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 成功入选!中国再添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成功入选!中国再添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发布于:2020-12-10 11:31:10 来自: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复制转发]

福清天宝陂、陕西龙首渠、金华三十六堰、佛山桑园围申遗成功

中国再添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12月8日晚,在线上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1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公布了2020年(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中国福建省福清天宝陂、陕西省渭南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浙江省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广东省佛山桑园围4个工程全部申报成功。至此,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23处。


央视《朝闻天下》报道

参加第71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


ICID主席宣布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天宝陂

天宝陂位于福建省福清市龙江中段,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年),故称“天宝陂”。其坝体长216米,高约3.5米,其中150米为唐至明代所修的旧坝。天宝陂选址精妙、结构先进,在宋代就采用浇灌铁汁的方式加固坝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蓄淡拒咸水利工程,为福清农业发展和人口聚集作出重要贡献,见证了福清从一个斥卤之地变为全国百强县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天宝陂周边城市建筑林立,但依然保存古有的工程布局,灌溉着下游1.9万亩耕地。千年天宝陂见证了福清的沧桑巨变,也完美诠释了古人“择水而居”的理念。


  天宝陂  


龙首渠
龙首渠引洛古灌区,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地处黄河二级支流北洛河下游、秦东平原渭洛河阶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史记 河渠书》记载,龙首渠由汉武帝采纳临晋郡守庄熊罴建议修筑,因在3.5千米隧洞施工中首创了“井渠法”,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渠,成为中国水利科技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财富。其后,引洛灌溉代有传承,各具特色。1933年,由杨虎城将军倡修、李仪祉先生规划,在龙首渠基础上修建了“关中八惠”之一的洛惠渠,发展至今,灌溉农田74.3万亩,惠及人口69万,是陕西省重要的名优粮果基地。

  龙首渠  


白沙溪三十六堰
白沙溪三十六堰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堰坝引水灌溉工程。 公元27年辅国大将军卢文台归隐此地首筑白沙堰,此后百余年的时间里,其部下及后人陆续建成了横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的三十六座堰。 针对白沙溪落差大,深潭多的特点,摸索出“以潭筑堰”的科学方式。 其引水灌溉带来了巨大效益,使浙中地区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粮仓之一。 为彰表卢文台功绩,历代朝廷对其先后七次追封,百姓尊称其为“白沙老爷”,供奉庙宇百座之多。 新中国成立后,白沙溪上修建了沙畈水库和金兰水库,部分古堰被永久留在水底。 但目前仍有21座古堰继续发挥着引水灌溉作用,灌溉农田达27.8万亩。


 白沙溪三十六堰之第二堰  


桑园围
桑园围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地跨佛山市南海、顺德两区,是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围而成的区域性水利工程,历史上因种植大片桑树而得名,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围堤全长64.84公里,围内土地面积265.4平方公里,农田灌溉面积6.2万亩。桑园围水利工程的建设开启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基围农耕开发的历史,发挥了灌溉、防洪排涝、水运等效益,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水利发展和佛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为区域灌溉农业发展和人居环境安全提供了基础支撑。


 桑园围全景   
灌溉是农业发展之基,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设立于2014年,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专家担任国际灌排委员会主席时倡议发起,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促进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总结传统灌溉工程优秀的治水智慧,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今年与中国4项遗产同时列入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还有来自印度、伊朗、日本、韩国、南非的10个项目。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已达105项,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五大洲的16个国家。


中国灌溉工程的建设发展伴随和支撑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特有的自然气候条件使灌溉成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历史上产生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区域特色鲜明的灌溉工程,许多至今仍在发挥功能。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几乎涵盖了灌溉工程的所有类型,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灌溉工程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保护灌溉工程遗产体系、挖掘传承区域特色水利历史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延续至今的灌溉工程遗产都是生态水利工程的经典范例,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申报与可持续保护利用为契机,深入挖掘并向世界展现中国灌溉历史文化,研究总结其科学技术、文化价值及管理经验,对助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设立于2014年,中国的候选工程由秘书处挂靠中国水科院的中国国家灌排委员会(CNCID)组织申报。根据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选要求,梳理工程历史沿革、工程科技价值,编制申遗文本并拍摄申遗视频等,保障申报工程全部被成功收录。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返回版块

4.59 万条内容 · 21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农田土壤墒情、降水量远程监测系统

  农田土壤墒情、降水量远程监测系统,是一套农业种植区灌溉水资源调蓄、计量、比对的终端监测类辅助信息化设施。    墒情:这里指的是种植区(灌区)土壤持有的饱和水量,附带采集土壤PH值、电导率、土壤温度、空气温湿度、蒸发量等参数,综合管理种植区农田土壤状态参数。我公司在原有土壤墒情监测装置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化了墒情系统体系,并加入了监测设施,如雨量传感器、风速风向传感器、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地下水监测仪(遥测仪)、机井、视频监控装置、节能供电系统(或风光互补系统)等,加装蓝迪远程监控智能设备,进行现地、远程遥测控制、数据读取操作,网络系统我们利用现代移动通信网络或以太网络(北斗通信卫星),作为网络数传、设备间通信的媒介,将实时数据发送远端控制平台,接收、储存,必要时进行计算机程序数据分析、图形展示、预测、评估等。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