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设计 \ 地质灾害预警

地质灾害预警

发布于:2007-11-28 22:10:28 来自:水利工程/水利工程设计 [复制转发]
“十五”规划目标


——完成全国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区划工作,完成省级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市)地质灾害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在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市)初步建立起群测群防体系。
——完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开展国家重大工程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重点地区缓变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完善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防灾制度,开展对重大地质灾害点的预警预报和防治示范工程,最大限度地降低地质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

工作部署

总体情况

“十五”期间,地质灾害预警部署了10个方面的工作,即:完成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区划;开展三峡库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与监测;全国汛期地质灾害调查与应急治理;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西部(汾渭地区)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治示范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安全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与评价;地质灾害预警、治理技术研究;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重点地区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调查。部署工作项目459个,投入经费52,369万元。
一、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

根据国土资源大调查“十五”规划的任务要求,以“九五”工作为基础,“十五”期间部署了70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涉及除上海、香港、澳门、台湾外全国30个省(区、市)(图5-1)。部署工作项目130个,投入经费13,550万元。

二、三峡库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及监测

2001-2003年在三峡工程库区涉及的19个县(区)部署工作项目4个,主要是建设监测预警系统、智能监测示范和有关技术规程编制等。投入经费1,730万元。

三、汛期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应急治理


2001-2003年共部署工作项目36个。每年分别在31个省部署了应急调查。地质灾害应急治理部署的主要地区是广西、贵州、云南、浙江、江苏、陕西等省(区);中国西部地质灾害区域调查评价的工作区域主要是我国西部10省(区),部署重点调查面积约400万平方千米。“十五”期间总投资4,650万元。



图5-1 “十五”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部署图

四、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

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网建设部署了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以及汾渭盆地地面沉降和地裂缝调查与监测网络建设工作。

在长江三角洲部署地面沉降现状调查6000平方千米,地裂缝调查420 平方千米,GPS标石埋设160座,GPS固定站6座,自动化监测系统建设9组,分层标建设2组,基岩标建设4座,标房建设11座。

在华北平原部署开展1:5万地面沉降地质调查6000平方千米,1:10万重点区域地面沉降调查5100平方千米,1:25万区域地面沉降地质调查3.8万平方千米,建设GPS监测墩137个、GPS基准站5座、基岩标5座、分层标1组、孔隙水压力监测孔3个。

在西安、大同、太原等重点城市部署开展地裂缝地面沉降现状调查,1:5万地面沉降调查1620平方千米,地裂缝调查面积380平方千米,GPS监测点建设31个。

五、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

“十五”期间在西南滇、黔、桂、湘、鄂、川、渝、粤八省(区、市)岩溶石山地区部署了区域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工作,共8个工作项目,投入经费910万元。


六、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治示范工程

“十五”期间部署了41个重大地质灾害勘查及防治工程。其中勘查项目4个、治理工程37个。主要工作区域包括安徽、西藏、云南、贵州、重庆、四川、广西、北京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的主要实物工作量:钻探7,000米,坑探1,400米。投入经费6,180万元。

七、国家重大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与评价

“十五”期间部署了青藏铁路沿线、西气东输西段、南水北调西线第一期工程段、秦岭-大巴山地区、滇藏铁路沿线等地区地壳稳定性调查和青藏高原东缘第四纪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共部署工作项目14项。主要工作区域为青海、西藏、陕西、云南、四川等省(自治区),部署工作量:1:2000活动断层与地质灾害填图500平方千米,1:10万活动断层与地质灾害调查2000千米,地应力钻探1300米,1:10万遥感解译236,700平方千米,槽探1,700立方米,1:5万新构造、活动断裂、地质灾害野外综合调查(草测)6,400平方千米,高精度遥感1,200平方千米,路线地质观测1,000千米,晚新生代湖相、黄土和全新世地层剖面测量1,700米,磁性地层分析300米。投入经费2,020万元。

八、地质灾害预警、治理技术研究

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十五”期间部署了3个重点地质灾害监测网站和预警分析系统的建设,以及相关的预警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部署了26个工作项目,主要工作区域包括三峡、四川、江西、长江上游等地的重点灾害区域。主要计划工作量:地质灾害专业示范站3处,现场监测站2处,监测仪器安装2组,GPS144点,钻探800米,光纤铺设10,000米,1:5万环境地质调查1,500平方千米,1:10万环境地质调查(修测)1,500平方千米,1:5万遥感解译4万平方千米。投入经费4,325万元。


九、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

“十五”期间部署了全国以省为单元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以及黄淮海平原煤炭资源开发区、西南有色金属和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区等地区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共部署工作项目40个,其中以省为单元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项目31项,重点区域矿山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价项目9个,主要部署在黄淮海平原煤炭资源开发区、西南有色金属和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区、小秦岭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区,大小兴安岭煤炭与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区的重点矿区。部署工作量:1:25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6,000平方千米、1:5万矿区环境地质问题遥感及地面调查约1.5万平方千米,1:2.5万矿山环境地质问题遥感及地面调查1,000平方千米。投入经费2,340万元。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
  • zjg728
    zjg728 沙发
    (2)基本掌握了华北平原工作区地面沉降的现状,了解了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损失,建设了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监测网的雏形,并取得了地面沉降监测第一手数据资料,为开展分析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西部(汾渭地区)地裂缝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1:1万地面沉降与地裂缝调查450平方千米,1:5万地面沉降及地裂缝调查750平方千米,1:1万遥感调查200平方千米,地面沉降INSAR监测试验50平方千米,浅层地震12千米,人工槽探500立方米。

    五、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


    完成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区域环境地质综合调查项目8项。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包括:岩溶石漠化地区1:25万石漠化TM图像解译面积74万平方千米,1:1万IKONOS遥感图像解译面积800平方千米,1:5万SPOT遥感图像水文地质填图解译面积1300平方千米,建立了岩溶塌陷自动化监测站1个,建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1个,水微污染调查点22处,水、岩、土样分析260多件,以及大量的综合研究和数据库建设工作。完成调查研究报告5份及大量石漠化分布和环境地质方面的图集。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利用遥感技术首次全面查明了西南岩溶区石漠化分布现状和特征,划分了石漠化的程度等级,研究了石漠化的成因、影响因素和发展演化趋势(图5-6)。查明了岩石裸露率大于30%的石漠化面积为10.5万平方千米;岩石裸露率30-50%的石漠化面积为7.55万平方千米,岩石裸露率大于70%的石漠化面积为2.89万平方千米,石漠化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11%。

    调查区内石漠化面积达10.5万平方千米,占调查区面积的14.2%,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为4.0万平方千米,中度石漠化面积为3.9万平方千米,重度石漠化面积为2.6万平方千米。石漠化主要发生在云南、贵州和广西三省区,总面积为8.8万平方千米,其中,贵州省石漠化面积为3.3万平方千米,云南省石漠化面积为2.8万平方千米,广西壮族自治区石漠化面积为2.7万平方千米。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年均增长1650平方千米,年增长率为2%。

    2.初步建立了西南岩溶区环境地质信息系统。通过空间分析,对目前国家和地方部门非常关心的石漠化、岩溶县、国家级贫困县、岩溶地貌、岩溶旱片等环境地质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环境分区的基础上,以岩溶流域为单元,对所有流域从大到小进行了系统划分,初步划定岩溶水系统4333个(图5-7),其中地下河系统1363个、岩溶泉系统1535个、集中排泄带系统645个、分散排泄系统790个。

    3.采用能够反映岩溶管道裂隙系统中的水(气)压力及第四系孔隙水压力变化的传感仪器,建立了桂林柘木岩溶塌陷自动化临测站。通过模型的建立与分析,揭示了岩溶塌陷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并可进行岩溶塌陷的预测预报,使岩溶塌陷预测预报进入新的阶段。

    4.建立了湖南湘西洛塔岩溶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堵地下河管道使高洼成库,增加水资源的调蓄能力;以水资源开发为龙头,发展小水电、庭院经济和封山育林,进行流域综合治理,不但经济效益明显增加,森林也得到了恢复,这已成为西南岩溶石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典型成功样板。


    十五主要成效

    全面开展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05年底,已完成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初步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开展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工程区地质灾害、区域地壳稳定性等专项调查评价;完成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示范和预警系统建设,完成了全库区19个县(区)1:5万-1:10万地质灾害调查面积约5.5万平方千米;完成重大地质灾害治理示范工程42个;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等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基本实现了有效监控;全面查明了西南岩溶区石漠化分布特征,划分了石漠化的程度等级;开展了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基本摸清了矿山地质环境现状。
    开展了全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有效减少了地质灾害引发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03年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成功避让地质灾害3096起,安全转移人员129924人,避免财产损失近20亿元。地质灾害调查资料成果为重大工程建设项目选址与灾害评估、编制各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奠定坚实科学资料基础。
    2007-11-28 22:11:28

    回复 举报
    赞同0
  • zjg728
    zjg728 板凳
    工作进展及主要成果



    一、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


    完成了700个县(市)的调查与区划工作,完成了规划目标的100%。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责任制的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了“防灾预案”,提出了县(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及建议。

    查明了700个县(市)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分布规律。共查出地质灾害点66982处,其中滑坡40853处,崩塌11388处,泥石流8893处,地面塌陷4001处,地裂缝1847处;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78944处,其中滑坡39826处,崩塌10975处,泥石流8462处,不稳定斜坡19681处;其中,重大隐患点495处。

    建立了700个调查县(市)县、乡、村三级责任制的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编制了“防灾预案”,提出了县(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及建议。通过群测群防体系,全国成功避让地质灾害3096次,安全转移人口129924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近20亿元。

    分别建立了70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区划信息系统,并在资料汇总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数据库系统平台。

    调查县(市)开展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为县(市)级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管理、国土综合整治与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综合研究,在国家层面上划分出了调查县(市)地质灾害隐患点高发育、较高发育、中发育、低发育县(市)等。

    二、三峡库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及监测


    完成工作项目3个,包括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智能监测示范和三峡工程库区滑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完成了全库区19个县(区)1:5万—1:10万地质灾害调查面积约5.5万平方千米,为计划工作量的100%。项目成果已先后通过国家或部门验收。

    建立了19个县(区)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在全库区初步建成了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系统,对三峡库区绝大多数地质灾害体实施实时监控,初步建成并运行三峡库区计算机常规通讯和应急通信系统。

    登记地质灾害点5765处,地质环境调查点718处,收集资料435份。更为宝贵的是取得了三峡水库蓄水前的航空影像资料(图5-2),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和移民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资料。

    创建了区域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计算编制了三峡库区1:25万地质灾害“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区划图。

    分县提交了三峡库区19个县(区)的地质灾害综合调查报告、地质灾害分布图(1:10万)、易发程度分区图(1:10万)、防治规划图(1:10万)、监测预警及防灾预案、信息系统建设报告和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报告等。


    图5-2 三峡大坝135米高程蓄水前取得的三峡高精度航空影像



    提交长江三峡工程水库塌岸专题研究成果一套、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监测技术规程一套、三峡工程库区重大滑坡勘查治理报告5套、三峡工程库区滑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报告及软件(PreMap1.0)各一套。

    提出了川峡二江在瞿塘峡段东西贯通是本地区的重大地质事件,是三峡江段复杂斜坡形成的主因,为解释奉节、巴东和巫山等移民新城建设中遇到的复杂地质问题和工程利用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汛期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应急治理


    完成地质灾害应急勘查治理项目34项,中国西部地质灾害区域调查评价项目1项,全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项目1项。取得主要成果如下:

    完成了每年汛期以省(区、市)为单元的地质灾害调查、核实、重大灾害隐患点监测与应急方案制定等工作;完成全国地质灾害汛期重要地质灾害隐患巡查4500处、重大地质灾害汛期应急调查153处,完成重大地质灾害汛期应急处置灾害点48个。

    督促落实省(区、市)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推动了市县防灾预案制定和群测群防体系的建立。我国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近年取得明显成效,2001-2004年全国共成功避让地质灾害2352起(图5-3),避免了大量人员的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从2003年开始,实行了全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图5-3 1998-2004年我国成功预报地质灾害次数

    汛期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在挽救生命、抢救财产、遏制灾害、减轻灾害损失、稳定社会秩序、安置灾民生活和恢复灾区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明显的成效。四川丹巴县城建设街后山滑坡,2005年2月,通过监测发现滑坡变形加剧,根据采用全站仪等多种方法监测结果,到2月26日上午,主滑方向的3个监测点及前缘部分监测点近4日累计位移量均超过82毫米,严重威胁丹巴县城主城区的安全,直接威胁的建筑84幢和城市公共设施,财产11385万元,1067户居民、4558人生命财产安全。实施前缘堆载,上、中、下设置三排锚索加固工程和后缘防水工程三个单元组成的应急治理方案后,2005年3月31日日均位移量达6毫米,滑坡趋于稳定。居民生活恢复正常。





    图5-4 全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发布图


    四、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


    1.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

    完成项目1个。其余4个项目目前尚在实施中。完成地面沉降现状调查6,000平方千米,地裂缝调查306平方千米,钻探4,198米,浅地震勘察63千米,三维地震测量1平方千米,GPS测量395点,水准测量627千米,GPS标石埋设160座,GPS固定站4座,自动化监测系统建设8组,地裂缝自动监测站1组,分层标建设2组,基岩标建设1座,标房建设5座;浅层地下水调查12,000平方千米,水样564件,水文地质钻探1,083米,开采示范工程8处;1:25万土壤地球化学调查84,540平方千米,地球化学调查的各类样品分析测试141,955件。提交报告5份。

    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初步建成了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其中长江三角洲(江苏域)地面沉降监测网由67个GPS一级监测点(江南33个、江北34个,其中分层标6组、基岩标12座、GPS标石49个)和201个GPS二级监测点(江南139个、江北62个)构成,能较好地满足地面沉降测量的需要。

    (2)初步查明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地面沉降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苏锡常地区、上海市实施地下水禁采和限采等措施后,初步遏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减少了地面沉降可能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

    (3)基本查明了苏锡常地区地裂缝产生的地质背景与人类工程活动的关系,初步划分了地裂缝三种成因类型,圈定灾害潜在危险区范围,提出地裂缝灾害防治规划。

    (4)通过浅层地下水调查,基本查明了苏锡常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分布规律,计算苏锡常地区浅层水天然资源量约为10.46×108立方米/年,微承压水可采资源量约为3.2×108立方米/年,为在禁采深层地下水的条件下寻找新水源提供了依据。采用新工艺、新方法施工的8个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起到了在弱富水性含水层地区开发浅层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水环境的示范作用。

    2.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包括:1:5万地面沉降地质调查6,000平方千米,1:10万重点区域地面沉降调查5,100平方千米;1:25万区域地面沉降地质调查2万平方千米;建设GPS监测墩94个;收集区内地面沉降水准测量成果1,000点;Ⅰ等水准路线测量500千米;GPS基准站3座;分层标测量360组次;基岩标1座。GPS测量108点次,已测GPS观测墩 48点次,物探剖面100千米的调查业已完成了60千米,InSAR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已经取得了监测区的数据。取得成果如下:

    (1)完成了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方案的设计(图5-5);并建立区域GPS观测墩94座,GPS基准站3座,基岩标1座。


    2007-11-28 22:10:28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利工程设计

返回版块

28.26 万条内容 · 36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欢迎加入水工交流群,结交天下水工大虾!

欢迎加入水工交流群,本人在成勘院工作,结交天下水工大虾!群号:49405047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