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施工技术 \ 建筑施工 \ 老建筑的乾坤大挪移上海被平移过的老建筑是他们!

老建筑的乾坤大挪移上海被平移过的老建筑是他们!

发布于:2021-06-07 15:45:07 来自:施工技术/建筑施工 [复制转发]


保护历史遗迹

等于收藏了上海曾经的珍贵岁月。

在城市发展变化中,

不少老建筑,

依靠 “平移” 这个大招,

保留下来,

并且焕发了新生。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

上海那些 移动过的建筑 吧!



0 1
1933年-外滩天文台


  魔都第一个平移的老建筑

移动距离:24.5米



坐落于中山东一路和延安东路口的

“外滩天文台” 虽然现在声名不再,

但要是追溯到130年前,

人家可曾是外滩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1843年上海开埠后,

法国人在1844年通过徐家汇

天文台在外滩建了一座气象信号台,

成为了外滩名副其实最受“瞩目”的建筑。


1938年上海外滩信号塔照片


这座天文台一运转就是 83年, 

1927年天文台进行了扩建,

白色的塔身上有三段用红砖镶嵌,

顶部也用红砖装饰,远远望去非常醒目。



1993年,外滩的道路要进行改扩建,

而天文台正处于规划后中山东一路中央,

为了保护这座当时

已近150岁的国宝级老建筑,

相关部门决定将它整体东移动。



当时还没有成熟的老建筑平移技术,

天文台一天也只能移动几厘米。

即便如此,最后这个重达450吨的

天文台还是成功移动了24.5米,

而且没有丝毫损坏,

这在当时简直是一个空前的创举!



如今,外滩天文台

的一层为历史陈列馆,

陈列着许多老上海的照片,

从中可以了解到外滩和上海的历史文化。



二层咖啡厅气氛怀旧, 老式的留声机

播出三、四十年代的爵士乐,

还有定时的钢琴演奏,

是个很雅致去处。




0 2
1998年-四明公所


  存世220年的公所门楼

平移距离:23米



人民路上的四明公所门楼,

是曾经轰动一时的 四明公所 仅剩的一部分。

但它原来也并不在这儿,

这个门楼是继外滩天文台之后,

上海第二个移动的建筑。



四名公所又叫宁波会馆,

是1797年宁波旅沪同乡集资建成的。

最早的时候占地达到30多亩, 建面约800平,

这里主要用于宁波同乡“寄柩(寄存棺材)”

“供关帝(供奉关公)”,“义冢(收埋无主尸骸)”。


四明公所戏楼,现迁至青浦大观园

1874-1898年期间,

法租界公董局 曾先后两次以筑路等为由,

强迫公所迁移, 30万宁波同乡群起反抗

事后宁波同乡掀起了大规模罢市罢工斗争,

法领事迫于上海人民的反帝怒潮,

才最终放弃了侵占四明公所。



1951年左右(解放后),

四明公所“存放及运输灵柩”

的职能逐渐消失,公所也逐渐没落。




1998年,上海筹建中国人寿大厦,

为了给大厦让位,仅存的

四明公所门楼又被整体平移了23米,

西侧用新设计建造的屏风玻璃

跟相接的人寿大厦高楼相隔离。

2002年4月27日被调整为上海市纪念地点。




0 3
2001-刘长胜故居


  红色革命圣地的两次平移

平移距离:133米



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

愚园路81号“刘长胜故居”

也许很多人都去参观过。

不过这个建筑原本也不在这里,

而且还平移不止一次!



1946-1949年,时任中共中央上海局副书记

的刘长胜扮作“荣泰烟号”的小老板,

住在这栋洋房的二楼。

以商人的身份秘密从事地下工作,

洋房当时就是中共中央上海局的 秘密机关之一




2001年,静安规划开发九百城市广场,

当时已经有着80多岁的刘长胜故居

需要被保护性平移。


这个时候建筑平移技术已经相对成熟。

只用了30多个小时就完成了33米的平移。



但由于故居的隔壁还有房子未拆迁完成,

影响建筑平移轨道, 刘长胜故居

的整个平移工程不得不分为两期进行,

而二期工程整整让建筑 移动了100米。



2004年,刘长胜故居作为中共上海地下组织

斗争史陈列馆正式对社会开放。

927㎡的建筑内设有三层展示区:

底楼主要为30~40年代三个

上海地下党秘密联络点的场景介绍。




0 4
2003-上海音乐厅


  平移和“长高”并行

平移距离:66.46米



建于1930年的上海音乐厅

是全国第一座音乐厅。

最早的时候这里曾是南京大戏院,

后来还做过电影院。

1959年改为上海音乐厅后,

数十年一直是上海

最主要的音乐活动中心之一。



2003年,为了

配合延安路高架的拓宽建设,

上海音乐厅开始了平移工程。

而这次的平移与以往不同的是,

上海音乐厅是一遍升级改造,一边平移的。



工程过程中,先在原地顶部加高了1.7米,

然后开始向南平移,平移66.46米以后,

又在新地址上,又往上顶升了1.68米,

音乐厅面积足足增加了4倍。

短短两个月的平移完成后,

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就是 一个

崭新的上海音乐厅了。



平移期间,上海音乐厅还同时完成了内部整修,

建筑外观未变, 内部设施却修缮一新。

所有装饰都“修旧如旧”,富丽堂皇。

据说这座重达5650吨的上海音乐厅,

平移工程总耗资1.5亿元,

成为了当时上海历史上耗资最多、

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建筑平移工程。




0 5
2008年-瑞华樟园


  中国第一家昆曲传习所重生

平移距离:95米,旋转35度



矗立于上海市曹家渡以西

苏州河畔的瑞华樟园,

最早的时候名字很诗意,

叫“水云乡”也叫”小兰亭”

是昆曲艺术家徐凌云在清末民初时期

为了研习和传承昆曲艺术而建的老洋楼。



这栋具有具有浓郁民国时期

中西结合建筑风格的杨楼,

曾是徐凌云与梅兰芳等艺术大师

爱新觉罗·溥侗等著名票友“雅聚切磋”的地方,

曾被后人称为 “南伶传习所”。



1930年-1997年期间,这里数次易主:

曾是“美丽牌”香烟陈楚湘的私人府邸,

也曾是复旦大学药学院

创始人宋梧生的大中化工厂,

还曾是“南林中学”,

最终归属华东师范大学。


平移前的老洋房

随着周边“复兴村”

旧村改造工程的立项,

拥有百年历史,承载了数不清的

苏州河故事的老洋楼, 因年久失修

一度面临被拆除的尴尬境地。

2008年,为了留住这段弥足珍贵的历史,

地块开发商决定将老洋楼“平移保护”。



那年7月,老洋楼不仅成功 “平移”95了米,

同时还顶升2米,旋转了35度。

为了再现老洋楼的晚清风韵,

此后几年时间,

集团邀请了无数专家潜修建筑内外,

让老洋楼再次成为苏州河畔标志性景观。



重生后的老洋楼正式冠名为 “瑞华樟园",

简朴而对称的棋盘式建筑

展现出恢弘高雅的文化韵味。

珍稀红木屋顶包梁,精雕细琢梁下棹木,

优美复古石材家具、精细铜质扶栏等,

无不散发着优雅高贵的上海滩老建筑韵味。



0 6
2009-福新第三面粉厂


  苏州河畔 “民族工业标本”

平移距离:50米



上世纪20年代初,

“三新财团”是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词汇,

是著名红色资本家族荣氏兄弟数十年打造的

茂新、福新、申新的统称,财团雄踞面粉、

棉纱两界,分别占据全国面粉、

棉纱产能的1/4和2/7。



如今矗立在苏州河畔的“福新面粉厂”

就是荣氏家族在上海的产业之一。

这栋建于1916年的古老建筑,

承载着荣氏家族的昔日辉煌,

被建筑专家称为

“上海民族工业起源和发展的标本”。



2009年,苏州河畔的光复西路需要拓宽,

面粉厂正好位于拓宽工程范围内,

同时建筑因离西康路桥过近

而被遮挡, 观赏效果不佳。

因此这次的工程

不仅 包含了平移,还要旋转,

才能将建筑更醒目地矗立在苏州河畔。



面粉厂先向西平移动了10米,

到位后再顺时针旋转16度,

使老建筑达到了外界观赏视角的最佳点。

这次工程平移总长达到了50米,

整个施工规模仅次于音乐厅平移。



0 7
2010-民立中学校舍楼


  第一个爬坡升高的历史建筑

原址:向西南方向平移57.6米



民立中学校舍楼原本不属于民立中学,

而是上海滩著名颜料巨贾邱信山、

邱渭卿兄弟的超级豪宅,而且是两栋!

如今仅剩的一栋,还位移了50多米。


洋房室内实景

1920-1930年间,发家后的邱氏兄弟,

本着“友爱弥笃,有分有合”的理念,

出资建造了有着同一式样, 四周临空独立、

但园内相通对称的 “双子花园洋房”。


民立中学校舍楼老照片

这是两幢中西合璧的花园洋房:

清水红砖墙,人字形屋面,红色平瓦铺盖。

正面为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巴洛克式山墙、欧式外廊;

北立面则有江南水乡建筑的特色,

被建筑界的行家们成为艺术品。



西侧的洋房因在抗日战争期间

出卖给汉奸顾焕章,

抗战胜利后收归公有,

在做了一阵子“新生活”俱乐部后被拆除。

东侧的建筑在1940被民立中学买下,

成为现在大家熟知的 民立中学4号楼。



2010年2月,因地铁13号线以及大中里

(今兴业太古汇)项目的规划建造,

这栋近百年历史,面积达1780㎡的大宅

整体东南方向整体平移了57.6米,

同时还升高了0.4米。

这也是魔都第一例

采用爬坡升高的建筑物平移。


南立面修复效果图

室内修复效果图

平移后的大宅由

兴业太古汇项目方修缮维护,

修缮后被重新命名为“查公馆”,

日后将经营米其林餐厅以及高定品牌。



0 8
2010年-大洋房


  史上最脆弱的大楼平移

平移距离:39.1米


浦东东方路11号有个叫大洋房

的假四层 (三层+阁楼)老建筑,

正经名字叫“上海市江海北关验货场办公楼”。

1906年,因为通商货物多,

为了对检验工作进行管理而建成的,

如今大洋房已经111岁高龄。



2010年,为了配合博配套工程、

浦东滨江大道的建设, 已经104岁高龄

的上海浦东大洋房开始了“平移”历程。

相比较之前那些老建筑的平移,

年逾古稀的大洋房的搬家过程格外不易。



因大洋房二三楼内部几乎没有支撑墙

(内部是木隔假墙,不是砖墙),

而一楼的房间纵向墙体又不在

一条直线上 ,结构出乎意料的脆弱。

为加固而交错架设的钢桁架

让大楼看上去犹如一座盘丝洞。

五花大绑后的建筑推进力仍然很难平衡。



大洋房的平移也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向南平移36.1 米,

第二阶段再向东平移3 米, 并整体顶升0.9米。

虽然这时候的建筑平移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但大洋房当时平均每天只能移动4米左右。



0 9
2014年-梅林正广和大楼


  上海最大的老建筑平移工程

平移距离:38米



1935年,原英商正广和集资建造了正广和大楼

这栋6层,总面积达到7000㎡的庞然大物,

据说当时总共花费了 1.5万两白银,

主要作为公司的汽水仓库使用

(1996年被改造为梅林正广和集团办公大楼)。



最初建筑位于当时的英租界内(福州路上),

这是一栋清水红砖墙的框架式结构建筑,

各立面纵横线条构韵味浓重,

在那个年代十分罕见。



1999年被列为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同时,

还被登记为 “不可移动文物”。



2010年左右,

大楼所处的地块面临整体开发,

而正广和大楼正处在地块中央位置,

一度成为地块开发的一大难题。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讨论,

最终还是决定将将老建筑

保护性平移至济宁路路口。



2014年11月, 魔都有史以来

平移体量最大的一栋建筑,

启用了了近30台200吨的平移千斤顶,

最终顺利平移了38米。

据说平移这栋面积7000㎡的老建筑,

费用甚至超过了重建一栋全新建筑。




10
2014年-启秀实验中学东楼房



   路线最复杂的建筑物平移

平移距离:49米,旋转93.73度



百年老校启秀实验中学内,

与张学良故居同期建设, 因此这两栋洋房

也被称为张学良楼的姊妹楼。

两栋洋房与孙中山故居也仅有一墙之隔。

因此双双被列为衡山路—复兴路

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内的保留历史建筑。


另一栋双子楼

虽然从未涉及市政改建与商业开发,

但东楼洋房与扩建后的

启秀实验中学教学楼距离太近,

给学生们带来了安全隐患:

两栋楼最近相隔仅0.9米,

几乎能推窗握手, 一旦发生火灾,

消防车都开不进去。


最右侧楼原本在中间大树左边

2007年中学第一次提出东楼洋房的平移申请, 

但因洋房距孙中山故居太近而搁浅。

此后校方请来了多位文物专家,

论证东楼平移方案的可行性。

这一等,就是7年——2014年9月,

老楼的平移申请终获通过。



不能影响孙中山故居,

还要避开地铁10号线,

老楼的平移路线颇为复杂,

最后 历时3个半月,

工程最终于12月19日完工。

       


11
2016年-沈宅


  上海百年民居“第一移”

平移距离:100米


平移前的沈宅

沈宅,一幢始建于1860年,

157年历的大宅院。 它位于上海的老城厢

——花衣街116号,外滩万国建筑群落当中,

它的主人沈义生是晚清

“朱、王、沈、郁”四大沙船巨商之一。



沈宅具有浓郁的江南民居特色,

从现今留存下来的红砖拱券

砖作仪门、镂雕精细的翼状木饰,

细致精美之处仍能让人感受到

当年那个盛极一时的沈家大宅的风采。



见证了上海民族商业的百年变迁的沈宅,

可能是150年前上海外滩的

房子的唯一一个记忆节点了。



老宅所在位置,

正好位于“绿城黄浦湾”园区红线边界。

如果原址修复必然会突破用地红线,

涉及规划调整,困难重重,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百年建筑,

绿城对这座宅院进行了整体平移。


平移后的效果图(二排白墙建筑)

平移工程共耗时一个月,

先将老宅旋转90°, 再平移百米。

平移后的沈宅将修缮保护并

永久留存在黄浦湾住区之内。

虽然魔都平移建筑不少, 但年逾古稀的

“民间老宅”平移,在上海还是首例。



12
2017年-玉佛禅寺



  百年古刹的5年修缮之路

平移距离:30米



拥有百年历史的玉佛寺,

在上海人心目中的地位不亚于外滩。

很多市民初一、十五必到玉佛寺烧香祈福,

比我们上班打卡还要准时。

这座百年古刹也将被平移,

不过这次不是因为外部规划,

而是内部安全原因。



寺院始创于1882年,

现存建筑是寺院从江湾迁到

安远路后建成的 (1928年左右)。

因为建筑年代久远,玉佛寺一度存在

建筑结构安全和消防安全等多重隐患。

为了消除这些隐患, 古刹于

2014年开始了预计长达5年的修缮工程。



根据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

玉佛寺保留了天王殿、大雄宝殿两座建筑,

另外还增设了观音殿。

为了腾出更多的公众活动空间,

室内的寺内的大雄宝殿

将借助现代科技向北平移30米。


效果图

虽然2014年就提出平移,

但大雄宝殿的平移工程今年才会启动,

平移后的玉佛寺殿前广场面积将增加近一倍,

原本约495㎡扩大到了995㎡。

而在建筑平移期间,寺院仍对外开放,

正常宗教活动也不会停止。



除了以上12个老建筑,

据说西宫也将被整体保护性平移。

越来越多人明白,

保护历史遗迹便等于收藏了

上海曾经的珍贵岁月。

于是很多面临地块规划的老建筑,

都靠着“平移”这个大招,

逃过了被拆除的厄运。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老上海的故事呢?

欢迎在评论区,跟我们一起讨论哦~



来源:上海市文旅局、流行上海、上海社区发布等。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施工

返回版块

65.82 万条内容 · 158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二次构造柱泵各型号大小注意分别-不能相通使用

之前小编因为工作原因,在施工现场那边是经常过去的,所以也是看到了一些施工人员,使用这个二次构造柱泵,并不是很顺畅,甚至是浪费了很多的混凝土骨料。其实对于这种情况来说,有一部分的客户那边,就是因为选择的这个二次构造柱泵型号大小,与自己的施工现场情况并不符合,不能很好的帮助客户们进行浇筑施工,反而是影响了施工的。 对于这个二次构造柱泵的型号大小,小编告知大家,其实是有很多的不同型号的,比如说是在室内浇筑的小型的二次构造柱泵,输送距离可能只有垂直10米的高度,或者是有些中小型的,可以浇筑20-30米距离的,还有可以浇筑60米的,100米的,200-300米的,还有1000米,2000米的,这些输送泵的型号大小都是有区别的,相应的,这些型号大小的输送泵,每小时可以输送的混凝土骨料在一小时5立方米,一小时10立方米,30立方米,60立方米等等,都是区别很大的。要是客户们在使用这个输送泵,进行浇筑施工的话,型号相互混用的,要是相差不大,那么客户们在使用输送的话,那么还有可能顺利施工,但是这种情况,也只是说本身需要浇筑10米的距离,客户们使用浇筑20米距离的是可以的,但是要是相反型号的,那么也是用不了的。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