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动态建筑——多元时代的一种新型设计方向

动态建筑——多元时代的一种新型设计方向

发布于:2007-12-04 04:44:04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动态建筑[1]
—— 多元时代的一种新型设计方向

摘要: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建筑设计和研究上广泛出现了一种追求动态性空间和形式的运动。它挑战我们现有的静态、惰性和自闭的建筑观念,而在以全球化、多元主义以及信息共享为特征的当代社会中,倡导一种进行都市景观营造的崭新标准。本文试图从社会文化技术背景、设计理论基础及方法与途径这几方面出发,结合相应的设计案例对这一运动进行解读和思考。

关键词:
多元主义、全球化、动态性、动态建筑


两股力量推动着建筑学的发展。一方面,建筑在很大程度受它所处的社会、文化和技术背景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建筑学内在自身的学术逻辑进步也会自内向外地影响建筑的生成。上个世纪最后十年,建筑师在探索当代建筑的发展上相当活跃。当一些先锋派建筑师如Rem Koolhaas、Winy Mass 和Stefano Boeri 将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在空间的社会学因素和晚期资本主义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时候”[2] ,另外一批人如Peter Eisenman、 Greg Lynn 和 FOA则醉心于在他们计算机技术主导的设计过程中实验非线性和动态的建筑空间与形式。尽管他们最后产生的结果是如此多样化,但我们依旧可以从中看到一条清晰有力的思路。那就是,当代建筑师已经不再认为建筑是一个纯粹的、自治的、仅仅为人类提供栖息的物体,相反,它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结构[3] ”,来促进交流、提倡互动和激发创造。这个系统和设计中的功能、形式、结构、地形、类型、心理、文脉、都市主义等多种因素密切关联并相互融合;整个的设计过程带有很强的理性和系统性分析,但是它最终的目标是为了创造一种全新的都市景观—— 动态建筑,并以此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当代生活中推动一种在环境上与周边文脉高度呼应、在社会上与周围群体高度互动、并在美学上充满动态的建筑观念。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这种动态建筑的设计背景、理论和方法。

全部回复(29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kgb20063946
    kgb20063946 沙发
    非常感谢搂主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图,希望也能看到搂主更多的好东西,也感谢网易给我们提供拉这么好的一个交流平台,让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更快更好的掌握对各种建筑风格及功能的把握
    2009-03-31 12:29:31

    回复 举报
    赞同0
  • zimoer
    zimoer 板凳
    参考书目:

    1. Peter Eisenman, “Diagrams of Anteriority”, Diagram Dairies, Universe, 1999.
    2. Hunch, 5, The Berlage Institute, 2002.
    3. Bernard Tschumi, “the architectural project of Le Fresnoy”, Tschumi Le Fresnoy Architecture In / Between, The Monacelli Press, New York, 1999.
    4. Greg Lynn, Animated Form, Princeton Press, 2000.
    5. AMOMA and Rem Koolhaas 编辑, Content, Taschen, 2004.
    6. Tschumi and Irene Cheng 编辑, The State of Architectur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Monacelli Press, 2003.

    注解:
    1 动态建筑泛指当代建筑设计中出现的一类追求动态空间和形式的趋向。受当代多元和全球化发展文化的影响,它推从当代生活中动感、不定和多样化特征的价值,并反对静态、冷漠和乏味的盒子式现代建筑。主张通过研究和挖掘建筑设计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创造出一种能与使用者所处文化历史和地理环境互动关联的空间与场所。
    2 Auerli, Pier Vittorio, “Architecture After the City, The European City After the Sprawl”, Hunch, 5, The Berlage Institute, 2002, P. 166.
    3 有机结构指的是“一个由相互依赖和从属的元素构成的复合结构,元素的整体性功能运作决定了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特性。 (摘选自http:// www.webster.com)
    4 Bernard Tschumi, “the architectural project of Le Fresnoy”, Tschumi Le Fresnoy Architecture In / Between, The Monacelli Press, New York, 1999: 37.
    5 Bernard Tschumi, conversation with students in the workshop “Double Envelopes”, UCLA, 2000.
    6 Eisenman, Peter, “Diagrams of Anteriority”, Diagram Dairies, Universe, 1999, p. 37.
    7 IBID.
    8 摘选自http://www.daniel-libeskind.com/projects/pro.html?ID=34#more
    9 摘选自http://www.andrew.cmu.edu/user/gej/ResearchA.htm


    作者简介:

    施国平
    1990-1995 就读于湖南大学建筑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5-1997 任教于湖南大学建筑系
    1997-2000 就读于深圳大学建筑系,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0-2001 就读于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系,获建筑学硕士学位
    2001-2003 在美国洛杉矶Gensler, Summit 及Jerde 建筑事务所工作
    2003年底至今在美国洛杉矶 WWCOT 建筑师事务所工作
    2002 年至今兼任美国洛杉矶PURE Design 事务所设计主持
    2007-12-04 04:58:04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1 万条内容 · 15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后媒体时代的建筑理论与批评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当代建筑理论与批评的社会与文化环境,评价了后媒体时代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建筑理论与批评的整体表象。在历史大关系的背景下,具体分析当代中国建筑理论与批评的特点:(1)超出权力与政治的阴影;(2)视觉化倾向;(3)中心冷寂,边缘喧嚣;(4)与哲学关系密切;(5)语言立场上,表现出批判能力逐渐疲软。文章最后指出建筑媒体应着重于推进建筑学价值内核的确立,而不仅仅是激活建筑学的边界。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