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施工 \ 古代水利工程何以千年不衰

古代水利工程何以千年不衰

发布于:2018-04-04 11:32:04 来自: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施工 [复制转发]

来源:光明日报、水利水电资料库

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7届执行理事会日前宣布,我国申报的陕西泾阳县郑国渠、浙江湖州太湖溇港、江西泰和槎滩陂等三个古代灌溉工程全部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已有浙江通济堰、四川东风堰等10个古灌溉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郑国渠、太湖溇港、槎滩陂,这些许多人并不熟悉甚至读起来有些拗口的名字,都曾在我国水利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并且至今仍发挥着作用。古水利工程蕴藏了哪些智慧和经验?何以千年不衰


探历史:古代水利工程满载不衰的故事

虽然不被人熟知,但郑国渠、太湖溇港、槎滩陂早已镌刻在史册,满载着不衰的故事。

郑国渠,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6),其时韩国因惧秦,遂派水工郑国入秦,献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资财,削弱秦国军队。此举适得其反,促进秦国更加强大。《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郑国渠首位于“瓠口”(今王桥镇上然村西北)。渠线沿王桥、桥底镇东进,过寨子沟后东北折,经扫宋乡公里、椿树吕村一线,于蒋路乡水磨村附近横绝冶峪河,至甘泽堡后东折,于龙泉乡铁李村入三原境。本县境内长约30公里。其渠首工程设施无考,灌溉方式为引洪淤灌(大水漫灌)。

640.webp (7).jpg

“郑国渠与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并称为秦国三大水利工程,几乎是我国每本历史书都绕不开的水利工程。”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会长谭徐明告诉记者,公元前246年,为耗竭秦国实力,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本为“疲秦”之策的郑国渠却在完工后发挥了“强秦”的作用——灌溉面积达280万亩,首开引泾灌溉先河,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旱涝保收,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历经岁月变迁,现称泾惠渠的郑国渠,仍灌溉着关中平原145万亩农田。

“湖州太湖溇港距今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类型,源于在太湖滩涂上纵港横塘的开凿,始建于春秋时期,北宋时形成完整体系。”

“湖州是太湖流域溇港及塘浦圩田系统发端最早和唯一完整留存的地区。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就为通往太湖的小溇小港所吸引,并到义皋村等地展开调查。那时大量溇港在淤塞,由于认知的局限,许多地方将一条条溇港填掉。我们思考的是,溇港就像人的毛细血管,它是活的,对这个区域肯定有很重要作用。于是,向历史学习,向专家学习,翻阅历史文献,走访水利专家,慢慢地摸清溇港的来龙去脉。”潘林荣说,湖州“五山一水四分田”,泥潭、洼地多,古时常有涝灾水患。考古调查发现,很长一段时间,唐宋以前,湖州先民居住地都靠近苕溪流域的山地。塘浦(溇港)圩田系统是春秋战国以后先民不断对当地生态环境改造过程中形成的生态化水利灌溉系统,奠定了湖州“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地位。

640.webp (8).jpg

槎滩陂位于泰和县禾市镇桥丰村境内。槎滩陂是江西最早的水利工程,为南唐金陵监察御使周矩父子凿石所建,距今1067年,至今仍灌溉泰和4万多亩粮田。槎滩陂分为主坝和副坝两部分。筏道、排砂闸,引水渠、防洪堤、总进水闸组成。主坝顶高程78.8米,长105米,副坝顶高程78.5米,长152米,筏道宽7米。水渠自西向东依次流经禾市镇,在上蒋村时又分为南北两条支流,分别称为“南干渠”和“北干渠”,继而流经螺溪镇及石山乡,在三派村汇入禾水。在主坝上的基角处,暴露出众多的红石条是最早的筑坝材料,已阻水千年。这些红石条分四五层垒叠筑起。浸于水中的红石条有4米长,宽0.4米,厚约0.5米。

现智慧:科学价值与管理经验兼具

显然,仅有千年历史,并不能轻松敲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大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选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学习古人可持续灌溉的智慧。我国古水利工程蕴含了哪些智慧和经验?对现代灌溉工程有何启示?

640.webp (9).jpg

高占义表示,古灌溉工程体现出当时人们对河流特性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尊重和合理利用,工程管理体制则体现了受益群体共同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社会组织形式。从古灌溉工程中汲取经过历史检验的科学理念和智慧,有助于设计和建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灌溉工程。

“以这次我国入选的古水利工程为例,郑国渠设计合理、技术先进、管理可持续;

溇港就像太湖铺展在内陆的血脉,调节着太湖来水和去水的平衡,兼具水运、灌溉等功能;

槎滩陂设计合理,古陂设在河床坚硬、水流缓慢处,以免遭冲毁,并在陂上设置大小泓口,保证航运畅通。”高占义进一步介绍说。

在谭徐明看来,现在许多水利工程寿命很短,有的工程甚至运行不到十年就报废了。研究古水利工程,除了学习工程本身的科学技术价值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借鉴工程的管理经验。“水是农业的命脉,这一点在古代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当时会产生很多水事纠纷,但许多古水利工程却能延续至今,体现出其工程管理上实现了权责利的高度契合。此外,基本每个古水利工程都是因地制宜地设计、建造,很多小细节都展现出大智慧。”谭徐明告诉记者。

看发展:适度开发是一种保护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太湖溇港并非浙江湖州特有,但湖州太湖溇港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代表并申遗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不少地区的溇港已渐渐消失,湖州是至今唯一完整留存溇港的地区。如今,随着我国一些古灌溉工程申遗成功,越来越多的人也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古水利工程的保护与发展上。

640.webp (10).jpg

高占义表示,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应继续深入研究、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灌溉工程遗产。许多古灌溉工程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改造过程中要合理地保护和利用。

事实上,申遗成功后,湖州市水利部门已表态将把太湖溇港区域打造成全国保护利用水利遗产的典范,泰和县也将斥资对槎滩陂进行修缮,以保护其山水生态格局,进一步发掘其文化历史内涵。

对此,有人担心,保护与开发是否存在矛盾。谭徐明认为,要保护好这些工程,首先要让人们知道其价值,让人们珍视祖先留下的遗产。而申遗成功的古水利工程,如果能做到适度开发,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些凝结先人智慧的历史文化遗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 小清新
    小清新 沙发

    谢谢楼主分享

    2018-04-09 09:21:09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利工程施工

返回版块

1678 条内容 · 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春暖花开时,172重大水利工程齐推进

四川红鱼洞水库工程目前完成投资近七成      红鱼洞水库及灌区工程是国家172项重大水利项目,川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水利工程,巴中水利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项目。工程于2014年11月开工,现已进入坝体填筑、渠系全面开工阶段。        截至目前,红鱼洞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1.96亿元,占工程总投资的68.8%,各项工程相关基础性工作基本完成,大干快上的条件已经具备。溢洪道、取水口、生态放水洞已完成开挖支护及部分段混凝土浇筑,滴水岩料场开始规模出料;灌区41公里的右总干渠引水隧洞已掘进9.5公里,部分渡槽、倒虹管工程已完工;30公里的恩巴支渠施工单位已进场;34公里的恩阳分干渠即将挂网招标,其余分干渠及支渠正抓紧进行招投标设计。工程已搬迁移民1600余人,占移民总人数的70%,基本完成了通信线路、电力设施、企事业单位搬迁等。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