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筒灌浆坐浆法施工工艺真的很完美吗?
土木壬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文章只代表个人看法,接受不同意见。
基于装配式建筑套筒灌浆传统施工工艺有缺陷,无证上岗的工人灌不满套筒,有人从国外引进坐浆法施工工艺,进行单筒灌浆。从理论上看,单筒灌浆要比传统连通腔灌浆工艺先进,效果好;但事实是这样的吗?要知道,目前一线真正干活的多是新产业工人,复杂的施工工艺在他们面前大都是废纸。
以下理论分析套筒灌浆坐浆法施工工艺的瑕疵:
1. 从座浆料材料本身来说,根据《预制构件用座浆料应用技术规程》DB4401 /T 89-2020,跳桌流动度为150~220mm,意味着座浆料存在自然塌落现象。
2. 坐浆法施工工艺流程为:测量放线→钢筋调直→基层处理→洒水润湿→设置标高控制垫片→铺设座浆料→安装定位角码→墙板安装→设置斜支撑→调节垂直度→灌浆。
标高控制垫片决定了预制竖向构件不能上下移动,造成在“调节垂直度”工序中,座浆料和预制竖向构件底部不可避免的出现水平缝隙;在座浆料凝固过程中,由于座浆料自然塌落,更加大了座浆料与预制竖向构件底部水平缝隙。座浆料塌落高度不确定,与凝固前周围环境的振动频率有关。
课题组曾在一些无套筒灌浆预制混凝土隔墙的坐浆法施工中,偶然发现用1m长的细铁丝可以很轻松的穿入预制墙体与座浆料之间的水平缝隙。
下面是套筒灌浆坐浆法施工的一个预制框架柱的工艺试验:在各单套筒灌浆完毕至灌浆料凝固后,补浆管均有很大程度的回落,有的补浆管甚至已经没有浆体,说明座浆料与预制柱之间存在一定体积的缝隙。
(真正的坐浆法施工需要每个套筒底部有橡胶封堵环,但实际施工时是否每个封堵环都能起到真正封堵效果?座浆料与预制柱水平缝隙怎么解除?)
坐浆法施工工艺
3. 根据《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2014):
3.1第七章 框架结构设计
3.2第八章 剪力墙结构设计
3.3第九章 多层剪力墙结构设计
3.4 可以看出,在地震设计状况下,框架、剪力墙水平接缝处的受剪承载力均与结合面有关;当结合面存在裂缝时,传递轴向力的预制竖向构件水平缝结合面面积大大减少或极端情况下为0(裂缝全部贯通),构件轴向力N不能通过结合面向下顺利传递,部分或仅通过钢筋传递轴向力,与设计计算分析模型相悖。
建议:可替代的套筒灌浆施工工艺为改进的连通腔灌浆法。
采用改进的连通腔灌浆法,如出浆口加饱满度监测器、 外加补浆管 等,可有效保证 灌浆层和套筒灌浆饱满度的质量; 采用灌浆层微压充浆新工艺(回看土木吧以前文章),可100%保证灌浆层和套筒灌浆饱满度的质量。
出浆口加饱满度监测器
外加补浆管
微压充浆工艺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140.21 万条内容 · 2163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木结构=碳中和∩数字化建造∩预制建筑?作者:闫徐乾,吴昊 Figure 1:TheSequential Wall(来源: Gramazio & Kohler, ETH Zürich ) 文章的英文版 Wooden buildings: a natural carbon sink boosted by moder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已发表在 ETH Energy Blog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