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后期植筋技术作为解决建筑功能改变、需要补充配筋不足的重要手段,在工程中大量被应用。植筋技术是在原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或素混凝土结构中,采用机械钻孔的方法,形成一定直径和深度的孔洞,在保证孔洞形成过程中对周边的混凝土不产生损伤和破坏,再用特制胶粘剂将钢筋植入孔洞之中,从而满足结构功能上的新要求。
由于建筑功能的改变,混凝土结构承受荷载增加或者因质量事故等原因,导致原结构承载力不足;或是因为布局改变,需要新增梁、板、柱等构件,或是扩大截面新增钢筋等,植筋技术不仅仅能达到所需要的效果,而且在施工过程简单便捷,因而被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所喜爱。
植筋技术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中,植筋技术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加强钢筋的锚固效果,在植筋完成后需要对所植钢筋进行拉拔试验,而植筋的抗拉拔原理可以理解为,当植入钢筋之后,首先通过钢筋与周边的结构胶握裹咬合,然后再传到孔壁周围的原混凝土上,在进行拉拔试验的时候,我们以钢筋达到屈服,结构胶的锚固效果未失效(即钢筋锚固端没有从混凝土之中拉出)为检验标准,从而证明达到植筋的目的。而钢筋能否被拔出的关键,取决于三个因素:
1、钢筋与结构胶的握裹力
2、结构胶与混凝土孔壁的粘结力
3、胶粘剂自身的抗剪能力
而这三种力的大小,又直接与植筋钻孔的深度和直径有关。当且仅当上述这些力都均匀分布的时候,当植筋钻孔越深则其抗拉拔力的能力越强。但是否植筋钻孔越深其锚固效果越好,尚应通过试验分析才能得到更好的结论,现行国标给出了植筋深度的参考值应为15倍钢筋直径或是20倍钢筋直径。
除此之外植筋钻孔直径除了保证植筋过程中留有足够的空间植入钢筋之外,还应给结构胶留有足够的空间,使结构胶与钢筋和混凝土充分粘结。
在此过程中,结构胶的性能对植筋效果的影响也尤为重要,在早期国内曾用硫酸盐水泥作为植筋所用粘结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植筋所用胶粘剂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内卡本通过不断地技术攻关使的其植筋胶的力学性能不断提高,各项性能指标与国外进口植筋胶相差无几,在做拉拔试验的时候,做到拉板力达到32t钢筋屈服,而锚固端仍未被拉出,完全满足结构设计上的需要。
总的来说,植筋技术的应用研究,不仅能够解决工程结构因为使用功能的改变、不可抗力(地震等自然灾害)、结构老化等原因而需要结构加固的问题,而且还能解决因结构缺陷而导致结构加固问题,为结构加固补强带来极大地便利。
全部回复(1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举报
小手一抖,金币到手!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