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修建立交桥本来是为了缓解拥堵,但在河南郑州,刚刚通车两个多月的陇海路——中州大道互通式立交桥却变成了新“堵点”,1公里的路程,常常要花上半个小时才能通过。究竟谁的智商是“硬伤”,谁该为此负责?
据了解,陇海路——中州大道互通式立交桥的建设耗费6.5亿元,立交桥全面通车才两个多月,就演变成了郑州市区的有名“堵点”。从现场看,从陇海路高架桥拐到中州大道北侧有4股车道,从机场高速、航海路方向过来5股车道,共计9股车道。汇聚到中州大道郑汴路向南100米处时,车道猛然变窄,变成了4股车道。
郑州市城乡规划局交通规划处处长坦承,之前没有考虑到这些情况。
“因为中州大道是现状道路,随着陇海路高架以及机场高速改扩建的完成,交通状况确确实实发生了变化。针对陇海路,重新制定了一个规划方案。”
虽然当地规划部门并不认为是规划本身有问题:
“预测分析过车流量,但郑州这几年的机动车保有量在不断上升……”在陇海路高架桥施工前,国内多家设计单位估算了交通流量,给出了“到2030年也达不到饱和状态,仍可保持较高服务水平”
的预期。
无论问题出在哪里,一项投资了6.5亿元的立交桥建成就堵,这件事至少说明这项投资并不成功,并没有达到它当初设计时的预期,属于一项公共事物决策失误和投资失败的典型案例,那么谁该为此负责?
三大因素造成中州大道“肠梗阻”
郑州市相关部门归纳了此处拥堵的三大原因。
其中拥堵的第一条原因是:“井字+环形”快速路系统尚未全部建好。
目前由京广快速路至京港澳高速之间区段约15公里范围内规划的东三环(107辅道)、花园路紫荆山路准快速化工程均未实施完成,仅有中州大道一条南北向快速路,并同时承担东三环的交通功能,功能叠加严重;加上西向北、南向北等快速路转换客流汇聚到一起,让此处成为一个堵点。“井字+环形”快速路骨干系统形成后,互相协同,交通流均衡分布,拥堵状况将会明显改善。
拥堵的第二条原因是:机场高速中州大道沿线分流系统尚未形成。
首先,机场高速双向4车道改扩建为双向8车道后,配套的4座立交系统正在建设尚未完成,相交道路不能有效分解机场高速车流,导致机场高速车流向北过度集中于中州大道。其次,中州大道南段(绕城高速至陇海铁路)相交的南四环立交及快速化工程、宇通路立交及东延鼎瑞街、南三环东延均未系统化的建设完毕,逐级分流系统未能发挥作用。再者,中州大道郑汴路至陇海立交段地面层主辅分隔带没有开口,造成隔离带两侧车流无法沟通,导致郑汴路口交通冲突严重,车流拥堵延伸直至立交区域。
拥堵的第三条原因是:附近地面道路渠化及配套设施还未完善。
由于目前郑州还处于交通拥堵的阵痛期,加之工程较多,为了尽量缓解拥堵,发挥工程效益,陇海快速路中州大道互通立交刚一建成就投入使用。立交北侧的郑汴路,地面层路口渠化已有规划还未实施;立交工程配套的道路标志、标线、监控、诱导等后续管理设施也尚未实施到位;加上陇海路立交北侧下桥口至郑汴路南侧上桥口区域汇集了机场高速、中州大道、陇海高架立交三部分车流,多股车流混行,直行车和转弯车互相交织,总体上影响了主线交通运行效率。
众多评论人士还是纷纷把板子打在了设计规划上,认为这种现象属于致命性的常识性的缺陷,是交通规划部门闭门造车的结果,是外行设计、外行决策的“杰作”。对此您怎么看呢,从设计的角度考虑,桥身本体的设计是不是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欢迎畅所欲言!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道路工程
返回版块15.09 万条内容 · 669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关于水泥路面白改黑项目中防裂贴和玻纤格栅选用的问题最近在做几个市政道路改建的项目,以前设计,在既有水泥路面层都是选择加铺防裂贴来抑制沥青铺层的反射裂缝,但最近有施工跟我单位反馈,防裂贴效果不好,要选用玻纤格栅。 以前也没细研究,觉得玻纤格栅或是防裂贴选一个都可以。 请教有经验的大侠们,两者之间的差距在实际施工中真的很大吗?选用的时候又分别有什么原则吗?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35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领导一句话,顶你设计千万理由。
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