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BIM技术 \ 行见BIM \ BIM与装配化一起实现

BIM与装配化一起实现

发布于:2018-03-23 11:14:23 来自:BIM技术/行见BIM [复制转发]

1,中国的装配化之道

       建筑零部件的装配化是建筑工业化的具体表现,国内在1980年代之前的那一轮努力只在标准工业厂房领域实现了,住宅由于各方面原因未能实现,只试点了一批大板房,质量低劣而为人诟病至今。

       最近这几年的这一轮的装配化主要是针对住宅的,这个已然是庞然大物的建设产业体系了,占据全部建设量的八九成——这个规模也足以做像模像样的产业级的工业化了。所以,并不是BIM导致了装配化火起来,而是装配化本来的发展时机终于到来了。

       住宅装配化采用的主要是PC体系(预制混凝土构件),取材于国内传统上就已经存在多年的极为成熟的预制混凝土建材工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用钢量和产业集中度,又不要太过的提高(因为钢产量不够用),以及不要提升太多的造价,从建安费每平方两千元往上逐渐提升。

       这一轮装配化也提出了“装配化率”的量化指标,用于衡量各地执行情况。如题图所示就是一个装配化率非常高的项目,镇江的一个回迁房,除了核心筒是现浇之外,每套房都是预制吊装的,现场还使用了履带式吊车。一般的3成的装配化率要求,则以叠合板、墙板和楼梯等土建部件预制为多。

3.png

       一个叠合板工艺的施工现场,相比于传统混凝土楼盖,叠合板代替了模板,承担了楼板下半部的受力,楼板的上半部和梁柱剪力墙还是浇筑成为一个整体。这相当于从传统工艺中抽出来半个楼板,送去工厂预制、现场组装。

       由庞大住宅市场来直接催生出来一批新兴的装配化工厂,这些工厂同样可以加工其他混凝土部件,生产消费循环起来了,进一步扩大产能就不难了(装配化率也会由政策主导着来不断提高,现在就已经有2025年规划来保底了),这就是当代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之路。

2, BIM技术成熟

       BIM恰好在此时传入国内,并已具备了足够的成熟度。至于BIM对装配化建筑有何好处,相信其他答案都已经表达的很好了——实际上BIM技术是发达国家实现了工业化装配化之后的产物,这个技术史的顺序常会被我们忽略。

       我们看国外BIM文献最常见到的fabrication就是指预制装配,这才是施工环节的主体,就连施工图这个词都是shop drawing(工厂加工图),这些都是已然工业化之后的表现,约略成型于20世纪中期,同期正值西方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然后就产生了BIM思想,但软件工业的成熟是更晚近的事了,一直到最近十来年才算是比较接近地实现了BIM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整合。

       BIM设计软件有一个特性非常不同于CAD软件:一个个选择构件,搭积木一样设计。这个搭积木恰恰就是预制装配化的做法,这种做法一改过去任意修订CAD图纸的线条的坏习惯,在BIM软件里面没有这类线条,有的只是一个个建筑构件。

       BIM与装配化这两件事恰好同时到达成熟的时机,于是才会有两者被同时并举的政策频频出现,以致整个落后的建筑行业都变得很符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的大国策。

3,产业链整合

       装配化的难题并非是技术上的,而是资源整合上的,今日之资源整合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赖于信息技术的,而BIM就是这一高度整合的信息技术的总体代言人,所以BIM与装配化将会一起实现,当然仅限于中国的住宅产业。

(原创声明:本专栏所有作品,版权归原作者合法拥有。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必须获得原作者的授权并注明出处。非授权范围内的使用,原作者将严厉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行见BIM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400-992-7283

email:sevice@bim188.com

行见BIM QQ交流群:

BIM官方交流群3:483978390

BIM培训交流群:434968694  

BIM项目交流群:527073745

高校生BIM群:532527423

qrcode_for_gh_121d9e9d2d7d_258.jpg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行见BIM

返回版块

9214 条内容 · 59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BIM化:设计行业的颠覆

       古老的建筑设计行业很久都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了,除却15年前那一次CAD工具的普及,那也只是甩了图板、换成电脑。这下由于BIM理念的普及与技术的日臻完善,设计行业开始面临颠覆式的变革,我们暂且称之为:设计的BIM化。        对比中美设计流程可以发现,中国设计行业缺失了价值最高的部分,导致整个设计行业的价值贡献较低,这也是许多设计单位想借助BIM来寻找新的出路的根本动因。在原有国内社会土壤的基础上,设计行业已基本上不太可能自然进化到国外那样的精细化作业水准了,唯一的可能是借助BIM的东风式力量一次性颠覆和重生,时间表推测应该都在上级领导心中准备好了。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