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王辉“空间正义”视角下的城市文化景观再生——以沈阳东贸库城市更新设计为例

王辉“空间正义”视角下的城市文化景观再生——以沈阳东贸库城市更新设计为例

发布于:2021-04-16 13:57:16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1 问题

建筑设计在这个时代变得有趣的原因之一在于它总是面临着问题无解的局面,因为多快好省的策略似乎应答了任务书所提出的问题,但这种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方法既看不到“问题的问题”,又看不到“问题的问题”背后的真相。以“城市更新”为例,这是城市化进程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挖掘的必然之路,也是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明确的当前城市工作的行动方向。一夜之间,我们事务所接到的所有项目似乎都与“城市更新”沾边,而且一些项目的立项也是借助了“城市更新”的名头。然而,不探究“城市更新”的实质性问题,就很难认定工作的定位和路径。

“城市更新”是城市在时间轴上的动态事件,在具体操作中有两个概念模糊、立场对立的“时间”:一是历史,一是时代。 关于二者的辩证关系,我比较认同贝奈戴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的观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1] “城市更新”其实是道智商题: 如何在埋葬历史的同时传递历史。 这两个动作的时态都是不明显的现在进行时,所以介入了太多的关于当下价值和价值观博弈的内容。既然有价值,就有价值的受益对象,这也是秉承“空间正义”理念的设计师在利用“城市更新”机会来重塑城市文化景观时所要设问的。

首先,要问 “谁的城市更新?” 城市文化景观再生并不是在经历了简单、粗暴的城市化后的一个文艺复兴,而是 解决当下社会政治和经济矛盾的新战场。 “城市更新”需要资本的驱动,从资本的生产机制上讲,它并不能“去地产化”;“城市更新”的资产主体又往往是代表公众利益的政府,从权力的运营机制上讲,它也不能“去政治化”。这是建筑师天真无邪地面临城市文化景观课题时的两难问题。

其次,要问 “为谁的城市更新?” 当今,从马克思发现的商品的二重性中看,交换价值超越了使用价值,尤其是当下针对要服务的消费客体,交换价值越来越被拟像化,使物质生产转向“景观生产”。半个世纪前,居伊·德波(Guy Debord)预言了社会生活会成为景观无限积累的“景观社会”,当时中国还处于物质短缺时代。在那代人还处于老龄化阶段时,年轻一代已经实现了“景观社会”。网红打卡现在成了任务书的强条,因为任务书是为了生产商品而制定的。由于“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元素有天然的符号性,所以它成了空间再生产中的抢手货,因为可以塑造一种被编码的“真实”。如果说空间生产的对象还是产品的话(如当房子已经是用来“炒”的时候,开发商还是很有良心地研发户型),那么在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用拟像和仿真定义的“消费社会”时代,空间再生产的对象是生产本身,它不仅是让人类不停息地生产,毫无顾忌地消耗自然,更是用几何级数来消耗人类。 “城市更新”往往打着发展文化的幌子,过度消费了历史与文化。

利用历史遗产来重塑城市文化景观时,建筑师要有对这两个问题的自觉性,使“空间正义”在场。 工业遗产是一种可增值的资源,但使用不当就会成为经济剥削和文化统治的工具,加大空间的不公平性( 图1 )。

东贸库及沈海热电厂航拍图


2 习题

华润置地在沈阳大东区开发的“时代之城”项目,一期场地位于沈阳东站南侧,原属于沈阳储运集团公司第一分公司。该公司从1950年开始在此建设仓库群,以仓储、运输、物流配送为主,俗称“东贸库”。按照主持该历史片区保护规划的沈阳建筑大学陈伯超教授的价值评定:“东贸库”是沈阳市现存建设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用仓储建筑群,在沈阳,乃至东北地区仓储物流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建筑技术与艺术上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仓储建筑的典型特征;其铁路与公路两种物流运输方式,在仓储建筑及仓储园区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图2)。

东贸库及沈海热电厂卫星图

国内贸易部于1993年授予东贸库“中华老字号”称号。“东贸库建筑群”被列入2017年沈阳市第一次历史建筑普查名录。2018年末,“东贸库建筑群”被列入《沈阳市第五批历史建筑初选名单》。2020年初,为协调保护和发展关系,经专家论证,政府决定保留7栋有特色的历史建筑和1条铁路线,其余用地作为地产开发用途,并把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合理再利用作为土地出让条件。

如何把这些先天给予的仓库和铁路线与后天生成的新住区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关于“想象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y) [2] 的挑战。 这个概念是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探讨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时构想的。他认为民族不是天然的,而是因为政治意义和目的而被人为想象出来的社会事实,但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民族是某个因地理的机缘而被绑扎在一起的共同体。将这个概念引申至设计景观领域中,不难看到在当前迫切地需要为一个抽象的社区加持文化符号的“景观社会”中,只要当历史元素被运用到城市新景观中,就会引来一种莫名的欢呼,仿佛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创社区呼之欲出。

殊不知,像上海的老船厂、北京的798、深圳的华侨城Loft等等这样被成功改造的案例,完全是因为有国际化的一线城市条件使然。而作为沈阳老旧工业区的大东区,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即使区长在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列举了大踏步的发展成绩,也不得不承认“在持续攻坚克难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大东振兴发展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吃力阶段,仍然面临着诸多风险的挑战”。

这个二线城市核心区中落后的飞地,虽然在当前新型城市化发展中有后发机遇,但在基地周边绵延成片的老旧小区的基本民生指标都有待提升的前提下,对老仓库再生的畅想不可能盲目地去仿造一线城市的文化景观,更不能把在这样微利地区的资本投入引向不切实际的文化景观生产的泥潭。在这方面,深谙“消费社会”拟像与仿真生产之道的鲍德里亚有个很好的警示:“另一种崩盘在盯着我们,那是文化生产过剩的崩盘……都说大众需要越来越多的文化,对大众来说,文化要多多益善。这么看事情,将是奇景中的一个巨大的幻觉……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种颠倒的状况,与1929年物质生产中出现的相同——生产过剩,注重供大于求,经济中自然公设的结束。

经济与交易、浮动资本和指数流通一样,成为一种投机活动。正是这种经济窥视着文化市场,我们经历过华尔街的黑色星期四,也完全可以经历文化的黑色星期天。有一种反对意见说,文化没有界限,因为它操作的是符号,这种意见源于对符号学的无知。任何符号如今都是产品,因此应该尽可能快地被不断生产,也包括文化,但这种急剧增长有一个底线,即危机的底线。” [3]

这种警示是清醒的,原因除了有区域经济发展的滞后使文化升级并不是主要矛盾外,还有承接在手的建筑遗产并不必然能带来文化再生的基因,甚至变成一种发展的包袱:一、作为封闭的物流区域,“东贸库”并不介入城市日常生活,不存在想当然的“城市记忆”;二、作为只允许有微量改造的历史保护建筑,其外墙封闭且进深大的空间很难找到合宜的使用功能;三、仓库大空间并不是无柱的,结构又是当前规范中最忌讳的木结构(图3、图4);四、保留下来的7栋建筑布局虽有建筑群的气势,但彼此并没有生动的空间关系,很容易被新的住区规划肢解;五、保留建筑体量过大,如果不能有机地融入新社区的空间,则会成为整体空间中的“异物”,乃至“肿瘤”(图5)。

仓库内部木构屋架空间

4 仓库内部空间现状

仓库外部现状


命题

一方面是对建筑遗产能够滋生新文化景观的期待,另一方面也有一种接过炙手山芋的忧虑——需要提出有批判性的思考命题。围绕历史资源能够被最大限度地传承和共享, “空间正义”在这种批判性思考中有三个着陆点:身份认同、时空同构、社群生成。


3.1  身份认同

在城市社会地理的不同等高线上,住区品牌成为分层化的居住者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空间正义”的行动理念从广义上谋求弱势群体在城市公共空间分配上的平权,而在狭义上则是寻找合适的抓手来克服在居住领域上的空间歧视。 近年来,大型房企开始扎堆投资发展相对落后的大东区,也会使居住品质“低端”的邻里对“高尚社区”的介入感到不安(图6)。因此,当华润置地把东贸库公共空间的改造更新规划委托给我们时,我们由衷地感到这是实现城市空间平权的一个绝佳机会,因为老仓库这样质朴的工业遗产经过设计加工后,是可以满足社会不同群落的身份认同的——老年人会有乡愁,年轻人会体验时尚;低收入者不会有高门槛感,高收入者也会觉得体面;等等。 这其实是用一种文化景观来弱化社会身份固有的差异,而生成一种和谐社会的“想象的共同体”。

6 居住区中的保留建筑

3.2  时空同构

在平等的“身份认同”前提下,我们在制定设计策略时直觉地意识到同构化要优于异质化,因此,最终的策略是 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新建筑资源导入以东贸库仓库为主调的交响乐中(图7)。 我们说服了甲方由我们来承担所有非住宅的建筑设计,从而获得了再塑这个文化景观的物质条件。华润置地作为有社会担当和城市理想的国企,也非常认同这种资源集中化的理念。这不仅为空间的同构化创造了条件,也使时间的同构化成为可能。总结以往文保设计经验,我们深刻体会到当前工业遗产再利用既有一种宗教激进主义的倾向——让保护建筑游离出日常生活而成为城市的剩余物,也有一种透支的倾向——让过多的时尚元素来过度粉饰历史。批判这两种方式,我们的方法论是寻找历史基因在新环境中重新编码的机会: 一方面,尽可能多地保留建筑的原真元素;另一方面,让新的元素与历史元素在形式上同构,在内容上异质。 这样,总体的环境“调性”是统一和谐的,而氛围是当下的,通过空间的同构把历史融入现在。

7 东贸库区鸟瞰

3.3  社群生成

从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对静态化的存在论(being)发起挑战开始,到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生成”(becoming)理念,当代思想努力打破各种结构化的身份认同,倡导在流变的语境中的一种动态生成观。在过去20年“大跃进式”的城市化过程中,最应被列入负面清单的是新的居住模式彻底破坏了传统的熟人社区,把居住者当作了被美好户型格式化的孤独的存在者。 这也是 当前的“城市更新”所面临的课题:以生成社群为目标。


4 解题
当这些前置思考都成熟的时候,得到的未必是设计的瓜熟蒂落,相反,设计中具体的难题还不时地动摇和挑战这些理念。

对于文保操作而言,“空间正义”首先要求程序正义,设计需要依循保护规划和导则所制定的路线。这一点在实操中其实很难,因为上位规划不可能周详地考虑到未来使用的可能性,而原仓库的空间条件又很难满足一般建筑的使用要求。好在文保规划与我们的设计研究同步进行,这使我们能够在有限的窗口期内与保护规划的制定方互通细节信息,双方都站在文保优先的立场上做判断和选择,使保护规划合理化,也使再利用设计合法化(图8)。

总体规划方案

对于整体规划而言,“空间正义”体现在以保护建筑为空间的主体上,并从中抽取视觉的母题,应用在其余的新建公共建筑中,从而形成一个有主调性的交响曲。 东贸库的库房大小约为30 m×90 m,带侧高窗的山墙是其主要视觉特征。我们抽取山墙这个母题,将其应用到其他形态的建筑体量中,从而形成了幼儿园、小学、集中商业、社区商业的建筑形态,使建筑之间有形式上的同构性,并且这种和谐的体形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有利于烘托老仓库(图9~图12)。

提取山墙母题形成新的建筑体量

10 将拆除仓库木屋架用于小学教学楼屋顶灰空间

11 以仓库山墙为母题变异形成的幼儿园建筑轮廓

12 仓库山墙母题为单体建筑造型基础所形成的社 区氛围


对于社区空间而言,“空间正义”体现在如何把公共开放空间变成社区建设的抓手。 四个仓库的连结点也正好是小区的出入口,我们将之设计成一个小型温室。这对于有漫长冬季的东北地区而言,四季常绿的空间可以促成熟人社区的形成。此外,这个片区的核心是规划中的公园绿地。在我们的规划概念基础上,沈阳建筑大学朱玲教授将公园绿地进一步定位为疗愈花园,使之更根植于诗意化的日常生活。

对于内容策划而言,“空间正义”体现在能够使公共资源真正地实现公共性。 2号与4号仓库的连接体是一个用钢结构模仿老仓库屋架的玻璃体。 其圣洁的白色和浪漫的光影有必要发挥更大的“网红”作用,于是我们说服政府把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处搬到这里,使之成为一个让新人能够铭记一生的婚礼堂。 同样,经过甲方的努力,2号仓库现已成为区图书馆,它的功能有了更大的城市辐射力(图13、图14)。

13  2号、4号仓库改造方案

14  婚礼堂效果图


对于单体改造而言,“空间正义”体现在能够显影老建筑的最大亮色。 当进入日常封闭的老建筑的一刹那,所有人都会震惊于自然光透过高侧窗后对木结构空间的渲染。然而,结构规范和防火规范都否定了木屋架的再利用,而这又与保护规划要求展示原真结构的要求相矛盾。面对这种两难,我们与结构工程师共同努力,成功地将几品木桁架转换为钢桁架,并在不改变原视觉感受的前提下,卸掉木结构荷载,使木构架的暴露不违反现行的规范。当然,这只是所有改造设计中最基础的一步,其他的每一个改造设计环节,如如何让加高的屋面不与既有的外墙轮廓相冲突,如何让结构加固不破坏原结构的视觉感,等等,都面临这无解的窘境。但这些矛盾,也都在坚持对原建筑保持最大的空间正义性的前提下一一得到了解决(图15~图19)。

15  钢结构连接体

16 温室效果图

17 城市更新展厅效果图

18 图书馆效果图

19  仓库改造示意图
 

结题

东贸库西侧是即将搬迁的沈海电厂,同样,此处将变成一个巨大的居住社区。这个功能定位使电厂内原有建筑不会像东贸库那样幸运——在40 余座仓库中留下了最具历史价值的7 栋,然而人们对它的记忆并没有消失,在我们的新规划中,3 座已是这个区域城市地标的冷却塔的足迹(footprint),还是被转变成了新建筑的底图。
同样,两座被拆掉的仓库的木屋架,又悄悄地成为小学教学楼屋顶上的灰空间(图10),它们静静地在这个社区内被循环利用,在更高的位置俯瞰着这里新景观的生成。■


参考文献

[1] 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 鲍德里亚.冷记忆:1987-1990[M].张新木,王晶,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图片来源

图1、图3~图5:华润置地提供

图2:谷歌地图

图6~图19: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



作者简介
王   辉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8 万条内容 · 44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创新中学校园——设计策略

我 们希望这所学校能让使用者发出惊叹, 愿她独一无二的名字, 深深镌刻在她所拥抱过的, 万千学子的 生命记忆里。 △鸟瞰图 △校园半鸟瞰图 △校园内部透视图 △校园主入口透视图 项目基地位于深圳宝安区福海街道永福路与永昌路交汇处东侧,是一所 36 班高级中学。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