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没了深入思考,就在上下班听听各种语音,就想着了解作者的精华,那是不可能的。听逻辑思维到现在虽然也没多久,讲的很杂,视野也很开阔,但我觉得最有用的那就是听到了元认知这个词(其实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大部分人并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然后我去了解了,慢慢培养自己的元认知。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转述的东西太琐碎了,只能算是知识小饼干,感觉自己像是知道了懂了许多但是还是不知道怎么用,以及大牛们为什么这么说的思考逻辑,所以以为懂了可还是不懂。那就回到这样一个命题,免费却是最贵的,他输入的价值观我得花费同样时间洗一洗,一来一回更麻烦了。
现在都想以速度换深度,殊不知,你在高速前行的时候只是把自己锻造成了“看起来很忙”而不是真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致自己
工作
单体长概念,地下长见识。这是我的一点体会,暂且不论对错,我觉得做设计首先得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内心,当得起责任。这是我在华发商业项目的深刻体会,下篇决定好好扒一扒华发商业项目的是是非非,我想要写的话还是有挺多要倾诉,看时间吧!但几个大的类别不能草草了事,毕竟前车之鉴,悟错也是一种修行。
本周的主要任务是火龙果项目基础修改,好像除了这事,其他的都是些零零碎碎不足说道之事。
是:
搞定火龙果基础修改,初步了解筏板到条基的受力形式及适用范围
提出群概念,试着从部门内部着手推进,得到鼓励与支持,但我也知道这事的成功绝非一人之力也非一日之功,加油。
非:
桩基图出了之后,好像对自己的要求一下又放松了一些,其实眼下事情也不少,希望自己惜时谋事,在工作与生活兼顾的前提下,让品质提升起来。
生活
1.萌妈记录萌宝的日子,听玉米妈妈说最近给小玉米开了QQ号,开始记录小玉米的生活点滴,这个主意无疑是极好的,等萌宝长大了看见萌妈所做的一切那必是两眼相望会心一笑。萌妈也是雷厉风行之人,她身上很多优秀的品质都值得我好好学习一番(思维严谨,处事高效,心思缜密等等),于是萌宝成长的日子正式开起,做有意义的事,过快乐生活。
2.萌萌熊已经开始“babababa mamamama”自言自语了,这可把我们乐坏了,这小声音真的是美妙极了。
圈子
学习圈组建
寻找几位能力互补的同事,建立自己的私人学习小组,分享和交流学习心得。有些事情一个人很容易陷入僵局,通过讨论碰撞,不仅能快速解决问题,还能启动更深入的思考。要知道:一个人的成长,70%来自工作中的学习,10%来自正式培训,剩下20%来自向他人学习。Z工说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出现误区,陷入死局,更多思维方式的融入,也许就能出现一点点的转变,而这个过程便是成长。
这也是叶武滨老师教给我们的精华,寻找同一个梦想的前进者,结伴而行。一个人的战斗也许孤独寂寞,一堆人的战斗那将异常精彩。
基于这个理念,我想从身边做起,试试这条路我能走多远,“烂开始好过不开始”
组概念:抱团共进,网上资源太多,需要时间筛选,有空的话倒不如从身边做起
实施细则
1.每个阶次的同事(或是简单按工作年限个人能力划分)自动搜索组队
2.每组三到四人,人数过多后期来回时间较多,且会出现散乱不可控
3.一周或两周总结与讨论,时间不宜太久,久必生疏,个人的思维都会有个活跃期,最好是能够捕捉到“爆炸”的瞬间,纸笔不可少
4.分享内容不限,但应是积极向上,最好是工作相关,因为是团队学习,所以必须是经过认真筛选后的思考成果,无所谓结论对错,重点在所思所想,这也是成长与成功的抉择。
5.组员针对项目或是其他心得整理文稿分享,其他人指出问题参与讨论记录成正式文档存档,讨论便是思维的碰撞,无所谓高低贵贱,说你所想
存在问题:
1.如何组队(万一很多人要成一组怎么办)
2.必须有奖惩(象征性金钱罚款)
3.小组长的人选
4.很忙还是看起来很忙
几点说明:(朝露建议)
1、活动一定要有价值,让别人有收获,别人才愿意主动参加;
2、不能弄成了大家的负担,因为本来就比较忙了;
3、公司内部做,公司会不会有意见?能不能得到领导支持?能不能占用公司资源?
4、具体怎么做,可以实践中摸索,修正,能开始着手去做最重要。
可行性讨论
L:我觉得咱们现在每周结构业务学习课有时候有点流于形式了,给我的感觉是,除了专业负责人及几个结构骨干的普及知识,其他时候弊大于利,这种状况有违初衷,是否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做些改变?
Z:首先能提出这个想法很好,我们也是觉得是应该更大程度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但实施起来可能有难度,Z工罗列了一下单位可能会有此想法的同事,也没有几个,还得征求他们意见是否能坚持去做这件事。
Y:确实,能这样坚持去做一件事,把学习能当做一种习惯的人不多啊
Z:那既然你提出来了,我们可以试着去尝试下,若是反响不错的话,我想应该会有更多的人去参与
Y:嗯,烂开始好过不开始,你下去先问问能有多少人愿意
L:好的,虽然我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提出的这个想法,但我想这是个对大家都有益的事情
Z:提醒一下,你们要做的话,得先确定一个大致的主题,比如说最近大家都在做地下室,那就可以把地下室设计中遇上的一些问题好好讨论一下,比如最近在准备注册考试,那也可以就注册中的重难点好好说一说。。。总之就是寻找共性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
L:Z工说的是,只有挖掘出对大家都有益的东西,这事才能有价值,才能长久
Z:另外,鉴于可能刚开始人数不一定会很多,而且大家不一定都是热情高涨,所以建议可以先不定人,比如有那么几个人同意参与,然后这段时间能有空的同事自动凑到一块,而不是首先确定组别去做,万事开头难,慢慢来
L:嗯,先试试,等有了效果再细分,这个就看大家的主观能动性了
接下来,我列了一下询问人员名单,最终的结果果然和预期的差不多,只有少数几人表示有兴趣参与,而大部分首先问的这是要做什么、要花很多时间么、我再考虑一下。当然每个人看待实物的三观都不一样,这样才有了世界,所以不强求,自发的才是最长久的,后面做的怎么样也不得而知,但希望能走好每一步,加油。
这周做的事情能说的就是一个项目的基础修改,而之前自己也了解过一件事情要是简单的以结论形式呈现往往显得枯燥乏味,何不换一种方式,让设计鲜活起来或是让思维发散开来,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事件回顾,那么就有了对话型描述。这样,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能身临其境思考不同处境不同的idea,这种方式还在初步阶段,可能素材不够好,也可能表述不够严谨生动,但我将继续努力,做到更好。
筏板还是条基
由沉降计算引发的讨论(沉降计算、基床系数、相对刚度、筏板变条基)
那天听说火龙果项目基础要改,桩基现场条件不允许,额,我在想,这早干嘛去了,现在出完图这样改。。。服务行业只能低头,改吧。首先拿到这份修改,第一反应是这能行吗?虽然荷载不大,但直接一块板压在填土上有没有问题哦!好吧,既然领导觉得可行那就先试着这么干吧!一上来就遇到了基床系数怎么取,不均匀沉降怎么考虑呢?
F君让算一下基础沉降以便确定基床系数
L:H工,这个筏板的沉降怎么算的?好像也没找到具体的公式?
H:额。。。其实我也不知道,要不问问J哥
J:不是直接在YJK软件计算吗?
L:非也,我现在想通过土层计算基础沉降,这是分层总和法的范畴,而软件给出的是有限元试算迭代得出的结果。
J:哦,那我也不知道怎么弄了,也没做过?
L:嗯,软件给出的沉降计算是基于基床系数得出的,而基床系数的确定通常有两种方法:1.经验取值2.预估基础出现的沉降,然后反算基床系数回代。
Z工在一旁听到我们的对话发言
Z:现在你们以填土夯实作为筏板的持力层,其实只要施工到位,填土分层夯实,那筏板就不再是筏板,而是作为刚性地面承受地面荷载了。
L:Z工说的也是,但是F君担心会存在不均匀沉降,那样的话就会出现附加弯矩,“支座”处配筋就难以满足。
Z:嗯,这倒也是。还得考虑不均匀堆载
L:对对对,因为是工业厂房,存在很多库房,荷载也比较大,活载的不利布置确实会和我们预想的出现偏差。
Z:那说回沉降,怎么算呢?回填土一般都不会提供压缩模量
L:那倒也是,这就没法算了。F君的建议是需要考虑不均匀的沉降,比如可以估算跨中位移为五六十,跨中大,支座小,反算出基床系数,然后根据这个系数计算底板内力。
Z:支座在哪里?同一块大板,只是柱脚位置有柱墩,能作为支座吗?
L:存在相对刚度差异,就有了相对变形,就有了相对支座
Z:那我觉得支座处反而变形会大点吧。
L:有柱墩处,填土厚度势必薄了很多,也就是变形会更小
Z:嗯,这个也没法量化了
F:你做这个筏板,基础那么大势必检测费用加大,一般按五百方一个点就有二十多个点,而且你的板配筋怎么弄?附加筋取1/4L,那样得有七八米长,我建议在柱脚处拉一条条基,这样受力比较明确,而且板的话可以直接解释为刚性地面。
L:有道理
就这样最终的方案定下来,画图,明天交图。这个图还是比较简单,双层双向,几个条基配筋,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画那几个大样上了(因为是厂房基础,钢柱处需要降板,且柱脚加厚)
ps:想法和做法可能也不一定对,大家要是有什么好的做法,望不吝赐教。
基础初探回顾
2017.07.24 珠海
泰基 木子青见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140.21 万条内容 · 2162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26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回复 举报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