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中国建筑史 \ 中西文化比较与建筑创作

中西文化比较与建筑创作

发布于:2007-12-04 02:50:04 来自: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史 [复制转发]
一、从国外建筑师“抢滩”中国市场讲起

最近不少同行都在讨论的关于国外建筑师“占领”中国市场的问题。国外建筑师大举抢滩中国市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们不仅在北京等大城市拿到了像国家大剧院、CCTV大楼这样的一些大项目,甚至在一些中小城市,在一些房地产开发项目中,也都占有相当的份额。其覆盖面之广,“势头”之猛,都是几年前无法想象的。

作为建筑师,看到种种现象,感触当然很多,一是在想这种倾向带来的后果,经济层面的、文化层面的,但我想的更多的是:一种现象的产生总有它的原因,原因在哪里?

首先想到的一个直接的原因可能就是中国建筑师本身出了问题,从整体上看,和国外建筑师比,我们的设计水平、特别是执业精神确实存在差距。我们拿不出原创的、富于震撼力的作品,大家不满意。领导、开发商可能会这么想:你抄国外的东西,抄得又不地道,不如干脆到原产地去找原汁原味的国外建筑师。当很多中国建筑师都在埋头挣钱,埋头抄袭KPF、模仿欧陆风格的时候,国外建筑师带着他们令中国人感到新奇的理念和作品,昂首阔步进入并且占领中国市场,似乎也是自然不过的事。

不过再想想,问题似乎也并不完全在建筑师,因为有些现象确实令人无法理解。中国建筑师的水平是否低到了连一个县城里的住宅开发项目也要请国外建筑师来做?即使是在那些大城市,是否不论项目情况如何,也都要搞国际招标?人们确实看到,一部分领导、开发商,同时也包括一部分业内人士和媒体,不遗余力的吹捧国外建筑师,有时吹捧得那么盲目,甚至荒唐。有人把这种现象直接指认为“崇洋媚外”、“商业炒作”,我看这也是事实。

当然,指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更何况并不是多数人都认同这样指责。因为今天在全球化语境中,人们对中国文化(其中包括建筑文化)的发展方向确实有不同看法,经济全球化是否意味着文化的全球化?现代化与西方化有什么不同,其中特别是对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不仅造成了人们对国外建筑师抢滩中国市场持不同态度,同时也形成了人们对当前中国建筑创作现状的不同评价,我想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

近几年,我国学术界掀起了关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讨论热潮。这使人想起了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尽管时间已过去百年,而所争论的仍旧是东西文化孰优孰劣的问题。一个问题纠缠百年而未有结论,说明问题的复杂性;两次论战均由文化比较进而涉及政治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涉及社会发展方向,更使人们对这一论争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有了清醒的认识。对于中国建筑师来说,在全球化语境中对中西文化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比较,不仅对于个人的创作,特别是对于中国建筑的发展更有重要的意义。

说到这里,想起两年前建筑学报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从国家大剧院建筑方案的国际竞赛看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这篇文章试图从文化比较的层面来分析这次竞赛的得失,应该说,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其作用非一般泛泛的评论文章可比。但是这篇文章所持的观点却是我很难同意的。文章一开始就指明这次竞赛是学术思想(实际上是指中西文化)上的一次交锋,而西方建筑师方案的胜出,证明了中国文化的落后和西方文化的先进。文章引用了二十世纪初梁漱溟先生一篇文章中的观点,即人类文化的发展有三种“路向”:西方文化的“路向”是向前的,印度文化是向后的,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路向”则是停滞不前的。与西方文化比较,中国文化在“征服自然、开拓创新、探索未知”等方面从本质上存在差距,西方文化的“路向”有利于“自我的发展”。这篇文章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如果这样的观点成立,那么,不仅安德鲁的方案入选是必然的,而且我们抄袭模仿西方建筑,一些开发商和领导追捧国外建筑师,以及西方建筑师“占领”中国市场也都无可厚非,甚至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这样的观点对不对呢?能不能以一个静止不变的态度来看待文化的发展?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否天然消极落后?西方文化从来就是“向前”的,并且总是引导世界发展潮流的吗?这些问题不弄清楚,就很难正确认识和评价当前中国建筑创作领域中的种种现象,也很难在全球化语境中把握方向,选择自己应该走的创作道路。

全部回复(8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zimoer
    zimoer 沙发
    介绍以下三项作品是试图说明:“新”和“现代”并不是西方化的同义语,对于中国建筑师来说,坚持创新和坚持“现代的、中国的”创作定位,是可以一致的。其中关键仍然是对中国国情的尊重和对中国文化(包括建筑文化)的深入理解。

    1、杭州铁路新客站

    杭州铁路新客站在拆除旧站房后的原址上重建。最高集结人数5200人,站房面积29000㎡,连同合建的综合楼、三层广场,总面积为110000㎡。

    适应时代变化,不断更新观念是做好设计的关键。今天铁路旅客站已不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城市大门”,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铁路旅客站已成为城市的各类交通工具——铁路(包括高速铁路)、地铁、轻轨、公交、专用及出租车辆及长途汽车客运等的换乘中心。综合考虑站房、广场、站场的交通组织,并把它和周边的城市交通联系起来,使乘坐不同车辆、不同流向的旅客安全、快速、方便的集散,是旅客站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

    与此同时,研究中国的旅客的活动特点和规律也十分重要,与国外车站相比,旅客数量多、候车时间长、节假日客流波动大以及旅客旅行经验相对较少等特点,是我们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使不同流线,特别是进出站流线不相混杂;导向清楚并使所有的旅客都能各得其所,使整个旅客站的布局具备足够的“弹性”,都是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当然,作为城市的门户和“结点”,旅客站建筑比较集中地反映和折射出这座城市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作为城市的“门户”,建筑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作为城市中的“结点”,它必须与市民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使它真正成为城市的窗口和亮点。

    考虑到所面临的极其不利的场地条件:建筑基地进深仅24m;面积很小的广场又被城市道路斜穿而过……,设计的基本构想是:

    1)将站房、广场和站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利用地下、地面及高架等三个层面来组织流线,把不同流向的旅客以及各类车辆分别组织在不同层面上,分开进出站人流,并使车行交通和旅客活动互不干扰,这样做也缓解了用地不足的矛盾。

    2)改变传统的疏解观念,将包括地下轻轨(规划)在内的各类车辆停车站(场),尽可能邻近站房布置,旅客流程很短。也正是因为旅客流程的缩短,从而大大减少了人、车流的交叉,为旅客安全、快速地集散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3)高架广场的设置为旅客营造了一个不受干扰的休憩活动环境,同时也为客流波动留出了足够的回旋余地,这对于一个旅游城市来说尤为重要。

    4)宏观整体地考虑新客站的交通组织。我们先后与规划部门合作编制了新客站地区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综合考虑新客站广场与周边地区的交通组织问题。如:尽端式的交通组织解决了城市道路横穿广场的矛盾;建立了与高架广场相同标高的高架人行系统从更大范围把新客站与周围的商业建筑联系起来,减少了人、车流的交叉,切实考虑人的需要,也强化了旅客站建筑的开放性和公共性。

    通过多年的运营,经历了节假日期间客流猛增数倍的检验,站房与广场仍然秩序井然,我们的设计理念被证明是先进的,同时也是符合国情的。

    作为城市大门,新客站的建筑形象力求反映地域特征。穿插组合的深色坡顶,白色墙面,其形体和色彩构成都蕴涵着江南建筑的韵味。建筑细部、室内、绿化和环境也都经过了周密的设计,整个新客站的形象不求张扬新奇,但求典雅、精致,富有现代感,与作为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相适应,并与其他车站明显的区分开来。

    本工程1999年建成,获国家优秀设计银奖,并入选廿世纪“中华建筑百年经典”。合作者叶湘菡、胡建一、钟承霞、刘辉等。

    2、杭州国际假日酒店

    浙金广场是一幢综合性商业大厦,除了作为主体的假日酒店(320间客房,四星级)外,还包括办公楼、商场、餐饮和交易中心等。总建筑面积为62000㎡,容积率5.3。

    设计这类功能繁杂、容积率高,而且建筑高度又受到限制的商业大厦,往往使建筑师感到头痛,弄不好,建筑物就成为臃肿而又杂乱无序的“堆积”,就像我们在城市中经常可以看到的那样。因此,在这个工程设计中,我们努力解决的问题是:

    1)研究各部分的组合关系,使功能、造型和内外部空间组织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有序、有机。

    2)研究环境,从建筑物所处的位置——西邻东河绿带,又是两条干道的转角,视野比较开阔——来研究建筑的体形组合,力求塑造一个完整的、富有表现力的城市空间。

    3)本工程以铝材和玻璃作外墙饰面。采用新材料,但不希望重复西方同类建筑的风格,我们根据金属材料加工要求和幕墙构造特点,有分寸的引入了坡道、栏杆、人字形斗拱等元素,使杭州假日酒店这一现代化建筑,显得精致、典型,蕴涵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韵味,从而与一般的铝板幕墙建筑区别开来。我们这一探索,得到了群众认可,也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积极评价。

    本工程1998年竣工,获浙江省勘察设计一等奖。合作者王幼芬等。

    3、绍兴市人民广场——展览中心

    广场位于市中心,三面临城市道路,西面向自然景观——府山开敞,广场范围内有元代大善塔一座,因此,邻近大善塔的展览中心就成了设计中的一个难点。

    经过多方案比较,展览中心用了新型的点式玻璃幕墙,由于它采用了传统砖塔的“叠涩式”造型,因而不仅与一旁的有近千年历史的古塔形成了颇为有趣的对比,而且建筑本身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在这里,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是与“现代的、中国的”创作定位相辅相成的。

    本工程于2000年建成,获浙江省勘察设计一等奖。合作者梁擎天等。

    4、上海市公安局办公指挥中心

    大楼位于上海市静安区,西临城市主要道路武宁南路,建筑面积约80000㎡。

    基地周围已建起体形朝向不同的高层住宅多幢,环境空间较杂乱,大楼采用高低层建筑相结合的布局,在高层周围留出足够空间,112m高的塔式主楼自然成为控制全局的主体,从而使环境空间得到改善。

    同时,这不是一般商业办公楼,业主要求建筑形象能“充分体现时代特征、上海传统文脉和公安业务特点”,我们认同这一定位。

    工程于2004年7月建成。大楼浑然一体的造型,舒展的裙房与微微收分的高层部分的组合,体现了一种力度;花岗石、玻璃和金属材料组织的立面肌理,深色玻璃与浅色石材的色彩对比,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庄重而不呆板,耐看而不矫揉造作,既蕴含上海传统建筑韵味而又有现代感,这也是我们对本工程设计的要求。

    本工程近日获上海市优秀设计一等奖。合作者徐东平等。

    (四)加纳国家剧院及马里会议大厦

    这是我在非洲的两项作品。我所说的“立足此时、立足此地、立足自己”的设计理念,在这两件作品中集中表现为对非洲文化的高度尊重,努力表达黑非洲艺术所特有的精神风貌。

    1、加纳国家剧院

    国家剧院位于加纳首都阿克拉市中心两条干道的交会处。整个建筑包括1500座观众厅、展览厅、排演厅和一个露天剧场。建筑面积11000㎡。

    环境、建筑物的性质,无疑是我们在设计中考虑的重要因素,赋于建筑物标志性、纪念性也是我们所企求的。但是,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蕴含在加纳舞蹈、雕塑、壁画中的原始而炽热情感,以及它们那夸张而富于神秘感的艺术形式,一直在震撼和激发着我们。要表达黑非洲艺术的神采,突出加纳国家剧院的个性,成了我们的主要追求。

    在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这个明显受到地域文化背景影响的方案。这个方案将三个方形体块加以旋转、弯曲、切割,塑造了一个奔放而有力度、精致而又不失浪漫、内外部空间比较统一的建筑形象。加纳国家剧院建成后,以其独特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造型,得到了加纳人民的认同和喜爱。

    本工程1992年竣工。获中国建筑学会创作奖,并由国外建筑师推荐入选国际建协主编的“廿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选”。主编之一,美国库特曼教授的评语是“以中国建筑师的语言丰富了非洲当代建筑”。合作者叶湘菡、沈之翰、蒋淑仙。

    2、马里会议大厦

    会议大厦选址在非洲第二大河——尼日尔河的一侧,场地十分开阔。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自由舒展、无明确轴线的建筑造型可能是较易生根的。为充分利用尼日尔河的景色,在会议厅和接待厅之间安排了一个以回廊围合的半开敞空间,使建筑与环境更能相互渗透。马里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马里的建筑具有伊斯兰建筑的某些特征,但较为质朴、粗犷。我们在设计中,主要是在屋顶、拱廊以及广场装饰性构架的设计中,也尝试传达这一种韵味。

    本工程于1994年建成。1999年经国外建筑师推荐入选国际建协主编的“廿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选”。合作者叶湘菡、徐东平。

    (五)浙江美术馆

    美术馆位于西子湖畔,背靠苍翠的玉皇山,建筑依山傍水,环境得天独厚。总建筑面积31550㎡,其中地下15338㎡,地上16212㎡。

    建筑依山形展开,并向湖面层层跌落。起伏有致的建筑轮廓线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共生共存的和谐状态。独特的建筑形体和空间也体现了传统意韵与现代精神的细腻对话,具有原创性。

    建筑造型自然而又充分地流露了江南文化所特有的韵味。粉墙黛瓦的色彩构成、坡顶穿插的造型特征,在“似与不似之间”被带入了我们的创作之中,力求体现一种清新脱俗而又空灵含蓄的文化品位。钢、玻璃、石材、玄铁,强调了材质的对比,特别是以黑色的屋顶构件勾勒,银勾铁划,线条遒劲,蕴含传统水墨画和书法的审美韵味;坡顶的抽象与变形,方锥、水平体块的形体对比与穿插,使建筑充满强烈的雕塑感和现代感。

    这是我的最新作品之一。我认为,它多方面的体现了我的设计理念,也使我看到走“现代的、中国的”之路的无限广阔的可能性。

    本工程2005年开始施工。合作者钱伯霖、王大鹏、郑茂恩、胡洋等。

    2007-12-04 02:52:04

    回复 举报
    赞同0
  • zimoer
    zimoer 板凳
    (二)宁波高教园区图书信息中心、绍兴鲁迅纪念馆、海宁博物馆、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

    介绍这四个项目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所包含的理念,将随着时代的变化得到延续和发展,从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建筑新空间。

    与西方建筑比较,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有什么特点呢?

    其一是建筑室内外空间的匀质性。如果说在西方,是庭院(园林)围绕建筑,并以建筑为主体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建筑则是以建筑与庭院空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构成一个虚实相生的匀质空间,并以这个整体的匀质空间来展现其建筑表现力,这与西方建筑理念是完全不同的。

    其二,特别关注与自然的融合。这显然是受到“天一合一”、崇尚自然理念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气候干燥的北方,人们也决不会忘记在四合院中种上飘香四季的树木花草;而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南方造园建屋,更是广种林木,理水叠石,同时还利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千方百计把院外的自然景色引入室内。建筑自然化,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

    其三,空间形态的随机性。和西方古典建筑园林的几何化构图不同,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江南建筑,其空间形态是基于地形条件、使用要求,特别是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所生成的。轴线的不断转换,空间界面、形态的随机多变,这种“自然生成”的空间形态,与西方建筑有明显的差别。

    1、宁波高教园区图书信息中心

    宁波图书馆的平面布局从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变化而来,它保留了四合院围合感较强,尺度比较宜人的特点,在院落加了个以玻璃中庭围合的公共空间,特别是通过一、二层架空、出挑,并把室外水池、绿化引入内院,这就使得四合院原有比较简单的形体空间变得十分丰富。而将四合院向入口的一面敞开,突出了一个现代图书信息中心的应有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与围合感的有机结合、空间的整体性与多变性的有机结合,形成了这个建筑空间一个鲜明的特点。

    本工程于2004年建成,近日获浙江省优秀设计一等奖。合作者钟承霞等。

    2、绍兴鲁迅纪念馆

    绍兴鲁迅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的中心位置,与鲁迅祖居、三味书屋为邻。根据规划要求,新建纪念馆的建筑形式应与鲁迅故里的传统建筑一致,这是我们所认同的,但是面对现代化展馆的功能要求,以及作为一位反封建斗士的鲁迅先生的纪念馆,使我们不愿把它做成一组仿古建筑。我对自己的创作定位是“老台门,新空间,老房子,新感觉”。

    台门,是绍兴传统民宅的一种典型布局。在设计中,我们保持了台门前后院、多层次的布局精神,但将前后两组展厅错位布置,展厅的一层界面也稍作旋转,使得纪念馆的室内布局显得活跃起来。设计中,沿用了传统的水院、窄巷,但处理手法十分自由,特别是一层部分采用黑色的金属构件廊架、玻璃与大面积“粉墙黛瓦”的对比,使纪念馆的内部空间极具现代感,又颇有中国味。

    本工程于2004年建成。合作者王峰、邱文晓、戴晓玲。

    3、海宁博物馆

    海宁博物馆是一个建筑面积为5500㎡的中小型博物馆。根据用地形状确定的建筑平面轮廓十分简单,在这个简单的平面框架里,利用轴线的旋转和各主要功能空间的相互“挤压”,形成了形态十分丰富的过渡空间。高墙、窄院、水庭,以及空间界面各各不同的过厅、楼梯,与多层展室相组合,使人们行进在这个不大的展馆内,能感到空间转换中的对比与变化。特别是室内、室外、半室外等各类空间交织在一起,既能缓和观众在参观过程中的视觉疲劳,又活跃了馆内气氛。这种“挤压式”空间所产生的空间特征,富于中国特色。

    建筑立面也颇有特点,在大片花岗石墙面上,以青铜制作并镶有传统纹样的窗楣、雨篷、以及雕塑等艺术构件呈散点式布置,它既似一幅现代构成,又可看作是中国画长卷。特别是这些构件以不同角度突出墙面,仿佛是一件件艺术藏品试图破墙而出,使得本来很简洁的立面变得活跃起来。

    本工程于2000年建成。建筑室内装修未能与建筑设计形成整体,甚为遗憾。合作者鲁华、陈玲。

    4、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

    这是联合国定点设在中国的第一个独立机构,由于它的建筑面积不大(4500㎡),有关部门同意它选址在西湖风景区内,并要求它按照传统的园林建筑风格设计。一个功能性很强的现代化的办公建筑如何按传统园林建筑风格来设计,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课题。

    传统园林是一个历史时期中特定的文化背景、功能要求和技术条件相结合的产物。而今天,仍然以传统形式来求得与环境的协调是否是一种向后看的无所作为的观点在作怪?何况,如果把展览厅、学术报告厅、办公室和客房等不同功能要求的空间生硬地纳入到传统的形式中去,是否有削足适履之嫌?

    但是,传统园林强调与自然的结合,以及它那变化丰富的空间处理和宜人的建筑尺度,却又都是今天可以借鉴的。

    建筑物的各部分:办公、会议、客房等,围绕圆形水庭布置,水庭既与外部环境空间相通,水面又被引入建筑内部,建筑的室内空间成为一个匀质的复合体。设计强调形体构成,界面简洁,入口处下面为弧形,其中心线暗示了建筑与街道转角的关系,整体建筑形象有时代感,并蕴含着明显的中国园林韵味。

    本工程入选国际建协第20次大会“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展”,为建国50年来55个入选项目之一,获“建筑创作成就奖”。合作者宋亚峰、杜立明。

    (三)杭州铁路新客站、杭州国际假日酒店、绍兴市民广场展览中心、上海市公安局办公指挥大楼。

    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功能要求必须满足,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也要积极倡导。而这些往往源自西方,这就带来了一个概念十分模糊的问题:我们常说的“新”或“现代”是否也就意味着“西方化”呢?

    2007-12-04 02:52:04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

5.11 万条内容 · 15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建筑设计师的文化创新

6月11日在上海世贸商城举行的“2006中国上海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展”并没有讲究展场的艺术效果,而是朴实地展出一些建筑设计院最新作品的效果图和平面图。除了东海大桥、洋山深水港、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总体规划外,2008北京奥运会总部饭店——北京宫、新江湾城居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国家级重大项目均在参展之列,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家单位首次汇聚参展,强大的阵容号称亚洲最具规模的建筑设计规划展。在这样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饕餮中,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建筑设计事业迅猛的发展步伐,也显露出一些中国建筑设计师的不足。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