梁端上下纵筋在地下室外墙内的平直锚固段长度的要求,是地下室外墙设柱的必要性所在 。下图摘自标准图集《16G101-1》:
以一、二级抗震等级,C35混凝土,HRB400级的Φ25钢筋为例,平直锚固段长度为:
考虑施工误差等,地下室外墙厚度至少需要450mm,或者设柱,否则梁端纵筋“放不下”。
4. 墙顶弯矩M b 对外墙的影响
图3弯矩图与图1相比较,最显著的变化是梁端对墙顶作用有弯矩M b 。现分别试算以下四种情况,以确定梁端负弯矩对墙的影响:
(1) 不设柱
墙顶弯矩是Mb=-235kN.m。程序未给出梁端弯矩影响范围内的墙配筋。
(2) 设暗柱
为了验算梁端弯矩对墙局部纵筋的影响,设置独立暗柱,以计算梁端弯矩引起的暗柱配筋。暗柱的截面宽度参照《高规》7.1.6-3取为“梁宽+2倍墙厚=1100mm”,计算结果如下:
(3) 设锚固柱
柱截面高度以满足梁纵筋平直锚固段长度要求为准,取为450mm。计算结果如下:
(4) 设正常柱,即柱截面同内柱,计算结果如下:
由以上对比可见,柱截面越大,梁端弯矩及柱配筋越大。但无论哪种情况,配筋量均不算大,配筋没有难度。以独立暗柱的配筋和梁端弯矩为最小。也就是说,柱越弱,对梁端约束越小,相应地梁对墙平面外的影响越小。
5. 小结
(1) 如果梁纵筋平直锚固段能满足要求,如边跨跨度较小、或地下室外墙较厚等,则完全可以不设柱,或仅设置暗柱。
(2) 如需设柱,则满足梁纵筋平直锚固段长度要求即可。
二、 地下室外墙的基础型式
地下室外墙不设柱时,内柱为独立基础,外墙为条基,地下室外轮廓简单整齐。如果外墙设柱,则柱为集中荷载,墙为线荷载,尽管外墙能扩散柱轴力,但因墙柱不同心,扩散效果及墙柱偏心引起的墙内应力分布难以准确把握,等宽的条形基础总让人不放心,所以就出现前文那种独立基础突出到地下室外的情况。 保持基础外轮廓齐平,可少占场地,减少土方量,方便基坑支护和防水施工。现以最常见的地库型式为例,合理利用柱下偏心基础,以达到基础外轮廓齐平的效果,供参考。
1. 纯地下室外墙和柱的基础型式
采用如下左图“ 墙下条基+柱下偏心独基 ”的基础型式。设计过程如下:
设地下室柱网为8.1x8.1米,顶板厚度0.3米,外墙厚度0.3米,层高3.8米。顶板覆土厚度1.5米。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150kPa。(因基础周边设置软垫层,对地基土无约束,所以不应进行深度修正),地下抗浮水位低于地下室底板。
顶板恒荷载:0.3x25+1.5x18+1.0=35.5kN/m 2 ;(1.0为板底吊挂管道)。
顶板活荷载:5.0 kN/m 2 ;
地下室外墙竖向荷载折合为均布线荷载:
g=0.3x3.8x25+(35.5+5)x8.1x0.5x0.5=110.5 kN/m;
外墙柱轴力和弯矩由SATWE计算结果读出:
将柱轴力向地下室内侧平移e=0.2m,将柱下独基形心置于平移后的轴力作用点,则基底为均匀受压。柱下独基的宽度(垂直于墙面)为:
由此可建立两个方程:
基础尺寸如上图左下所示。剖面见下图:
2. 上部结构的地下室外墙和柱的基础型式
如果地下室外墙上的柱是由上部结构延伸下来的,则优先按上图2-2剖面设计。如果柱轴力较大,墙柱不同心问题更加突出,偏心独立基础难以保证基础外侧齐平,则可设计成柱下梁式条形基础,见剖面3-3。条基定位要注意照顾到柱墙偏心的问题。
3. 边跨防水板要兼顾地下室外墙根部固接的需要
地下室外墙计算时,其根部一般均假定为固接,所以在防水板配筋设计时,要顾及到这一点,如下图所示:
尽管地基反力能平衡掉一部分固端弯矩,但量值有限且不好准确确定,所以实际设计时,以防水板抗弯承载力不低于外墙根部弯矩设计值为宜。
三、 总结
1. 地下室外墙设柱是为了地下室顶梁纵筋的锚固需要。地下室顶梁与外墙刚接不影响地下室外墙平面外的安全性。
2. 当地下室顶梁纵筋锚固满足要求时,可不设外墙柱,或者只设暗柱。
3. 地下室外墙设柱时,可采用墙下条形基础,并将柱底条基向内侧加宽,保持基础外侧齐平。
4. 如果柱轴力较大,可采用基础梁式条形基础。
5. 外墙柱不能分担水土侧压力。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将外墙柱作为外墙的支座。外墙的支座只有地下室楼层板或地下室内部的钢筋混凝土墙。
6. 如果地质条件较差,独基较大;或者地下水位较高,底板设计由水浮力控制,则不宜采用“独立基础+防水板”,应采用满堂筏板基础。
四、 待讨论的问题
因防水板下铺设软垫层,独立基础的总荷载计算时,要不要将防水板自重和板面活荷载传递到独立基础?大家都是怎么做的?
我以前的做法是,活荷载要传递到独立基础。防水板自重由软垫层承受,不传到独立基础。因为防水板浇筑时为流体,其自重直接由软垫层传到正下方的地基土,凝固以后也不可能重新传递到独基。但活荷载是使用过程中的荷载,不可能由正下方地基承受,而是传递到独基。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施工
返回版块65.8 万条内容 · 1579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楼主很用心,勤于思考,不死搬规范条文,不过鄙人对结构设计不太懂
回复 举报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学习参考资料, 但是表述的还是过于简单,未提供相应参数及技术要求等, 建议上传一些附件技术资料(如CAD外形尺寸图和对应的型号规格及技术参数等,以方便设计人员选用), 不过这里还是要谢谢楼主能发布和分享出来给大家学习和参考使用! 同时希望大家参与补充/提供相应资料图纸等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