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问答 \ 建筑行业未来是什么样子?

建筑行业未来是什么样子?

发布于:2021-03-04 11:57:04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问答 [复制转发]


希望总会在幽明中诞生。

建筑前沿(ID:psd-01)原创
内容已获得授权
编辑 | 肖琪玲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项目经验的增加,有些知识我看的越多,反而越迷茫,愈发地看山不是山。


有些问题,我怎么想也想不清楚: 比如说中国建筑行业为什么会成为今天这样?未来又会是什么样?还比如为什么建筑行业跟其他行业不同,有很多反经济学的现象…… 那些零散的东西在我脑中是一团一团的,一直梳理不出来一条主线。


近几年开始,我参与了一些战略项目,客户包括一些央企顶级工程局和地方性龙头国企,客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实做这些企业的战略,只关注建筑行业内是不够的,得跳出行业去看行业,也得从一些底层规律的角度去思考行业的发展。


因此,被这些项目逼着,我学习了一些其他行业的知识,也尝试着从商业底层规律的角度重新审视建筑业。虽然有些问题还是想不清楚,但通过不断地琢磨、不断地与客户和同事交流,心里的脉络还是稍微清晰了一些。渐渐地,“可能”看山又是山了。


正值“十四五”战略规划年,借这个机会,我也想尝试把心里那一团一团的东西梳理出来,从感性上、在大尺度上,与各位分享一些我对建筑行业的思考,并试图瞥见到一些建筑行业未来的样子,旨在能为读者提供些许启发。或对或错,或左或右,可能就没那么重要了。



01

看现象: 建筑行业的“原特征”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建筑行业的两个最大特点。


中国的建筑行业有很多特点,比如: 被动行业、投资拉动、行业整体比较粗旷; 过去发展很快,现在增速放缓了; 同时,细分市场分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等等。


但所有的特征,都跟以下这两个特征有关系,这两个特征是所有特征的“原特征”,也能解释建筑行业一系列现状。


它们分别是“规模不经济”和“区域市场割裂”。


1.  规模不经济

要了解“规模不经济”,我们得了解什么是规模经济。


其他行业,比如说传统的制造业,也包括金融、互联网这些新兴行业,通常是随着产量的增加,各种边际成本、平均成本是下降的;也就是随着产量的提升,随着企业规模的提升,企业总体的效率是增加的。


但建筑企业却不一样,规模增加,效率却不一定提升。


一个企业的总产值在二、三十亿的时候,人均产值是三百多万;等七、八十亿的时候,人均产值还是三百多万;等一百五六十亿的时候,人均产值没准就变成二百多万了。很奇怪,这个现象是反经济学的。


造成建筑企业“规模不经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由于建筑行业的产品更多是定制化的、项目制的,标准化程度不高、可复制的程度不高,因此,规模效应不明显。


第二个原因,跟其他行业相比,管理还是较为粗犷,跑冒滴漏的现象比较多,资源配置的效率不高;同时,资本运作水平,信息化水平还较为初级。


总结起来,就是建筑行业产品的标准化水平不高,管理的标准化水平也不高,造成了行业规模效应不明显。


2.  区域市场割裂

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各区域市场,包括各省级市场、各地市、各区县,打法可能完全不一样。造成区域市场割裂主要有两个原因——需求端和供给端。


第一个原因,需求端:由于各地域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各市场需求不同,造成了产品种类的不同,产品种类的不同决定了对企业能力要求的不同。


比如说中西部的欠发达地区,核心诉求是修路造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由于地方政府的支付能力问题,很多项目,都需要投资,需要垫资,这就需要企业具备项目的物有所值研究、可行性研究的能力以及资本运作能力;


还有一些区域,比如发达地区,发包的方式多以EPC的形式发包,这就需要企业具备无图报价能力、产业链延伸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


在中国最发达的区域,比如说北京、上海,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这种立体空间范围内的多层次布局,需要企业具备城市的综合开发、运营以及与高科技企业深度对接的能力。


以上分析的是需求端,也就是各区域对产品需求的不同,对企业能力要求的不同,给企业跨区域迁移带来了阻力,造成了区域市场割裂的现象。


但这个我认为不是主要原因,大概只占到了20%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供给端:造成区域市场割裂的最主要原因是供给方的原因,是供给方的垄断,是政治经济战胜市场经济的结果。


这个因素,对于区域市场割裂的贡献率达到了80%,直接造成了在中国的建筑业市场中,各区域之间的摩擦力特别大。


中国整体的建筑业就好比一座大楼,各省就好比一单元,各市就好比一户,各区县就好比一个房间。虽然这个大楼里每个空间都充满了气体分子,所有气体分子都在各自的空间里做着布朗运动,但各户、各房间里的气体分子基本是不流通的,一个气体分子想从A家的卧室去到B家的客厅里,阻力非常大。


这就像建筑市场,可能一个公司产品也不错,但从A省b市走到C省d市是非常艰难的。各区域之间的摩擦力非常大。



02
剖本质: 建筑行业为何成为今天的样子?

摩擦力大可以解释建筑行业的一个究极现象:就是行业的集中度特别低。建筑行业作为To B的行业,如此低的集中度是难以想象的 。如此高的摩擦力,如此低的集中度,给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企业提供了广袤的生存空间。


我们再寻根溯源地想一下,为什么在市场化程度比较发达的今天,建筑行业的摩擦力还这么大?为什么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很强?


其根本原因是在过去二十年多年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特有的土地财政模式。


1994年,国家分税制改革之后,税收收入的大头基本都让中央拿走了。但地方政府得发展经济,发展经济需要花钱。这时候,土地财政几乎成为了地方政府唯一的挣钱方式,也成为了过去20多年,推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最底层的引擎。


总结起来,土地财政的操作模式无非有三种:


第一种是把土地卖给开发商 ,然后把房子跟学区、户口挂钩,同时通过舆论造势,不断地提高房价,房价高了,也就能不断地提高土地的价格,这是个正反馈结构;


第二种是把土地卖给工业企业 ,工业用地的价格虽然便宜一些,但这些工业企业把厂房开在了当地,拉动了地方经济,既解决就业,又实现了税收;


第三种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建筑建设 ,虽然很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不能直接产生经营性收益,但巨量的投资可以直接拉动GDP。同时基础设施的升级可以间接地推动地方经济增长。


土地财政拉动GDP的三种操作模式也直接造就了建筑行业最大的三个甲方:开发商、工业企业、地方政府及其控制的投资平台。


无论是开发商建房子、工业企业建工厂还是政府建设基础设施,下游都是建筑业,这些领域的投资额中也都很大比例转化成了建筑业的产值。这也造就了过去二十年建筑行业最大的牛市!但就这样风风火火了20年后,GDP确实增长很快,经济腾飞了,但也造成了三个后果:


1. 房地产领域


虽然现在中国的住宅可以住30亿人,远远的供大于求,但价格却越来越高。 经济学理论已经失效,奇高的房价让很多人依然买不起房子。 那经济学理论为什么会失效? 因为房子在中国,早已不是商品,而是一种宗教。


2. 工业领域


中国的各省市、各区县,都大肆地建设各种工业园,各级政府也出台各种优惠政策进行招商引资。 但工业体系在中国这么的发达,哪需要这么多工业园。 绝大多数的工业园当初非常漂亮,但现在已经杂草丛生、大量闲置,给社会资源带来了极大的浪费。


3. 基础设施领域


基础设施建设是人类永恒的需求,但过快的建设、超量的投资让各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加上前两年PPP跑偏了,加剧了这个后果,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的支付能力。 这就像一个人飞速地跑步,虽然跑得很快,也跑了很远,但时间长了,鞋可能有点磨损,肌肉可能也有点拉伤。


其实,这都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



03

窥趋势:建筑行业正在发生的趋势


以上的负面现象都在松动。


中央在经济方面踩了刹车,已经不再把GDP作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考核指标; 并多次在政策方面,引导高质量发展,引导增长动能转换 ,引导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中央已经看到了,这个时候,跑得慢一点,很有必要。 毕竟要修修鞋子 啊,把腿的拉伤养一养啊。


所以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再来看看建筑行业的三大“甲方”——地产商、政府(或者政府控制的投资平台)和工业企业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趋势。


首先是地产商,房地产行业近几年最大的特点就是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中小房地产企业成批成批地倒闭。


目前,15%的开发商已经占到了总开发量的95%,也就是15%的房地产企业占据了95%的市场份额,剩下的85%的企业,瓜分着5%的市场份额,竞争非常惨烈。


对于下游的建筑企业而言,这意味着甲方的议价能力将会越来越强。 比如,现在头部房地产商的项目条件非常苛刻,可能只有10%的建筑企业可以接住,让人非常难受。 但更让人难受的是它们未来会越来越苛刻,它们的议价能力会越来越强。


第二,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 虽然在可预见未来内增长趋势不变,因为毕竟是中国经济的引擎 ,尤其在疫情期间,基础设施投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逆周期的调节手段。 但受地方政府支付能力的影响,一定会继续引入大量的民间资本。


虽然前几年PPP跑偏了,但PPP长期利好的趋势不会变,由社会资本主导基础设施和公用建筑投资与运营一方面会缓解地方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会极大地提升这些资产的运作效率。 政府职能的外包这个趋势在中长期也不可逆。


因此,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即使是政府项目也越来越需要参与市场化的残酷竞争。


第三,工业企业 ,传统大规模的工业厂房建设必将萎缩,中国的工业基础设施已经极其丰富,丰富到已经溢出至东南亚各国。 可能在局部领域,由于中美贸易战的影响,高科技厂房建设会形成一轮“小阳春”,但在工业品类如此丰富、工业体系如此健全的中国,工业建设很难大规模地带动建筑业的发展。


以上就是对于建筑行业三大甲方市场的分析。


其实,这些分析都指向一个结论: 未来,建筑行业的摩擦力会越来越小。 这就代表着建筑行业的市场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 而且这个速度,一旦突破某个“奇点”,将会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



04

见终局:建筑行业未来的样子


总结一下,之前的部分核心观点只有两句话: 目前,建筑行业区域市场是割裂的,标准化程度不高,摩擦力很大 但是,这个摩擦力正在减小。


理解了这个趋势,我们就可以勾勒出建筑行业未来的样子。 其实归根到底, 影响建筑行业未来格局的就是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这两种力量的博弈就是政治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博弈。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文明,是大陆文明,强调顶层设计。 而西方国家是海洋国家,底层是商业文明。 而商业的本质,是交易。 而交易的过程,会遇到两种阻力: 分别是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不传递。


而所谓的商业进步,就是用越来越低的交易成本克服阻力,克服这个摩擦力。


目前,从国家这个大维度上讲,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商业文明正在取代农业文明,虽然美国在搞单边的贸易保护,但任何主义、任何政府、任何个人都无法阻挡人类历史的进程、洪荒的趋势。 尤其是中国作为全球化经济循环的重要一环,作为连接海洋秩序和陆地秩序的“枢纽”,也必将会卷入由西方世界主导的商业文明中。


商业文明的本质: 是市场的力量,是契约精神。


虽然建筑行业目前的摩擦力比较大,市场化程度还不是太高,但市场化的趋势不可逆。 当市场的力量一旦冲破这个摩擦阻力的时候,建筑行业必将会以摧枯拉朽的速度进行分化。


什么时候市场的力量可以冲破摩擦的阻力,这个时间我不知道,可能是10-20年,也可能是一代人、两代人。


但我笃定的是,一旦冲破这个摩擦阻力的临界点时,建筑行业分化的速度,将是一瞬间。 就像库兹韦尔所说的,这是奇点来临的时刻。


这就好比前文中提到的大厦,当所有房间的墙被拆除,气体分子的运动将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与此同时,最可怕的是,建筑行业在摩擦力快速减小的同时,行业的增长已经到了顶峰。


各位可以想一下,在一个没有增量竞争的时代,如果摩擦力又不在了,建筑行业将会怎样? 将会生灵涂炭、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届时,行业的格局将会被重塑,建筑行业将彻底进入C2S2B时代,那个时候的建筑行业,将由个位数的超级大平台、两位数的行业大龙头、以及数以万计、数以几十万计的小微企业组成。 这一点可以参考欧美国家建筑行业的格局。


其中超级大平台可能是中交、中建、中铁,在股份层面、集团层面,代表国家在特定领域,在国内国外进行投资;


在一些领域,也可能是私人的投资平台占主导地位,比如说以平安建投为代表的险资;


也可能当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彻底来临的时候,超级大平台可能是高德、阿里这些掌握了核心数据,或者是掌握了互联网底层基础设施的企业;


还可能是政府控制的超级大平台,比如说新加坡的淡马锡、韩国的三星,这种国家资本主义、超级托拉斯,但由于国家体制的问题,这种可能性是不大的。


以上是超级大平台的几种可能。 至于行业大龙头,大概率是中建、中交、中铁这些央企的头部工程局和少数地方性国企,可能在某些领域,个别民企会成为细分赛道的龙头,比如金螳螂,但不会很多。


剩下的,就是数以万计、数以几十万计的分包分供公司以及各种提供配套的专业公司,主要以民企为主。 未来建筑行业的格局,只有这三种企业,没有第四种。


对于高不成低不就的企业,要么在奇点到来之前把自己进化成超级大平台、行业大龙头; 要么被大龙头吞噬、并购,成为大龙头的一部分; 要么退形成为小微企业,寄生在由超级大平台、行业大龙头串联的生态链中,吃着大龙头不想吃的残羹冷炙,干着大龙头不想干的脏活累活。 其实这样也挺好,起码还活着。


这,就是建筑行业未来的样子,非常的惨烈,但也非常的现实。


因此,作为企业应该站在大的尺度上、站在行业终局的角度上,去考虑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奇点来临之际,你究竟想成为谁——超级大平台? 行业大龙头? 小微企业? 还是注定要死?


想成为大平台、大龙头的企业,就必须通过施加强大的外力去打破企业巨大的惯性,培养国际视野、高阶能力,坚定不移地进行市场化改革。 不断地让自己不舒服,让自己恶心,这是逃离舒适区的唯一手段。 选择一条简单的路,会越走越难; 而选择一条难的路,会越走越简单。


对于小微企业,就要不遗余力地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专注、专注再专注,在细分赛道做精、做精再做精,一定要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力。 一个二三十亿的企业,千万别总想着什么全球布局、全产业链延伸。


对于那些注定要死的企业,也要摆正心态。 因为这些企业或许本不该活着,活了几十年,也挣了不少钱,这已然是时代的眷顾。


其实放眼于整个建筑行业,已经没有什么蓝海了,所谓的弯道超车的机会会越来越少。 在未来几年,大多数企业会痛不欲生; 大多数企业,也要接受赚取市场的平均利润,因为未来,超额利润的空间会不断地被挤压。


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坚强、笃定、磨练内功,可能是企业唯一的出路。 只能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问答

返回版块

1.78 万条内容 · 9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工资被扣,领导反问:“1300块钱算什么钱?”

收录于话题 真一分钱不给?刘皓不信。 计成(ID:jicheng-0102)原创 作者 | 朱河 编辑 |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