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杀入 环保市场一片血色
北极星环保网讯:“中国没有什么‘蓝海’,如果存在也是阶段性的,任何一个行业在中国‘蓝海’顶多两年,因为中国人太聪明、太勤奋了。”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荣誉会长文一波如是表示。
在经济增长逐渐放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盈利大幅下滑,金融资本面临“资产荒”,历经多年高回报率、高增速的环保产业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新进入者。
目前环保工程的投资主体已经变成央企的基建队伍。除了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外,新进入的央企或国企在市政类项目、工程领域有着天然的优势。
厮杀激烈之时,也是环保产业整合之时:行业并购、整合新闻不断。显然,人们都对环保产业寄予厚望,可对于企业来说,想活下去并不容易:直面激烈的竞争,实力不济者要么被市场吃掉,要么被企业吃掉。
央企强势突进
2015年,中国能源行业在供给端几乎陷入了“全面过剩”的“魔咒”:电力过剩、煤炭过剩、天然气过剩、炼油过剩……大公司过去十年在生产端的大规模扩张遭遇到了经济增长缓慢的强烈阻击,行业传统生态和公司传统的发展战略都遭到了巨大的挑战。
但是,在另一方面,能源相关的节能、环保产业开始崛起。“十三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的全社会投资有望达到17万亿元;“水十条”预计拉动4万亿元至5万亿元社会投资;“土十条”发布带动的投资预计远超5.7万亿元。如果算上“气十条”的1.7万亿元,同时乐观估计“水十条”投资5万亿元,则三大行动计划总投资将超过12.4万亿元。
这并非偶然,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西部地区有限的环境容量都倒逼着政府加强对环境的容忍上限;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让全社会对环境的期待呈几何倍数的上涨。
在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大规模的从国内转移出去之前,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无疑将会迎来最黄金的发展时期。在能源行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的央企拥有最庞大的市场潜力。但是无独有偶的是,很多央企都拥有自己的节能环保板块子公司。
据中企君统计,当前的101家央企中涉足环保行业的超过三成。央企布局环保大致有两种渊源:一是产业链延伸,一是跨界并购。
一部分央企开展环保业务的是利用原有业务打开的市场进行横向拓展,在熟悉的市场投放新的产品。许多工业型央企本身的主营业务需要末端处理,很大一部分环保业务是央企本身业务链的自然延伸。
典型案例:
火电龙头企业之一国电集团成立了国电科环公司专营旗下所有火电厂的脱硫脱硝业务,随着子公司实力的增强也开始接其他公司的脱硫脱硝BOT项目。再比如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看上去和节能环保离得更远,但其主营业务制药本身会产生大量的污水,这一块专业的制药污水处理成为其子公司中国医药集团联合工程有限公司的重要业务之一。
以水治理领域为例,大批企业在海水淡化、工业废水处理、农村分布式水站处理和城市传统水务等板块都有涉及。
比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2016年收购新三板凯天环保,业务范围涵盖重金属废水废气废渣治理、土壤修复、污水治理、农环治理、环境服务等环保业务;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并购德国WKS公司,这家德国复合型水务供应商将正式纳入航天建设集团麾下;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旗下的中建水务环保有限公司同样也深耕水务。
2015年,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核心成员企业葛洲坝以4.2亿元的价格并购凯丹水务75%股份,是其第一笔较大规模的境外资产并购,向污水处理、水净化等环保领域进军。
中国中车早在2015年,就在江北农村,建立起了生活污水真空收集与处理系统,探索分散污水治理模式,在全国二十多个地方开展多个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试点工程,近日又成立中车环境,全面涉足农村污水处理。
另有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中国东 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等大型央企涉足海水淡化或者污水处理工程。
进军水处理领域的央企除了自有产业链延伸,跨界布局者基本都是近两年政策利好催化的结果。央企依托其品牌优势和比中小型私企更高效的执行力,获得大量的环保工程,从客观上挤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有些央企本身资金充裕,需要寻找新的多元化投资项目,而环保产业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睹,使得他们携资本纷纷进入这个产业。
也有一些央企,由于行业整体处于衰退期,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来满足国资委保值增值的要求,如鞍钢集团公司开始发掘合同能源管理项目,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2017成立了宝武集团环境资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铝业公司2016出资2.2亿与清新环境成立“铝能清新”发力环保产业,挖掘新的盈利点。
如果要说能源央企下属的环保公司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大家的答案几乎是一样的:项目充足,肥水不流外人田——集团公司将自己的项目节能环保项目交给自己的环保公司来做,这让节能环保公司免去了市场开拓的时间和精力。
这一点也最为外界所诟病。“能源央企的节能环保项目在市场看来毫无疑问是价值最高的,甲方好说话,价格好商量,利润高。就这样被系统内企业拿走了,系统外的企业肯定会说闲话。”一位业内人士说。
PPP
模式下力量悬殊
作为全球最大的冶金建设承包商和冶金企业运营服务商,钢铁毫无疑问是中冶集团最核心的主业。但是,钢铁产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全面过剩,都让中冶集团未来的经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环保业务的出现和发展,为中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以中冶集团子公司中冶华天为例,原本以钢铁建设为主业的工程公司,现在却以水处理业务出名。在水务领域,中冶华天已通过BOT、TOT等模式先后投资运营了19个市政污水处理项目,分布在安徽、山东、湖北、福建、河北等地,总规模达150万立方米/天。
目前,中冶华天已完成冶金、市政、印染、造纸、食品加工、医药化工、海水淡化等十余个行业水处理工程六百余项。以钢铁建设起家的中冶华天,非钢业务比重已超过65%,其中环保业务合同超过20%。
有业内人士认为,“戴上红领巾有助于民营环保企业开拓业务,但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显示出目前环保行业的资源配置仍掌握在政府手中。”目前环保工程的投资主体已经变成央企的基建队伍,都是一些体量比较大的上市公司,民营企业基本没什么机会,PPP也参与不进去。大量的非专业公司投资,加上项目投资额普遍巨大,种种原因造成了PPP项目开工率偏低,有专家估计只有20%-30%。
“很多PPP项目拿出来的时候都比较粗糙,企业签的是框架协议,真正签约的时候就需要细节谈判,3-5个月都算是快的。”文一波说,“很多PPP的基础条件,如土地手续、环评、拆迁等,量都特别大,短时间内弄不下来。例如,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等都涉及大量拆迁,拆不动的时候,就需要调整方案。”
而在市场转变之前,环保企业可能要过一段时间“苦日子”。文一波表示,虽然现在环保市场扩张非常快,但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日子反而更难过了。
行业内的“老人”也已经感受到项目的收益率正在下滑。北控水务副总裁于立国表示,在数年前,水务项目的收益率甚至能达到10%以上,如今行业内企业对收益率就在5%左右,“对比着5年期的银行贷款基准利率来定的。”
行业这种“疯狂”的状态,外界资本的持续涌入,还将持续多久?于立国认为,这与流动性水平有关,当流动性好时,一些企业即便拿了不赚钱的项目,也可以通过信贷支持保证现金流的健康,但在流动性紧缩时,很多企业就会出问题。“甚至有的企业回报率0.01%的项目依然会去做。”
“环保产业一直是红海,以新能源为例,每年企业的‘死亡率’是60%,连续十几年都是这样,但总体行业发展速度很快,每年都有30-50%的增长,所以企业压力很大。”文一波如是说。
原标题:央企杀入 环保市场一片血色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