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园林景观 \ 景观规划设计 \ 园林地形中的坡度设计 | 附坡度规范

园林地形中的坡度设计 | 附坡度规范

发布于:2019-04-15 16:11:15 来自:园林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复制转发]

QQ截图20190415155648.png

 地形设计在设计中应用很广,特别是园林设计中,是最常用的设计手法之一。在大型的项目中,挖湖堆山,打造山水地形骨架,创造逶迤起伏的地形效果。小到十几平方米的绿地,也可能通过堆填几十公分高的微地形,营造出丰富的软质视觉层次和创造不同的活动空间。



 我们所说的地形,包括自然地形和人工地形。自然地形是自然中的地貌地形,是亿万年来由地球地壳运动,在内力与外力作用下形成的,这类地形通常为利用为主,改造为辅。人工地形是由于设计中景观效果的需要,由规划设计师设计,通过土方工程手段创造出来的地形。



人工地形在设计中要营造何种地形空间,通过何种地形坡度才能形成所需的地形空间,是设计师需要探讨的课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640.webp.jpg

2.png

影响园林地形设计的因素很多,包括场地的现状,场地的地质状况,设计上整体空间结构等等。在具体的地形设计过程中,要把握地形的整体走势,最高点,次高点,最低点的位置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地形的坡度问题则是经过地形空间的全局性考虑后,需要深化的重点,在这里,我们对不同坡度形成的地形空间进行分类。


1、开敞平缓的地形空间

可供人进入游赏及活动的园林地形空间,如:在缓坡大草坪,此类地形的坡度小,地形变化丰富,场地占地大,形成较大面积的活动“面”,可供人们进入,开展各类活动,如放风筝、踢毽子、球类活动、草地野餐等。如深圳莲花山公园南面的缓坡大草坪,坡度平缓,空间大,给人们提供了开展多种活动公共场所。


2、稍陡郁闭的地形空间

以种植为主地形空间,此类园林地形坡度相对可以较大,以植物造景为主,形成由植物分隔的郁闭空间。由于坡度较大,决定了人的活动不能在坡地上全面展开,人的活动内容主要集中在此类地形中专门设置的活动“点”及游览“线”中,如铺装平台、亭子及台阶游步道中,以步行观赏活动内容为主。


3、陡峭封闭的地形空间

以空间分隔为主要目的的园林地形空间,此类地形较高,形成视线隔断,空间领域感强。由于坡度大,不宜设置活动设施,但可适当设置台阶游步道。

在人工地形中此类地形的坡度常取土壤的自然安息角的坡度。此类地形的功能性突出,兼顾景观观赏性。如深圳园博园北面相接北环大道的边界处,通过堆高北面的山体,形成连绵山脉,视觉上,很好的阻挡了北环大道的不良景观,听觉上,拦隔了大道的轰轰的车流噪音。

QQ截图20190415155803.png

陡地按坡度的大小,常规分类为:

缓坡地为3%—10%(1:33.4——1:10),

中坡地为10%—25%(1:10—1:4),

陡坡为25%—50%(1:4——1:2),

急坡地50%—100%(1:2——1:1),

悬崖坡地为大于100%(1:1)。

园林地形的坡度通常在3%(地面自然排水较顺畅的坡度)以上到50%的坡度。在3%——50%之间的地形坡度中,何种坡度适用于以述的三种空间类型的何种类型?

我们首先从景观与游人活动为切入点,按不同坡度对游人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

坡度为100%(1:1)——50%(1:2.5)时,需要做硬质材料护坡,人难以站立平衡;

坡度在50%(1:2.5)——25%(1:4)时,可用植物材料护坡,人可以站立,但不舒适,感觉吃力,有滚落的危险;

坡度小于20%(1:5)时,人可站立行走,基本无不舒适感;

坡度小于10%(1:10)时,人行走在其上,有如履平地之感。


1、开敞平缓的地形空间的坡度分析

此类地形可供人进入开展各种不同的活动,需要地形平缓,并要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人在其上行走活动,要有如履平地之感,视野开阔,通风效果良好。我们选择的地形坡度主要采用3%(1:33.4)——10%(1:10)之间缓坡地地形,少量采用10%(1:10)——25%(1:4)之时的中坡地地形。

在我院设计的深圳市龙潭公园的改造工程方案中,是以地形土方内部平衡创造更多适合人活动的缓坡地形的一个典型。

龙潭公园占地17.7公顷,公园北部原地形为山谷的局部,山体地形坡度达24°(45%),公园中心为一个大湖,湖四周原设计为硬质护坡,形式多样,坡度介于21°(3 9%)——55°(142%)之间,由于坡度大,这些护坡不能供游人活动。我们通过计算整个公园可供游人活动的平地约占27.1%,可供游人活动的缓坡占10.3%,不方便游人活动的陡坡占22。9%,不可供游人活动的陡坡占16。3%,湖面占23。4%。我们设计的重点是通过对坡度大的陡坡进行内部土方平衡,将南部中间土方分别堆填至两侧湖体陡坡处,并对地形进行塑造,形成可供游人活动的≤1:5缓坡地形。使公园可供游人活动的缓坡、平地增加到占全园面积的56.6%。

640.webp (1).jpg

▲图1,龙潭公园现状地形分析

640.webp (2).jpg

▲图2,龙潭公园地形改造分析


2、稍陡郁闭的地形空间的坡度分析

此类园林地形空间坡度相对大,人站立其上有不舒适感,人的活动控制在地形上修建的台阶游步道、休息平台及亭廊中,是引导式的“线”“点”式活动。地形空间大面积以植物造景为主,以观景为主。这类地形的坡度常选用中坡地40%(1:2.5)——25%(1:4)之间。


这类地形在我院规划设计的云南省海埂会议中心的海埂花园设计中应用最广。海埂花园占地32公顷,用地中部为省级接待高端政府、商务人士的酒店,四周用地均为绿化景观用地。景观设计上通过地形处理,挖湖堆山,将建筑四周地形设计成连绵起伏的“山脉”,形成对建筑体的包围,从用地外部看,人只能看到山体及郁郁郁葱葱的树林,感觉不到建筑的存在。地形的坡度多数控制在20%左右,这个坡度利于各种植物的种植。

640.webp (3).jpg


▲图3,海埂花园地


3、陡峭封闭的地形空间的坡度分析

此类园林地形空间高度较高,形成人的视线隔断,空间被分隔。地形坡度大,不适合人的活动。这类地形能否形成空间分隔关键是地形从平地处抬升的高差能否超过人的视线高度。我们常把此类地形坡度选用在33%(1:3)——50%(1:2)坡度之间。

在上述的海埂花园例子中,地块南侧有一个生活热水站,是原地块存留的,要在本项目中利用。地热站留在一块绿地的边缘地带,很突兀,我们通过地形设计,在其四周堆高地形,地形高处高3米,坡度取40%(1:2.5),将地热站包围,再通过多层次的植物种植,“密封”住地热站。

640.webp (4).jpg

▲图4,云南省海埂花园三站的地形围合处理


QQ截图20190415160126.png

园林地形坡度给人的视觉及活动行为感觉,还受以下的几点的影响,包括起坡线,反抛物线,双曲线等。



1、起坡线

最接近硬质平台、铺装的地形线,当起坡线离硬质铺装越近,坡度起得急,离得远时,坡度起的平缓。

在云南省会议中心前广场的地形设计中,地形东侧的起坡线离人行道近,较快的起伏,山体近在身边;西侧由树阵广场到地形山体间要创造一个平缓的开敞草坪,起坡线与树阵广场之间距离就设计的很大。

640.webp (5).jpg

▲图5,云南省会议中心前广场地形设计



2、反抛物线

在设计自然式的园林地形设计中,如从起坡点到顶点都是一个坡度(即各条地形等高线间距相等),会给人刻板,生硬的感觉。设计中常对坡度进行调整,从而给人丰富的曲面变化,其中,按反抛物线地形会给人丰富优美的视觉感受。人在其上活动行走,也有了“急—缓—急”的行走感受。如要在起伏地形上设置平台,在反抛物线地形的平缓地段设置是较佳处。

640.webp (6).jpg

▲图6,单调平谈的地形        ▲图7,优美的变坡度地形

                                       

3、双曲线

园林地形设计中双曲线指的是立面及平面的曲度都进行变化,在地形立面上有高低起伏,在地形纵深上也有进退变化,达到多维度的地形起伏变化。    

在云南海埂会议中心的警卫楼室外地形的设计中,地形在平面上曲析处理,形成进退有致的纵深变化,在地形的立面设计上也高低有致,形成多维度的变坡度地形效果。

640.webp (7).jpg

▲图8,云南省海埂会议中心警卫房地形设计平面图

640.webp (8).jpg

▲图9,云南省海埂会议中心警卫房地形设计剖面图


结语

园林地形设计的效果没有一个绝对的要求及标准,对园林地形设计效果的好坏要视项目中的具体效果来定。以上地形坡度在实际设计的应用时,可能在一个项目地块中需要用上多种坡度的地形才能达设计的效果。坡度的大小的选定也视场地的特点设定。地形的坡度的选取要因地制宜,要紧扣场地特征,功能、景观效果需要,并要综合考虑与地形建筑物、硬质景观构筑物、植物等元素的关系,才能做到合理到位的设计。

QQ截图20190415160326.png

一、《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

第4.3.2条 硬底人工水体的近岸2.0m范围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7m,达不到此要求的应设护栏。无护栏的园桥、汀步附近2.0m范围以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5m。


第4.3.3条 溢水口的口径应考虑常年降水资料中的一次性最高降水量。


第4.3.4条 护岸顶与常水位的高差,应兼顾景观、安全、游人近水心理和防止岸体冲刷。


第5.1.2条 园路宽度宜符合表5.1.2的规定。

QQ截图20190415160426.png

第5.1.3条 园路线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物、铺装场地及其它设施结合,形成完整的风景构图;

二、创造连续展示园林景观的空间或欣赏前方景物的透视线;

三、路的转折、衔接通顺,符合游人的行为规律。


第5.1.4条 主路纵坡宜小于8%,横坡宜小于3%,粒料路面横坡宜小于4%,纵、横坡不得同时无坡度。山地公园的园路纵坡应小于12%,超过12%应作防滑处理。主园路不宜设梯道,必须设梯道时,纵坡宜小于36%。


第5.1.5条 支路和小路,纵坡宜小于18%。纵坡超过15%路段,路面应作防滑处理;纵坡超过18%,宜按台阶、梯道设计,台阶踏步数不得少于2级,坡度大于58%的梯道应作防滑处理,宜设置护栏设施。


第5.1.6条 经常通行机动车的园路宽度应大于4m,转弯半径不得小于12m。


第5.1.7条 园路在地形险要的地段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第5.1.8条 通往孤岛、山顶等卡口的路段,宜设通行复线;必须沿原路返回的,宜适当放宽路面。应根据路段行程及通行难易程度,适当设置供游人短暂休憩的场所及护栏设施。


第5.3.3条 通行车辆的园桥在正常情况下,汽车荷载等级可按汽车-10级计算。


第5.3.4条 非通行车辆的园桥应有阻止车辆通过的措施,桥面人群荷载按3.5kN/m2计算。


第5.3.5条 作用在园桥栏杆扶手上的竖向力和栏杆顶部水平荷载均按1.0 kN/m计算。


第7.1.2条 游览、休憩、服务性建筑物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与地形、地貌、山石、水体、植物等其它造园要素统一协调;

二、层数以一层为宜,起主题和点景作用的建筑高度和层数服从景观需要;三、游人通行量较多的建筑室外台阶宽度不宜小于1.5m;踏步宽度不宜小于30cm,踏步高度不宜大于16cm;台阶踏步数不少于2级;侧方高差大于1.0 m的台阶,设护栏设施;

四、建筑内部和外缘,凡游人正常活动范围边缘临空高差大于1.0 m处,均设护栏设施,其高度应大于1.05 m;高差较大处可适当提高,但不宜大于1.2 m;护栏设施必须坚固耐久且采用不易攀登的构造,其竖向力和水平荷载应符合本规范第5.3.5条的规定;

五、有吊顶的亭、廊、敞厅,吊顶采用防潮材料;

六、亭、廊、花架、敞厅等供游人坐憩之处,不采用粗糙饰面材料,也不采用易刮伤肌肤和衣服的构造。


第7.1.3条 游览、休憩建筑的室内净高不应小于2.0m;亭、廊、花架、敞厅等的楣子高度应考虑游人通过或赏景的要求。


第7.2.1条 河湖水池必须建造驳岸并根据公园总体设计中规定的平面线形、竖向控制点、水位和流速进行设计。岸边的安全防护应符合本规范第7.1.2条第三款、第四款的规定。


第7.2.2条 素土驳岸

一、岸顶至水底坡度小于100%者应采用植被覆盖,坡度大于100%者应有固土和防冲刷的技术措施;

二、地表径流的排放及驳岸水下部分处理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7.2.3条 人工砌筑或混凝土浇注的驳岸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寒冷地区的驳岸基础应设置在冰冻线以下,并考虑水体及驳岸外侧土体结冻后产生的冻胀对驳岸的影响,需要采取的管理措施在设计文件中注明;

二、驳岸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 7)的规定。


第7.2.6条 叠山、置石和利用山石的各种造景,必须统一考虑安全、护坡、登高、隔离等各种功能要求。


第7.2.7条 叠山、置石以及山石梯道的基础设计应符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 7)的规定。


第7.2.9条 叠石必须保持本身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山石衔接以及悬挑、山洞部分的山石之间、叠石与其它建筑设施相接部分的结构必须牢固,确保安全。山石勾缝做法可在设计文件中注明。


第7.5.1条 公园内的示意性护栏高度不宜超过0.4m。


第7.5.2条 各种游人集中场所容易发生跌落、淹溺等人身事故的地段,应设置安全防护性护栏,设计要求可参照本规范第7.1.2条的规定。


第7.5.3条 各种装饰性、示意性和安全防护性护栏的构造做法,严禁采用锐角、利刺等形式。


第7.5.4条 电力设施、猛兽类动物展区以及其它专用防范性护栏,应根据实际需要另行设计和制作。


第7.6.4条 游戏设施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儿童游戏场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及设施的要求:

1.室内外的各种使用设施、游戏器械和设备应结构坚固、耐用,并避免构造上的硬棱角;

2.尺度应与儿童的人体尺度相适应;

3.造型、色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4.根据条件和需要设置游戏的管理监护设施。



三、戏水池最深处的水深不得超过0.35m,池壁装饰材料应平整、光滑且不易脱落,池底应有防滑措施;



第7.6.5条 游戏场地面

一、场内园路应平整,路缘不得采用锐利的边石;

二、地表高差应采用缓坡过渡,不宜采用山石和挡土墙;

三、游戏器械下的场地地面宜采用耐磨、有柔性、不扬尘的材料铺装



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

8.0.2 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前小路四级。其道路宽度,应符合下例规定:

8.0.2.1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

8.0.2.2 小区路:路面宽6~9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4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

8.0.2.3 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需敷设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10m;无供热管线的不宜小于8m;

8.0.2.4 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m;

8.0.2.5 在多雪地区,应考虑堆积清扫道路积雪的面积,道路宽度可酌情放宽,但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例规定:

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

QQ截图20190415160528.png

8.0.3.2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5 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例规定:

 8.0.5.1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8.0.5.2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

75°;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8.0.5.3 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8.0.5.4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8.0.5.5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8.0.5.6 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地坡道。

 8.0.5.7 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

 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

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最小距离(m)    表8.0.5

QQ截图20190415160553.png

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当小区路设有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便道边线。


三、《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GJJ 75-97

2.0.15 通透式配置 绿地上配植的树木,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度0.9m至 3.0m之间的范围内,其树冠不遮挡驾驶员视线的配置方式。

3.1.1 在规划道路红线宽度时,应同时确定道路绿地率。

3.1.2 道路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3.1.2.1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

3.1.2.2 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

3.1.2.3 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

3.1.2.4 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3.2.1.1 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m;主干路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宜小于2.5m;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5m;

4.1.1 分车绿带的植物配置应形式简洁,树形整齐,排列一致。乔木树干中心至机动车道路缘石外侧距离不宜小于0.75m。

4.1.2 中间分车绿带应阻挡相向行驶车辆的眩光,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度0.6m至1.5m之间的范围内,配置植物的树冠应常年枝叶茂密,其株距不得大于冠幅的5倍。

4.1.3 两侧分车绿带宽度大于或等于1.5m的,应以种植乔木为主,并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其两侧乔木树冠不宜在机动车道上方搭接。分车绿带宽度小于l.5m的,应以种植灌木为主,并应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4.2.2 行道树定植株距,应以其树种壮年期冠幅为准,最小种植株距应为4m。行道树树干中心至路缘石外侧最小距离宜为0.75m。

4.2.3 种植行道树其苗木的胸径:快长树不得小于5cm,慢长树不宜小于8cm。

4.3.2 路侧绿带宽度大于8m时,可设计成开放式绿地。开放式绿地中,绿化用地面积不得小于该段绿带总面积的70%。路侧绿带与毗邻的其他绿地一起辟为街旁游园时,其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的规定。

5.2.2 公共活动广场周边宜种植高大乔木。集中成片绿地不应小于广场总面积的25%,并宜设计成开放式绿地,植物配置宜疏朗通透。

5.2.3 车站、码头、机场的集散广场绿化应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树种。集中成片绿地不应小于广场总面积的10%。

5.3.2停车场种植的庇荫乔木可选择行道树种。其树木枝下高度应符合停车位净高度的规定:小型汽车为2.5m;中型汽车为3.5m;载货汽车为4.5m。

6.1.1 在分车绿带和行道树绿带上方不宜设置架空线。必须设置时,应保证架空线下有不小于9m的树木生长空间。架空线下配置的乔木应选择开放形树冠或耐修剪的树种。


四、《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GJJ 83-99

4.0.2  用地自然坡度水于5%时,宜规划为平坡式;用地自然坡度大于8%时,宜规划为台阶式。

4.0.3.3 台地高度、宽度和长度应结合地形并满足使用要求确定。台地的高度宜为1.5-3.0m。

5.0.1 城市用地选择及用地布局应充分考虑竖向规划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城市中心区用地应选择地质及防洪排涝条件较好且相对平坦和完整的用地,自然坡度应小于15%;

2居住用地应选择向阳、通风条件好的用地,自然坡度应小于30%;

3工业、储用地宜选择便于交通组织和生产工艺流程组织的用地,自然坡度宜小于15%;


5.0.3 挡土墙、护坡与建筑的最小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居住区内的挡土墙与住宅建筑的间距应满足住宅日照和通风的要求;

2 高度大于2m的挡土墙和护坡的上缘与建筑间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m,其下缘与建筑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m。


6.0.2城市用地分台应重视景观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4公共活动区内挡土墙高于1.5m、生活生产区内挡土墙高于2m时,宜作艺术处理或以绿化遮蔽。

7.0.4 广场竖向规划除满足自身功能要求外,尚应与相邻道路和建筑物相衔接。广场的最小坡度为0.3%;最大坡度平原地区应为1%,丘陵和山区应为3%。


8.0.2   城市用地地面排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地面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坡度小于0.2%时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施排水;

2地城的规划高程应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高程高出0.2m以上;


9.0.3 用地防护工程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2.台阶式用地的台阶之间应用护坡或挡土墙连接,相邻台地间高差大于1.5m时,应在挡土墙或坡比值大于0.5的护坡顶加设安全防护设置;


五、《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2001(文中黑体字为强制性条文)

6.1.1 居住区道路进行无障碍设计应包括以下范围:

1 居住区路的人行道(居住区级);

2 小区路的人行道(小区级);

3 组团路的人行道(组团级);

4 宅间小路的人行道。


6.1.2 居住区各级道路的人行道纵坡不宜大于2.5%。在人行步道中设台阶,应同时设轮椅坡道和扶手。


6.1.3 居住区道路无障碍实施范围,应符合本规范第3章的有关规定。


6.1.4 居住区道路无障碍设计内容,应符合本规范第4章的有关规定。


6.2.1 居住区公共绿地进行无障碍设计应包括以下范围:

1 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

2 小游园(小区级);

3 组团绿地(组团级);

4 儿童活动场。


6.2.2 各级公共绿地的入口与通路及休息凉亭等设施的地面应平缓防滑;地面有高差时,应设轮椅坡道和扶手。


6.2.3 在休息座椅旁应设轮椅停留位置。


6.2.4 公共厕所的入口、通道及厕位、洗手盆等的无障碍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7章第8节的有关规定。


6.2.5 居住区级和小区级公共绿地入口地段应设盲道,绿地内的台阶、坡道和其它无障碍设施的位置应设提示盲道。


6.2.6 组团级绿地和儿童活动场的入口应设提示盲道。


7.1.1 建筑入口为无障碍入口时,入口室外的地面坡度不应大于1:50。


7.1.2 公共建筑与高层、中高层居住建筑入口设台阶时,必须设轮椅坡道和扶手。


7.1.3 建筑入口轮椅通行平台最小宽度应符合表7.1.3的规定。


7.1.4 无障碍入口和轮椅通行平台应设雨棚。

QQ截图20190415160645.png

QQ截图20190415160705.png

六、《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16-87(2001年版)(文中黑体字为强制性条文)

第6.0.1条 街区内的道路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其道路中心线间距不宜超过160m。当建筑物的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 m或总长度超过220 m时,均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


第6.0.2条 消防车道穿过建筑物的门洞时,其净高和净宽不应小于4 m;门跺之间的净宽不应小于3.5 m。


第6.0.7条 建筑物的封闭内院,如其短边长度超过24 m时,宜设有进入内院的消防车道。


第6.0.8条 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应设置消防车道。


第6.0.9条 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3.5 m,道路上空遇有管架、栈桥等障碍物时,其净高不应小于4 m。


第6.0.10条 环形消防车道至少应有两处与其它车道连通。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回车道和面积不小于12 m ×12 m的回车场。供大型消防车是用的回车场面积不应小于15 m ×15 m。


消防车道下的管道和暗沟应能承受大型消防车的压力。


消防车道可利用交通道路。


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1年版)(文中黑体字为强制性条文)


4.3.1 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环形消防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当高层建筑的沿街长度超过150 m或总长度超过220 m时,应在适中位置设置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

高层建筑应设有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通道之间的距离不宜超过80 m。

4.3.2 高层建筑的内院或天井,当其短边长度超过24 m时,宜设进入内院或天井的消防车道。

4.3.3 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应设消防车道。

4.3.4 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4.00 m。消防车道距高层建筑外墙宜大于5.00 m,消防车道上空4.00 m以下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

4.3.5 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有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不宜小于15 m ×15 m。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宜小于18 m ×18 m。

消防车道下的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消防车辆的压力。

4.3.6 穿过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其净宽和净空高度均不应小于4.00 m。

4.3.7 消防车道与高层建筑之间,不应设置妨碍登高消防车操作的树木、架空管线等。


八、《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文中黑体字为强制性条文)

3.5.1 居住区道路、公共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应设置无障碍设施,并与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相连接。


5.3.1建筑基地地面和道路坡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2%,地面坡度大于8%时宜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

2 基地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其坡长不应大于200m,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其坡长不应大于8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5%,其坡长不应大于600 m;横坡应为1%~2%;

3基地非机动车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3%,其坡长不应大于50m;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2%,其坡长不应大于100 m;横坡应为1%~2%;

4基地人行道的纵坡不应小于0.2%,亦不应大于8%,在多雪严寒地区不应大于4%,横坡应为1%~2%;

5 基地内人流活动的主要地段,应设置无障碍人行道。


6.4.3 有人员正常活动的架空层及避难层的净高不应低于2m。


6.6.1台阶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公共建筑室内外台阶踏步宽度不宜小于0.3m,踏步高度不宜大于0.15 m,并不宜小于0.10 m,踏步应防滑。室内台阶踏步数不应少于2级,当高差不足2级时,应按坡道设置。

2 人流密集的场所台阶高度超过0.7 m并侧面凌空时,应有防护设施。


6.6.2 坡道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室内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8,室外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10;

2 室内坡道水平投影长度超过15 m时,宜设休息平台,平台宽度应根据使用功能或设备尺寸所需缓冲空间而定;

3 供轮椅使用的坡道不应大于1:12,困难地段不应大于1:8;

4 自行车推行坡道每段坡长不宜超过6 m,坡度不宜大于1:5;

5 机动车行坡道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的规定;

6 坡道应采取防滑措施。


6.6.3阳台、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上人屋面及室外楼梯等凌空处应设置防护栏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栏杆应以坚固、耐久的材料制作,并能承受荷载规范规定的水平荷载;

2 临空高度在24 m以下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05 m,临空高度在24 m及24 m以上(包括中高层住宅)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10 m;

注:栏杆高度应从楼地面或屋面至栏杆扶手顶面垂直高度计算,如底部有宽度大于或等于0.22 m,且高度低于或等于0.45 m的可踏部位,应从可踏部位顶面算起。

3 栏杆离楼面或屋面0.10 m高度内不宜留空。

4 住宅、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及少年儿童活动场所的栏杆必须采用防止少年儿童攀登的构造,当采用垂直杆件做栏杆时,其杆件净距不应大于0.11 m;

5 文化娱乐建筑、商业服务建筑、体育建筑、园林景观建筑等允许少年儿童进入活动的场所,当采用垂直杆件做栏杆时,其杆件净距也不应大于0.11 m。

 

九、《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本规范全部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QQ截图20190415160741.png

4.3.3 无障碍通路应贯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坡道的坡度应符合表4.3.3的规定。

2 人行道在交叉路口、街坊路口、广场路口应设缘石坡道,其坡面应平整,且不应光滑。坡度应小于1:20,坡宽应大于1.2 m。

3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5 m。


4.3.4 居住用地内应配套设置居民自行车、汽车的停车场地或停车库。

4.4.1 新区的绿地率不应低于30%。

4.4.2 公共绿地总指标不应少于1m2/人。

4.4.3 人工景观水体的补充水严禁使用自来水。无护栏水体的近岸2 m范围内及园桥、汀步附近2 m范围内,水深不应大于0.5 m。

4.5.1 地面水的排水系统,应根据地形特点设计,地面排水坡度不应小于0.2%。

QQ截图20190415160950.png


4.5.2 住宅用地的防护工程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台阶式用地的台阶之间应用护坡或挡土墙连接,相邻台地间高差大于1.5 m时,应在挡土墙或坡比值大于0.5的护坡顶面加设安全防护设施;

2 土质护坡的坡比值不应大于0.5;

3 高度大于2 m的挡土墙和护坡的上缘与住宅间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 m,其下缘与住宅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 m。


5.2.2 外廊、内天井及上人屋面等临空处栏杆净高,六层及六层以下不应低于1.05 m;七层及七层以上不应低于1.10 m。栏杆应防止攀登,垂直杆件间净距不应大于0.11 m。


5.3.1 七层及七层以上的住宅,应对下列部位进行无障碍设计:

1 建筑入口;

2 入口平台;

3 候梯厅;

4 公共走道;

5 无障碍住房。



5.3.2 建筑入口及入口平台的无障碍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建筑入口设台阶时,应设轮椅坡道和扶手;

2 坡道的坡度应符合表5.3.2的规定;

二、建筑类: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

《住宅建筑规范》GB 50368-2005

《园林园建工程规范》

《园林古建工程技术操作规程》


三、消防类:

《小区消防车道设计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2005年版)


三、绿化类: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A3 82-2012

《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08.01实施)

《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标准》(建城[1995]383号)

《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2000]192号)

《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CJ/T 24—1999


四、其他类:

《景观施工图绘图规范》(施工图分册)

《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CJJ-67-95

《园林绿化工程竣工图编制规范》DB11/T 989-2013

《园林绿化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 GB 50858-2013

《建筑场地园林景观设计深度及图样》 06SJ805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 J217-2002)

《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国家建设部2005.3)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国家建设部2004.6)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园林景观工程设计(行业)取费标准》2013


注:本文图文均转自“景观微评”,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全部回复(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xitaihou
    xitaihou 沙发
    谢谢楼主分享,非常好
    2019-05-12 06:19:12

    回复 举报
    赞同0
  • liupoquan
    liupoquan 板凳
    楼主辛苦。谢谢分享!
    2019-04-17 08:51:17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

25.01 万条内容 · 26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夫妻把20年前的老房子,改成富春江畔一道风景线,美了整个小镇~

几年前,老胡和妻子王丽丽,走遍了大半个世界,住遍了各式各样的宾馆后,突发奇想咱们为什么不自个弄个民宿。 正好老家也有一个老宅,风景优秀,地段也优越,两人这么一合计说干就干,接着就回老家开始了老宅改造。 老宅是王丽丽婆婆年轻时候建造的,房龄也有近20年了,已经是一座栋破旧不堪的老房。 起初夫妻俩没有想这么多,就是单纯的想做一间小小的民宿型酒店,改造也是用原来房子的材料上动工,后来一考究周边的环境,王丽丽没有采用最初设计的窗户形式,而是舍弃所有的砖,直接做成了大面积的落地玻璃。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