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容器般的建筑则是对重力静态的塑造

容器般的建筑则是对重力静态的塑造

发布于:2021-11-18 08:59:18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 2_大鸟瞰?唐徐国.jpg

屋顶是建筑与天空的连接,是空间重要的庇护,也是建筑的核心要素。屋顶的形式逻辑被两个自然要素所左右,重力和雨水。重力作为恒久存在的万物法则,雨水作为时刻变化的自然之物。与重力的抵抗、与雨水的疏导,决定了屋顶的形式演变。随着现代材料和力学的发展,自然要素不再是屋顶形式的主导,建筑显现出一种强大无比的人力结果,变得越来越像机器,形体的几何纯粹性和形式的手工操作感(切割、扭转……)展现着现代人的野心。我们对于建筑的哲思并非如此,建筑不是对自然驱赶,而是天人合一的互相接纳:对自然的狂野进行顺导,对自然的生机尽心呵护。

1_feature.jpg

雨,是因重力落下的水。水,既无形又有形,既柔软又强力。容器可以刻画水的形状,重力可以推动水的力量。水的顺导是对重力动态的刻画,容器般的建筑则是对重力静态的塑造。一静一动,被牛顿精简成公式的万有引力,因建筑能够呈现出多种推演的证明。雨屋位于远离城市的半山之中,周围被竹林和农田环绕。两座分开的村宅用一片大屋顶覆盖。屋顶被圆柱撑起,雨水得以多种方式和路径导向地面,形成一种无形和有形的对仗。于此,我们称之为顺水六式:

调整大小 7_大鸟瞰赵奕龙_(2).jpg 

1、举水
将屋顶高高举起,或从地面挺立或从墙边承托,水波形连续的屋顶是导水的容器,将原本均匀落下的雨滴汇聚成线性的水路。

3_雨屋室外?唐徐国_(7).jpg 

2、川水
水路沿竖直方向奔涌而下,形成最有力量的疏导。“水滴石穿”是描述水力的古老形象。而在设计中则是让水路向下洞穿混凝土板,让水之力得以显形。

8_雨屋室外?赵奕龙_(11).jpg 

3、引水
反曲形水渠,渠之形即为水之形,渠之向引水而去。

9_雨屋室外?赵奕龙_(6).jpg 

4、散水
水从半层屋顶直接沿屋檐散落,跌入水塘之中,这种最质朴的落水方式是自由释放的水的原始形态。

17_雨屋室外?赵奕龙_(17).jpg 

5、踏水

在建筑二层,路径必经之处,要穿过一处水塘,水塘中圆形的汀步需要备好步伐跨越而过,如同雨天在野地里避开水坑的踏水而行。

13_雨屋室外?唐徐国_(3).jpg

12_雨屋室外?赵奕龙_(7).jpg 

6、跨水
桥是富有诗意的人造物,连接和跨越:越涧,越塘,越层,是空间之间,身体层面的线性连接。在雨屋的顶层,有一间四面通透的大山亭,在屋中,将远山和身体连结。在檐下,于心中,留一片山水。

2016年设计的“川房”,将金属落水管坦白的表露在建筑外立面,来形成“川流而下”的关于水的隐喻,是第一次试图探讨重力与雨水的显形表达。“雨屋”则是对于重力和雨水的进一步探讨,不只是形式的“显露”,更是在践行一种对于自然的精心干预:“欲取之,先集之;欲驯之,先顺之。”

调整大小 6_周边环境唐徐国_(9).jpg


项目图纸

△区位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立面图

△模型图

△模型图

△模型图


  • fst10
    fst10 沙发

    这种建筑设计挺有特色的,用建筑把水归得服服贴贴的。

    2021-11-20 22:44:20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7 万条内容 · 43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高效简约的生态社区

妈湾15单元公寓项目建筑工程设计 立方设计 △效果图 △鸟瞰图 七、八十年代,为了解决学校、工厂等职工住房紧张的问题,政府兴建了大批筒子楼,这种房子只有寝卧、走道、厨卫公用,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后来的单元楼、商品楼开始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每户都有独立厨卫,采光通风得到改善,但仍对公共空间无具体要求。 而现在封闭式的小区模式保证了居家的私密性,又提高小区的景观性。人们也开始对公共空间有了懵懂的认知,但与所处的环境存在极差,相对割裂,此种现象引发了立方对城市居住空间发展的思考,当今与未来,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居住空间?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