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道路桥梁 \ 桥梁工程 \ 沥青跨面病害及处理措施

沥青跨面病害及处理措施

发布于:2021-08-05 08:49:05 来自:道路桥梁/桥梁工程 [复制转发]
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随着通车年限的增长以及交通量的不断增加,沥青路面各种病害也接踵而至。为了保障畅通与提高公路的服务质量,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通行环境,必须对高速公路的各种病害进行及时的处理,保障过往车辆的行车安全。 危害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的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种类很多,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的病害有沉陷、松散和坑槽、车辙、 桥面推移、裂缝、水损坏等。
1、沉陷指路基压实度不够或地基土质不良,在地下水的浸入、路基不稳定因素和行车荷载等作用下产生的不均匀的竖向变形而导致路面局部下沉的现象。 在JTG H20-2007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中将大于10 mm的路面局部下沉定义为沉陷。
1.1、沉陷形成机理:路基由于水文条件很差或翻浆而过于湿软,通过路面传给路基的轮载应力超过了土的抗剪强度,车轮轮带处的路面便出现较大的沉陷变形,并在轮带两侧伴随出现隆起现象。路面结构的变形能力不能适应这样大的弯曲变形,便会产生裂缝,逐渐发展成网裂。
1.2、沉陷处治方法:
确定修补范围并划线,用液压工作站切开沉陷范围四周的沥青面层和水稳层部分实施修补,
其挖补工艺流程为:划定维修范围→沿范围四周锯缝→凿除病害层→清除废料→高压吹风机将修补界面吹净→重新添加级配料→整平压实→洒粘层油布满界面→分层填筑(厚度不大于6 cm)→分层压实,压实度达到96%以上→冷却到50℃以下时开放交通。
2、坑槽指在行车荷载等外力作用下使得路面骨料局部脱落而产生的深度大于2.5 cm,面积大于0.1 m2(约0.3 m×0.3 m)的坑洼。 松散和坑槽形成机理:由于面层材料组合不当或施工质量差,结合料含量太少或粘结力不足或外来油的侵蚀及重载情况下,面层混合料的集料间失去粘结而成片散开,成为松散。 松散的材料被车轮后的真空吸力以及风和雨等带离路面,便形成大小不等的坑槽。 网裂的后期,碎块被行车荷载继续碾碎,并被带离路面,也会形成坑槽。
2.1、坑槽原因分析:
面层厚度不够,沥青混合料粘结力不佳,沥青加热温度过高,碾压不密实,在雨水和行车等作用下,面层材料性能日益恶化松散、开裂,逐步形成坑槽;
摊铺时,下层表面泥灰、垃圾未彻底清除,使上下层不能有效粘结;
路面罩面前,原有的坑槽、松散等病害未完全修复;
养护不及时,当路面出现松散、脱皮、网裂等病害时,或被机械行驶刮铲损坏后,为及时养护修复。
2.2、坑槽预防措施:
沥青面层应具有足够的设计厚度;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宜选用具有较高粘结力的较密实的级配;
混合料拌制过程中,严格掌握拌制时间、沥青用量及拌和温度,保证混合料的均匀性;
摊铺面层前,下层应清扫干净,并均匀喷洒粘层沥青;
当路面出现松散、脱皮、轻微网裂等可能使雨水下渗的病害,或路面被机械刮铲受损,应及时修补以免病害扩展。
2.3、松散现象:面层集料之间的粘结力丧失或基本丧失,路表面可观察到成片悬浮的集料或小块混合料,面层部分区域明显不成整体。干燥季节,在行车作用下可见轮后粉尘飞扬。
松散原因分析:
沥青针入度偏小,粘结力不良;
混合料沥青用量偏少;
矿料潮湿或不洁净或含风化石;
拌和时温度偏高,沥青焦枯;
沥青老化或与酸性石料粘附性不良;
摊铺时未充分压实,或沥青混凝土温度偏低;或雨天摊铺;
基层强度不足导致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结构破坏,或湿软时摊铺沥青;
溶解性油类泄露,雨雪水渗入,降低了沥青的粘结力
2.4、预防措施:
酸性石料,掺入抗剥落剂或生石灰粉、干净消石灰、水泥;
混合料生产中,选用符合要求的沥青和集料;控制各个环节中的温度;
沥青混合料到工地后应及时摊铺、及时碾压,达到规定的压实度;
路面出现脱皮等轻微病害时应及时修补。
2.5、松散治理方法:
将松散的面层清除,重铺沥青混凝土面层;
如涉及基层,则应先对基层进行处理。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桥梁工程

返回版块

19.38 万条内容 · 60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迈达斯边界条件没有定义

运行的时候显示边界条件没有定义是什么原因?在添加施工阶段之前运行过是正常的,施工阶段中所有的边界组也都激活了。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