泇运河
泇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页,它的起始河段名叫直河口,位于宿迁市湖滨新区皂河古镇王营村,作为明代最重要的运河航线,直河口连接邳州以北泇口镇的西泇河,形成了完整的泇运河,流程300里,直达山东济宁。对于这样一条和宿迁有着紧密联系的河道,不仅仅泇运河的起始河段直河口在宿迁市境内,而且,在皂河至黄墩的田野里,还保留了一条相对完整的古代河流,这便是京杭运河史上鼎鼎有名的泇运河古河道———阎河,它是泇运河在宿迁市境内最后的遗存。
泇运河的重要地位
自宋代黄河夺淮入泗后,从淮阴到宿迁、济宁之间的漕运航道,基本上都是以黄河作为运河,北上的船只由淮阴的大清口进入黄河,溯流而上到宿迁、徐州至济宁,官方漕运和民间水运都完全依赖黄河。但黄河自古灾害频繁,常常决口泛滥,有时一年决口两次,每次决口都淹没船只,淤塞河道。隆庆四年(1570年)9月,黄河在邳州决口,自睢宁白浪浅至宿迁小河口,一次淤塞运道90公里,阻运船只千余艘。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黄河在汶上决堤,使得徐州到宿迁的100多公里的漕堤溃决,大水淹没,漕运完全陷入停顿。
李化龙
明初的运河为南北走向,自北而来,从济宁向南沿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湖之西岸经徐州与黄河交汇后奔邳县(城)而南去,然后借道三百三十里的黄河水道到达淮安。然受黄河顶托,运、黄交汇一带易阻,另须经徐州、吕粱两处险滩。明朝后叶,因为黄泛阻运,多位漕河大臣一次次上书朝廷,建议开挖从韩庄经台儿庄到淮安的泇运河(即韩庄运河),以避黄河徐、吕和黄泛之险,保证漕船顺利通行。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黄河在沛县等地决口泛滥,“灌昭阳湖,入夏镇,横冲运道”。“开泇之议”,就是重新开通宿迁和邳州之间原有的直河口,向西北方向疏浚出一条河道,连接邳州以北的西泇河,经300里水路到达济宁,从而避开黄河航道中那些风险。几兴几废,直到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河道总督李化龙力排众议,才真正地将“开泇之议”完全落实。同年,李化龙,开通了由夏镇经台儿庄到邳州的这段运河,使经常因黄泛而断航的京杭大运河实现了畅通,“尽避黄河之险”。并自东向西依次建起了台儿庄、侯迁、顿庄、丁庙、万年、张庄、德胜、韩庄八座陡门式船闸,以解决从微山湖到台儿庄,因地势西高东低而产生的20多米水位高差。这段航道,全长260里,因为在峄县境内有东、西两条泇河补给水源,史称泇运河。
泇运河的开通,在整个京杭大运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明万历34年,朝廷制定了《泇河运道的漕河禁例》,同时,在直河口设置了直河口巡检司和直河口驿站,并由官方设置了直河渡口,使这里逐渐形成一个热闹繁华的直河口镇。
历尽沧桑的阎家河
清代咸丰年间《邳州志·山川志》记载:“有直河在州(邳州的邳城镇)东南百十里,在旧城(睢宁古邳镇)东少南五十里,即今阎家河,微具河形。”从这个记录来看,最迟在清中期,直河就已经改称阎家河、阎河了,可以看出,皂河镇阎集村在某个历史时期,曾经有过很强的影响力。根据文献中记载的阎家河的方位,实地明确了现在的中阎河就是《邳州志》和其他历史地理资料中记载的阎家河,也就是作为泇运河南段直河的遗存。
如今的阎家河
虽然历尽历史沧桑,但可喜的是,阎家河的河流主体现在尚依稀可辨。这条在我国古代大运河发展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关津要隘,已演变成一条灌溉水渠。从河流在邳州进入宿迁市境内之处,沿着河道流向追踪调查,经过黄墩镇的马桥村、刘口村以及郝庄、阎庄、曹瓦房、江庄,发现这条中阎河最南端留滞于皂河镇的阎集村、阎南村,湮灭在一片农田之间。根据资料上关于直河走向直顺的记载,判断这条河原有的地面流向应该继续向南,经皂河镇的孙柳、赵埝、宋埝、高埝,在皂河镇八井村和王营村之间,进入黄河。
漕运枢纽直河口
《读史方舆纪要》
据介绍,除去现代《辞海》中明确记载直河口位于皂河集西以外,清代著名地理学专著《读史方舆纪要》对此也有更为直接的方位记载:直河,州东五里。《志》云:蒙、沂诸山之水,汇为沭缨湖,又分派而南,至州东南六十里,为直河口,入于泗河。万历十五年,浊流倒灌,河口遂塞,诸山水俱繇落马湖经董家、陈家二沟出大河,议者谓筑直堤于直河东岸,近北阎家集口,遏诸山水,不使东入骆马湖,直河口可不淤也。二十九年,分黄开泇之议定,运艘皆繇直河而达于泇河矣。
直河口作为我国运河发展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或许在今天已经很少有人能够记得起,但在明代开泇以后的岁月里,无疑是大运河沿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皂河古镇
皂河镇王营村起源于明初的营卫制度,当时的邳州和淮安、扬州一样,都设卫,卫以下设有千户、把总、千总等营官,分别在境内重要的关津要道之处驻防。而直河口由于在漕运、水利、军事、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无疑就是这样一个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冲要之处。所以在此处驻有兵营守卫,行使提督盘诘的职责,使得这个古黄河漕运时代的水运交通重镇地位显得特别突出。
皂河镇王营村自古分为前营和后营,据说前营是驻军,后营都是驻军的家属和驻军人员历代蕃息的后代。由于驻军有严格的人员限制,因此每个驻军家庭只能有一人顶替原来的名额,其他人只能是农民的身份。数百年以来,形成了这个村各种习俗都与皂河当地有所不同。比如说,中国人过祭灶,有“军三民四”的规定,据说是明太祖时期留下来的。而王营村至今都严格遵守这一规定,数百年来没改变过。
直河镇为古代边陲重镇
在明清之际,宿迁和邳州的边界有一些模糊不清之处,泇运河进入黄河的入口处直河口,在泇运河开通以后大多属于邳州管辖,但似乎也不尽然。在《宿迁县志》和《淮安府志》等地方资料上,大都记载直河口和直河镇属于宿迁的管辖范围,如明代天启年间《淮安府志》中的《宿迁舆地图》明确把直河镇列入宿迁地域内,万历年间的官方绘制的《淮安府图说》中也是将直河镇划归宿迁。至于历代《宿迁县志》更是一以贯之地记载着对于直河口的管辖权,明代宿迁境内官方设立的全县十八社,其中之一就是直河社。
宿迁的直河社就是指沿直河两岸居民聚居的地方,资料中对于直河的发源地和用作运河的功用都做了明确的描述:直河社和山东郯城相邻,其范围应该包括现在新沂市西面的大部分乡镇,大约包括窑湾镇在内,以及部分现属邳州的乡镇亦应涵括。
康熙二十年以后,靳辅继续延续前人避黄济运的方针,开凿了中运河,使运河完全避开了黄河,直河被中运河取代,从此便重新归于一条自然河流。随之,直河口巡检司和直河口驿站各自迁址到今天邳州新河镇。
清乾隆、嘉庆年间曾对泇运河进行过多次浚治。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7年)浚治台儿庄以上运河,“以水深八尺为度,并修纤道”。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冬,大修晋宁至台儿庄运河被水土石堤岸工程。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春,大挑韩庄以下八闸运河,以维持漕运。
但自清光绪末年,漕运停止,鲁境运河无人过问,任其淤塞,日益败坏。到清朝末年,除汛期涨水外,均不能通航。
中运河
为了根治泇运河,1958年冬至1959年春,山东省对此段运河干流进行了大规模治理,包括拓宽从韩庄微山湖口至陶沟河口之间河道,共十万零五千人参加施工。当时官方文件中开始使用“韩庄运河”的名称,“泇运河”的名字渐渐被遗忘。也是在这次治理中,台儿庄镇南段裁弯取直另开新河,被保留在城区内部分呈月牙状,故称月河。月河长3300米,宽50至90米,南岸为土驳岸,有纤道遗址,北岸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秋改为被水石驳岸,古码头11座,2006年5月京杭大运河台儿庄段水工设施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及第46项世界遗产。作为大运河申遗城市之一的台儿庄,凭借3千米古运河河道(月河)、十几座明清时期的古码头、960米的古驳岸、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点入选其中,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古运河”。
应该说,泇运河南段和直河口在我国运河发展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目前,国内文史界研究泇运河大有人在,但对于泇运河至关重要的进入黄河的河口———直河口却无人问津。可以说,无论作为历史的见证或水文地理资料,还是地方旅游资源的开发,直河口和阎河的自然、文化价值都不容小觑。学者认为,直河口遗址和阎河河道有资格申遗,他们提出的有关直河口初步的文化地理研究,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使之有更多的专家学者进一步研究和挖掘,充分彰显宿迁市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水利工程资料库
返回版块1.35 万条内容 · 209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关于内陆山区河流生态修复的一点疑问?我国西南山区河流径流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尤其是局部脱水河段,枯期雨水少,河道基本无水,汛期河水暴涨,流量大,流速快。 我的疑问是“采用水生植物修复这样的河道,如何保证枯期植物不会干死,而汛期植物不会被洪水冲毁”? 欢迎各位同仁指点一下小弟!谢谢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7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感謝樓主分亯好資料!
回复 举报
单价比普通混凝土单方贵100左右吧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