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方案设计 \ 梁思成——“失败”的中国建筑师

梁思成——“失败”的中国建筑师

发布于:2020-09-16 10:48:16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方案设计 [复制转发]


政治任意化导致的建筑任意化,仍然主导着今天中国的空间图景。


建筑疯了没(ID:STARchitects)原创
文章已获得授权
编辑 | 肖琪玲



在中国搞建筑的,应该没有人不知道梁思成。


很多人知道梁思成,是因为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是因为和金岳霖、徐志摩的情爱纠纷。在许多茶余饭后的八卦故事中,他是出身名门、体弱多病的斯文男主角;同时,他也是林徽因去世后再娶,薄情寡义的负心汉。

 

不论你去任何搜索引擎,80%搜到的都是言情剧本。

 

剩下20%便是歌颂梁思成保护中国古建筑的壮举。

 

某度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建国初期北京市对古建大规模拆除的时候,梁思成多次提议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甚至与时任北京副市长发生激烈的冲突。

 

△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古建筑屋顶


就此,梁思成似乎成为了人们心中民国的一个代表: 才子佳人守护中国古建筑。 以至于说到中国建筑师,梁思成稳稳地坐在神坛上。

 

然而,季元振先生这样评价道: 把梁思成捧上神坛的,不是学术界,恐怕是当今媒体。


“消费名人”成为了新的文化。


梁思成先生在他去世后三十多年都默默无闻,大概是人们对今天的北京极度不满,他保护古城可歌可泣的故事感动了国人。但对梁先生的学说成就关心者从来不多,即使是学界,我也没有见到对梁先生的学说的深入一些的研究。

 

事实上,梁思成作为建筑师的一生并不圆满,某种意义上来说充满了遗憾。


在大环境的压力下,他没能保留自己的初心,思想历程充满急剧的扭转、中断和切换,到最后彻底迷失。他构筑起的“中国建筑”体系没能成为中国建筑未来的基石,在任意化的政治潮流的冲击下分崩离析。

 

他一生致力于对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精美绝伦的古建图纸和手稿。但是个人力量多么微不足道,他最终没能在环境的压力下护住他尽心保护的那些历史遗迹和文化瑰宝。


甚至在2012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故居也被拆除了。



 01 

 夭折的现代主义 


梁思成一生中一大遗憾,是没能成功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引入中国。

 

梁思成作为最早一批在美国学习建筑的中国留学生,青年时期一直致力于将西方成体系的建筑思想引入中国。


早在1928年,梁思成创建了东北大学建筑系,试图用教育的方式引入西方建筑理论。最集中的表现就是课程安排几乎照搬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课程表。

 

△ 东北大学建筑系部分教授合影(梁思成 坐右二)


除此之外,梁思成还多次将中国古代建筑框架系统与现代的混凝土和钢结构作比较,并认为东方的建筑工法和系统,拥有向现代主义转化的可能性。

 

△ 梁思成在纽约和建筑师们讨论联合国总部设计


然而,还未开始,就已结束。 50年代开始的政治运动,梁思成因其试图引入西方建筑理论的行为,被扣上了美帝走狗的帽子。


在自上而下的压力面前,梁思成写下一篇“自我检讨”《我为谁服务了二十余年》,深刻反省自己二十年来的“罪恶行径”。


“我曾把敌人的糟粕——同鸦片烟一样的麻醉剂——运回来毒害我们下一代的建筑师。”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不得不放弃了他前半生为之奋斗的建筑理想,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复古主义,又有学界称他是极端民族主义

 

这或许并不是他能选择的。

 

为了不再学习外来建筑形式,梁思成这次提出了“建筑可译论”。通俗地来讲,就是:中外建筑中都有屋顶、柱子、窗户、门等共同元素,把相同的建筑元素进行替换,就可以实现建筑翻译。比如将圣彼得教堂中的穹窿顶换成中国的坡屋顶,把门廊换成中国立柱,就可以把西方建筑变成中国风格。

 


根据这一理论,梁思成发明了 “大屋顶” :把中国传统屋顶原封不动安插在水泥高层建筑上。论其形态,如果参选当今“中国最丑建筑”,一定榜上有名。学界评价:


“这完全背离了他过去对这类折衷主义建筑的批判。”

 

△ “大屋顶”建筑


他也许曾经拥有将西方现代主义引入中国的宏大理想,但是却没能坚持自己的声音,甚至走上了相反的极端。


时代的局限与环境的压力,我们无法将一切错误都归咎于梁思成本人。但是不管怎样,他的中国现代主义建筑最终半路夭折,走向了一个注定遗憾的结局。



 02 

 “ 死去 ”的古建筑 


梁思成的另一大遗憾在于,他尽心竭力保护的古建最终难逃拆除的命运。

 

站在新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洪流中,梁思成拒绝让古建成为只能在影像资料中令后人瞻仰的文物,他说:


“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他强调文物历史和本土建筑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 梁思成和古建筑


他曾经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们调查了2700多处古建筑,从宫殿、寺庙、石窟到园林、民居,从唐代古建到清代建筑,并为这些建筑绘制了大量精美绝伦的建筑手稿,为后人的古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然而令人分外遗憾的是,他在世时,时代给予他的却是无尽的艰苦与不幸。

 

1948年底,在平津战役前夕,梁思成将他新手绘制的《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解放军,并在地图上标出北平重要古建筑的位置,一再强调: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是人们每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呼吸和感受到的,文化的空气。如果建筑死去,文化便也折了一半生气。”

 

然而仅仅4年之后,城市中那些承载着历史,经历数百年炮火巍然不倒的建筑:古城墙、中华门、崇文门……在最温柔却又最快速的拆除中永远的消失了。

 

△ 被拆除的中华门


梁思成曾对北京市的领导人说:


我们将来认识越提高,就越知道古代文物的宝贵……五十年后,有人会后悔的。

 

然而, 2012年,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却也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毅然地被拆除了。


△ 梁思成故居



 03 

 “ 失败 ”的中国建筑大师 


作为建筑师,梁思成的一生是悲惨的。

 

他有时被政治所利用,作为统战的对象;有时被批判,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成为反面的教员,他活得如此的艰辛。

 

我们无法指责他——他做了在那个时代能做的一切。

 

他曾踏遍中国十五省两百多个县,测绘拍摄两千多件古建筑遗物。他曾注释了《营造法式》、编写了《中国建筑史》,在战争的风雨中拖着病弱的残躯走遍祖国的山河。

 

△ 梁思成手稿


他留下了大量的古代建筑测绘手稿,其艺术性、精确性、专业性都达到了世界水准,用最难控制的鸭嘴笔绘出比电脑制图更清晰精妙的历史图卷。

 

我们无从感激。

 

1972年1月9日,梁思成病逝于北京。

 

一年后,他曾设计的鉴真和尚纪念堂在扬州正式建成。1984年,这一项目荣获中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 鉴真和尚纪念堂

1988年8月,他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以表彰他“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保护”的研究中作出的重要贡献。

 

1999年,原建设部设立“梁思成建筑奖”,是授予中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

 

可斯人已逝。

 

对梁先生最好的纪念不是赞扬他的成功,而是铭记他一生中的遗憾。 透过梁思成先生不圆满的一生,我们能够瞥见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选择与局限、挣扎和痛苦。

 

而那段历史远没有结束:政治任意化导致的建筑任意化,仍然主导着今天中国的空间图景。

 

梁思成口中的哨子吹到一半便被夺走了。他只能用残躯病体奔走疾呼:


救救中国的建筑。

 

我们不会忘记梁思成,更不会也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中国建筑的道路还有很长一条路要走,我们唯一能做的是以彼之遗憾和伤疤,作为未来探索路上的警示。

 

什么时候,我们能听到哨子的长鸣声萦绕耳畔?


想必梁思成也期待看到那一天。



参考文献

[1] 朱涛. 梁思成与他的时代. 第1版. ed. 桂林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2] 季元振. "评朱涛的新书《梁思成和他的时代》 - On" Liang Si cheng and His Time"." 住区, no.05 (2016): 58-61.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

20.77 万条内容 · 27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高精度恒温恒湿实验室室的空调设计

  空气处理方案   采用全空气一次回风系统,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和控制精度的差异分3个区控制。   将室内回风(N)排出部分后与新风(W)混合(C),通过空气处理机表冷盘管将空气冷却至露点温度以下(L)降温除湿,通过电加热再热和加湿将空气控制到总送风状态点(O),房间出风末端设置电加热对各个房间送风温度进一步调节。   冬季无须供冷,将表冷盘管通入采暖热水作为主加热使用,原电加热为辅助加热。室内回风与新风混合后(C),通过表冷器热水加热后(C点至1点),经电加热再热和加湿将空气控制到总送风状态点(O)。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