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至上——旅客体验主导下的南京禄口机场二期工程设计
撰文 郭建祥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机场,是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地点,它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冷冰冰的交通建筑,而是一个城市的简易微缩模型。对于旅客而言,它是每分钟都在上演悲欢离合的迷你剧场,是旅途中的第一站和最后一站,也可能是重逢的第一个瞬间。因此,机场既是功能复杂的理性产物,也是旅客内心体验的外在物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动车、高铁的出现以及飞机、高速公路等的日益普及,旅客体验受到了社会大众越来越多的重视,当代交通建筑已逐渐演变为“交通为前提,换乘为基础,体验为核心”。自旅客抵达车道边到旅客到达登机口的这一过程,便是旅客不断地去体验交通设计的过程。在南京禄口机场二期工程的设计中,我们将旅客体验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将其作为组织功能布局的主要逻辑之一展开。
作为服务南京青奥会的江苏省一号工程,禄口机场二期扩建工程于2009年正式拉开序幕,设计年旅客量1 800万人次,航站楼面积约26万m2。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机场及综合交通枢纽专项化团队承接了这一设计任务,航站楼于2014年青奥会前正式投入运营。
在南京这样一座六朝古都,我们希望航站楼不仅仅是一座功能复杂的理性产物,功能的需求还应当被恰如其分地表达为合理的空间和适当的造型,复杂的建筑功能也可以体现为纯粹的形式美。
南京禄口机场二期工程鸟瞰图
1 以空间表达体验
1.1 一览无余的流动空间
受规划进深限制,出发大厅进深50m,传统的岛式柜台布局会显得空间更加局促。于是我们采取了前列式柜台布局,在办票岛中采取前列式无背景板的通透设计,巧妙利用视觉将岛前的值机办票空间和岛后的商业空间整合为一体,实现了视觉体验上的最大化。办票岛在前、商业区在后的功能布置符合旅客的心理流程。作为办票岛背后的背景空间,商业区采用两层式设计,适度表达了功能,又不喧宾夺主干扰其主要功能。整个出发大厅更加一览无余,空间更具流动性,更加契合交通建筑的气质。
办票柜台分析图
出发大厅实景
1.2 动静结合的空间序列
根据旅客流程和功能安排,按照不同空间的性格特征,依次展开一系列动静结合、性格不一的空间序列:安检区(集中)——商业区(通过)——候机区(舒展)——端部空间(放大)。
安检区于9.0m出发层的条形天窗下部集中设置。国内商业区充分利用安检后的宽阔空间形成大弧形的商业广场,国际商业区的弧线则更加活泼和流畅,有江南雨巷般的空间感,吸引旅客一探究竟。
商业区平面图
航站区平面图
当旅客通过商业区后,舒展的候机区空间和通透的玻璃幕墙则给人一种安定感,使旅客能够平复安检区中较为紧张的心情。航站楼长廊主要由通道、候机区和商业设施组成,是供旅客登机前快速通过、等候、休息的区域。为满足航站楼功能及旅客的心理需求,我们创造了一个舒适畅通、设计简洁、材质耐用、色调淡雅的和谐空间。
候机区实景
我们将指廊端部设置降至4.25m层,每个端部候机厅可供3个机位使用,利用其登机口不多的特点,将出发、到达布置在同一层,从而获得一个两层通高的空间。端部候机厅面对空侧三面开放,旅客可在此驻足停留,同时结合商业和休闲设施,使得旅客在通过较长候机长廊过程中逐渐平静的心理再次达到一个高潮,并通过空间的变化提示功能区的结束,与室内空间相呼应。此时,指廊端部也微微抬起,作为其建筑形态的收尾。
整个候机厅拥有两层的高度,分别与9.0m层和4.25m层相连接,出发的旅客可以通过自动扶梯和电梯步入该空间。在9.0m平台下方高为3.0m的空间内设有商店和饮料区,服务候机旅客。候机厅的四周采用2.4m高的玻璃隔断进行围合,尽量减少对此大空间的干扰。
端部候机区平面图
端部候机区剖面图
端部候机厅实景
2 以光线塑造体验
2.1 自然光的引入与导向性设计
如果将整个航站楼的空间序列看作是一首协奏曲的话,光线则是串联起这首激扬乐章最重要的音符。我们通过室内外空间的一体化表达,将光线引入了航站楼设计中。
航站楼形态的高潮主要集中在主楼区域,主楼屋面被细分为9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在平缓的屋顶曲面上形成高度逐渐变化的波峰。9个凸出的波峰都统一在整体形式逻辑下,形成有韵律的起伏节奏。
渐变的波峰之间设置了8个修长的水滴形天窗,天窗隐蔽在波峰之间,避免了对屋顶整体形态的割裂。新航站楼出发层的室内大空间延续了大屋盖的起伏态势,并尽量减少结构柱,使穹窿顶盖下的室内空间完整、大气。同时在波谷处设置天窗,将自然光引入室内,成为屋顶的装饰亮点。天窗将阳光自然地引入出发层,在自然光的照射下,旅客会感到更加放松。在光线和灯带的引导下,旅客顺着天窗前行,自然而然地通过国内安检区和国际联检区,完成了由空侧到陆侧的过渡。
安检区实景
当旅客进入候机区后,线性天窗对旅客的导向性进行了强化,两侧通透的玻璃幕墙在引入自然光的同时,能够使机场繁忙运作的场景呈现在旅客面前,旅客前往登机口的路程会变得更加直观有趣。
候机厅实景
值得一提的是,空间的塑造和光线的引入都增加了航站楼空间的可读性,使旅客能够更加清楚地前往自己的目的地,舒缓心理感受,提升体验。
2.2 契合空间性质的光环境设计
当旅客置身于航站楼中时,室内环境中所涉及的光线会直接影响到旅客的直观感受,与人体舒适度息息相关。这三方面的设计并非一成不变,需契合其所在空间的性格与特质,考虑旅客的心理感受,形成起伏的设计序列。
出发大厅:明快自然。大空间照明为旅客营造了一个温暖、柔和的大空间视觉感受,使其对机场的建筑环境留下深刻的印象。均匀、轻快、明亮、连续的空间及地面亮度,满足旅客对高流量交通建筑的安全感需求,使旅客能快速识别标识系统并完成流程。
安检区:安静简洁。安检区的光环境较为安静简洁,契合安检区的空间感受。
商业区:温暖热闹。商业区的光环境则又有所不同,弱化楼内光线,强调商业自然的泛光。多采用立面照明和内透照明,立面照明可保证地面的照度,同时商铺内透也可吸引旅客的注意力。
候机区:自然柔和。利用自然光,通过百叶格栅等控制外部光线的进入,避免眩光。
2.3 重点空间的光线强化设计
光线的设计始终是建筑设计永恒的主题。在哲学建筑师——路易斯·康的笔下,“设计空间即为设计光亮”。如果说航站楼内光线的塑造更具功能性考虑,那么交通中心内光线的塑造则更具场所感和仪式感。
在航站区内,新老航站楼无疑是机场的主角,但我们想让往来的旅客对交通中心也留下深刻的印象。交通中心无论尺度和空间显然都无法与航站楼的恢弘气势相比,因此我们求助于光线,让光线与场所对话。
我们创造了一个圆形中庭,让所有换乘旅客都经过这里,中庭的四周相对封闭,以便让自然光线能够收拢在这一空间。
我们将这个中庭定位为独特而有震撼力的戏剧化空间,虚实结合,以实为主,并与建筑室外材质呼应。我们希望光影在此对话,天窗的光落在中庭独特造型的石材上形成影,塑造出共享中庭围合墙面的造型与肌理。
中庭实景
我们尝试了不同的设计方案,为了让自然光更好地进入空间,最终选择了弦支穹顶这一结构形式,轻盈的穹顶吸引人的视线自然向上,体会到空间的宁静和高远。
中庭方案比选
中庭空间内部则相对纯净,层叠的石材呼应了城墙的设计母题,玻璃观光电梯、自动扶梯以及特意安排的出挑平台,让刚刚走出较为压抑的地铁车站的旅客豁然开朗,充分领略自然光的丰富表演。阳光透过遮阳格栅倾泻在整个中庭并折射到折型墙面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着表情,如同蒙娜丽莎的微笑,成为禄口机场的新达芬奇密码。
3 以形态感知体验
3.1 形态——功能逻辑的物化
航站楼内部的形态表达同样可以看作是功能逻辑的一种体现。自上至下共设有四个楼层,分别为出发层、到达夹层、站坪层、地下机房共同沟层。航站楼采用“两层式”旅客流程,国内国际旅客分离,出发到达旅客上下分层,出发层在上,到达层在下。由上到下各层功能和标高分别为:出发层,9.00m标高;到达夹层,4.25m标高;到达层,0.00m标高;站层,-0.15m标高;机房共同沟层,-5.30m标高。
旅客流程剖面图(红色为出发旅客流程,蓝色为到达旅客流程)
出发旅客由出发层车道边进入航站楼,无需换层即可到达登机口,由坡道登机;到达旅客直接由登机桥进入4.25m标高夹层到达通道;国内无行李旅客直接由无行李通道前往车库离开,或者通过自动扶梯下行一层提取行李后离开。陆侧4.30m标高夹层设有连廊通往车库;陆侧9.00m标高出发层和0.00m标高到达层分别设有连廊通往交通中心,并可连接1号航站楼。
出发层平面图
出发层商业平面图(9.00m 标高)
到达层平面图
陆侧办票大厅位于9.00m出发层,为内凹弧线形,办票柜台、安检区和商业等各功能区面向旅客流线展开,一目了然,便于识别。
到达夹层位于4.25m标高,旅客到达后,有行李的将下行一层至行李提取厅提取行李,无行李的旅客则可以通过廊桥直接前往车库或者在陆侧迎客平台乘坐电梯,前往出发到达功能区。国内无行李廊桥的设立既方便了旅客,同时形成了一道靓丽的空中风景线。
无行李廊桥实景
3.2“活跃”的商业空间界面设计
在电影《幸福终点站》中,主人公在航站楼里生活了20年,这不只是一个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寓言,今天的航站楼已经更像是一个城市的浓缩舞台。而在这个寓言中,航站楼的商业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为了营造一个具有城市活力的环境氛围,空侧商业区引入弧线元素作为设计语言,以此与候机区联检大厅安静、严肃的氛围拉开差距,并结合较为“热闹”的立面设计使得旅客进入商业区后即可体验到不同的气氛。国际、国内各形成了约6 500m2的集中商业区,零售店集中布置在这一舒适区域,咖啡、休闲设施等结合绿化布置模糊了商业和休闲的界限,使之成为航站楼内最具活力的城市广场。
国内商业区设计:国内商业区充分利用安检后的宽阔空间形成大弧形的商业广场,所有店铺都拥有充分的面宽,最大化挖掘商业价值。设计中对商业区和候机室进行了实墙面分隔,流线设计使大部分旅客可沿路经过商业区进入候机区,曲线设计使商业空间更加丰富有趣。商业中心结合天窗设置绿化和咖啡饮料休息区,中间休闲商业区采用商业岛的形式进行透空设计,使后排商业店铺有公平、连续、完整的展示面,保证问询柜台的醒目。
国内商业区平面图
国际商业区设计:国际商业区的设计经过了较为复杂的比选,先后尝试了多种可能。方案一:商业街模式,主流线较为清晰,但缺乏活泼的元素;方案二:点状布局的开敞商业模式,形式活泼,但布局过于散乱,缺乏明确中心;方案三:自由曲线,屋顶相连,边界过于自由,缺乏统一。经过多轮方案比较,我们最终采取了更加活泼和流畅的弧线形态。
国际商业区平面图
在商业区中,我们设计了面向旅客的商业广场,营造了生动有趣的街区式国际商业区氛围,环形的商业流线使店铺的展示面最大化,中心区域结合景观设置休闲广场。商业区吊顶则延续办票大厅的肌理,天窗位置对应商业区中心。商业区采用硬质石材铺地,与候机区有所区别。对中间的休闲商业岛地面进行特殊处理,商业走道区域引入弧形地面分格,营造了更加活泼的商业氛围。
商业小盒子设计:为了使商业空间热闹而不纷乱,我们统一了商业小盒子的做法。弧形、连续的铝板屋顶形成有趣的漂浮感,店招的高度和位置统一以避免凌乱,商业小盒子高度4.8m,店铺内净高3.0m,店招高度900mm且水平放置于店铺上方。
商业小盒子立面
对于不在旅客主要流程的商业空间,我们将其设置为头等舱、商务舱候机室,使之相对封闭,保证了旅客的私密感。在面向机坪的视野开阔空间集中布置餐饮类商业,使旅客能够在就餐的同时欣赏飞机起落的壮丽景象。在候机区内则采取散点式商业形态,使之如同投进平静河流的一颗颗小石子在空间中激起层层涟漪,形成了旅客流程中的商业全覆盖。
商业实景
4 以“表情”提升体验
作为规模庞大的巨构式建筑,旅客在航站楼内容易感受到个体的渺小感。因此,作为直接和旅客亲密接触的肌理和材质便显得尤为重要,就如同这座巨型建筑的细腻表情,能够恰如其分地提升旅客的行进体验。
4.1 出发旅客的表情体验
出发大厅的办票岛开包间设计为发光墙面,配以大型标识,目的是强调办票岛的功能性,使旅客便于识别。商业区的墙面采用玻璃背衬仿木铝板,候机区内选用橡胶地板、聚氨酯座椅、仿木质栏杆扶手,所有材料的选用都力求改变交通建筑冰冷的界面,以温暖可亲近的材质塑造温馨宜人的候机氛围。
商业区木质元素
4.2 到达旅客的表情体验
对于到达旅客而言,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快速地进入行李提取厅提取行李,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不会迷失方向。因此,我们的肌理设计对于空间提示起到了强化作用,从而舒缓了人们内心的焦虑感。当到达旅客进入航站楼后,人工灯带、幕墙、混凝土、铝板形成的肌理会强化旅客前进的趋势,当这一肌理发生变化时,则提示旅客转弯,将其引导入到达厅。然后通过自动扶梯下到行李提取厅,两层高的行李厅视线通畅,旅客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相应的转盘。
到达区实景
这里是旅客到达南京的第一印象空间,旅客可在此作短暂停留。空间高大宽敞,并与迎客大厅相连,设计体现了功能和层次。主要空间界面沿弧线展开,更好地表现了行李提取厅的特色。转盘沿弧线排列,与墙面肌理相呼应,肌理中的灯带又将旅客引导入下一个空间。此外,行李提取大厅中的铝板展示墙通过投影可作为动态展示南京云锦工艺的窗口,这一特殊的设计能够灵活地体现南京的城市名片,同时也考虑了广告的可能性。
设计中利用高低吊顶的关系把空间尽量做高,充分展示大空间的特点;从到达夹层延伸出来的直线型吊顶肌理继续在此空间中延续,形成空间的扩大感;单元式的白色弧形铝板吊顶更好地强化了弧形空间的形体感;行李提取厅的主墙面采用玻璃质感的云锦墙面,营造出独具一格的识别性;迎客厅的主墙面采用砂岩暖色调亚光墙面,彰显了历史悠长、稳重大方而又现代时尚的南京城市特色。
行李提取厅外是开敞的迎客厅,这里是旅客到达、亲友会面的空间,它的北面是航站楼的主要出口,被玻璃幕墙包围,西侧与交通中心相连,可以通往地铁站和长途汽车候车厅。迎客厅内设有租车柜台、旅游接待、宾馆接待、咖啡茶座、餐饮、超市、行李寄存、邮政、货币兑换、问询、会合点等功能,为到达旅客和等候的宾客服务。其主体墙面的石材沿着弧形展开延续,将航站楼的陆侧功能区与交通中心的长途候车室、地铁站、宾馆等功能区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交通中心与航站楼的无缝对接。
行李提取大厅实景
5 以文化升华体验
六朝古都的南京,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我们希望通过现代建筑语言对传统的地域性命题进行诠释,让旅客在进入机场到离开机场的这一过程中能够通过建筑语言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升华其旅客体验。
5.1“云行锦韵,落雨成花”
云锦是南京悠久历史文化的代表性载体,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素有“寸锦寸金”之称,又因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其用料考究、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格调高雅。云锦的产生和发展与南京的城市史密切相关,最早可追溯到三国东吴时期。航站楼造型以屋顶形态为切入点,充满张力的金属质感屋顶轻巧地覆盖在整个航站楼上,整个屋面形态犹如被微风拂动的锦缎——“律动的云锦”。
立体停车楼的构型完全贴合高架系统和航站楼,创造出一幅宛如“雨花石”般秀美的造型构图,共同营造出核心区“云行锦韵,落雨成花”的效果。
楼前车库实景
5.2 飘逸灵动的第五立面
航站楼作为大型复杂建筑,建筑的体量巨大,以禄口T2航站楼为例,建筑长度达到1 000m,进深达到180m,高度39m,单层面积约10万m2。在如此巨大尺度的建筑体量下,任何小尺度的设计手法都不能形成控制性的形式语言。在禄口机场T2航站楼项目中,造型设计以屋面形态为切入点,以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态为项目的特点,并将这一特点抽象、演绎反复使用在项目中,形成极具个性特点的空港建筑。
在航站楼设计中,屋顶作为第五立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航站楼呈现给旅客的第一印象,也是建筑师设计意图呈现的直接形式。
在T2形态设计中,我们将主楼和长廊屋顶作为整体考虑,统一在一个大的平滑曲面中,塑造出整体变化的建筑趋势。结合室内空间节奏和车道边旅客视点的要求,将形态变化的高潮集中在主楼区域。首先将主楼屋顶的曲面结合主楼轴网模数关系细分为9个小的单元,每个单元都在平缓的屋顶曲面上形成高度逐渐变化的波峰。
9个凸出的波峰都统一在总体形式逻辑下,形成有韵律的起伏节奏。主楼的屋顶仿佛是被微风吹出皱褶的金属丝缎,在阳光下褶褶生辉。渐变的波峰之间设置了8个修长水滴形天窗,天窗隐蔽在波峰之间,避免了对屋顶整体形态的割裂。长廊屋顶强调水平延伸的感觉,屋顶延续平滑的曲面形态在端部微微抬起,作为建筑形态的收尾,仿佛伸展的飞机机翼。外形设计与平面形状巧妙契合,屋面的起伏变化以扇形平面的轴网关系作为基础,从透视角度看上去更具视觉张力。
航站楼实景
5.3 步移景异的动态视觉体验
如果说屋顶形态更多是“上帝视点”——鸟瞰角度的表现,那么与普通旅客视觉体验密切相关的则是进场道路的一系列透视角度。当旅客沿着车道边行进时,展现在眼前的律动起伏的屋顶似乎脱离了重力约束,轻盈地悬浮在空中。纤细的Y形钢结构立柱与屋顶起伏呼应,分别以不同的倾斜角度与屋顶连接,形成了步移景异的动态视觉效果。航站楼屋顶在门前车道上方的近40m悬挑,解决了车道边遮风挡雨的功能需求。
出发车辆从9m层高架靠近新航站楼,旅客可以感受到连续的建筑景观界面和航站楼“出檐深远”的车道边雨篷高低起伏的微妙变化。
车道边实景
5.4“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与航站楼设计类似,在交通中心的设计中,地域性也是建筑师必须回答的命题。当我们走在南京老城区,触摸着老城区那厚重、斑驳的城墙,仿佛感到它们在讲述着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和人文故事。我们希望在交通中心中延续“城墙”这一母题,延续旅客的文化体验。
交通中心实景
事实上,这样的造型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也进行了几种不同方案的探索。
方案一,强调四片弧形石材立面的独特形象,立面阳台形成的水平线条犹如飘带,突出了其连结T1和T2航站楼的纽带作用。
方案二,在外立面尝试选用光洁完整的金属立面弧形造型,条状阳台造型错落有致,强调立面的速度感,与航站楼简洁的外观相得益彰。
方案三,方案石材立面每层向前出挑,形成五条婉约流动的条带,将旅客视线自然而然地引导到两座航站楼上,造型简洁,形成肌理丰富的立面效果。
方案四,造型采用平滑曲线的幕墙形式,形态简洁完整,既呼应了T1航站楼和T2航站楼的曲线外观,又承担起二者之间视觉联系的作用。
方案五,立面主要采用玻璃幕墙,出挑阳台外部覆盖金属百叶,整个形态变化丰富,形成韵律波动的自由曲面效果,与T1、T2航站楼造型形成对话和协调关系。
方案六,即最终的落成方案,我们借鉴了城墙这一母题,强调四片石材立面形成的端庄典雅的立面形象,同时延续了旅客对于南京城墙的体验。
交通中心设计方案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城墙元素被建筑师用于交通中心的设计,两百米的长度内,我们将其划分为四片弧形墙面。每片墙面都没有紧贴在建筑上,而是拉开一个双层灰空间。
四片彼此穿插、富有韵律的片状墙体形式不仅强调了坚实挺拔的建筑特质,同时统一有致的造型语言形成了建筑的连续性和整体感,墙面的凹凸层次强化了建筑的个性特征,使得建筑变化更为丰富。
片墙上精心设计的洞口,在阳光下形成了极强的虚实对比和丰富的光影变化,如南京的古城墙,体现着六朝古都的文化底蕴。
南侧立面结合餐饮办公等不同功能要求,基本以大面积开放式干挂石材墙面为主,局部采用玻璃幕墙,强调虚实对比,且对节能有利。稳重的造型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力争彰显高档酒店形态特征。石材幕墙主要采用开放式干挂石材墙面,墙面分格均采用与航站楼立面分格统一的模数。
5.5 室内设计对城墙母题的呼应
在室内设计上,古城墙的元素得以延续,在贯通连接地铁站厅和旅客通道等其他功能的圆形交通厅中,墙面石材采用层层堆叠的构造方式,暗示了人们前进的方向,形成和谐统一的室内空间效果。
室内交通换乘部分总体风格主要体现了畅通、简洁、现代、耐用、淡雅、和谐的特点。在空间环境上体现出现代化交通换乘中心的服务意识,在旅客的使用空间中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阻挡物,在主要的流程方面为旅客提供无遮挡、通透的视线保证。酒店公共区室内总体风格着重强化高贵、典雅、宜人、舒适、温馨、自然的特点,室内中庭部分利用天窗采光,充分将自然元素引入室内以获得室内外相互交融互通的感觉。
室内设计对城墙母题的呼应
6 结语
在完成该航站楼项目后的某一天傍晚,我们又重新回到了这里。航站楼内灯火通明,旅客熙熙攘攘,望着眼前的一切我们不禁感慨万千,希望旅客能够从这座航站楼的建筑语汇中读出建筑师对于旅行体验的尊重和思考。说到底,T2航站楼的建成形式并不是晦涩难懂的隐喻和象征,而是旅客体验的一种物化表达。
黄昏的南京禄口机场
注:夏崴、付小飞、冯昕、吕程、阳旭对本文亦有贡献,在此表示感谢。
业主: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建设指挥部
建设地点: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
建筑设计: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郭建祥、夏崴
主要建筑师:冯昕、吕程、戴颖君、付小飞、杨杰、张竞博等
总建筑面积:45 万 ㎡
设计时间:2010~2014
建成时间:2014.07
图片版权: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摄影:庄哲
获奖:2015年上海市优秀工程一等奖、2015年上海市建筑学会优秀奖、 2017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二等奖、亚洲建筑协会建筑大奖荣誉提名奖
来源:《建筑技艺》杂志
往期精彩内容: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公共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51.18 万条内容 · 442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早安建筑】耗资200亿!中国藏着全球最大酒店!全球最大酒店即将建成!造价200亿、拥有2.8万个客房,占地面积约11600亩。最让人关注的是这个酒店即将在中国建成,目前酒店完成率达到了80%左右,大多数主体工程都已完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 该项目位于浙江省湖州市,总投资约200亿元,不再是图纸上的规划,而是真的快要建成的状态。 项目目前进度 虽然见多了壕无人性的酒店介绍,但这个拥有28000间房间的超大酒店群,一旦在中国建成必然会备受注目,整个度假区项目占地面积约11600亩,相当于一个小县城是上海迪士尼5700亩的2倍。其中酒店群一共包括数十家酒店,并且另外还有75000个演艺席位、两万个停车位、三万平方米宴会厅,建成后将成为将是全球客房最集中的区域。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