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居住建筑设计 \ 这座2000㎡的变形四合院,内含20个院子,可行、可望、可居、可游

这座2000㎡的变形四合院,内含20个院子,可行、可望、可居、可游

发布于:2021-01-11 15:32:11 来自:建筑设计/居住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转自:一条(ID:yitiaotv)

本文已获得授权


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11月21日,北京初雪日,
从60后的建筑师到00后的建筑系学生,
一茬一茬地往京郊跑,
“去看董老师的清水会馆”。
大家口中的“董老师”,说的是董豫赣,
他专职在北京大学教书,同时做建筑,
近20年里,董豫赣一直在用中国园林文化
探寻今天中国人理想的居住方式,
而自己的家却安置在一套75年房龄、
仅有50来平米的小房里。

摄影:曾仁臻

16年前,在北京六环外,
董豫赣用330万块红砖,
经营了 “清水会馆”这座当代四合院,
里面更有20多个大大小小、互相嵌套的院子。
在董豫赣造的建筑中,
红砖美术馆最被大家熟悉,
只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红砖美术馆的闫馆长是在拜访了清水会馆后,

才决定找他做设计。


建筑师董豫赣

摄影:柯云风

2020年11月末,一条与董豫赣再访清水会馆,
听他聊许多当年建造的小故事,
他向我们感慨:
“从很多方面,这个房子是我这一辈子很重要的一个转折。
之后的红砖美术馆、耳里庭,

都可以追溯到这里。”

撰文       成卿    责编       陈子文


 清水会馆:一座2000㎡的变形四合院   

2003年,董豫赣到燕郊初勘场地,15亩的地在一片别墅区的最北端,片区里早已经修起各种“欧式”、“新中式”的别墅。周边的景致倒是不错,远眺望得见燕山山麓,东边紧邻河渠。到了冬季,河水退去,满是鸟巢的密林和干枯的河渠形成萧索却也颇为壮丽的冬景。
建造完成后,整块地以一道红砖墙为界,北边的12亩是园林式的后花园,南边的3亩地上,有一座大大小小院子互相嵌套、可居可游的“变形四合院”。
带着建筑大师路易·康(Louis Kahn)给自己造成的至深影响、对屋主王磊日常节制生活的观察,和自己对中国园林的无限向往,董豫赣用330万块红砖建造了这座“清水会馆”。
叫“清水”是因为房子不做抹灰、不贴瓷砖;而除去居住,主人王磊还在这儿待友、展示自己收藏的老家具,使得房子更像个“会馆”。

玄关中的“槐序”

摄影:曾仁臻

玄关

车库在院子的西北角,停好车到真正进入家门,要走上近百米的一段路,这是董豫赣营造的“长玄关”: 
先迈进圆洞门、跨三道门槛,被一列龙爪槐压得放低身体,过一座方形小天井,再走过九孔桥,绕过花墙,最终抵达敞厅和梧桐大院。
玄关体现中国文化中的“狭阔”,在其中穿行感受的“狭”,到了敞厅和梧桐大院便是让身体放松的“阔”。而圆洞门、龙爪槐、九孔桥,这些场景后来都又在红砖美术馆里再现。

玄关中的“管桥”

董豫赣与学生们在清水会馆中的青桐院

摄影:柯云风

董豫赣造房子,和别人不一样,他不画什么效果图,也不遵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而把屋主人想要的生活场景,做成各种形状的小片段,然后像写文章一样拼接,其中还要讲究片段间的对仗。
乍听起来觉得不可思议,董豫赣会拿唐代诗人王维举例,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每一句话,都可以拿出来单独作画。
进敞厅前还要路过青桐院,满墙错落的台阶不仅让人可以左右脚交替、省力地登上整座建筑的屋顶,还成了大伙儿与清水会馆合影的舞台。

敞厅

摄影:曾仁臻

梧桐大院 

从敞厅往正房主入口的大高门走,中间步行的道儿抬高了一段,原先计划在两边地面上种伏柏,用绿意把路给托起来。
虽然后来因为家居环境中忌讳种柏而做了放弃,但董豫赣挑选了一批法国梧桐,秋日里落叶满地,也有了些人是飘着进家门的神圣。

“梧阴匝地”
依着明代造园家计成所说的“梧阴匝地”,董豫赣选择种梧桐树,夏日繁茂的树荫落在地上,遮蔽阳光:
“明代开始,中国园林越来越下放到普通人,家中的资金不是用来种什么名贵的花草,而让它们来照顾我们的生活日常。倘若我们伺候它们,那不是园林,而是苗圃。”

中餐厅外观

摄影:陆翔

中餐厅  

动手建造前的半年沟通,王磊时常想着家中双方的老人、下一代乃至更下一代一起生活在这里。依着王磊的愿景,董豫赣在吃饭的地方花了许多心力,除了西餐厅、备餐厅、早餐厅,还特意盖了个两层通高的圆房子,想着里面放上大圆桌给全家人吃饭。
只是王磊还没实现一家十几口人聚餐的愿望,如今一家三口,在早餐厅里就把一顿三餐给解决了。

中餐厅内部

摄影:陆翔

回看这个中餐厅,董豫赣笑说仿佛造了座古罗马万神庙,他不避讳聊当年自己的不成熟,还反复琢磨修正的办法:

“先把外头的庭院做好,1米4以下全用落地玻璃做,用几根柱子落地上,站着走进去像在教堂,一旦坐下去,身边就是庭院的景,这才是中国人吃饭的理想状态。”

卫生间外的方院子
摄影:柯云风

卫生间  

追求仪式感这事儿,卫生间也没被放过。墙转角开出一道细长的砖缝,光线正好照在三角空间正当中的洗手池上。王磊爱干净,董豫赣让洗手这件事有了仪式感,他也很喜欢。
房子刚盖完的那一年,一群建筑师随董豫赣来参观,正好遇上大雨,大伙儿躲进这儿避雨,见着了雨水沿着砖缝间的玻璃往下流动:
“想到一个诗情画意的词,叫坐雨观泉,整个房子在波光粼粼地晃,特别动人。”

佛堂

王磊爱书,董豫赣最初安排了两间书房。一间刚砌到五六皮砖高,王磊晚上来找他,想改作佛堂,给信佛的母亲供佛用。
董豫赣连夜改设计,用乡下砌烟囱的方法,给拜佛敬香燃的香火砌了个烟道。 

佛堂里的砖砌书架

摄影:陆翔

为测试效果,董豫赣还专门叫来王磊的好友,让这位神似佛祖的大哥去香案上蹲着、打坐,然后在烟道底下点火,造了一幅 “佛在高处,背后被照亮,香火徐徐往上走”的画面。 
听上去有些戏谑,却是董豫赣当年实践的写照。

书房前的砖屏风 

摄影:曾仁臻

书房

王磊的书房搁在了整个院子的东南角上,一面望见后面园林的景致,另一面对着东边的河岸,内院里董豫赣做了个“这辈子从没做过的漂亮砖屏风”,屏风前依照王磊的喜好还栽了两枝梅、种了一池竹。 
除去好景致,书房的位置极其隐蔽,如果不被家里人引路,外人永远不知道那角落上还有间书房。董豫赣研究过许多书房,发现自古以来文人、大师的书房必有方便溜走的后门。 
比如他极为推崇建筑大师童寯的那间:“老先生的书房就在阁楼上,平日里放个矮床在上面看书,下面谁来了都看得见。倘若是不想见的,就赶紧从另一边溜走。”
“这不是房子的形状问题,这是生活方式问题。”

避免冬日里结冰,游泳池排空了水

摄影:柯云风

游泳池

冬天来清水会馆,董豫赣爱待在二层楼上、一间三面环绕着落地玻璃的阳光房。
阳光房南面望得见游泳池。清水会馆建造初期,王磊便给董豫赣提了个要求,北京太干燥,家里想要“保湿”,但不想用加湿器。北京的夏天刮东南风,董豫赣把游泳池放在院子的东南角,成了给周边房间增加湿度的加湿器。

院中的明沟

游泳池

摄影:曾仁臻

除去给家里增湿度,董豫赣还在游泳池上多花了些建造成本,把游泳池抬高到了地面以上,这样当水排出泳池时,不直接进入市政的下水道,而是流经环绕整个院落的明沟,一直流入后边园林的水池里。
游泳池一排水,便是一幅北方大院里活灵活现、有声响、有情趣的山水画。

摄影:曾仁臻
家具建筑
阳光房北侧的银杏院中,两株粗壮的银杏是当年造完房子唯二花大价钱购买的树种,“比其它的苗儿都大不少,刚栽上的时候就已经很动人”。
没做设计前,王磊跟董豫赣描述未来一大家人在这里过年、挂灯笼的情景。董豫赣依着这个需求,砌了一堵高过院墙的砖屏风用来挂灯笼。


银杏院和其中的砖屏风
从东边的银杏院到西边的合欢院里,董豫赣利用拱券砌出了供一个人独坐、两人对坐、四个人打麻将的桌子和椅子。
过去文人在园林里赏花、赏月、赏古,得兴师动众地把家具搬到院子里,董豫赣砌出这些“家具建筑”,省去搬家具的力气,让王磊特别满意。

王磊一家人在合欢院中

 “一定与甲方处好关系” 

王磊被董豫赣称作“再也不可能遇上的理想甲方”,他和董豫赣年龄相仿,都是60后,虽然从事金融投资,曾经却是个学油画的文艺青年。王磊小时候在四合院长大,心里装着个大院儿生活的梦。2000年前后,他租下这块15亩的地,想造个院子。

在一本时尚杂志上,王磊翻阅到董豫赣设计建造的“水边宅”,图片里的房子,虽然面积不大,但大量使用的红砖,在温暖阳光的照射下、透出油画一般的诱人光泽。

摄影:曾仁臻

王磊果断放弃最初造仿古四合院的念头,找上了董豫赣。

回想当初王磊找上门表明自己也想建红砖房时,董豫赣说当时的自己其实有些害怕。此前自己造过的水边宅不过200来个平方米,王磊的房子占地超过2000个平方米,“全拿红砖做,风险很大”。

董豫赣犹豫,王磊倒是坚决,他给董豫赣签了个不平等条约,写明之后设计建造中,如果自己和建筑师意见不一致,都得听建筑师的,他永远是那句“你说了算”。

客厅

摄影:陆翔

其实早年做水边宅时,董豫赣和屋主闹得有些不开心。由于女主人长年在国外,回来后觉得房子和自己想的不一样,想重建。董豫赣心里也受了伤,觉得责任都在自己,专门写文章反思,并且下了决心未来要跟甲方处好关系。
从业20多年,董豫赣盖成的建筑数量不多,但在甲乙方关系总很紧张的这个行业,他却和甲方们都处成好朋友。跟甲方关系处好了,建成的房子仿佛也是自己的。在红砖美术馆的园林里倘若见着一个瘦瘦小小的身影,独自抽烟又在静静观察游客,八成就是董豫赣。


清水会馆园林中未完工的戏台
摄影:曾仁臻

清水会馆园林中的连廊
摄影:柯云风

清水会馆动工前的半年里,董豫赣和王磊约着在北京各处见面、喝茶、吃饭,还见齐了王磊家里的老老少少。王磊不要求具体的房子面积、数量,董豫赣也不说什么建筑理论,两人聊的都是未来王磊一家老少要怎么过日子。

跟甲方沟通顺畅后,效率也高了,两个施工季(两年)就把清水会馆做完了,几乎没有返工重做的工程。董豫赣说曾有朋友过来看,以为造价要到2000万,后来一问得知花了230万,表示完全不敢相信。
如今,董豫赣有些遗憾房子没等到王磊描述中一大家子十几、二十口人住在一起的场景。长久以来小家庭的使用,使得像中餐厅的地方变得多少有点像文物,仅供观看了。他一直在反思,是不是当初许多场景的设定更依照一家三口居住的模样,或许可以更高效地被使用。
最近这些日子,朋友、学生们都跑来看,好客的王磊也多了些机会在院子的各处招待大家,让清水会馆有了那么几分文人园林中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味道。

董豫赣在清水会馆

摄影:柯云风

 造园家董豫赣 

身边的朋友、学生常称呼董豫赣为“老董”。

每周四,老董都要雷打不动地到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教课。一个学期讲建筑,一个学期讲园林,一教十多年,把原本三十多人的课,给上成了200多人的大讲堂。来听课的人里有大一学生、更有七十岁的爷爷,生物、历史、经济学、考古学等等什么专业的都有。

虽常被冠以“著名建筑师”、“建筑评论家”的名号,董豫赣自己并不在乎。他博学、严谨、又乐于调侃,因为学识广、见识多,看不惯的事情也多,稍许会有些骄傲劲儿。

红砖美术馆的展厅与园林

红砖美术馆供图
董豫赣出生在河南,五岁时候被父亲挑在箩筐里,一路南下到了江西。多年之后看父亲写下的手稿,他才知道在那个特殊年代,不懂得拒绝人的父亲因为资助太多亲友,结果自己落得越来越穷困,不得不举家“逃走”。
儿时的董豫赣不知晓这些,中学时期也经历过少年叛逆、不好好读书,还曾留级多次,之后到西安念建筑本科、又被清华录取研究生,不仅自己意外,让父亲也惊讶。
研究生毕业后,董豫赣在北京工业大学里当讲师,教书教到第五年,被建筑师张永和慧眼识别,邀请到北大的建筑学研究中心当老师。

董豫赣与王磊、友人李兴钢、黄居正在清水会馆

摄影:柯云风

在北大,他认识了一群特别棒的教授,“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就会跟你聊天。” 这其中就有中文系教授刘东。2002年的一日夜里,刘教授给董豫赣打电话,聊五四运动后中国文化所遭受的全盘否定。
这一通电话让董豫赣失了眠。
他不断反思为什么自己这一代人会如此崇洋媚外,“一念之差,便赌气说要做点中国的东西。我是一个建筑师,那就是做园林。”
这一赌气赌了十几年,董豫赣笑说现在早已心平气和,只觉得幸运,因为“找不到中国有任何其他形式的艺术,像园林这样聚集了这么多的文化”。

清水会馆中的园林景致

摄影:曾仁臻

感于这样的幸运,老董在造房子上永远倾尽全力,清水会馆的建造完全是他自己盯现场。两年的施工季里,他拿着王磊给的工地钥匙,和工人一同吃住在工地。他感慨落雨时施工的工人一下子都钻进敞厅避雨的动人场景,也说起过自己带的研究生因为不懂建造被工人们戏耍,气得自己“破口大骂”。
清水会馆的15亩地上,除了居住的庭院建筑,还有个12亩的园林,因为建造法规的限定,在这12亩的地上无法盖正式的建筑,董豫赣便想着造些有趣的亭台楼榭:
“园林里没有一点亭台楼榭,便是一块湿地,你又不是类人猿,到那里做什么,那就是个养蚊子的地方。”

清水会馆中的园林景致
摄影:曾仁臻
最终园林里的各种亭台、连廊,来自董豫赣和许多自己学生的合力营造,现在带更年轻的学生来这里,老董会细说当年自己的高徒们在每个细节上花费的心力和巧思。
最近,董豫赣正帮一个朋友改造商品房的别墅,想改出诗人王维、建筑前辈童寯所说山水别墅里的情趣。


清水会馆中的园林景致

摄影:曾仁臻

在他看来,如今中国人的别墅都被商业玩坏了:“做得跟西方城堡一般,一堆房间挤在中央,周围的大片草坪,只有奶牛才会喜欢。”
“现在的别墅跟公寓没有区别。公寓是因为你穷你才把房间都挤到一块儿住,但在别墅里,你有钱还挤在一块,就会觉得住别墅真惨。”
中国园林永远是先做风景,然后把好房子搁在里头。他相信慢慢地,中国有钱人会意识到,难道我们不能住在一个更好玩的生活场景里?

董豫赣与王磊在清水会馆屋顶

如今造上千、上万平方米的房子,董豫赣安家的地方依然是个50平方米的小房子。他把原来的厕所给挪了位置,腾出了一块让自己“非常愉快”的小院,他说自己就看中了那院子。

曾有好友当面和他开玩笑,“一个住50平米房子的人怎么可能设计2000平米。”董豫赣一赌气买了张机票,不告而别回了北京。那是他这辈子唯一一次自己掏钱买机票,朋友找不着他,吓坏了。“生气真是生气,” 董豫赣说,“因为我觉得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做得到。”

2013年父亲过世,为父亲寻找墓地时,董豫赣也动过念头,想寻一块半亩之地,在真山水里给自己做个人造山水的庭院。 

而清水会馆,始终是他寻找中国人日常栖居乐园的起点。(鸣谢:王宝珍、建筑顾问唐煜)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居住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28.67 万条内容 · 403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向日葵之家独特设计灵感

高田光一在谈到他为意大利翁布里亚地区设计的碳排放单户住宅时说:"形式遵循自然"。 "向日葵之家 "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独特的黄色花朵和它面向太阳的方式。该项目受Bloomberg Green的委托,委托高田来描绘欧洲绿色的未来的梦想家园。 ‘form follows nature’ says koichi takada about his vision for a carbon positive single-family dwelling designed for the italian region of umbria. called ‘sunflower house’, the design is inspired by the distinctive yellow flower and the way it turns to face the sun. the project was commissioned by bloomberg green, who appointed takada to imagine the dream home of europe’s greener tomorrow.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