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中心”颠覆了我们建筑幕墙专业以往的工作习惯和边界。
常规的建筑都是有模数的,而这个项目则是通过50 条钢肋不断旋转变化,基本上没有一块玻璃、一段料是一样的。我们当时想,建筑如果要用这
种类似“手工艺”的方式来做,那么这些材料的加工和实现,就会变得非常麻烦,将会产生很多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
▲
50条三维曲线的钢结构肋形成的外罩幕墙框架
▲
屋面外罩钢结构局部放大 / 投标时的幕墙样板
▲
内倾、外倾板片的区分 / 外幕墙面积约53575.96㎡
▲
内倾 / 外倾
▲
屋面外幕墙系统组成:A.标准单元;B.顶部单元(即可开启天窗);C.底部单元;D.非标准单元(拱底部分)
▲
确定幕墙板块与钢结构基础控制面、基础控制线、混凝土主体结构的关系
▲
软件配置、模型数据提取,建立初步的幕墙模型。
▲
幕墙模型生成的定位加工、安装控制数据、逆向校核
▲
通过对支撑钢结构误差测量,确定实体与理论模型误差
▲
四点支撑支座设计
▲
圆立柱组框
▲
单元板块衔接对插
▲
单元板块衔接对插
▲
热工性能设计
▲
幕墙深化设计节点;纵横剖面
▲
测量防线原则
▲
单元幕墙定位与支座定位
▲
现场实测与理论模型值的校核
回想起来,“凤凰中心”的最大经验,就是赵总时常鼓励我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做完这个项目,我觉得真是这样。再大的困难,把它一点
一点分解,拆开、拆到无限小的时候,这个事情就解决了,但是拆解的过程很痛苦。这个项目的钢结构的监测等问题不断被降解,降解到最后,真正的幕墙“打点”就都可以打在了“腰眼”上了。经过之前的详细分析,背后又有大数据支持,工作就变得简单了。CATIA 模型出来之后,我们对每个细节都做了思考。比如说,每个玻璃鳞片与钢结构之间都有一个圆管“抱箍”,为了保证一个个鳞片在空间上的“跑动”,最初这个抱箍的设计非常复杂。它必须能“抱住”,还要能调节能旋转,上面还有一个万向节头,要适应3 个维度6 个轴向都能动。但是真正施工时,不可能用这么复杂的节点,必须简化。最终我们在抱箍上有一个旋转,设置一些牙口能左右移动,钢框架上的圆管做螺扣可以上下调节,可移动的范围都不大,都只在2 ~ 3 厘米,用很简单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最后,我们这个抱箍获得了技术专利。
▲
施工误差的控制:各施工分区间:预留收拢位置板块,消化变形
▲
施工误差的控制:施工分区内同步,对称安装
▲
施工误差的控制:分段安装,
分级控制
▲
满堂架脚手架效果图与内外多排脚手架效果图
▲
脚手架搭设、实施
▲
铝板根据边界曲线建立曲面
End
来源:
门窗幕墙联盟吧。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140.2 万条内容 · 2146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37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