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07-12-27 18:21:27
来自:施工技术/装饰装修施工
[复制转发]
在2003开年举行的北京市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委员们用智慧的火花为筹办2008年奥运会支招。中央美术学院
环艺系教授张绮曼委员关于“北京环境建设应有主色调及体现城市绿色形象特征”的点子,在会上和舆论界引起了
强烈反响。
环艺设计北京情
张绮曼认为,老北京原有的灰、红色调很有特色,主张北京建设适当控制色彩使用。她还建议三环以内新建项
目限制建筑高度,增大绿地面积和垂直绿化,注重街区和建筑群体开发的整合效果,城市广场设计应有中国文化品
位……张教授还身体力行,继奥体公园设计方案之后,又在寒风中带着她的学生们为望京小区街道绿化及广场进行
设计改造。
绿色设计的由来
张绮曼用圣经故事开始讲述她的一条重要环艺设计理念———“绿色”设计。张教授说,诺亚方舟放飞的鸽子,
衔回来的是一枝橄榄枝。这说明从创世纪开始,生命的意义就和绿色联系到了一起。
张绮曼曾写过《绿色室内设计》一文,文中阐释了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使人类逐步远离自然,虚妄的“自然之
主”的意识,驱使人类试图独立于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之外去加以考虑、规划和设计。然而,城市居民因远离大自
然产生的心理压迫和精神桎梏,使他们对日渐恶化的“城市病”越来越感到沮丧,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光污
染、噪音污染、水环境污染,迫使人们不断地降低生存品质。这一切唤醒了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以补偿人们对绿
色世界的渴望与憧憬。于是,张绮曼以绿色设计为主体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应运而生。环艺设计第一人
八十年代初,刚从日本留学归来担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主任的张绮曼,率先在国内建筑设计领域引
入人文环境的概念,提出了中国辞典上还没有的“环境艺术”之说,并主张将该院室内设计专业改为“环境艺术设
计专业”,使艺术设计与环境概念有机地协调结合起来。她的这个设计教育的改革主张,得到了国家教委的首肯。
于是,中国高等教育学府从未有过的环境艺术设计系的牌子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挂了起来。
代表着人们对环境美的追求的环境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受到了各界的普遍追捧,环境艺术的观念深入人心,
以至于全国几十所院校相继成立了环境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的装饰装潢及建筑设计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地遍布我
国的城市乃至乡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张绮曼服务于城市和家庭建设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的强大生命力。
“绿色”的继承
张绮曼谦虚地表白:“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是我提出来的,但它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世界文明的继
承,也是中国”绿色“传统的发扬光大。”她的《地域。风土和住宅空间》一文,对我国不同地域的住房空间及环
境进行考察并作归类和论证,从地理学、民俗学、形态学和美学等几方面进行论述。其中提到,古代中国人在大自
然中选择住所时有“相其阴阳,观其流泉”之说,就是在选宅地时注意选择有太阳、流水以及空气流动的处所,即
民间风水学说的“山水聚会,芷风得水”之处。她在分析徽商“发财”思想在建筑造型及室内设计上的反映时讲到
:“为了防盗与聚财,外墙建得较高,采光、通风全靠天井。设计天井也图‘财不外流’的吉利:晴时太阳光自天
井泻入堂前,称为‘洒金’;雨时雨水落入,称为‘流银’;四面屋顶向天井坡水,又称为‘四水归堂’,有四面
财源滚滚流入之意。”在苏州园林现场教学时,她的讲授让中外游人也驻足旁听,并不断报以掌声。
一生的设计追求
纵观张绮曼设计生涯不难发现,绿色设计虽然不是她环艺设计理念的全部,却是她一生的追求:
张绮曼早年参与的人民大会堂会见厅的室内设计,北京饭店设计,毛主席纪念堂的建筑装饰设计、建筑细部及
外部环境设计,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内装改造设计……都体现了她对绿色理念的优秀把握与运用,甚至连中国传统图
案中的“绿色”也古为今用得十分娴熟。
曾经作为访问学者的她,十分重视挖掘、学习和借鉴国外设计。张绮曼特别推崇现代设计大师贝聿铭的香山饭
店设计,用她的话说:“那是吸取江南园林建筑的处理手法,把建筑空间、室内空间与自然融为一体,典雅朴素,
既有现代感,又有中国传统的诗情画意之作。”
在“绿色”已从狭隘的色素名词,扩大为环保和生态意识的今天,人们为了追求环保、健康、舒适、美好,不
惜讲究“吃绿”、“穿绿”、“用绿”、“住绿”、“游绿”。张绮曼的绿色设计理念应用也日益广泛,在她近年
的北京市政府外事接待大厅、山东银工大厦、珠海金太阳大厦及新加坡中国银行分行、烟台养马岛白马广场等诸多
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项目,以及北京奥体公园的招标设计方案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她运用现代设计手段创造的大自
然氛围,充分体现了她的现代艺术设计品质。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