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这些颜值爆表的建筑,怎么就成了“人类克星”?

这些颜值爆表的建筑,怎么就成了“人类克星”?

发布于:2020-08-11 10:30:11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我们身边的建筑,颜值下降得太快了。


网络上处处都能见到一些辣眼睛的建筑,让大家直呼魔幻。魔幻如 北天子大酒店,没啥仙气,倒是给 家造成很大 压力:


1.jpg


还有今年备受争议的广州恒大足球场,从被全网吐槽的“莲花碗”, 到近期终于定版的 莲冠。


2.jpg
▲ 恒大足球场前后设计


更不用提那些年,充满金钱味道的“铜 钱大楼”:


3.jpg
▲ 广州圆大厦&沈阳方圆大厦


就算你躲过这些建筑,那些非常养眼的建筑也可能让你栽了跟头。


不信?咱来瞅瞅。


▲ 1号选手


▲ 2号选手


▲ 3号选手


看上去好像每一张都很美,瞬间治愈大家刚刚在那些奇葩建筑中受过的伤, 但这些美丽的建筑,却处处与人为敌。 为什么这么说?


答案揭晓的时刻


1号的BUG在于曲桥,这样的曲桥一边没有护栏,情侣们走过很容易一脚踏空,成为“落水鸳鸯”。



2号的问题出在台阶上,台阶看上去很有韵律感,但很可能当你想要走下来时,却分辨不出来台阶到底在哪,当一头栽下时才能找到自己在哪。


▲ 图片来自北大教授李迪华《一席》演讲


3号则是因为,这里的路面地砖采用了光滑的材料,看上去很美,其实雨雪天人走上去,总会不由自主来一段普通disco。


▲ 图片源自网络


它们一味追求美观和独特,最终影响了人的体验。


而这种“传统”,在建筑史上传承很久了。




在建筑上经常会出现一种状况,某种元素在古代堪称经典,可用在现代就会造成不少麻烦。


最典型的就是建筑史上好看的“坑”——曲面。


曲面:古代很美,现代是坑


在自然界,很多东西不是横平竖直的,在建筑中活动的人,常常不喜欢太过方正的东西。


所以,曲面在建筑史上很受欢迎。


古代罗马的著名建筑万神殿,就使用了半球形的穹顶。


▲ 古罗马万神殿穹顶


伊斯兰教中的米哈拉布,一般设在清真寺礼拜殿中,呈现小拱门式凹壁的形态。


它指示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的克尔白,以表示穆斯林礼拜的正向,常常刻有精美的图案与经文。


▲ 十四世纪土耳其科尼亚Beyhekim清真寺里的米哈拉布


无论是从艺术价值看,还是分析宗教内涵,米哈拉布都是很经典的设计。


这些曲面都是建筑史上的正面案例。


但是,当曲面这一元素与现代化的材料碰撞时,受伤的可能恰恰是使用者——人。


在英国伦敦,有一栋耗资两亿,37层的摩天大楼,凭借着独特的身段抓住大家的眼球,被人们戏称为“对讲机大楼”。


▲ “对讲机大楼”


让它从现代都市的钢铁丛林中脱颖而出的,就是曲面元素中的凹面设计。


这么看过去,傍晚的景色还挺美的。



可是,当太阳照射时,这栋大楼就成了一场灾难。


我们在物理课上都学过,凹面镜有聚光作用,现代建筑中常用的玻璃,却是典型的反光材料。


▲ 图片源自网络


当太阳光照射下来,这栋大厦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凹面镜,把阳光集中到附近的街道上,让附近的居民生活在“火热”之中。


汽车被烤变形、自行车坐垫和地毯被烤焦,易拉罐被烤成黑色糊糊,甚至还有人在这里煎蛋。


▲ 被烤变形的汽车


之后,这栋大楼被评为英国年度最糟糕的建筑之一。


在凹面上栽跟头的还有位于拉斯维加斯的Vdara Hotel and Spa,在开业之前,这一建筑拿到了LEED金奖。


看上去确实够美,充满了现代工业的设计感。


▲ Vdara Hotel and Spa酒店


但因为它的凹面,日光常常被反射进酒店的游泳池,客人呆在游泳池边会相当不舒服。



据说日光强烈时,这种光线甚至能烧焦人的头发,让客人感受一把意想不到的头秃。


汀步:虚实结合,暗藏陷阱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经典设计, 汀步 ,用在园林中做点缀,模拟了“石在水中”的状况。


它承担了桥的功能,却没有桥那样“古板”,人们走在汀步上,仿佛 “凌波微步”。


▲ 中国古代园林中的汀步


一块块散落的汀步与平滑的水面对比,反映出中国古代虚实结合的审美取向。


但是,在安全需求日益凸显的现代,表面崎岖不平的汀步如果遇上雨雪天,游玩赏景这件事就会变得格外危险。


▲ 图片来自北大教授李迪华《一席》演讲


放置在草坪上的旱汀步,排布距离把握不到位,也常常让大家有了“一步太娘,两步扯裆”的苦恼。



所以说,从古代建筑元素中汲取灵感需要慎重, 古时候的好东西,不一定适合现代




那建筑设计师不学古人,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就一定能做到避雷么?未必。


一些建筑大师有自己的风格和坚持,建筑设计美轮美奂。 但有时正因为他们太过坚持自己的风格,偶尔也会在“照顾用户”这件事上踩坑。


比如说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


▲ 安藤忠雄


他曾经获得过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也获得过东京大学的终身特别荣誉教授,很爱用极简的“清水混凝土”风格。


在他看来, 现代的许多建筑,其实割裂了人与自然的联系 但建筑应该是连接人与自然的媒介 ,因此,自然元素光、风、水在他的建筑设计中时常出现。


▲ 《光之教堂》 安藤忠雄


除了光之教堂,十几平米的“住吉的长屋”也是安藤桑的得意之作。


在这次设计中,为了和日本老式的木质结构房屋相区分,安藤忠雄用清水混凝土围成一个四四方方的盒子,厚重的墙把城市的喧嚣隔绝在外。


▲ 《住吉的长屋》 安藤忠雄


各个房间都设计成要从中庭进入,而中庭采用的是无顶设计,自然光从这里洒下,给屋子里带来光明,加上微风的吹拂,人仿佛与大自然也融为一体。



当停电时,抬起头就能仰望星空,不必忍受邻居的吵闹。


看上去很美很惬意,但在私宅里采用无顶设计,可是个大麻烦: 冬天需要扫积雪,每逢下雨天,在自己家还要打伞去厕所。



因为太“贴近自然”,这个家冬天像是冰窖,夏天像是火炉,那时候空调也不算普及,住户像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了。


据说,住吉的长屋在做出来之后,他拜托当时的住户忍受一下......


这种生活方式也在安藤忠雄的设计之中,就是为了让住户与现代的舒适生活方式分离,回归到自然中去。


理念很动人,但住在这间屋子里,必须有像安藤忠雄那样的斗志才能活得下去。


▲ 年轻时的安藤忠雄,曾是个拳击手


同样崇尚自然,影响了用户体验的,还有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流水别墅。


赖特是美国的著名建筑师,同时还是现代建筑四杰之一。


▲ 赖特


赖特是“有机建筑”的践行者,这种建筑流派跟道教的“道法自然”很像, 强调建筑要从自然中汲取力量,设计和建造时也要与自然融为一体,美化环境而非破坏环境。


▲ 由赖特设计的温斯洛住宅


流水别墅在赖特设计过的上千作品中,常常被人评价是最有生命的,《时代》杂志也称它为 “赖特最美的杰作”


别墅位于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森林深处,坐落在山间的流水上,屋主在房间里就能听到潺潺的水声,听得高兴了,溪水就是天然的游泳池。


▲ 流水别墅


在山岩上用混凝土挑出一层层的平台,看上去像是山崖的延伸,让整座建筑像是从岩石中生长出来一样。


光线、树木、溪水与建筑融为一体,无论春夏秋冬,它都像是开了美颜和滤镜。


▲ 冬季的流水别墅


建筑的内部设计,也充满了自然野趣。


▲ 流水别墅内部


但万万没想到,贴近自然这一点成了这间别墅“反人类”的地方。


对一些人来说,瀑布的声音过大,严重影响了睡眠质量。


直接坐落在熊跑溪上,房间内过于潮湿,而且每年汛期都会有溪水倒灌进来,屋内就变成了海王的乐园。



此外,那些建筑材料被泡水后需要定期整修,这笔费用对富商屋主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


看来,就算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如果只考虑艺术理念的传达,不注重用户体验,也有翻车的时候。


这些大师之作都是精美的艺术品,但在以人为本这一点上,他们确实没考虑周到。




建筑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叫 “设计的目的是人而非产品”


这句话来自著名建筑家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现代设计教育服务的设计学院,包豪斯学院。


▲ 格罗皮乌斯


“包豪斯”一词,也来自格罗皮乌斯的创造,他把德语中的建筑(Hausbau)一词倒置,就成了包豪斯(Bauhaus)。


在格罗皮乌斯的主导下,包豪斯提倡艺术和工业技术的融合,建筑设计既注重美观,又兼顾用户体验。


代表人物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包豪斯校舍,在建筑设计上呈现自由灵活的不对称设计,既有垂直和水平的对比,也有位置前后的对比,给整栋建筑注入了活力。



在外观上去除大量繁琐的设计,大量使用玻璃幕墙,让建筑外形也变得轻快许多。


▲ 包豪斯校舍


但是, 包豪斯校舍的设计可不只是美观大方,还蕴含着对用户的友好。


这种建筑形态加强了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不管学生在哪活动,想要去食堂抢份饭都不必跨越千山万水。


玻璃幕墙的应用,为工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光采光。


凸出的大阳台和和窗户是墙体上的点缀,不仅利于采光,还是为学生们交流提供了极大便利。


▲ 包豪斯校舍的大阳台


格罗皮乌斯还有一个设计很不起眼,却堪称伟大。


▲ 格罗皮乌斯的门把手


造型简洁,表面光滑,深谙极简主义风格,摆在那里就是一件艺术品。


这一设计也为门的开关提供了很大便利,方便了用户的生活,没有为了美观牺牲实用性。


这种极简,也是把人的需求放在前面。


美观与以人为本 ,从此成了格罗皮乌斯及包豪斯的代表风格。


设计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时,格罗皮乌斯按人的生理要求、人体尺度来确定建筑空间的最小极限。


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设计的柏林西门子住宅区中,在一定的建筑密度下,根据房屋高度设计了合理的间距,尽量避免用户享受不到充分日照的情况,房子的外形也很美观。



咱们现在买楼房先看采光,想必就是受了大师的影响。


特拉维夫常被称为包豪斯之城,许多建筑外观上都能看出包豪斯的影子。


▲ 位于特拉维夫的Reisfeld之家


特拉维夫市政府文物保护部部长Jeremie Hoffmann曾解释当时设计师的考虑:


“他的理论方法并不是纯粹从美学出发的,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考虑,着重从自然、光线与通风方面改善生活质量。”


尽管之后包豪斯体现出了时代的局限性,被人批评过于注重人的物理需求,但仍在推动以人为本的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艺术表达和用户需求之间的平衡,是个争论了很久的问题,也很难做到尽善尽美。


我觉得,建筑是种相对特殊的艺术形式, 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不只是一件艺术品,不但有欣赏价值,还要承担使用价值。


也就是说,建筑师们可以有自己的表达诉求,但也要照顾到用户是否居住得舒服。


建筑可以美轮美奂,像洛可可风格那样极致华丽:



可以像巴洛克风格那样热情奔放:



可以像哥特式建筑那样神秘哀婉:



但前提是,它不影响人的正常使用,把以人为本放在前头。


格罗皮乌斯曾经说: “一件东西必须在各方面与它的目的性相配合,能实际完成其功能。”


建筑如此,工作、生活也如此,都是在和人打交道。


但有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自嗨之中,却忘了在自己和别人之间搭一座桥,走过桥去看看别人想要什么。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但并不是孤立的,有时候走近别人,才能获得力量


全部回复(5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简格儿
    简格儿 沙发
    很好的文章,顺带复习了一下近代建筑史。最近在思考建筑上是否也有人类核心主义与非人类核心主义呢
    2020-08-31 13:01:31

    来自 土木在线APP

    回复 举报
    赞同0
  • zyj2013
    zyj2013 板凳

    不怕没文化,就怕没文化还装作大师,连自己都信了。

    2020-08-13 08:18:13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6 万条内容 · 42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极“小”场地下的极“大”空间重塑——温州万科时代中心的设计策略及实践

20世纪的城市学者简·雅各布斯在分析欧美城市的发展思维时曾提出,“毫无疑问,充满活力、多样化和用途集中的城市区域将孕育自我再生的种子,它们拥有足够的力量延续再生能力并最终解决城市自身的问题与需求”。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