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公共建筑设计 \ 【参建】营造故事:响堂佛学研究中心生成记

【参建】营造故事:响堂佛学研究中心生成记

发布于:2018-06-12 15:49:12 来自: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 [复制转发]

此文源于“设计智慧——2017清华设计学术周”上的演讲。仔细分析,“设计”的英文是“design”,拆解来看,“de”有“揭开、去除”之意,“sign”指“标记、伪装”,从字面上解释,设计就是除去伪装让事物呈现出其本来面目。“智慧”二字从字面上解释,智——知日也,慧——扫去心上的尘土,唯有时常扫去心上的尘土方可知日。佛学里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的“般若”就是慧的意思,“波罗密多”意为彼岸,唯有慧,才能抵达彼岸。近来,探讨颇多的“不忘初心”亦有此意。作为建筑师,做设计很重要的也是不忘初心。

中国著名石窟按始凿年代排序依次为:敦煌石窟366年始凿,麦积山石窟384年始凿,云岗石窟453年始凿,龙门石窟494年始凿,天龙山石窟534年始凿,响堂山石窟东魏末年始凿(主体工程完成于北齐550~577年)。此文述及的响堂佛学研究中心就与著名的响堂山石窟密切相关。

1.jpg

1、大山水 

响堂山石窟的选址和开凿可以从中国总体山脉与水流的分布、走向的角度来观察,谓之“大山水”。在中国版图中,有两条“大水”——长江和黄河,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多围绕这两条“大水”展开,太行山是其中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要山脉。响堂山石窟便位于太行山以东及黄河以北的邯郸西南鼓山之上,属太行山支脉,附近发源的滏阳河流向东北方向,最终从渤海湾入海。

北齐550~577年间,当时的高氏王室贵族经常往来于首都邺城与陪都晋阳(太原)之间,响堂山(鼓山)是其必经之地,沿途便修建了南响堂山石窟、北响堂山石窟和娲皇宫。响堂佛学研究中心就处在半山腰的北响堂山石窟的山脚下,北响堂山石窟至今已有1 400多年的历史,雕像精美,被学术界誉为“北齐模式”,刻经洞有大量魏碑留世,可惜的是很多佛像都流散海外。

2.jpg

响堂山石窟

3.jpg

梁思成先生所绘南响堂山石窟第七窟


2、彼时与此时

梁思成先生曾研究并手绘过南响堂山石窟第七窟。彼时的响堂山像一条龙一样盘踞在太行山脉旁,“远离闹市,山清水秀,山静林郁,车马不尘”。近几十年来,山上遍布采石场,山下到处都是煤矿和铁矿的开采区,这条龙已遍体鳞伤,周边尽是采矿过度造成的采空区和塌陷区,地质灾害整治规划被摆在首位。2014年我们开始参与这个项目,对北响堂山核心区做了总体规划,截至今日,位于其中的响堂佛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已历经近四年时间。

4.jpg

总平面图

5.jpg

鸟瞰夜景


3、总体规划

北响堂山核心区总体规划的面积约3平方公里,规划的首要前提是停止对环境的继续破坏,引水上山,封山育林,让不堪重负的大自然休养生息。进而,北响堂山石窟和常乐寺遗址的保护也被置于重要位置。在对既有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整治规划和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新规划建设的设施选址均为既有的建设用地或已被废弃的矿坑坑口。

6.jpg

轴测图


4、选址与布局

响堂佛学研究中心就选址在其中一个被废弃的矿坑坑口,原来建有养殖场,基地以西几乎都是采空区。

我们研究了早于或与那个年代比较接近的寺庙建筑——印度的鹿野苑、玄奘取经的那烂陀寺(公元5世纪初)、日本奈良的法隆寺(公元607年)、南禅寺(公元782年)和佛光寺(公元857年)等,对这些建筑进行考察,不是要照搬照抄其格局和风格,而是试图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和品味,并以当今的建造之道寻找与那段历史的内在关联。

在总体建筑布局设计中,由于现状地形复杂,我们对基地环境反复踏勘核实,尽可能依托现有地形,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项目依山就势展开,与北响堂石窟的大佛一样,坐东朝西,太阳西下时正好可以照到,这可能是最适合静思的时间。太阳下山前的薄暮时分,那样的光线让人感觉到时间停止了,好像突然间存在于某个介于生命与永恒之间的地方。

与现存文物古迹的关系是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建筑群自东向西、从高到低依次是半山腰的北响堂山石窟、现高约32m的宋舍利塔、常乐寺遗址和响堂佛学研究中心。整体规划设计的原则是所有建筑不能高于宋舍利塔的塔基,建筑均匍匐在塔基之下。半山腰的北响堂山石窟和宋舍利塔成为佛学研究中心的借景和重要组成部分。

7.jpg

整体南侧

8.jpg

与现存文物空间关系图

9.jpg

整体南立面图

10.jpg

整体东西向剖面图


佛学研究中心分为两大相对独立的区域:公众开放区和内部研修区,自西向东有近20m的地形高差。拾级而上,公众开放区依次是经幢广场、天王殿、钟鼓楼、三世佛殿、伽蓝殿和祖师殿、大雄宝殿、地藏殿等一系列建筑,依山而建,基本源于常乐寺的格局,四周的回廊可以转经,并将建筑群串接为一个整体。经过地藏殿庭院的两侧旁门,便可通至一个宁静的过渡庭园,可望见内部研修区。内部研修区主要包括法堂、斋堂、方丈院和僧房院等建筑,以独特设计的廊道相连,支托廊道的柱子呈登山行走状布局,有修行之意。建筑群北侧则根据现状的自然地形修整为放生池,既可满足蓄洪、消防和山林绿化的需求,也为人们提供了游览休憩的场所。

11.jpg

西侧主入口处台阶东向剖视图

12.jpg

天王殿庭院东向剖视图

13.jpg

三世佛殿庭院东向剖视图

14.jpg

三世佛殿东侧正面

15.jpg

南侧回廊西望知客堂

16.jpg

鼓楼与三世佛殿

17.jpg

三世佛殿南侧东望

18.jpg

南侧回廊

19.jpg

三世佛殿北侧望鼓楼

20.jpg

大雄宝殿庭院东向剖视图

21.jpg

地藏殿庭院西向剖视图(可见大雄宝殿)

22.jpg

大雄宝殿东侧


5、营造与传承

由于是山地建筑,实际建造过程中场地的复杂程度超出想象,采石、采矿留下的未知隐患也随处可见。对遍体鳞伤的场地进行修补,倾听山体的心声,会有农民下地“种房子”的感觉。

与传统木构建筑的营造相比,之前主体结构的大木作部分转换成了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为板柱体系,殿堂的建筑空间以钢筋混凝土结构墙体限定。屋檐下钢筋混凝土板层层出挑,出檐深远,大雄宝殿正面最远处出挑达4.5m。室内天顶可见清水混凝土结构板层层退叠的造型处理,既减轻了屋顶结构自重,又体现出独特的响堂神韵。小木作、瓦作、泥作、砖作、石作等则尽可能沿用讲究的传统材料和精致的施工工法,但有此手艺的匠人已不多见,现场设计、与工人一起现场研究成为建筑营造的重要内容。

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尽最大可能把场地内的每一棵树都保留下来,年龄最大的当属大雄宝殿前那棵核桃树了。引进响堂山的竹子也都长势喜人,使得佛学研究中心庭院内竹影辉映。各大殿的屋脊也是按照传统的规矩和做法,天王殿、三世佛殿和大雄宝殿的屋脊高度分别是五层叠瓦、七层叠瓦和九层叠瓦。精致的清水混凝土、半通透的玻璃幕墙、纹理细琢的清水混凝土挂板与各种讲究的传统工法一起,营造出静谧的禅修氛围和研修空间。室外地面铺装部分均采用100mm厚的花岗岩石条铺砌,种植土填塞到石缝之间,雨水渗入大地,花草和青苔从石缝中生长出来。

院墙采用清水混凝土,围墙外侧结合当地传统的毛石卧浆干合缝的做法,就地取材,干合缝中填入种植土,让人仿佛看到来年花草开满墙时的风景。前些日子我们重回现场,看到很多麻雀在毛石墙上安了家,那种和谐共融的祥和情景令人动容。

佛学研究中心的营造力图体现出响堂韵味,建筑像是从响堂大地上生长出来一样,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空间、现代工法、精美营造,让建筑、室内、环境、自然融为一体,使得身处其中的人们可以静思冥想,心灵交汇,寻找到自己与响堂之间的美妙关联。我们希望响堂的建筑具有真正的有机特征,更亲近大地,更隐于自然,更忠实地体现一方水土上的生活与劳作,更具承继性,更具现代性,更纯净,更谦卑,更淳朴,更优雅,更自由。

23.jpg

由地藏殿庭院望大雄宝殿

24.jpg

大雄宝殿

25.jpg

地藏殿

26.jpg

大雄宝殿和地藏殿

27.jpg

在开放区与研修区之间的庭园望地藏殿

28.jpg

地藏殿庭院东向剖视图

29.jpg

通往开放区与研修区之间庭园的旁门

30.jpg

自法堂望地藏殿

31.jpg

法堂

32.jpg

法堂和方丈院剖视图

33.jpg

法堂东北侧俯视

34.jpg

法堂内部施工现场

35.jpg

方丈院施工现场

36.jpg

自法堂望僧房院


6、品质与细节

好的建筑都有着一个最单纯的共通性,那就是营造品质,自古至今,未曾改变。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响堂佛学研究中心的建造也是从选材和细节开始的,瓦当、滴水、金砖、石灯、莲花、大门、门环、天窗、佛造像等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不断推敲和调整。

6.1 瓦当和滴水

瓦当和滴水的设计非常独特,纹样来自北齐时代的响堂山石窟,瓦当采用莲花图案,滴水采用忍冬花纹,似飞天图案。从设计图案到泥模的反复推敲,直至在苏州御窑金砖厂专门开模烧造成型,式样和工法受到法隆寺和南禅寺瓦作的启发。

37.jpg

38.jpg

瓦当和滴水


6.2 金砖

室内和半室外廊道内的地面铺装采用与故宫太和殿一样的细墁金砖做法,磨砖对缝,金砖来自苏州的御窑金砖厂。一块金砖大概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才能烧制出来,铺砌的速度自然就慢,时间的磨砺不禁令人感慨。

金砖的制作工艺讲究,工匠制作金砖时,先要选土,所用的土质须黏而不散、粉而不沙。选好的泥土要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其“土性”。然后浸水将粘土泡开,让数只牛反复踩踏练泥,以去除泥团中的气泡,最终练成稠密的泥团。再经过反复摔打后,将泥团装入模具,平板盖面,两人在板上踩,直到踩实为止。然后阴干砖坯7个月以上,才能入窑烧制。烧制时,先用糠草熏一个月,去其潮气,接着劈柴烧一个月,再用整柴烧一个月,最后用松枝烧40天,才能出窑。出窑后还要经过严格检查,如果一批金砖中,有6块达不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这一批金砖都算废品,要重新烧制。就这样,从泥土到金砖,需要长达两年的时间。

金砖铺墁时,工艺要求非常严格。先要砍磨加工,务使砖与砖之间严丝合缝,即所谓“磨砖对缝”。一块砖有六个面,一般的方砖需要加工五个面,称为“五扒皮”,而金砖的六个面全部需要加工。铺墁有“细墁”和“糙墁”之分,故宫三大殿采用细墁。根据《中国古建筑修缮技术》记载,铺法具体而复杂。先将室内地面夯实,不得用泥,只能用干砂或纯石灰,按设计的标高抄成略有坡度的平面,通常是里高外低,称为“泛水”。铺设时,必须先铺中间一趟地砖,砖缝与房屋轴线平行,铺砖趟数应成奇数,用砖块数应是偶数。如不得已,出现“破活”即半砖,那么必须将半砖铺设在里端或者两端,门口和正中一律使用整砖。这些铺地规矩,不仅成为审美的要求,更是古人认定的重要的“风水”,久而久之约定俗成,成为一种建筑文化的“禁忌”。

《清工部工程做法》规定,砍磨二尺金砖,每一工砍磨三块,墁地时每一瓦工配壮工二人,每天铺墁五块。金砖铺好之后还有不少工序,比如要用黑矾水涂抹地面。这种黑矾水有固定的配方,用一种叫黑烟子的颜料,以酒或胶水化开,十份黑烟子混合一份黑矾,放入煮沸的红木刨花水中,文火熬煮成黑色胶液,趁热泼洒在墁成的金砖上。等金砖干燥后,再用生桐油涂刷地面。也有采用烫蜡见光法的,即以四川出产的上等好蜡熔化后涂于金砖,以竹片刮平刮匀,再使用软布逐一擦拭,直到地面呈墨玉似的光亮为止。光润如墨玉的金砖,踏上去既不滑也不涩,赏心而又悦目。

39.jpg

金砖砖坯

40.jpg

由大雄宝殿望三世佛殿可见细墁金砖和磨砖对缝的工法(摄影:郑怿)


6.3 石灯

石灯的原型大多来自与那一时期比较接近的寺庙的实物调研,其中一种石灯源于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奈良唐招提寺。以自然原石制作的石灯是在福建惠安选材时偶遇所得,与响堂山自然、雄浑、质朴之气相吻合。

41.jpg

石灯


6.4 莲花

莲花石样尝试了三种不同风格的莲花造型,最终确定的做法来源于北齐响堂山大佛洞坐佛背后的莲花图案,大巧若拙、精美生动。这尊佛像目前在英国伦敦维多利安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是众多流失海外佛像中的一尊。按照这种莲花石样做成了直径18m的莲花广场,从这里可以向南远望佛学研究中心。

42.jpg

北响堂大佛洞坐佛

43.jpg

莲花石样

44.jpg

由莲花广场望佛学研究中心


6.5 铺首和门环

铺首和门环也是源于响堂山石窟的独特设计,根据不同建筑的特点,有多种不同类型,以铜制作。源于响堂,又归于响堂。

45.jpg

铺首和门环


6.6 天窗

三世佛殿和大雄宝殿上的三孔天窗是受北响堂山石窟大佛洞西侧岩壁上的天窗孔洞启发而来,外装为铜板,与深灰色的瓦屋面和谐相接。夕阳西下之时,阳光穿过孔洞,正好照在佛像脸上,佛额头的宝石折射出天光,五彩斑斓,是为“佛光普照”。

大殿两侧山墙上琴键般跃动的窄长高窗有不同的节奏和洞口朝向,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和四季变幻,自然光透过和纸般的玻璃溢进来,营造出大殿内部静寂禅修的空间氛围。

46.jpg

北响堂山石窟大佛洞中佛光普照

47.jpg

大雄宝殿的三孔天窗

48.jpg

三世佛殿屋顶天窗


6.7 佛造像

响堂山石窟佛造像精美、独特的“北齐模式”是值得传承和发展的,由于佛造像大量流失海外,也需要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和3D打印技术来进行综合研究和呈现。目前,有些佛造像是根据响堂山石窟流失海外佛头的详细资料以1:1的比例请著名石匠用石材雕刻仿制的,即便如此,神韵依然难以企及。

49.jpg

50.jpg

佛造像


6.8 标识

标识设计也是总体营造的一部分内容。响堂山的“响(響)”字意味深长,繁体为上下结构,有“乡音(鄉音)”之意。

51.jpg

52.jpg

53.jpg

标识设计


7、结 语

54.jpg

响堂佛学研究中心的营造目标可以用三个词来描述:不俗、讲究、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与响堂山石窟、与磁州窑、与那块土地、与那块土地上的先贤有更多精神上的共通。矿区变景区绝非易事,生态修复是核心课题。现在已引水上山,将废弃的矿坑注水后修建了仙庄水库和集贤水库,响堂佛学研究中心北侧的放生池和荷塘也已成型。有了水,植被的生存就有了保障。我们与业主和政府达成的重要共识是,响堂山建设的首要原则,第一是种树,第二是种树,第三还是种树。这样,我们在原有建设用地上重新营造的新建筑、新景观、停车场就有条件掩映在绿树丛中,因地制宜,依山就势,隐于自然。废物利用也是重要课题,比如当地泥土中大量存在的角砾石非常坚硬,基本废弃无用,但切开之后色彩如玉,成为我们土地硬化的铺装材料。

我们等待大自然的自我修复,静静等待时间的奇迹。我们建了什么不是最重要的,不应建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云就是云,风就是风,响堂就是响堂,期待响堂山早日回归绿水青山、天地人和的美景。


业主:响堂山发展峰峰矿区有限公司

建设地点: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北响堂山

建筑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吴耀东

设计团队:李冰、王皓、高伟、马思思、张雨薇(建筑及景观);孙仁范、赵晓花(结构);王一平(给排水);刘艳(暖通);朱峰(电气)

总建筑面积:4 245㎡(公共开放区:2 275㎡;内部研修区:1 970㎡)

建筑基底面积:3 934㎡

建筑高度:11.08m(单体建筑屋脊最高点)

设计时间:2014~2015

建成时间:2017.12

摄影:吴耀东(特殊注明者除外)

来源:《建筑技艺》杂志。文  吴耀东 李冰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往期精彩内容:

【参建】从高铁站设计说结构单元体与空间塑造

【参建】综合交通一体化枢纽设计初探 ——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 T2 航站楼和 GTC 项目介绍

【参建】破碎历史空间的现代重构——西安南门广场综合提升改造工程回顾

【参建】大与小的故事: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停车楼综合体

全部回复(6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lenovo1990
    lenovo1990 沙发
    现代的佛教建筑在天朝还是少见的,有见地
    2018-06-26 09:35:26

    回复 举报
    赞同0
  • wrn011
    wrn011 板凳
    先破坏后保护,眼前利益的回报
    2018-06-18 22:22:18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

51.16 万条内容 · 42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早安建筑】2018俄罗斯世界杯12座球场一览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将于当年6月14日揭幕,世界杯,设计师看什么?当然是足球场啦~~此次世界杯的12座场馆,大家先来一睹为快。 卢日尼基体育场 (地点:莫斯科) 造价:400(百万)美元 可容纳观众数:81,000人 开放年份:2017年 所属球队:俄罗斯国家队 卢日尼基体育场是本届世界杯的中心场馆,俄罗斯政府于2013年拆除了原体育场,并在尽可能保留其历史面貌和建筑风格的基础上重建了一座可容纳81000名观众的新场馆。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