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站务休闲 \ 闲聊茶吧 \ “红楼梦”与宁国[讨论]

“红楼梦”与宁国[讨论]

发布于:2008-01-26 11:11:26 来自:站务休闲/闲聊茶吧 [复制转发]
为加快发掘宁国旅游的历史文化渊源,现将南京历史学家周一凡先生关于红楼梦与宁国的关系的研究著作发表如下,希望广大读者共同关注,深入研究,为宁国旅游注入文化!

《红楼梦》是一部字里行间飘逸着江南风情的古典小说名著,之中涉及皖南宁国一带的山水风物、村言俚语甚多,读来意味深长,可惜小说作者曹雪芹身后留下的史料甚少,他的江南行踪,只有在书中故事情节里找到一些萍踪浪影。

小说是围绕着金陵的容、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开展的,第二回开始交代:“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去了。”
随后交代了宁国府和荣国府的来历:“当日宁国公与荣国公是一母同胞兄弟两个……”
这里固然有作者借托“邦宁国荣”之辞,回避文字狱忌讳的寓意,但更为主要的是向读者点明:“宁国”同书中金陵、石头城、江宁(均南京古名)等地名一样,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虚拟或泛指,因按照史例,凡帝王授以爵位或土地,如赐给封号多冠以群邑之名;所以《红楼梦》里“宁国公”,这个封号中的“宁国”,不排斥是指距金陵不远处的宁国府治(设于宣城)下的宁国县,今两县已先后改为宣州市河宁国市。
“宁国公”,这个封号,缘起于南梁。立都健康城(今南京)的梁武帝,因侯景叛乱屠城,死于难中。,简文帝在危难之际继承帝位,封太子大器为宣城王,次子为大临为宁国公。

宁国素有山清水秀之赞,历代有文人雅士不辞跋涉之苦,远途来此游历。明代嘉靖年间南京兵部尚书王廷相,由高淳水阳江舟至宁国一游后,留下的诗作里有“吴西山水此中优”的评价;明末清初的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其名著《读史方舆纪要》“宁国”条目中,对宁国山水赞美有加;民国年间《宁国县志》辑入了古代诗人名作,之中缕陈了对宁国山势巍峨、茶质香醇、山珍鲜美、竹海苍翠、山野情趣的陶醉。到了明末,各地一些景从王明学说的学者名流,相携来宁国设讲座办书院,传播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听众云从,从而使宁国山区蒙昧之风大开,宁国也就成了远近文明的古邑。

山川形胜,使宁国更早地拥有宗教文化发展的独特优势。自唐至清,各地的高僧名道相继来宁国传经说法,于山林间建寺立观,如春笋般崛起的寺庙达70座,观、院、宫、楼达16座,殿达32座,庵竟达73座。据旧志记载,其中建于唐代20座,宋代29座,明代23座,清代14座;历征战乱,至1936年尚存寺32座,庙32座,殿31座,庵167座,包括观、院、宫,楼总计294座。宁国县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处处有香烟缭绕,钟磬之声随处可闻,可惜这数百座古文化建筑,至今已荡然无存。

《红楼梦》开篇有跛足道人念念有词“好了歌”,僧道二人为小说故事拉开了帷幕。宁国县境庵比寺多,小说里也是庵比寺多,而且某些庵名、山名、物名,或在宁国有出处,或可谐音与联意。如:
水月庵——宁国旧志记载,在古代行政建制四十都境内的宁山钓鱼台有水月庵。
大荒寺——宁国西有大方山(属高峰山脉),山上有宋平二年(1065)建的大方庵,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修,庵后有白石崖,高数仞,古柏森然改名弥勒庵。
青埂峰——宁国西有高峰、青山,仅高峰之上有寺、庵、观4座,附近一带总计有18座,其中有青山庵等古庵12座。
通灵宝玉——高峰之东数十里有通灵封,峰上有延安寺,峰麓桃花尖有青莲庵,南麓有岫云庵;水月庵亦在其不远处。
风月宝鉴——距通灵峰不远处的文脊峰,有龙隐庵,东麓有灵岩寺,寺侧有山门六洞,其中的朝阳洞洞口,正如《红楼梦》写的:“一块石上字迹分明”,携刻有“洞天风约”四个醒目大字。
高峰(包括大方山)、文脊峰,通灵峰都是宁国境内寺庵群集的名山,包括写入《红楼梦》的水月庵,它们都是坐落在东西向的一条景观线上。宁国的寺庵环境大都如小说描述的:“山环水绕,茂林深竹之处,隐隐有座庙宇”。
海拔1153米的高峰,奇花异木,珍稀动植物繁多,有宋治平(1064-1067)间立碑为记,至今岁逾千年的罗汉松,有隆冬落雪即溶呼为“豆腐台”的奇迹,并有龙宫响水、长台瀑布、狮背云海等自然景观10多处,登临决定东南眺,犀峰攒簇如“翠螺千点,攒列几案”,千顷山、龙 山、紫岩三山巅之上有天池,远接天际,烟水迷蒙,恬淡如画。
高峰绝顶有白云禅寺,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宋治,平间赐额,明代朱元璋封典,隆庆戊辰(1568)改覆铁瓦,俗呼位铁瓦寺。供奉文殊、观音等佛象50多尊,僧侣有百人之多。西坑上有高峰庵亦覆铁瓦(年代不详)。据宁国县志办公室晋同志介绍,近期在古寺庵遗址,拾得铁瓦4片,瓦上铸留有“雍正”字样。

宁国山区峡谷内有云雾飘渺,山石巍峨,洞穴迭出,流泉淙淙,繁花蔓生。文脊峰的山门六洞,洞内别有田地,诸洞天造地设,各有其幻奇玄妙,深者达10里,浅者可容数千人;有的曲折幽深,鬼斧神工,呈“一线天”之险;有的神秘怪异,寒气袭人,内有涛声轰鸣;有的钟乳高悬,石笋遍地,晶莹剔透,琳琅满目,或势如巨狮雄蹲,或形如莲花捧柱;誉的洞口薄雾缭绕,洞内似有仙踪飘逸,传说中仙人留下的石浴锅、石桌、石凳,至今尚存。直至清代,江南的溶洞发现甚少,更少开发,于是,宁国的山门洞就成了闻名遐迩的奇异景观。宋代的沈括,清代的施润章、周斌等数十人,用诗记为:“苍崖腹封壁四环,一门中劈俯惊澜”、“洞锁幽云通鬼谷,湫鸣清瑟隐湘灵”“路疑云裹伏,源忆鸟边穷”、“移榻分林洞,流泉出户庭”、“易浣灵池碧,难炊丹灶红”。

曹雪芹写江南的山乡景色,笔饱墨酣,山农既有“茅椽蓬 牖 ,瓦灶绳床”的贫苦,椰油“晨夕风露,阶柳庭花”自给自足的怡然之乐。山乡绚烂的景色,写来别有新异。如:“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茅屋,有千百竿翠竹掩映”;又如:“倏而青山斜阻,转过山环,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的矮墙,墙头皆用稻草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数楹茅屋外面,都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这些没要紧的草花干了,卖到茶叶铺药铺去, 也值几个钱”。宁国一带的老者,可以从这些工笔画式的描写里,重温昔日山乡的旧梦。小说中的农舍农庄,在今日的江南已不多见了。

宁国是皖南的竹木柴炭主要产地,南京的水西门是这些山货集散的传统大市场。曹雪芹连隆冬季节“悄悄准备了一篓炭,五百斤木柴”,富人家“手里拿着小铜箸儿拨手炉的灰”也写到了。
宁国是历史悠久的绿茶之乡,《红楼梦》对评茶写有如下一段:
“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说:‘这是老君眉’”,按:老君眉形长如眉,满布毫毛,产于宣城。贾母吃了半盏,笑着递与刘姥姥,刘姥姥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
按:这个“熬浓”是宁国大方山以玉米为主食的山农们的饮茶习惯。山农晨起后第一桩事,是通开灶膛里的火烧水,抓一把茶叶放在瓦壶内冲开水,然后置于火坑内熬炖,全家人共饮此茶。
《红楼梦》里又写:“你等我去替你炖口好茶来,一面进去,就通开火烧茶。”
由此可见,曹雪芹对山农生活方式的观察与行笔,都是尽其真实的。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
  • 山水之间
    山水之间 沙发
    现在可不就是专家作势,舆论跟上一番大炒,然后进行旅游开发!
    2008-01-26 21:50:26

    回复 举报
    赞同0
  • lihualh
    lihualh 板凳
    曹雪芹在北京西郊写作《红楼梦》时,过的是“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可是在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是江南的美味佳肴,宁国一带的软、甜、馨香的语音。作者对宁国一带村言俚语的运用,既十分娴熟,又十分贴切得体,使人读来有声情并茂之感,远非一般的采风可轻易拈来的。试举例如下:
    “说与人也未必信,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回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手回去呢?”
    “宝丫头古怪着哩。”
    “长的像一把水葱儿,这个性情人儿打着灯笼也没地方找去。”
    “拈不得针,拿不动线,只会动嘴,眼皮子浅,抓子又轻,打嘴现世的。”
    “我要告诉人,就长一个疗,日后不得好死”。“何苦来,大正月里,死了活了的。”
    “后日是她的周年,给她上个坟烧张纸,也是姐妹一场。”
    “我这里占着手,五丫头送送吧。”
    “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如今这些畜性,每日家偷狗摸鸡,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

    以上例句,其叙事状物,民风民俗及声律音韵表达出来的感性,于宁国一带民间的语言风格如出一辙。为节省篇幅,不妨再举一些语汇,显现宁国一带的方言特色。
    称谓如:“凤姑娘、林姑娘”、“母舅”、“姨爹”、“堂客”、“小丫头”、“朝奉”、“新姑爷”、“小名狗儿”。
    嗔语如:“作死”、“短命鬼”、“屎嘴”。
    责骂语:“王八脖子一缩”、“屁本事”、“撞尸”、“挺尸”。
    风俗如:“抓周”、“劫数”、“凑份子”。
    动作如:“歇歇脚”、“胡羼”、“睡中觉”、“喝一盅”、“打耳刮子”、“犟嘴”。
    物名如:“茅厮”、“堂屋”、“茶钟”、“盘缠”。

    宁国一带民间语汇丰富生动、幽默诙谐,有助于文学艺术塑造人物形象。例如对山区老农妇刘姥姥的刻划,如果没有在宁国一带山乡生活的体会,没有村言俚语的丰厚积累,市难以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给人以真实感的。

    曹雪芹是有汉族血统的满洲正白旗人,《红楼梦》写的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权贵之家,按照常理应使用等上的语汇,铺排八旗世族的家法,但是小说开篇阐明了,故事是发生在江南,而非北方,于是,作者在“真事隐”的笔法下,就运用了生活积累、原则语言风格的自由。很显然,作者的创作源泉一是来自金陵家世,一是来自宁国一带的民间,这两者对其创作契机河巨著的产生,都是相辅相成得益彰的。

    曹雪芹的金陵家世与江南的关系,应从其曾祖曹玺于康熙二年(1663)出任江宁织造算起,直至雍正五年(1727)为止,曹氏四代人在南京居住首尾掐算达65年之久。曹家在金陵大小人口有14人,在南京及附近县邑有住房13处(北京仅有2处),置有地产8处,计19顷零67亩(北京仅有600亩),如秣陵有270亩,芜湖有400余亩,含山有百余亩。今南京南郊的江宁县陆郎乡花塘一带,尚住有曹氏后裔及王、史、薛家族的后代,分别住在曹上村、小王庄、史家庄、(现改名“新府”)和薛家凹。这个“花塘”在传说中是大观 园中心,塘中有小岛,岛上有古亭基座;大观园东西各有一座自然村,今名观东村和观西村,陆郎乡是紧邻皖南之地,因与东吴陆逊大将传说有关而得名。

    皖南在历史上一直是古都金陵的经济腹地,当时南京是清廷两江总督衙门所在,作为两江(江西省和江南省,后者含今之江苏和安徽)首府,粮食和竹木柴炭多来自皖南,发达的织造业则依靠江苏供给蚕丝棉花,但部分亦来自皖南“江宁织造”并不简单的只是主管业务的政府机构,尚需衔命以织造官员身份承担为朝廷联络江南知识分子,沟通满汉民族感情,以平息反清复明政治活动的职责。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康熙皇帝宠信的侍读,爱好诗词歌赋兼及琴棋书画,是颇负时誉的创作家、编著家、藏书家、刻印家,与江南文士在纵情山水流觞赋诗中,结下了友谊,被奉为“风雅主持”。曹氏执掌的江宁织造所在地与江总督衙门隔街想望;曹雪芹住南京时的老宅与总督尹继善官邸紧邻,两家过往甚密,尹继善很欣赏曹雪芹的才华。

    曹雪芹出生在这样的世家,当然有可能到过皖南。他在家遭厄运,遵从人管理的法度,随家迁返满人根汽笛北京后,仍然对皖南风情一往情深,常向其笃友敦敏、敦诚两兄弟倾诉对江南的眷恋,敦敏、敦诚先后赋诗说曹雪芹是“秦淮旧梦人犹在”;“秦淮风月忆繁华”,这个“秦淮”当为江南的泛指。

    曹雪芹所处的年代,正是宁国一带继宋明之后,直至清代中期,经济文化一直处于上升的时期,南京至宁国一带的驿道和水运交通发达方便,作者将宁国一带的风土人情吸纳入《红楼梦》的艺术创作领域,并且在开篇特意授引“宁国府”之名,运用“宁国公”这个典故是大有深意的。

    当然,要证实这一探索,还需要宁国史志部门和对《红学》有兴趣的学人,在史料方面作进一步的发掘与研究。今笔者不揣谫陋,抛砖引玉以就教于万家。
    2008-01-26 11:11:26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闲聊茶吧

返回版块

114.55 万条内容 · 19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痛并快乐着----一个暖通工程师的职业回顾(修改)

这篇文章以前写的很仓促,现在总算有点时间稍微修改一下,就当工作四五年之后的一点小小的回顾吧,希望大家看完了不要笑。我只是一个非常非常普通的暖通工程师,和大家一样,我们都在为了生活而奋斗~~~~~~~~~~~~ 如果所有痛苦都推向地狱,那么天堂里剩下的只有无聊。 我的大学时代过得很不开心,甚至说是一场灾难也毫不过分。高中苦读三年后我就一直搞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为谁而读书,真的不明白。估计大概是西方名著读多了,越读越反动吧。就像不知道哪个家伙说的那句话一样:当我费尽力气爬上顶峰,却发现那里一片荒芜。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