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程造价理论的概念,不要用孤立的思维去理解它 ,如,能不能调整材料价差问题,答案如下:
1、在投标阶段调整人、材、机价格的随意性较大;
2、在竣工结算阶段要看合同约定的调价范围,如果此种材料不是合同约定范围内的材料,就算价格涨浮系数超过合同条款内约定的风险比例,此种材料价差也不能调整。
学习工程造价要牢固树立一个全过程的概念,不同的概念在不同的阶段,操作程序和方法也是各不相同,如果简单地询问能与不能, 从负责的角度来说,应从不同阶段先设置假设前提后再进行分析会比较合适。
今天要研究的这个概念与其他工程造价概念不同,它的生命周期并不是贯穿工程造价的全过程,而是停留在某个阶段,超出了这个阶段,这个概念将毫无意义,这个工程造价概念其实经常出现在工程造价人员的嘴边,叫“不平衡报价”。
不平衡报价是相对通常的平衡报价(正常报价)而言的,是在工程项目的投标总价确定后,根据招标文件的付款条件,合理地调整投标文件中子项目的报价, 在不抬高总价以免影响中标(商务得分)的前提下,实施项目时能够尽早、更多地结算工程款,并能够赢得更多利润的一种投标报价方法。
不平衡报价概念生命期:
这是不平衡报价概念难以理解的地方, 正确解释不平衡报价期----诞生于投标文件交付截止时,终止于工程施工合同签订生效日。
相比其他工程造价概念,不平衡报价概念生命期是非常短暂的,狭义的工程造价全过程是四个周期,广义的如EPC模式全过程造价是六个周期, 而不平衡报价概念只停留于招投标阶段的后半程+合同签订的全过程,存在时间不到一个交易流程,也就是1.5个周期的生命。
为什么一定要对不平衡报价概念做一个生命周期的定义?我们要从这个概念的性质开始讨论,不平衡报价这个概念有些贬义词性质,类似于做假帐,计算的数字在审核阶段被定义为假帐,那对人品都是一个损害,所以人人都希望贬义概念期能尽快结束。 人为把不平衡报价概念“延寿”是现在行业的常态 ,经常会听同行念叨:“结算时发现施工方投标时不平衡报价,审计可以调整投标清单综合单价吗?”
不平衡报价不管是故意制造还是无意产生,只能在其生命期内对其定义,发现或疑似不平衡报价问题,可以要求投标方澄清、改正甚至取消投标方中标资格,一旦过了期限,这个概念立刻失效,在竣工结算期间再提不平衡报价问题,实际是在打评标人、清标人的脸。 当初评标、清标的目的就是为了清除不平衡报价,因为当时评标人员的不专业(或不负责)行为造成不平衡报价审核遗漏而使其出现在竣工结算阶段,所以不平衡的报价已经上升为法律文件,结算阶段也只能将其不合理视为合理报价组价原则来严格执行。
这条解释的理论依据: 固定单价合同固定的内容就是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合同内明文规定的固定内容如果可以被任意更改,项目参与各方为了自身利益,会编造出成千上万个追加或扣减工程价格的理由,工程项目的竣工结算程序因为争议繁杂,结束时间可能变得永无止尽。
清单计价模式固定单价这一理论概念充分体现了契约精神,让工程项目各参与方在公平、公正、公开的规则下进行竞争。有些人说:不平衡报价属于有失公允的合同文件内容,实际是为某一方失职开脱责任的说辞。 不平衡报价概念是存在有效期的,这一期限内评标人、清标人对投标人的报价可以提出任何形式的质疑,投标人为了中标也必须对各项质疑做出合理的解释并以正式文件形式回复,在交易阶段多投入一分钱,竣工结算阶段就可以节约1元钱结算成本开支。
说到先期投入的问题顺路拐个弯,看看各地区投标人都在做些什么工作?
“投标要求降25个点,主材不参与降价,在软件中应该如何操作?”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关于投标报价的问题,施工方造价人员水平低也许是从这个角度被人窥视而下的定义,如果单凭这样的操作投标、中标,老板每月给造价人员500元工资都是多余,自己用2个小时时间学会软件操作,用30分钟就可以将这个标按要求报出价格。这种方式中的标到了结算后期,问题就像是肿瘤成长为癌细胞一样无药可治,当初为了省事, 之后妄图用一纸总价合同来掩盖之前的一切失误,最终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这类总价打折的合同大多是中标方转包的二手项目,如何通过软件操作降25个点都是小儿科的伎俩,主要考验的是接二道手项目的实际施工方对成本的掌控能力,也就是降25个点还能不能挣到钱的问题。如果赔钱进场,将来连打官司的机会都没有,因为转包的公司不是工程项目施工合同的主体当事人,起诉要经过中标方的法人同意, 但这类用于围标的公司不可能随意制造法律纠纷,真正的施工方最终自救的方式只能是举着追讨血汗钱的横幅围堵施工现场。
因一个不平衡报价概念绕的圈还没有到头,因为不平衡报价清标遗漏,就会给投标人以可乘之机,因此又发明出了一个名词叫“二次经营”,不平衡报价与二次经营在时限上就像一场接力赛,可以说是你唱罢后我登场,这两个概念听上去就不怀好意,但施工方的老板们却对此津津乐道,就像会做假帐一样,成了人人向往的技能,几个概念串联起来解读, 因为评标、清标人的不作为,才导致不平衡报价与二次经营行为的无序蔓延,本来应该作为贬义性质的令人不齿的概念,却被同行追捧成能力与水平的象征。
谁的错误谁买单应该成为工程项目参与方经营的共同原则,作为投标方,99%的职责是对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负责,面对一些嘴上经常挂着如何做好二次经营的老板,在施工方就职的人要有提防意识,以防与不遵守规则的人同行被雷击伤。作为招标方、中介方吃亏上当属于技不如人,在生命周期内发现不平衡报价是责任心与高水平的体现,在项目经营期发现不平衡报价还有药可治,到了竣工结算期间发现,就属于病入膏肓,只能准备后事。 想尽快拥有工程造价真实能力和水平的同行,靠制造不平衡报价这种雕虫小技并不是成长进步的捷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量算准 ,什么时候能算出别人看不见的量,什么时候就可以将不平衡报价做得非常平衡。
看完此篇,同行千万不要问应该如何去做不平衡报价,拿到或做完报价更多考虑的应该是,此清单项目综合单价内成本、利润的比例关系,如果觉得不具备这方面能力,培养起来也不算难,到施工现场看瓦工师傅砌砖全过程,从早到晚盯上一天,记录下瓦工师傅在什么条件、用什么工具、砌筑什么部位、使用何种规格砌块、何种强度砂浆、周围是何种环境等因素下8小时砌砖的数量,在全面分析出在这段时间内,一个瓦工师傅为什么没有砌筑完成3m3砖的原因。 知道了这些所有砌筑工序的内幕后,你就会突然发现,原来编制工程消耗量定额就这么简单。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土建工程造价
返回版块21.85 万条内容 · 623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工程造价为什么会出现“三超问题”?建设工程造价“三超”(决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和“拖欠工程款”问题 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国众多工程项目的痼疾,尤其是国家公共投资项目问题更为严重。 造成这种“三超”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估计不够,工程参与建设单位缺少有效的工程造价风险管理办法, 这对于工程造价小到百万、大到数以亿计的工程而言是非常可怕的。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