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BIM技术致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一封信
尊敬的中国工程院XX院士:
您好!最近通过有关媒体上,我们认真研读了您关于《中国交通基础设施面对的挑战及应对办法》一文。我们非常赞同您对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技术发展现状、面临问题与应对办法等的总结,但对文中关于国际、国内BIM技术发展等的综述结论,我们有不同的认识,希望就此与您做进一步讨论,并向您反馈我们的部分观点、认识:
(以下是您的文章中的综述节选:“......比如,国外先进国家BIM应用相对较为成熟,而我国起步较晚,BIM标准体系尚不完整,对建设各施工环节的自动化监测与信息采集上未普及,数据与BIM模型的结合与应用也还处于摸索阶段......”)。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土木工程行业刮起了一股BIM风潮。在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BIM研讨、技术交流中,不同人对BIM作出了不完全相同的定义和解读。无论国际、国内行业内、外,大家对BIM做什么样的解读和定义,但所有人都认同——BIM技术的核心(或支撑条件)是与工程相关的软件技术。具体细分,BIM技术一般包括工程勘察设计、建设管理、维护管理等阶段需要的三维CAD技术、仿真分析技术、基于GIS环境的建设管理和资产管理系统等。对于工程勘察设计阶段而言,主要包括用来选线、创建工程方案、优化调整方案、完成各专业设计,输出各类设计成果的三维CAD技术;用来进行工程方案可视化分析、检查的虚拟仿真技术。所谓工程BIM的4D、5D技术,就是在考虑时间和费用因素基础上,对工程仿真分析的另一种叫法吧。
在过去30余年期间,中国是世界上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最快、建设体量最大、最集中的地区,是全球工程建设最大的需求市场。在现代网络信息和我国对外开发政策等前提下,全世界规模最大、大众心目中最新、最先进的工程软件技术早就在这里集结了。例如,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工程软件开发商美国欧特克公司、美国奔特力软件公司,还有法国的Dassault、韩国的MIDAS、德国的Card/1等均早已进入中国市场,有的甚至在20余年前就已经在把握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的脉搏,长期在中国运营、推广了。据了解,除CAD平台之外,国内铁路、公路、市政等大型勘察设计企业,也曾在不同程度上引进过国外一些工程专业软件,例如:美国欧特克公司的Civil 3D、奔特力的Powercivil等。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工程建设市场,中国必然是全球顶尖工程软件技术集中的地方。我们一直从事工程软件研发、技术推广等工作,更是深刻了解——过去20年间,中国是世界工程软件残酷PK的角力场。因此,我们可以说,今天中国工程建设领域的软件技术现状,正是全世界工程软件技术发展的缩影和代表;而今天能在中国市场获得普遍应用或处于市场主导地位的专业软件,也必然代表着世界水平。
事实上,在过去20年间,无论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还是高速铁路,国内各地、各级勘察设计企业,均主体上是采用国产工程软件来完成勘察设计任务的。尽管在基础的CAD平台上,国内主要采用美国欧特克公司的AutoCAD平台,且在桥隧结构分析上有部分采用韩国MIDAS、ANSYS、SUPER等软件,但公(铁)线路(几何设计)、路基、桥涵、隧道、支挡防护工程、交通工程与安全设施、土石方、交通安全分析、计量支付等各专业设计任务,均主要采用的是国产软件。例如,纬地软件、鸿业软件、同豪软件,同望软件,以及各型企业自主研发的专业软件等。另外,随着GPS、激光扫描、DTM、倾斜摄影测量等勘测技术的发展,国产软件均已经具备(或者部分具备)了BIM三维正向设计、虚拟仿真分析的技术和功能,而且这些技术功能更紧密结合了国内工程设计建设的习惯,更加适用于交通基础设施的专业需求。
“外来和尚会念经”,在国人普遍更相信国外软件发展快、更先进的惯性思维下,在世界各类工程软件激烈PK于中国市场20年的背景下,中国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却总体采用国产软件为主——这只能说明一点:在重大需求引领下,交通行业的国产CAD等软件总体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了(起码也是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的)。这里仅从市场表现、实际工程应用的角度进行阐述,如果有机会希望可以给您从具体软件技术和功能等层面进行演示、对比、分析。
这一结论,来源于我们对全国各类公路、市政、铁路等勘察设计企业用户群体、对全国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际应用情况地调查。另外,还可以补充说明,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承担的各类大型公路、铁路等设计、建设项目,也主体是采用国产软件设计完成的。
在您的报告中提到关于BIM标准体系的发展情况。首先,BIM概念源于建筑工程领域,以IFC为代表的BIM标准起草、发展确实早于国内。但我们调研发现,由于道路交通工程等专业特点(与建筑工程的差异),国际范围内适用于交通工程领域的BIM标准目前均处于缺项、空白阶段(最快也只是处于研究、起草阶段),这与国内的发展进程总体上是同步的。据了解,中国、韩国的相关机构正在在参与该部分的国际性标准的研究、编制工作之中,国内公路工程等BIM标准也在研究编制之中。
根据我们对国际上IFC标准体系的调研,有两点情况值得我们关注:第一,该标准尽管已经发布好几个版本,总量已经扩增到数千页,但对于公路、铁路等线性土木工程的不规则海量模型而言,尚处于几乎空白的状态;第二,迄今为止,该标准仍然主要停留在理论和纸面之上,包括建筑等行业在内,均极少有实际工程应用。
在2016年12月,交通运输部为出台BIM相关的行业性指导技术政策,专门组织数十人的专业队伍,到美国众多工程企业、政府机构、软件企业等进行了专题考察调研,并编制了较为详细的专题调研报告(该报告请参见本人随信附上的《BIM在路上》小册子的内容)。
这份专题调研报告比较详细地记录了团队在不同调研对象交流中取得的心得和体会,阐述了美国不同人群、机构对BIM技术发展的认识,客观总结、对比了美国与国内在交通工程BIM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现状情况。该报告结论足以真切地说明,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中BIM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并不比国内更多、更快、更先进,甚至在一些政府和工程企业中并不受关注。
如果追溯,国内工程届对BIM技术的关注,源于国外软件厂商,如欧特克公司等。他们通过与国内协会、学会等组织合作,以商业化赞助方式举办各类BIM大赛评奖活动,才掀起了所谓“BIM是继甩掉图板后的第二次工程革命”的热潮。但长期从事工程软件研发与应用的人士,都非常清楚——这是典型的“新瓶装旧酒”,即在新BIM理念包装之下,国外软件厂商实际推广的、仍然是很早就已经进入市场的三维CAD软件产品而已。无论是适用于建筑工程行业的Revit,还是适用于线性土木工程的Civil 3D或者Powercivil(或Openroads)等,均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十年、二十年以上了!并非国人从未见识过的“新技术、新产品”!对于国内铁路、公路交通等勘察设计企业,显然更不会有意识地只用国产软件,而回避国外软件的!
因此,对BIM技术的炒作,只是国外软件企业在市场占用率低、几乎无实际工程应用的背景下,换个套路,以“理念营销”方式推广产品的市场行为罢了。今天,我们能够在网络、会议交流上看到的关于国外软件的成功案例,究其应用层次和时间,无非是近几年出现的少数侧重三维可视化展示的工程“翻模”罢了。从两个角度可以直揭其炫丽的面纱——第一,这些BIM典型案例均存在“两张皮”情况,即实际工程设计仍然是原工程专业设计人员,采用国产软件完成的。第二,一些所谓应用BIM技术优化设计与施工方案(4D和5D应用)的提法,往往多是滞后于实际工程设计、施工环节的“倒装”。毕竟,交通基础设施多采用的是常规结构,开展4D、5D模拟对早就成熟的工艺、工法没有实际意义;毕竟,一些国外BIM软件解决方案,连输出中国设计习惯的图纸都还是问题,都还需要用户层面做“最后一公里”定制性开发才能解决......
综上所述几个方面,我们认为您在报告中对国际、国内关于BIM技术发展现状的综述结论是不准确、不全面地。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国内BIM技术发展总体上与世界是同步的,并不落后于发达国家,也包括在BIM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我们认为,国内交通领域的三维CAD、BIM设计、仿真分析等软件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是处于领先水平的。在今天信息化的时代,任何工程专业设计都离不开专业软件工具。而作为真正支撑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跨越发展的国产工程专业软件,却一直未受到行业和各级技术管理部门的关注。
我们知道,作为业界公认的专业技术权威,您的报告内容将会对整个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例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个行业、各层面决策者对国际、国内BIM技术发展的研判,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国内企业在工程软件技术采购、研发、投入等方面的行为和决策。作为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我们觉得有必要把我们认识、掌握的情况,更准确地反馈给您。若有机会,希望能与您就工程CAD、BIM等技术问题进行更多讨论。
以上内容,如有不妥之处,请您老原谅!
Mountain
2018.10.28
本文在原文基础上有少量修改。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道桥BIM应用
返回版块1564 条内容 · 151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关于BIM技术致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一封信(补充)关于BIM技术致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一封信 本文内容在前面一个帖子中了,这里仅仅补充2个小点: 1、本文结论、观点等仅限于公路、铁路、市政等交通基础设施领域,不涉及其他工程领域方向。 2、文提到“主体采用国产软件技术”,并不是说所有单位、每个项目、每个专业方向。 Mountain 2018.10.30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8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