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极“小”场地下的极“大”空间重塑——温州万科时代中心的设计策略及实践

极“小”场地下的极“大”空间重塑——温州万科时代中心的设计策略及实践

发布于:2020-08-11 10:27:11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20世纪的城市学者简·雅各布斯在分析欧美城市的发展思维时曾提出,“毫无疑问,充满活力、多样化和用途集中的城市区域将孕育自我再生的种子,它们拥有足够的力量延续再生能力并最终解决城市自身的问题与需求”。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飞驰,大部分一二线城市的开发建设向城市更新过渡,那些环境特殊、功能日趋复杂的复合型社区也逐渐演替革新。如今正值广纳国际经验,社会上下求诸能量为城市更新储备策略之际,在激活城市空间,最大化综合效益的命题下,挑战与机遇并存。


作为商住建筑师,我们始终认为造房子不是目的,而恰恰是在这个设计与建造的过程中,探寻属于这座城市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独有的城市风景线。面对珍稀的城市土地资源,极小的用地面积,建筑师如何突破极限、合理化利用场地塑造舒适的空间体验?如何助力业主实现有限场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温州万科时代中心正是基于以上几点展开探讨,分享整个项目的设计思路和实践过程。




重塑滨江天际线,与自然共生

整体规划策略



温州这座集东南山水之大成的都市,“倚江、负山、通水”的城市脉络贯通古今。放眼当下,作为瓯江畔绝佳区位的超高层综合体地标,温州万科时代中心占据着城市主轴和江岸景观线的共同交汇点。


△项目所处城市的地理区位


△项目布局与城市肌理关系


值此城市更新的伊始阶段,万科认为开放和多元的场所精神才是具有国际标准的社区内核所在。如何巧妙的根据在地性营造出人与城市、自然共生的生活场景,成为该项目首要面临的设计难点。


前期国际招投标方案对比


通过数轮竞争激烈的国际招标,凭借对城市精神的精确解读,致逸团队脱颖而出,赢得该项目的最终设计权。整体规划设计从场所出发,重塑江流边界、天际景观、城市院落和高层建筑的关系,营造“面山临江而居,此中与世暂相忘”的自然境地。这座超高层综合体的总建筑面积为96,068㎡,包含办公、商业、居住社区、复合社区等功能。


整体规划设计草图


面朝瓯江的绝佳区位与城市环境


作为温州城市的新兴商务区,项目基地虽为城市沿江界面的重要构成,但现状中平均宽高比接近1,缺乏可圈可点的景观高潮节点。为此设计团队首先着眼于完整有序的城市风景带,以塔楼高低前后错落形成局部的建筑节点、统领收头,打造具有标志性的超高层建筑形象与城市天际线。


在高低结合的体量框架下,

比较不同肌理与城市界面的关系


方案草图与模型


△瓯江对岸,遥望城市天际线





构建多元复合的"城市橱窗"

业态功能布局



如何在仅约25,000平方米的局促用地中容纳多元业态的诉求,成为设计团队遇到的一大难点。顺应滨江界面的趋势,我们根据土地价值的分析结果,平衡景观资源的优劣性与城市干道的关系,着手研究分析不同功能之间的多种业态组合,在有限的局促用地上寻求最为合理化的高效策略。


△方案生成过程分析


依据景观资源的价值高低将基地划为三块区域,形成东北高,西南低的规划形态,以多元业态包围居住区。临一线江景,住宅区被置于地块北侧;办公在东侧,呈N型的建筑体量顺地形而为,拓展面向公园和江景的视野范围;商业则沿主要街道布置,联动城市公共空间,激活场所周边的人流,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总平面图


项目整体鸟瞰


从城市角度出发,我们发现过多的塔楼体量对南侧安置房及西侧道路均形成压迫效应。因此设计将地块西侧高层体量进行拆解,分成两个较低矮体量,避免对安置房形成压迫,改善对现存界面的城市关系。


设计方案模型,沿城市主干道

空间的体量退让有效避免压迫感


通过数轮竞争激烈的国际招标,凭借对城市精神的精确解读,致逸团队脱颖而出,赢得该项目的最终设计权。整体规划设计从场所出发,重塑江流边界、天际景观、城市院落和高层建筑的关系,营造“面山临江而居,此中与世暂相忘”的自然境地。这座超高层综合体的总建筑面积为96,068㎡,包含办公、商业、居住社区、复合社区等功能。


从城市街道望向社区商业配套



沿城市街道的住区商业街实景


从社区院落望向高层办公建筑


从配套社区望向超高层住区


由三进院落的私密花园行至住宅区


超高层住区实景





回应城市生活场景

超高层人居策略



不止步于建筑形态,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始终是此次设计的立足点,在对世界范围内超高层人居建筑的观察研究后,我们发现具有温度与舒适度的超高层建筑通常将地面人群的活动与感受纳入到尺度与空间营造的关联性要素之中。


瓯江路望向超高层住区


超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排他性导致近人界面与城市街道关系的疏离。鉴于此,设计意图缝合亲人尺度空间与街道的罅隙,更多回应城市场景。


住区院落整体实景


我们将超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设为三层架空形式,通过突破工程难度提升其最大层高至9.9米,消解巨大的建筑体量给人带来的压迫感。灰空间的增加同样为社区与城市交往提供可能性,与街道场景形成良性互动,也为居住者的归家路径营造不一样的心理体验。


整体首层平面布局


但随之而来的是结构技术层面的挑战,为此建筑设计方与结构设计方紧密协调配合,解决了诸多隐蔽的细节问题,包括利用隔栅遮挡出风口以解决管井问题、雨棚底整体通高7m的玻璃与隔栅以减少整体坠落的可能性及炫光污染等,有效保障最终完成度。


架空层平面布局


结构优化过程演变


超高层住区入口细节实景





关注空间尺度体验

并在垂直向度上探索公共性

空间层次的塑造


在高密度城市集群土地上,设计团队重视建筑的体验感,重构城市空间的开合序列,满足人对多元空间的需求:向外,能最大化自然景观与公共资源,缝合城市街道、广场、水岸以及周边公园;向内,则能形成递进的围合之势,营造私密宁静的归家感。


轴测剖透视


归家动线路径将景观渗透其中:一进院落为社区门户,为公共空间;二进院落为城市客厅,转为半公共空间;三进住区院落,进入全私密花园。从开到合,由动至静,形成渐次递进的空间体验,渗入富有活力的城市街景与江岸风景。


从西侧城市街道进入社区庭院


城市客厅院落空间


配套社区院落空间


如同库哈斯对纽约超高层密集区的研究所揭示的那样,超高层建筑中看似隔绝的空间状态并不意味着与城市公众生活的背离。同样地,我们对提升物理空间组织的公共性做出了积极的尝试,持续思考在垂直向度上叠加多元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避难层公共功能布局




在功能布局上,在主体居住单元中合理切入公共化的避难层,其中包含具有自然光感的城市客厅、融合自然因子的空中花园。同时在办公高层建筑中将城市公共生活一体化与垂直绿化构想介入建筑空间之中。


垂直绿化的结构分析与实景







虚实相生的"城市表情"

立面设计策略



依据环境景观资源的分级,我们在户型研发中优先考虑引入东侧山水资源,借景瓯江山水,营造视野开阔、无线接近自然的浸入式体验。

 

我们试图打破室内外空间的隔离感,采用超大尺度的落地观景窗,模数化的玻璃幕墙以及提升推拉门系统的运用,加强安全性能的同时外立面更显得精致挺拔。


住宅立面剖面详图


住宅立面细部


通过预埋工字钢混凝土柱,调整楔形窗框横向线条,以及对气密性节点研究优化结构细部,最终构建了“可呼吸”的界面,客厅的阳台化带来全景视野,同时也更好的保证了窗户玻璃的坚实屏障,为台风带高级别的建筑防风抗震能力预留措施。


住宅标准层北侧观景面施工现场


社区住宅建造过程中最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关于楔形窗套的推敲,我们根据龙骨的比例与尺度,弧面变成直角等细节,现场搭建再重构了几轮窗套,最终实现了最平整、线条感最优化的方案。


窗套细节推敲过程


住宅立面整体效果施工现场


△沿街望向住区的夜景

△点击视频,了解更多施工建造花絮


在阿诺德·伯林特的环境美学中,尽管人们并不常常把自然与城市联系起来,但它们无疑是出现在城市环境中的,事实证明,嵌入节奏缓慢的乡村式自然对解决城市问题并非大有裨益。大到一座城市,小到一扇门,“自然并非城市的对立面,城市的调节功能体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温州万科时代中心项目对此做出一次积极的探索。



我们始终坚持与一线的开发商携手,为城市意义、设计策略公共性、建造技艺等方面贡献心力。作为城市精神的重要介质,建筑所承载的空间体验与生活形态才是城市特质及其活力所在,这同样也是致逸设计关注的根本。





叶笛 致逸设计总建筑师



温州万科时代中心


项目业主:温州万科

项目地点:温州市鹿城区B35地块

项目类型:超高层综合体,

             办公、商业、居住社区、复合社区

用地面积: 24,017

建筑面积:96,068㎡

建筑高度:150m(44F)

建筑设计:致逸设计

设计团队: 叶笛、潘翼、 解虎、 吴典洋、叶海挺、侯英浩、 振方、徐若晗

景观设计: 新加坡Cicada、朗道设计

室内设计: 牧笛设计、乐尚设计、紫香阁设计

工图 设计: 森设计

幕墙设计: 中南幕墙

灯光设计: RDI瑞国际照明设计

标识设计: 天树

建筑摄影: 何震环、曾江河、余周春雨




  • lijiawei411
    lijiawei411 沙发

    温州这座集东南山水之大成的都市,“倚江、负山、通水”的城市脉络贯通古今。放眼当下,作为瓯江畔绝佳区位的超高层综合体地标,温州万科时代中心占据着城市主轴和江岸景观线的共同交汇点。

    2020-08-12 14:14:12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8 万条内容 · 44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腾讯滨海大厦:垂直的企业园区NBBJ

  △  项目外观  摄影:Tim Griffith 设计单位   NBBJ中方合作单位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地点   广东深圳 建成时间   2017年11月建筑面积   34.6万平方米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