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编制依据
1.1两阶段施工设计图纸;
1.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1.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
1.4《滑动模板工程技术规范》GBJ50113-2005;
1.5《液压滑动模板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GJ65—2013;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特点
下部结构桥台及基础采用肋板台、桩基础、U型台、扩大基础,墩及基础采用柱式墩、板式墩、桩基础。
采用滑模施工的高墩具体参数如下所示:
大桥左幅6#为例,矩形墩立面图、侧面图、剖面图如下所示:
矩形墩立面、侧面图
矩形墩剖面图
桥址区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地形总体上呈两侧高中间低。两侧丘坡自然坡度为15-45°,丘间洼地呈“U”字型,坡度较缓,桥址区地面高程306.6-353.5m,相对高差46.9m。
桥址区地下水按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与基岩裂隙水两类。粉质粘土层富水性弱,下伏泥岩裂隙较不发育,富水性弱;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水位受季节、气候变化而变化。
桥址区地表水、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为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为微腐蚀性。
桥址区属 亚热带气候 ,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凉,秋雨连绵,无霜期长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9℃-18.5℃,最高气温40.8℃,最低气温3.8℃,夏季长达4月以上。多年均降雨量为986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2/3。年平均风速2.3m/s,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28.4小时。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阴雨、洪涝、冰雹、大风、 霜冻 和滑坡等。环境质量空气满足优良天数359天,区内气候适宜全年施工。
第三章 施工方案设计
滑模施工的优点:
(1)速度快。日平均进度4米左右(施工影响少时,速度可以更高);
(2)滑模模体结构简单,重量轻,材料投入少,消耗少,相对于其他施工方法来说,材料、设备等投入成本可大大降低;
(3)施工质量可靠,混凝土浇筑在模板上口30cm处,浇筑、振捣质量有保证;
(4)滑模施工连续,减少施工缝;
(5)表面平滑,外观平整,施工中采取微调,防止出现跑模和较大偏差,避免“麻面”、错台现象;
(6)安全性好,由于滑模模体结构有封闭、稳定的操作平台,可以有效防范施工人员坠落、坠物等安全事故。
(7)滑模施工桥墩可实现流水作业,有利于整座桥梁顺序施工,同时可充分发挥提升设备效能。
因此,结合本工程特点,选用滑模进行矩形高墩的施工。
矩形桥墩滑模设计采用液压滑升模板施工。为保证质量,滑模采用整体钢结构,滑升动力装置为ZYXT-36型自动调平液压控制台。
滑模装置组成为:模板系统、提升系统、操作平台、液压系统、辅助系统。
模板系统
桥墩模板面板采用δ6mm钢板制作而成,模板高1.3米,用10号槽钢作为加筋肋,间隔30cm,通过上下两道围圈定位支撑,围圈焊接于桁架梁上。围圈采用10#槽钢加工,围圈上口距模板上口6cm,上下围圈间距100cm。
提升系统
提升架是滑模与混凝土间的联系构件,主要用于支撑模板、围圈、滑模盘。并且通过安装在顶部的千斤顶支撑在爬杆上,整个滑升荷载将通过提升架传递给爬杆,爬杆由φ48*3.5mm的钢管制成,根据施工经验和常规设计,提升架采用“F”字型门架,立柱用[18槽钢,横梁采用双排[18槽钢,立柱与横梁采用焊接连接。
爬杆采用壁厚精度较高的φ48*3.5mm无缝钢管,爬杆连接采用焊接连接,钢管在连接处焊接后,采用磨光机进行打磨,使钢管表面光滑,让千斤顶能顺利通过。焊接处要饱满, 爬杆表面不得有油漆和铁锈。
支承杆直径与千斤顶的要求相适,长度宜为3-6m。
操作平台
操作平台分为主操作平台和辅助工作平台。主操作平台作为施工的操作平台,承受施工人员物料等荷载,主操作平台框架采用桁架梁结构,上部满铺5cm厚脚手板。由于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侧向受力较大,为确保主操作平台的刚度, 选用 ∟80*8和∟63*6角钢加工制做 100cm ×100cm复式桁架梁作为工作平台。为便于施工,用三角撑将平台外侧加宽50cm。
辅助工作平台为混凝土养护修面的工作平台,采用钢木结构悬吊布置,沿混凝土面布置一周宽70cm平台,其上满铺5cm厚脚手板,用φ20mm圆钢间隔2米悬挂在提升桁架梁上,并搭设钢管护栏,悬挂密目安全网和防抛网。
液压系统
选用QYD-100楔块液压千斤顶,设计承载能力为10t,计算承载能力为5t,爬升行程30mm,每个千斤顶上安装针型阀,以控制进油,油路通过分油器连接;液压控制台为ZYXT-36型自动调平液压控制台,采用分组并联主(Φ16)支(Φ8)高压油路系统同千斤顶相连,形成液压系统。
辅助系统
包括洒水养护、中心测量、水平测量等装置。
洒水管用φ50mm胶质软管制成,固定在辅助盘上,沿混凝土壁均匀布孔。
中心测量用短重垂线,观察模体的水平位移,在模体的四个面对称设四根重垂线测量,并用激光铅垂仪校正。水平测量利用水准管,观察滑模盘的水平度。
3. 3.1模板侧压力验算
(1)材料规格及相关系数
墩身浇筑按分层30cm一层进行,按正常滑升每次间隔1.5小时左右计算。
①对拉钢筋R235
规格:φ16mm,横向2根
②混凝土C40
坍落度:160~200㎜
混凝土比重为:γ=25kN/m 3
混凝土浇筑速度: V=5m/h,
混凝土入模温度: T=15℃
C40用水泥P.O42.5:台泥(重庆)水泥有限公司
细集料(0-4.75):重庆市昊弈乙通
粗集料(5-10,10-20):重庆水波洞建材有限公司。
粉煤灰:重庆槐电商贸有限公司
外加剂:重庆锋钛茂商贸有限公司;FTM-PCA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
水:饮用水
(2)侧压力计算
侧压力计算公式:
pm=K·γ·h
当V/T≤0.035时:
h=0.22+24.9V/T
当V/T≥0.035时:
h=1.53+3.8V/T
pm——新浇筑混凝土对侧面模板的最大压力,kPa
K——外加剂影响修正系数,不加缓凝外加剂时,K=1;掺缓凝外加剂时,K=1.2
γ——混凝土的容重,25kN/m 3
h——有效压力高度,m
T——混凝土入模时的温度,℃
H——混凝土浇筑层(混凝土初凝时间内)的高度,m
V——混凝土浇筑速度,m/h
对模板侧压力:
V/T=5/15=0.333>0.035
h=1.53+3.8V/T=1.53+3.8×0.333=2.797m
但是由于混凝土每次浇筑的高度为0.3m,因此计算以0.3m计算侧压力。
pm = K·γ·h =1×25kN/m 3 ×0.3m=7.5×10-3MPa
(3)混凝土对侧模板压强大小分布如下:
侧模板压强全按最大值计,整个一侧模板侧压力:
F=P×A
F——新浇筑混凝土对侧面模板的最大压力,N
P——新浇筑混凝土对侧面模板的最大压力,Pa
A——模板受力面积,m 2
A=6.5m×0.3m=1.95m 2
F=7.5×1.95=14.625kN
侧模板对拉钢筋作用力计算:
侧模板侧压力由一层共2根钢筋共同承力平衡,平均受力,则每根钢筋受力:
N=F/2
N=14.625kN/2=7.3125kN
φ16mm钢筋横截面积:
A=1.62×0.785=2.0096cm 2
钢筋拉应力:
σ=N/A
N =7.3125kN
A =2.0096cm 2
σ=7.3125kN/2.0096cm 2 =3.6388kN/cm 2 =36.39Mpa≤140Mpa
墩身滑模施工模板对拉钢筋采用φ16mm钢筋是安全的。
3.3.2施工操作平台验算
(1)主操作平台验算
①荷载分析
主操作平台作为施工平台,主要承受施工人员及物料等荷载。
施工人员荷载:P1=1.5KN/m 2
施工机具及物料荷载:P2=2.5KN/m 2
②荷载验算
木板及钢横梁验算
计算简图如下:
由受力平衡可以得知
木板截面特性参数:
W=bh 2 /6=100×3 2 /6=150cm 3
σ=9.5Mpa,E=8.5×10 3
I=bh 4 /12=675cm3, λ=260kg/m 3
钢截面特性参数:
I=26cm 4 ,W=10.4cm 3
σ=140Mpa,A=6.9cm 2
λ=5.4kg/m,E=2.1×10 5
a.木板验算
F1=F2=(q1+q2)l/2=(2.5+1.5)×0.7/2=1.4kN
Mmax=ql 2 /8=(2.5+1.5)×0.7 2 /8=0.245kN.m
σ= Mmax/w=0.245×1000×1000/(150×10 3 )=1.64Mpa<=9.5Mpa
因此强度满足要求。
fmax=5ql 4 /384EI=5×4×70 4 /384×8.5×10 3 ×675=0.218mm<700/400=1.75mm
因此挠度满足要求。
b.刚横梁验算
计算简图如下:
q3=F1/l=1.4KN/m;
q4=mg/l=260×0.03×0.7×1×10/1000/1=0.03KN/m。
Mmax=ql 2 /8=(1.4+0.03)×12/8=0.179KN.m
σ= Mmax/w=0.179×1000×1000/(10.4×103)=17.2Mpa<=140Mpa
因此强度满足要求。
fmax=5ql 4 /384EI=5×1.43×100 4 /384×2.1×105×26=0.341mm<1000/400=2.5mm
因此挠度满足要求。
(2)辅助操作平台验算
①荷载分析
由于辅助平台为墩身的装修平台,因此只受施工人员荷载
施工人员荷载:P1=0.8KN/m 2 。
②荷载验算
a.木板强度验算
计算简图如下所示
FA=FB=ql/2=0.8×1/2=0.4KN
Mmax=ql 2 /8=(0.8)×12/8=0.1KN·m
σ= Mmax/w=0.1×1000×1000/(150×103)=0.667Mpa<[ σ]=9.5Mpa
因此强度满足要求。
fmax=5ql 4 /384EI=5×0.8×100 4 /384×8.5×10 3 ×675=0.182mm<1000/400=2.5mm
挠度满足要求
b.钢横梁强度验算
Mmax=ql 2 /8=(0.4)×1 2 /8=0.05KN.m
σ= Mmax/w=0.05×1000×1000/(1.57×10 3 )=21.847Mpa<[σ]=140Mpa
强度满足要求。
fmax=5ql 4 /384EI=5×0.4×100 4 /384×2.1×10 5 ×785=0.001mm<1000/400=2.5mm
挠度满足要求
3.3.3滑模验算
(1)荷载分析
①滑模结构自重
钢结构+木板,合计G1=18t
②施工荷载
工作人员:8人×75kg/人=0.6t
滑模设备:0.8t
电焊机振捣器:0.4t
钢筋支撑杆:2 t
G2=0.8+0.4+2=3.2t
③滑升摩擦阻力
单位面积上的滑升摩擦阻力按照0.2t计算,同时考虑附加系数为1.5,所以整圈模板上的滑升摩擦阻力为:(按每平方0.2t计算)
G3=S×200×1.3=(8×3.6+6.8×2.4)×200×1.5×1.3= 17.607t
④竖向荷载总重
G=G1+G2+G3=18+3.2+17.607=38.807t
(2)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
当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时,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为:
P=r(h+0.05)
式中:r—混凝土的容重,取2500kg/m 3
h—每层浇筑混凝土厚度,取0.3m
则:P1=2500×(0.3+0.05)=875kg/m 2
同时考虑浇筑混凝土时,动荷载对模板的侧压力:P2=200kg/m 2
故:P=P1+P2 ? =875+200=1075kg/㎡
(3)支撑杆计算
允许承载能力:P=3.142EI/K(ml) 2
E—支撑杆的弹性模量:E=2.1×10 6 kg/cm 2
I—支撑杆的截面惯性矩:I=11.35cm 3
k—安全系数,取k=2
ml—计算长度:按0.6×1.8=1.08m计
则:p=3.142×2.1×10 6 ×11.35/[2×(0.6×1.8×100) 2 ]
=10073.88kg/cm 2
因此支撑杆的数量(千斤顶的数量)
n=w/c/p
w—撑杆承载,w=G1+G2+G3=38.807t
p—支撑杆允许承载能力,取5t
c—载荷不均衡系数,取0.8
n=9.7台。现场采用16根支撑杆,可满足受力计算。
模板共取千斤顶16台,支撑杆16根。
(4)提升架选择
由于选择16台千斤顶,故选择16个“F”提升架对称均匀布置。
第四章 施工组织安排
4.1管理目标
4.2组织机构
为确保施工期间施工安全和质量,更好地做好施工工作,项目部成立施工领导小组,配备足够数量的管理和技术人员。
4.2.1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4.2.2人员职责
施工工作小组组长为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总工为副组长全面负责施工措施的落实,从技术、计划、物资设备上给现场施工予以全力支持。
工程技术部:负责施工采取的技术措施的可行性及用情况,保证施工正常进行,并负责现场施工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立即要求现场予以整改。
物资部:负责施工所需要的各种材料设备的采购调配,各种配件的采购供。
安质环保部:负责安全措施的制定,负责对现场安全措施环保及文明施工措施的落实情况。负责质量检查标准的制定及现场质量检查督促整改落实情况。
计划合同部:根据施工的特点,及时编制施工计划。
财务部:要从财力上确保施工所需物资设备的到位。
试验室:负责原材料质量控制温度控制配合比设计混凝土拌和控制及搅拌站管理。
协调部:负责与业主监理及地方政府各级部门进行协调沟通,为工程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综合办公室:负责后勤保障,为施工人员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和生活环境。
4.2.3施工队伍配置计划
根据矩形墩的工程施工特点及工程量,结合桥梁施工队的具体情况,计划配置1个作业班组负责施工,拟采用三班24小时作业方式,具体劳动力安排见下表。
进场人员先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待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根据需要配备的特种作业人员持特种作业资格证上岗。
针对本工程工期短时间紧的特点,在施工中对劳动力采用动态管理,将劳动力进行最大限度的调配,使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形成较强的生产能力。
4.3拟投入施工机械设备及试验检测设备计划
第五章 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
5.1.1对滑模桁架及模板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
5.1.2利用全站仪按照设计图纸,准确放出墩身的中心线及墩身模板的边线,检查墩底标高,将承台顶面墩身范围内的砼面凿毛,经凿毛处理的混凝土面,用水冲洗干净。
5.1.3滑模施工前做好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底板的凿毛冲洗,滑模组装调试,测量放线工作,为滑模定位组装做好准备。
5.1.4对设计图纸进行复核,对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前安全技术交底。
5.1.5组织安排原材料进场并对进场的原材料做好使用前的试验抽检及报验审批工作。
5.1.6计划采用两台5T卷扬机用于墩柱垂直运输施工,吊装模板钢筋,浇筑混凝土,不设置塔吊,因卷扬机方便转运和拆卸,节省成本,同时能满足施工需要。
5.2.1劲性骨架施工
劲性骨架为角钢与节点板组焊结构。劲性骨架在胎模上分节段加工,节段长度的划分要与滑模的立模高度、墩身钢筋绑扎高度、吊车的起重吊距等因素综合考虑。劲性骨架出厂前进行检查验收。
劲性骨架吊装时,合理选择吊点位置,避免与墩身钢筋碰撞,避免吊装变形。安装时使用导链配合吊车,过程中利用全站仪和水准仪监控劲性骨架的轴线位置、倾角偏差、平面位置、顶面标高,及时调整倾斜度及轴线偏位,检查合格后进行焊接固定。
5.2.2加工检验标准
长度宽度容许误差±5mm,对角线容许误差±6mm,轴线容许误差2mm。
5.2.3安装检验标准
平面位置偏差小于5mm,外形尺寸容许误差±5mm,标高容许误差±5mm,轴线倾斜率1/3000。
5.2.4千斤顶进行试验编组
(1)耐压:加压120kg/cm2,5分钟不渗不漏;
(2)空载爬升:调整行程30mm;
(3)负荷爬升:记录加荷5吨,支撑杆压痕和行程大小,将行程相近的编为一组。
(4)为及时修复施工中千斤顶出现的故障,按一般要求需备用一部分,且需经常检修,还需备用如簧、上卡头、排油弹簧、钢珠、密封圈、卡环、下卡头等。
5.2.5滑模调试
滑模组装检查合格后,安装千斤顶 ,液压系统,插入爬杆并进行加固,然后进行试滑升3~5个行程,对提升系统、液压控制系统、盘面及模板变形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施工顺利进行。
施工现场需敷设一趟3×16+1×10电缆,提供380伏电源,为确保滑模施工顺利进行,不发生粘模事故,应做好备用电源准备工作。
为保证混凝土质量,在辅助盘上敷设一趟胶质软管,以便于及时对出模的混凝土进行养护。
5.3.1施工工艺
墩身采用滑模法分节施工,墩旁卷扬机辅助作业。滑模为整体式桁架结构,采用自身液压千斤顶自主完成向上爬升。
承台施工完成后,绑扎墩身钢筋,在承台顶面拼装滑模桁架,安装模板。首先利用滑模浇注1.3m高度,混凝土入模坍落度控制在配合比范围内,待最下层30cm厚度混凝土强度达到0.2Mpa~0.4Mpa时,利用液压千斤顶提升滑模桁架,向上爬升30cm,滑模提升过程中,混凝土浇注连续进行。依次循环施工,墩身按30cm进行分节连续浇注。
滑模法连续浇注过程中,随墩身高度增加,由卷扬机配合,及时接高劲性骨架和墩身钢筋,同时对滑模底口30cm墩身混凝土进行收面养生。
墩身施工中,为方便工人施工作业,在墩身外侧搭设安全爬梯作为人员上下的通道,爬梯沿墩身呈“之”字形向上,并随着墩身高度的增加同步接高爬梯,爬梯外满挂安全防护网并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施工工艺图如下图所示:
5.3.2钢筋绑扎
滑模施工的特点是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滑模滑升平行作业,连续进行互相适应,底部1.5米按设计进行钢筋绑扎、连接后进行模体就位,按测量给定边线点校正模体。滑升施工中,爬杆在同一水平内接头不超过1/4,因此第一套爬杆要有4种以上长度(2.8m 3.2m 3.6m 4.0m...),错开布置,正常滑升时,每根爬杆长3.0m,要求平整无锈皮,当千斤顶滑升距爬杆顶端小于350mm时,应接长爬杆,接头对齐,不平处用挫找平,爬杆同环筋相连加固。
钢筋纵向主筋采用滚轧直螺纹连接,丝头的有效螺纹长度不小于1/2连接套筒长度,且允许误差为+2P。钢筋接头处下料时不允许采用热加工的方法切断,钢筋端面平整并与钢筋轴线垂直,不得有马蹄形或扭曲,端部不得有弯曲,出现弯曲时调直。
钢筋加工前进行配料计算,下料要有配料单,受力钢筋直螺纹接头设置在内力较小处,并错开布置,接头在接头长度区段内同一根钢筋不得有2个接头,同一截面的钢筋接头数量不超过钢筋总数量的50%。
对于绑扎接头,两接头间距离不小于1.3倍搭接长度。
绑扎墩身钢筋时,其间距位置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等的设置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垫块采用锯齿形垫块或与墩身颜色接近的混凝土垫块,每隔50cm交错布置,每平方米面积内不少于3个,以保证浇注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厚度。
钢筋接长时当为下一节钢筋施工预留有足够长度的接茬钢筋。接长时注意主筋和箍筋对拉筋等同步接长,以保证钢筋笼形成一个整体,不致于发生变形。
5.3.3混凝土施工
滑模施工按以下顺序进行:下料--平仓振捣--滑升--钢筋绑扎--下料。墩身采用C40混凝土。混凝土由搅拌站集中拌制,由混凝土运输车运至墩位处,人工配合卷扬机进行浇注。滑模滑升要求对称均匀下料,按分层30cm一层进行,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经常变换振捣方向,并避免直接振动爬杆及模板,振捣器插入深度不得超过下层混凝土内50mm,模板滑升时停止振捣。滑模正常滑升根据现场施工情况确定,合理的滑升速度,按正常滑升每次间隔1.5小时左右,控制滑升高度30cm,日滑升高度控制在4m左右。滑模速度受气温条件影响较大。
混凝土初次浇筑和模板初次滑升应严格按以下六个步骤进行:第一次浇筑100mm厚半骨料的混凝土或砂浆,接着按分层300mm浇筑两层,厚度达到700mm时,开始滑升30--50mm检查脱模的混凝土凝固是否合适,第四层浇筑后滑升150mm,继续浇筑第五层,滑升150--200mm, 第六层浇筑后滑200mm,若无异常情况,便可进行正常浇筑和滑升。
模板初次滑升要缓慢进行,并在此过程中对提升系统、液压控制系统、盘面及模板变形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待一切正常后方可进行正常浇筑和滑升。
5.3.4模板滑升
施工进入正常浇筑和滑升时,应尽量保持连续施工,并设专人观察和分析混凝土表面情况,根据现场条件确定合理的滑升速度和分层浇筑高度厚。依据下列情况进行鉴别:滑升过程中能听到“沙沙”的声音;出模的混凝土无流淌和拉裂现象,手按有硬的感觉,并留有1mm左右的指印;能用抹子抹平。
滑升过程中有专人检查千斤顶的情况,观察支撑杆上的压痕和受力状态是否正常,检查滑模中心线及操作盘的水平度。
.3.5表面修整及养护
混凝土表面修整是关系到结构外表和保护层质量的工序,当混凝土脱模后,立即进行此项工作。一般用抹子在混凝土表面作原浆压平或修补,如表面平整亦可不做修整。为使已浇筑的混凝土具有适宜的硬化条件,减少裂缝,在辅助盘上设洒水管喷水对混凝土进行养护。
5.3.6滑模控制
滑模中线控制:为保证模体不发生偏移,在四个墙面用垂线进行中心测量控制,铅垂仪校正。
滑模水平控制:一是利用千斤顶的同步器进行水平控制,二是利用水准管测量,进行水平检查。
5.3.7滑模拆除
滑模滑升至指定位置时,将滑模滑空后,拆除附属物件,再利用卷扬机在高处整体进行拆除,吊放至下一个墩位。滑模装置拆除在统一指挥下进行,操作人员配戴齐全安全带安全帽等必要的防护用品,拆卸的滑模部件要严格检查,捆绑牢固后下放。拆除一侧模板后,将爬梯固定在已拆除侧混凝土顶部钢筋上,便于后期盖梁施工。
拆除顺序:
①拆除液压油路系统
②拆除内模板及其支撑系统
③拆除操作平台外栏杆外钢圈
④拆除提升架,割断支撑杆
(1)施工前,对混凝土的配合比、外加剂进行试验工作,测定混凝土的塌落度、凝固时间,为滑模做好技术准备。
浇筑前检查模板尺寸是否正确,接缝是否严密,模板内的杂物是否已清除。检查钢筋的数量尺寸间距及保护层厚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报请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后进行浇筑混凝土施工。
浇筑前分级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做好人员组织分工,给每个振捣工划分好振捣区域,责任落实到人。
混凝土浇注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采用水平分层逐层灌注逐层振捣的方法施工。混凝土振捣棒使用直径75mm及50mm插入式振动棒,紧随下料及时振捣,振动器移动距离不大于其作用半径的1.5倍,且振动器插入下层混凝土内50~100mm。模板角落以及振捣器不能达到的地方,辅以人工插捣,以保证混凝土密实。当振捣部位混凝土停止下沉表面平坦泛浆不再冒气泡后,即可徐徐提出振动棒。混凝土振捣时间以20-30s为宜。混凝土振捣时防止碰撞模板钢筋预埋件。注意对预埋件的检查和保护,确保预埋件位置尺寸数量等的准确。
(2)从滑模组装到混凝土浇筑施工,严格按照桥墩周边线进行控制,确保其垂直度,偏差要符合施工质量技术要求。
(3)严格按照分层分片对称浇筑混凝土,每次滑升间隔时间不超过1.5小时,滑升高度最大不超过350mm。
(4)每次浇筑后露出最上面一层横筋,钢筋绑扎间距符合要求,每层钢筋基本上呈一水平面,上下层之间接头要错开,竖筋间距按设计布置均匀,相邻钢筋的接头要错开,在同一水平面的钢筋接头数应小于总数的1/4。
(5)盘上要经常备用一部分钢筋,竖筋不超过20根,横筋不少于3层。
(6)在滑升的过程中,每次滑升要进行一次测量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交接班应在工作面进行,了解上一班滑升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制定本班的滑升方式,并滑升2--3个行程进行测定。
(8)加强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工作,控制箱在每次滑升前油泵空转1-2分钟,给油终了时间2-3秒,回油时间不少于10秒,在滑升过程中应了解设备运行状态,有无漏油和其它异常现象,工作不正常的千斤顶要及时更换,拆开检修备用。
(9)因施工需要或因其他原因不能连续滑升时,该采取停歇措施:混凝土应浇灌到同一水平面上;模板每隔一段时间提升一个行程,直至模板与混凝土不在粘结为止;再施工时,对液压系统进行运转检查,对旧砼面进行凿毛处理,凿毛后用清水将砼面冲冼干净。
施工测量的重点是保证墩身的垂直度和几何外形尺寸以及一些内部构件空间位置的准确性,测量的主要内容有:墩身的中心线放样、各节段劲性骨架的定位、模板定位、预埋件定位及施工中的各项变形观测等。施工放样采用三维坐标法。
5.5.1平面位置控制测量
施工时在承台顶面模板上适当位置选取控制点作为模板检查依据,以便及时检查模板的相对位置。
由于墩身采用分段施工,滑模每次滑升后都要根据承台顶面控制点对模板上的控制点进行校核。校核采用重锤法,并用激光铅垂仪校正。每升高5米后,还需采用全站仪投点法对模板平面位置进行校核。
随着墩身的加高将产生误差积累,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复核。
5.5.2高程控制测量
用悬挂钢尺配合水准仪法放样于模板外侧,逐段向上传递。为了控制误差累积,可用三角高程法进行复核。
5.6.1偏移预防措施
最好的纠偏措施在于预防,对于高桥墩滑模施工较高的垂直度要求,首先针对偏移产生的原因,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将采取如下措施来预防偏移的产生:
(1)严格控制模板滑升速度。滑模施工的混凝土出模强度,宜控制在0.2 MPa-0.4 MPa,或贯入阻力值为0.3kN/cm2-1.05kN/cm2,混凝土出模强度不够,容易造成支撑系统失稳,从而产生较大的偏移,这是相当危险的,所以应严格控制模板滑升速度。夏季气温较高时,滑升速度可达到0.25 m/h-0.3 m/h,春秋季滑升速度宜控制在0.1m/h-0.2 m/h,冬季应尽量不采用滑模,当采取一定保温措施时,最大滑升速度宜控制在0.15m/h以下。总之滑升速度宜慢不宜快,以保证混凝土的出模强度。
(2)严格控制操作平台的倾斜度。滑升过程中,操作平台应保持水平。每一千斤顶行程后都要随时观测和掌握操作平台各点的标高,控制操作平台的水平应做好以下几点:
①严格控制各千斤顶的升差。各千斤顶的相对高差宜控制在2cm内,相邻两千斤顶的升差宜控制在1cm内,升差的控制,可采用限位调平器进行。
②操作平台上的荷载,应尽量分布均匀。每次滑升前,应检查平台上物品(主要是钢筋)、人员等,布置均匀后方可滑升。
③严格控制支撑系统的垂直度。对于支撑杆和千斤顶垂直度的检查,应采用吊垂球的方法,做到勤观测,勤检查。对于倾斜的支撑杆,应立即调正或更换。
④注意混凝土浇筑顺序,滑模一般有向先浇筑混凝土的方向偏移的现象,所以浇筑顺序应注意调整。
5.6.2纠偏措施
滑模纠偏宜早不宜迟。滑模出现偏差是必然的,一旦出现偏差应及时纠正。一般来说,小偏差的纠正,并不困难,桥墩垂直度要求相对严格,所以应尽量避免大的偏差出现。
(1)千斤顶每一行程,都应对垂直度进行观测,依据观测数据,制订纠偏措施。
(2)对于5mm以下的偏移或扭转,可采用变换混凝土浇筑方向的方法进行逐步的纠正,即先浇筑偏移反向一边的混凝土,后浇筑偏移方向一边的混凝土;对于滑模的扭转,应采取反方向浇筑混凝土的方法予以纠正。
(3)对于5mm-10mm的偏差,可采用偏载法进行纠正,即重新调整操作平台上荷载分布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是在滑升时让操作平台上的人员偏于一边,但应注意偏载不宜过大。对于10mm以下的偏差,一般采用变换混凝土浇筑方向和偏载法即能纠正过来。
(4)应尽量避免10mm以上的偏差或扭转,对于10mm以上的偏差可采用千斤顶纠正法进行纠正。千斤顶纠偏法就是有意调整操作平台的倾斜度,使操作平台及滑模系统的中心趋向于设计中心,从而纠正滑模的偏移。纠偏过程主要靠调整千斤顶的行程(利用限位器)来进行。但应注意操作平台的倾斜度应控制在1%之内,千斤顶的行程差一般情况下宜控制在30mm内。千斤顶纠偏宜缓不宜急。
第六章 质量评定标准
钢筋安装检查项目及允许偏差
第七章 安全质量保证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要及时认真的检查各部位尤其是隐蔽工程部位的平面位置及尺寸,按图纸及规范要求检查钢筋;严格按实验室提供配合比配制砼,切实做到水泥、砂石计量准确,水灰比严格控制,保证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坚持每班留混凝土试块,及时试验\及时改进混凝土施工工艺;合理掌握滑升与混凝土浇注速度,防止出现混凝土裂缝或塌落;有计划地均匀变换混凝土浇注方向,防止发生倾斜和扭转,严格分层交浇,并使振动棒插入下一层混凝土面内部超过5cm。
7.1.1质量管理目标
科学管理,过程控制,质量第一。
7.1.2管理体系
在施工中,将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保证体系,项目部和工区技术部作为质量保证体系的管理机构,各施工班组负责本施工段内的质量管理,技术员兼任质检员,建立三检制,班组为一检,项目部和工区为二检,监理为三检,形成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工程质量。
7.1.3主要措施
(1)开展质量教育和培训工作,培养全体职工牢固的质量意识,牢记质量目标。
(2)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成立质量管理机构,制定质量控制措施和保证方法,使工序管理和岗位管理都有章可循,认真开展质量监督检查工作,保证整个体系正常运行。
(3)实行全面责任管理,制定责任制,实行质量效益工资和质量风险抵押金保证制度。
(4)严格每道工序,进行过程控制。严格按设计及规范施工,以保证整个工程质量。
(5)组织相关施工人员认真熟悉图纸,做好图纸会审。
(6)统一组织有关施工人员,认真做好各项滑模施工工艺和技术交底工作,项目复核人员做好技术复核和变更联系工作,严格按图纸和国家规范施工。
(7)建立项目质量保证体系,充分发挥QC小组作用,严格把“五关”,即人员关、材料关、检验关、工艺关、计量关,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
(8)滑模施工时严格控制中心偏差,每提升一次,应对中检查一次,每模中心偏差控制在5mm内。
(9)由工区测量员做好测量、定位、放线工作,项目部工程师或质检人员复核后,报监理复查签证。
(10)由工区施工员做好施工记录并由资料员负责技术资料整理,现场签证工作由项目工程师和经济师共同负责。
(11)根据天气温度及时在砼中掺入外加剂,要严格控制好砼初凝和终凝时间及砼的出模强度。
(12)严格操作平台工作面的质量、安全管理,要求材料堆放均匀、整齐。
(13)要求特殊工种和重要岗位必须持证上岗。
(14)加强施工人员的劳动纪律观念,严格交接班制度,在滑升过程中各工种人员不能脱岗,以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
(15)操作平台应保持清洁,不准在施工过程中有杂物进入砼内。
7.1.4质量问题的处理
⑴支承杆弯曲
在滑模滑升过程中,由于支撑杆本身不直自由长度太大操作平台上荷载不均等原因,而造成严重的质量问题或安全事故。
弯曲支撑杆的加固方法,按弯曲部位的不同,可采取如下措施:
①支撑杆在混凝土内部弯曲
从脱模后混凝土表面裂缝外凸等现象,或根据支撑杆突然产生较大幅度的下坠落情况,可以观察出支撑杆在混凝土内部发生弯曲。
对于已弯曲的支撑杆,其上的千斤顶停止工作,并立即卸荷。然后,将此处的混凝土挖洞清除。当弯曲程度不大时,可在弯曲处加焊一根与支杆同直径的绑条,当弯曲程度较大或弯曲较严重时,将支杆的弯曲部分切断,在切断处加焊两根总截面积大于支撑杆的绑条。加焊绑条时,保证必要的焊缝长度。
②支撑杆在混凝土外部弯曲
支撑杆在混凝土外部易发生弯曲的部位,大多在混凝土的表面至千斤顶下卡头之间及框架梁下等支撑杆的脱空处。
发现支撑杆弯曲后,首先停止千斤顶工作,并立即卸荷。将弯曲部分切断,并将上段支撑杆下降(或另接一根新杆,上下两段支撑杆的接头处,可采用一段钢套管或直接对正并焊接。如用上述方法不便,可将弯曲的支撑杆齐混凝土面切断,另换一根新支撑杆,并在混凝土表面原支撑杆的位置上,加设一个由钢垫板及钢套管焊接的套靴,将上段支撑杆插入套靴内顶紧即可。
⑵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分析与处理
①混凝土水平裂缝或混凝土表面有模板刮痕带起现象
a.原因分析
模板出现倾斜或出现上口大下口小的倒倾斜度时,而硬性提升;
纠正垂直偏差过急,使混凝土拉裂;
提升模板不及时,使混凝土与模板粘结;
模板表面不光洁,摩阻力太大。
b.处理方法:
纠正模板的倾斜度,使其符合要求;
及时提升模板,并在提升模板的同时,用木锤等工具敲打模板背面,或在混凝土的上表面垂直向下施加一定的压力,以消除混凝土与模板的粘结。当被板带起的混凝土脱落后,立即将松散部分清除并支立模板,模板的一侧做成高于上口100mm的喇叭口,浇筑高一级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使喇叭口处混凝土向外斜向加高100mm,待拆模时,将多余部分剔除;
纠正垂直偏差时,缓慢进行,防止混凝土弯折;
经常清除模板表面,保持模板表面的光洁,停滑时,可在模板表面涂刷一层隔离剂。
②混凝土的局部坍塌
a.原因分析:混凝土脱模时的局部坍塌,最容易在模板的初升阶段出现。主要原因是提升过早,或混凝土没有严格地按分层交圈的方法浇筑。因此,当模板开始滑升时,虽大部分混凝土已开始凝固,但最终浇筑的混凝土,仍处于流动或半流动状态。
b.处理方法:对已坍塌的混凝土,及时清除干净。然后在坍塌处补以强度等级高一级的干硬性混凝土(同品种的水泥),修补后,将表面抹平,做到颜色及平整度一致。当坍塌部位较大或形成孔洞时,另外支模补浇混凝土,处理方法同“混凝土水平裂缝或被模板带起”作法。
③混凝土表面鱼鳞状外凸(出裙)
a.原因分析:
模板的倾斜度过大,或模板下部的刚度较低;
每次混凝土浇灌厚度过高,或采用高频振捣器振捣时间过长等,造成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过大,致使模板向外凸出。
b.处理方法:
纠正模板的倾斜度,适当加强模板的刚度;
严格控制每层混凝土的浇灌厚度(一般不超过30cm),尽量采用振动力较小的振捣器,以减小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
④混凝土缺棱掉角
a.原因分析:
模板滑升时棱角处的摩阻力比其他部位大;因模板提升不平衡,使混凝土保护层厚薄不均,过厚的保护层容易开裂掉下;钢筋绑扎不直,或有外凸部分,使模板滑升时受阻;振捣混凝土时,碰到主筋(尤其采用高频振捣器时),将已凝固的混凝土棱角震掉;棱角处模板倾斜度过大或过小。
b.处理方法:
采用钢模板,将模板的角模处改为圆弧,采用整块圆弧角模,并严格控制角模处模板的倾斜度在0.3%~0.5%范围内,以减小模板滑升时的摩阻力;
严格控制振捣器的插入方式,振捣时不得碰动钢筋,尽量采用频率较低及振捣棒头较短(如长度为250~300mm)的振捣器。
⑤保护层厚度不均匀
a.原因分析:
混凝土入模时,只向一侧倾倒,使模板向一侧偏移;钢筋绑扎位置不正确。
b.处理方法:
混凝土浇筑时,两侧同时入模,尤其注意不得由吊罐直接向模板一侧倾倒混凝土;
经常注意检查和保持钢筋位置的正确。
⑥蜂窝麻面气泡及露筋
a.原因分析:
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或振捣不均匀;
碎石粒径过大、钢筋过密或混凝土可塑性不够,因石子阻挡,水泥砂浆振不下去;
混凝土接茬处停歇时间过长,而且未按施工缝处理。
b.处理方法:
改善振捣质量,严格掌握混凝土配合比,控制碎石的粒径;
混凝土接茬处继续施工时,先浇灌一层按原配合比减去石子的砂浆或减去一半石子的混凝土;
对已出现蜂窝麻面气泡及露筋的混凝土,脱模后,立即用水泥砂浆修补,并用木抹搓平,做到颜色及平整度一致。
⑶大体积混凝土温控措施
为避免墩身表面出现温度裂缝,拟采用如下温度控制措施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温度控制及防止裂缝的主要措施:
①采用低水化热混凝土
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混凝土施工时,除应满足混凝土强度、抗冻、抗渗等主要指标外,还应使混凝土达到均质性指标。同时还应加强其它环节的控制,如优化施工工艺,改善混凝土性能,提高混凝土抗裂能力等。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选用低水化热的硅酸盐水泥,减小混凝土的水化热峰值,以减少墩身混凝土的表面裂缝。适量掺入粉煤灰以减少水泥用量,有利于降低水化热和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使用高效减水剂以便有效地减少水泥用量,从而减少混凝土的水化热。
②混凝土最高温度控制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应采取必要的温控措施,使大体积混凝土实际出现的最高温度不超过规范允许的最高温度。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实际最高温度的有效措施是降低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减少胶凝材料的水化热。控制混凝土最高温度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实际出现的最高温度在规范允许范围内,最有效的措施是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减少胶凝材料用量、合理的层厚及间隔时间、在混凝土初凝后的通水、通风降温。
b.在高温季节浇筑混凝土:高温季节应采用预冷混凝土浇筑以减小混凝土硬化后的最高温度。比如采用钢大棚遮盖骨料,防止拌合时骨料温度过高,另外还可以通过用淡水冲洗砂石料以降低骨料的入机温度。
c .减少混凝土温度回升:在天气炎热季节时应严格控制混凝土运输时间和覆盖前的暴露时间。
d .分层厚度
大体积墩身基础浇筑混凝土时一般采用0.2—0.4m的层厚,以利于浇筑完成的混凝土能充分散热。
⑷施工程序和施工进度的安排
合理安排混凝土施工程序和施工进度,是防止裂缝、减少表面裂缝的主要措施之一,因此在浇筑墩身时应特别严格控制分层厚度不大于40cm,浇筑速度不宜太快。
⑸设置冷却系统,通水冷却
通水冷却是混凝土温度控制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对各种气温情况下安排不同的预防措施:
在绑扎墩身钢筋的同时设置冷却水管,墩身混凝土浇筑完毕后根据实际需要向冷却系统通入冷水,使循环水带走部分混凝土硬化产生的热量,削弱混凝土内部温度峰值,降低内部混凝土的温度,减小内外混凝土的温差。
墩身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冷却管通水时间一般为7d,通水应在在混凝土浇筑并初凝后进行,单根水管通水流量不小于10m3/h。
通水冷却后的温度应满足规范规定,即墩身混凝土相邻两梯度的温差不得大于25℃。
(6)养护
混凝土养护是保护混凝土性能正常发挥和防止干缩裂缝的重要措施,混凝土养护一般应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12—18h进行。
①在温度较低时,墩身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进行覆盖保温,不得向墩身表面洒水。必要时要搭设保温棚,并在棚内设置加温设备,保证保温棚内的温度不低于30℃。
②在温度较高时,采用土工布、塑料薄膜覆盖并洒水养生,养生应及时采取洒水或喷雾等措施,使混凝土表面始终保持湿润状态,不得形成干湿循环。
③对于新浇筑混凝土表面,在混凝土能抵御水的破坏之后,应立即覆盖保水材料或采取其他有效方法使表面保持湿润状态。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
7.1.5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组织机构图(附件一),质量保证措施框图(附件二)。
滑模施工工艺是一种使混凝土在动态下连续成型的快速施工方法。施工过程中,整个操作平台支承于一群靠低龄期混凝土稳固且刚度较小的支承杆上,因而确保滑模施工安全是滑模施工工艺的一个重要问题。
滑模施工中的安全技术工作,除遵照一般施工安全操作规程外,尚遵照《液压滑动模板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GJ65)规定,在施工前制定具体的安全措施。
桥墩滑模施工平台上下每班都应有专人带班,所有人员须听从带班人员的指挥,不要擅自行动;操作平台上堆料不能过多,要限制在50kg/m2以内,同时注意分布要均匀避免荷载集中;应设置护栏及安全围网,栏杆高度1.2m;进入施工现场必须带好安全帽,如遇大风大雨时应停止施工,做好停滑措施,台上台下应有防滑措施;所有操作人员均应持证上岗。非工作人员不得上下脚手架及操作平台,不经允许不得参观,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7.2.1一般规定
滑模施工中配备具有安全技术知识熟悉安全规程和《液压滑动模板施工技术规范》的专职安全检查员。
安全检查员负责滑模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工作,对违章作业有权制止。发现重大不安全问题时,有权指令先行停工,并立即报告领导研究处理。
对参加滑模工程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安全教育,使其了解本工程滑模施工特点熟悉安全规程有关条文和本岗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通过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工作。主要施工人员保持固定。
滑模施工中经常与当地气象台站取得联系,遇到雷雨大风天气时,停止施工。停工前做好停滑措施,操作平台上人员撤离前,对设备工具零散材料可移动的铺板等进行整理固定并做好防护。全部人员撤离后,立即切断通向操作平台的供电电源。
滑模操作平台上的施工人员定期体检,经医生诊断凡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贫血、癫痫病及其他不适高空作业疾病的,不得上操作平台工作。
7.2.2施工现场与操作平台
在施工的桥墩周围,划出施工危险警戒区,警戒线至桥墩的距离,不小于桥墩高度的1/10,并不小于10m。当不能满足要求时,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
(1)危险警戒线设置围栏和明显警戒标志,出入口设专人警卫,并制定警卫制度;
(2)滑模工程进行立体交叉作业时,上下工作面间,搭设隔离防护棚;
(3)各种牵拉钢丝绳滑输装置管道电缆及设备等,均采取防护措施。
(4)现场垂直运输用的卷扬机,布置在危险警戒区以外;
(5)滑模操作平台的制作,按设计图纸加工;
(6)操作平台及吊脚手架上的铺板,严密平整防滑固定可靠,并不得随意挪动。
(7)操作平台上的孔洞(上下层操作平台的通道、模板滑空部位等),设盖板封严。
(8)操作平台的边缘,设钢制护栏杆,其高度不小于120cm,横档间距不大于35cm,底部设高度大于18cm的挡板。在防护栏杆外侧满挂铁丝网或安全网封闭,并与防护栏杆绑扎牢固。
(9)内外吊脚手架操作面一侧的栏杆与操作面的距离,不大于10cm。操作平台的内外吊脚手架,兜底满挂安全网,并符合下列要求:
①不得使用破烂变质的安全网,安全网与吊脚手骨架用铁丝或尼龙绳等进行等强连接,连接点间距不大于50cm;
②安全网片之间满足等强连接,连接点间距与网结间距相同。
③当滑模操作平台上设有随升井架时,在入料道口设防护栏杆;在其他侧面用铁丝网封闭。防护栏杆和封闭用的铁丝网高度不低于1.2m。
7.2.3垂直运输设备与动力照明用电
(1)选用的卷扬机,应有完善可靠的安全保护装置(如起重量及提升高度的限制制动防滑信号等装置及紧急安全开关等),严禁使用安全保护装置不完善的垂直运输设备。
(2)卷扬机安装完毕后,按出厂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无负荷静负荷动负荷试验及安全保护装置的可靠性试验。
(3)对垂直运输设备卷扬机,建立定期检修和保养的责任制。
(4)缆风绳固定卷扬机用的锚索装拆塔式起重机等的地锚,按定值设计法设计时的经验安全系数,符合下列要求:
①在垂直分力作用下的安全系数不小于3;
②在水平分力作用下的安全系数不小于4;
③缆风绳和锚索用钢丝绳,其安全系数不小于3.5。
(5)滑模施工中的动力及照明用电设置备用电源。
滑模施工现场的场地和操作平台上,分别设置配电装置。操作平台上的垂直运输设备,有上下两套紧急断电装置。总开关和集中控制开关有明显的标志。
从地面向操作平台供电的电缆,以上端固定在操作平台上的拉索为依托,电缆和拉索的长度大于操作平台最大的滑升高度10m,电缆在拉索上相互固定点的间距,不小于2.0m,其下端理顺,并加防护措施。
(6)滑模施工现场的夜间照明,保证工作面照明充分,其照明设施符合下列规定:
①施工现场的照明灯头距地面的高度,不低于2.5m,在易燃易爆的场所,使用防爆灯具;
②滑模操作平台上的便携式照明灯具,采用低压电源,其电压不高于36V;
③操作平台上有高于36v的固定照明灯具时,在其线路上设置触电保安器,灯泡配有防雨灯伞或保护罩。
滑模操作平台上采用380v电压供电的设备,装有触电保安器。经常移动的用电设备和机具电线,使用橡胶软线。
7.2.4通讯与信号
滑模操作平台应与地面建立通讯联络,其主要内容包括:
(1)对通讯联络方式、技术要求及联络信号等做出明确规定;
(2)制定相的通讯联络制度。
(3)在滑模施工过程中,通讯联络设备及信号,设专人管理和使用。
(4)垂直运输枢纽启动的信号,由升降台停留处发出。司机接受到动作信号后,在启动前发出动作回令,以告知各处做好准备。联络不清或信号不明,司机不得擅自启动垂直运输机械。
7.2.5用电安全管理
制订安全操作规程、电气安装规程、电气运行管理规程和电气维修检查制度,做好交接班电气维修作业、接地电阻手持电动工具、绝缘电阻漏电开关测试记录。
施工现场的电气设备符合建设部《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输电线路采用三相五线制和“三级配电二级保护”,电线(缆)按要求架设,不可随地拖拉,各类电箱需用符合规定的标准电箱,总配电箱和分配电箱安装在适当位置,并要有重复接地保护措施,重复接地电阻值不大于10欧姆。执行“一机一闸一箱一漏”制。
在施工现场专用的直接接地的电力线路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接地电阻不大于3欧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与专用保护零线相连接。
变配电室要符合“四防一通”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配置好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
电器设备及输电线路安装完毕后,经技术部门验收合格后运行。夜间施工有电工值班,工作完毕后要切断电源。
现场的手持电动工具和小型电器设备要有专人负责管理,电气设备进出仓库均要认真检查和验收,做好日常的检查维修和保养工作,不准带病运转。
低压线路架设和使用符合有关规定,照明线路、灯具等安装高度要符合规定高度。
电工作业时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并严格执行电气安全操作规程,做到持证上岗。电工作业严格贯彻“装得正确,用得安全,修得及时,拆得彻底”的十六字方针。夜间电工值班两人同时上岗。
在用电区设置醒目的“当心触电”等标志。
7.2.6高墩安全施工
(1)滑模模板结构进行特殊设计并要求在工厂制作,对模板和提升机构进行验算和实验。
(2)在雷雨季节设置防雷电设施,避雷系统未完善前,不得开工。
(3)吊机的定位锚固按设计进行,并完成静荷载试验后进行试吊。重大吊装作业遇有下列情况时,停止作业:
①指挥信号系统失灵
②天气突然变化,影响作业安全。
③卷扬机电机过热,起重吊机或托梁部件变形或其他机械设备构件等发现异常情况。
(4)高空作业配置防护栏网栏杆或其他安全设施,作业人员配戴合格的人员防护用品。高空作业所用工具材料严禁投掷,上下主体交叉作业中间设隔离设施。
①从事高空作业的人员,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及专业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并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为作业人员提供合格的安全帽、安全带等必备的个人安全防护用具,作业人员按规定正确佩戴和使用。
②从事高处作业人员接受高处作业安全知识的教育;特殊高处作业人员持证上岗,上岗前依据有关规定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交底,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按规定对作业人员进行相关安全技术教育。
③凡是进行高处作业施工的,使用脚手架平台梯子防护围栏,挡脚板安全带安全网等,作业前督促施工单位认真检查所用的安全设施是否牢固可靠。
④对高处作业的安全技术设施,发现有缺陷和隐患时,及时解决;危及人身安全时,停止作业。
⑤雨天进行高处走行时,采用可靠的防滑措施,雨水需及时清除。
⑥高处作业所用材料堆放平稳,工具随手放入工具袋(套)内,上下传递物件禁止抛掷。
⑦高处作业上下设置联系信号或通信装置,并指定专人负责。
7.2.7雨季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雨季施工,采取雨季施工措施,在保证质量条件下,正常安排工程施工。
成立抗洪防汛领导小组,建立雨季值班制度。在雨季来临之前,项目部建立雨季施工领导小组,责任到人,分片包保。在雨季施工期间定期检查,严格雨季施工“雨前雨中雨后”三检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成立防洪抢险突击队,平时施工作业,雨时防汛抢险。每个施工现场均要备足防汛器材物资,包括雨衣雨鞋铁锹草袋水泵等,做到人员设备齐整措施有力落实到位,防洪抢险专用物资任何人不得随意调用。
编制雨季施工方案和措施,制定防洪抗汛预案,作为雨季施工中的强制性执行文件,严格执行。
与当地气象水文部门取得联系,及时获得气象预报,掌握汛情,以便合理地安排和指导施工。同时制定现场雨季值班表,建立雨季值班制度,设专人每天收听气象预报,做好记录,有暴雨或大暴雨天气情况,及时通知,值班人员提前作好急准备。专人负责协调与周边部门企事业单位的防汛事宜,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保证及时排水,减少损失。
由专人负责防洪渡汛工作,在雨季来临前组织一次全面大检查,重点检查临建施工、道路排水系统、临时供电等方面的防洪、防涝、防漏电、防雷击等,查出问题及时处理,做到临建安全稳固不漏雨,施工道路坚实畅通不塌陷,排水设施良好,排水沟渠畅通不积水。
7.2.8施工操作
⑴开始滑模前应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①进行一次全面安全技术检查
②应与监理单位联系,在滑升期间不能停电、停水。如果停电、停水在两小时以上,必须在六小时之前通知。
③安排专人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防雨防风的措施。
⑵严禁超速滑升。
⑶要求施工人员经常检查:查钢筋埋件是否挂模板,查混凝土是否有蜂窝、麻面,是否拉裂及塌落,千斤顶是否同步,中心是否偏移。其要求如下:每工作班抄平一次,每千斤顶的相对高度不大于40mm,相临两个千斤顶的相对高度不大于20mm,用操作平台倾斜法纠偏时,其倾斜度应控制在1%以内。
⑷因施工需要或其他原因不能连续滑升时,应采取下列措施:
①混凝土应一次浇筑到同一平面上,形同“V”字型。
②模板应每隔一定时间提升一个千斤顶行程,直至模板与混凝土不再粘结为止,但模板的最大滑空量不得大于1/2。
③滑空施工时,应对支撑杆进行加固,其方法是:用直径大于20mm的钢筋并焊接在滑空段上,且插入混凝土30cm,用直径14钢筋将支撑杆与库壁筋连接起来。
7.2.9安全保证体系
安全保证组织机构图(附件三),安全保证体系图(附件四)。
第八章 应急预案
为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可能发生的高空坠落安全生产事故,高效有序的开展事故抢险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特制定本预案。
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总指挥:
副指挥:
成 员:
救援指挥部值班室设在安全部办公室,值班电话:
8.2.1突发事故发生时,现场工作人员立即向现场领导报告,现场领导在立即组织人员抢救的同时,向救援指挥部值班室报告;
8.2.2救援指挥部值班室值班人员接到报警后,问明事故发生地点、发生原因类型和现场状况后,立即向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或副指挥报告;
8.2.3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或副指挥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紧急救援预案,在三分钟内通知各应急救援小组负责人,组织人员赶赴现场救援。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事故及救援情况。
8.2.4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及副指挥,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抢救疏散和救援工作,并根据现场情况决定是否需要上级救援队伍及相关部门的增援,指挥部各应急救援小组成员接到报告或通知后,在15分钟内赶赴事故现场。
8.2.5所有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的移动电话要保持24小时开机,保证通讯畅通。
在报警救援程序制定后,召集所有系统成员,在会议室或现场对事故发生的情形进行模拟演练,各负其责,明确程序中自己的职责和位置,衔接好各个环节,对程序中的不合适地方提出改正,达到程序运行流畅。
8.5.1当有员工发生人身伤害时,首先仔细观察伤员的神志是否清醒,并察看伤员受伤部位及伤势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8.5.2把伤员抬到安全区,所有现场的施工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并在事故现场设立警戒区。
8.5.3倘若伤员昏迷后,但有心跳呼吸,立即将伤员的头偏向一侧,防止舌根后倒,影响呼吸,立即将伤员口中可能脱落的牙齿和积血清除,以免误入气管引起窒息;
8.5.4对于无心跳无呼吸的伤员,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外心脏按摩,待伤员心跳呼吸好转后将伤员平卧在平板上,并及时送往医院抢救。
8.5.5若发现伤员耳朵鼻子出血,可能有脑颅内伤时,千万不能用手帕棉花或纱布去堵塞,以免造成颅内压增高和细菌感染;
8.5.6若外伤出血,立即用清洁布块压迫伤口止血,压迫无效时,可用布带或橡皮带等一切可用之物在出血的肢体近躯处捆扎(力度到不出血即可);
8.5.7在抢救伤员时,无论哪种情况,都减少途中的颠簸,也不得翻动伤员。
第九章 文明施工措施
积极开展文明施工窗口达标活动,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文明施工教育,建立健全文明施工岗位责任制,签订文明施工责任书,把文明施工责任落到实处,提高全体施工人员文明施工自觉性,增强文明施工意识,树立企业文明施工形象。
9.1作业区内做到规划合理,清洁文明,无污水,生产垃圾统一运到指定地点倾倒,不得随意堆放。
9.2施工现场及时完成“四通一平”并设置工点标牌,标明工程概况施工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等。
9.3积极开展文明施工达标活动,统一标识牌,佩卡上岗。施工人员做到言行举止文明,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和标准要求进行施工操作,严禁违反操作规程施工。
9.4建立奖罚制度,对文明施工好的作业队和个人奖励,对不好的进行处罚。
9.5保证施工期间运输便道的畅通。
9.6保证施工便道“晴天不扬尘,雨天不泥泞”。
9.7作好机具材料管理、文明施工宣传工作和文明施工资料管理工作。工程竣工后,认真清理施工现场,恢复周边地貌及植被,做到文明撤离。
9.8施工和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中各种资料填写做到准确规范及时,收集完整齐全,归档有序。
第十章 环境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同时确保沿线风景区及文物不被破坏,环境保护工作在施工时做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为当地百姓创造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项目部加大教育将环保责任和义务落实到每个人。
10.1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政府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法规方针政策和法令,设立环保责任段、环保宣传牌,由专人负责,会同监理工程师和当地环保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对施工中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书面上报环保单位。
10.2施工废水、生活废水采用沉淀池或化粪池等方式处理,清洗集料或含有油污的废水采用集油池的方式处理,不得污染水源及耕地。
10.3施工便道要经常洒水,防止车辆通过时尘土飞扬。
10.4场地清理废料处理,按图纸规定或监理工程师的指示在适当地点设置。
第十一章附件
附件一:质量保证体系组织机构图
附件二:质量保证措施框图
附件三:安全保证组织机构图
附件四:安全保证体系图
(来源: 工地表情包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路桥施工图
返回版块3.19 万条内容 · 199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钢筋加工场布置策划!布置好了,钢筋工能省好多事!1、设置原则及场地要求 钢筋加工区理想状态场地尺寸为:36米长、15米宽(根据场地条件可缩减)。分为原材区、加工区和成品堆放区,按生产流水线划分设置3区。机械设备摆放位置考虑钢筋工加工作业时的便捷和工效。其中原材区和加工区设置混凝土硬化(加工区防护棚立柱还需设置独立基础),成品堆放区采取石子铺设硬化方式(节约成本,合理使用石子铺设硬化替代混凝土硬化,符合绿色施工原则)。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