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混凝土结构 \ 【设计之声.原创】不做“躬”程师,我们要做“攻”程师

【设计之声.原创】不做“躬”程师,我们要做“攻”程师

发布于:2017-07-19 14:57:19 来自: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 [复制转发]










































《设计之声》专栏本期推荐原创作品








 



 








作者 | 鲲鹏




自媒体人




本文来源于其微信公众号“JIE构生活”



























 



 




 




这段时间,几件小事一直盘旋在心里,它们究竟有什么逻辑关系呢?又和我们工程师有什么关系呢?嘿,你别说,仔细想想,还真有关系。










(1)



我之前参加一个社群,要缴费199,可能对不少习惯免费的人来说,这不划算。但有的人就不这么想,一些人很用心地在里面写留言,然后被点赞,顶得很高。同时,他们顺便在留言里介绍自己,推荐自己的公号,以及经营的社群。通过这种方式,他们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粉丝。试想,199的宣传费是不是很便宜?仅需199,就可以使用别人的大平台宣传自己,超划算,对不对?


这就是典型的“花少量的钱,赚更多的钱”的逻辑,但前提是要花钱,我们要先迈过这个坎。













(2)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篇文章,写得挺好,随手赞赏,在备注栏,我有意留了我的微信公号。一两天后,这篇文章的作者在朋友圈看到了我微信公号上的文章,觉得写得可以,再加上之前赞赏留下的印象,就转发了我的文章,并关注了我的公号。


这就是一小笔赞赏费带来的连锁反应,其实就是“花少量的钱,赚更多的关注”。













(3)



我们健身房有个教练,比较火爆,很多学员找她做私教,我一直在想,她为什么这么火爆,很漂亮吗?不是。那有什么不同?观察一段时间发现,她经常跑出去上课,北京、上海、西安、杭州…,学了很多新知识,新方法,有理论,有实践。回来后,就可以用在学员身上,帮助到学员,当然她收费可能也更高。


这也是“花少量的钱,赚更多的钱”的例子。这其实是一个良性循环,但当大家都在同在一条起跑线上的时候,有这些意识的人,才会先迈入这个正向循环圈。












前面这些例子好像都和钱有关,但其实,钱不是最关键的,意识才是,不信,接着看。











(4)



一名资深猎头曾经提到一个方法,通过和各种专业人士聊天,他积攒了很多对各专业的认识,虽然不扎实,但够前沿,足够撑场面。在面试其他技术大牛的时候,他很自然地抛出一些专业问题(也许也是他的疑惑),这些问题都是其他大佬目前在关注的方向,所以那些被面试的人会肃然起敬,觉得这个猎头Level很高,仔仔细细地回答这些问题,当然,可能也解答了猎头的疑惑。











(5)



有位教授也提到过类似的方法,当他要了解一个方向的时候,就找这个方向的专家聊,这些专家会迅速地为他指明大框架,并确定好边界。有了这些框架和边界,再学起来就很方便,因为你知道自己在哪,要到哪里去,甚至也知道该选哪条路,所以事半而功倍。









现在很多大V开讲座,开专栏,号称只用两三个小时,就能将他毕生所学、或者某个秘诀传授给你,这当然只是一个噱头,但好的讲座以及专栏确实可以为你指明一条方向,这是很有意义的。


即使是优秀的、学习能力很强的人,也应该善于使用这种路径,否则,要在知识的汪洋大海中,找到一条方向,是要花费很多时间的。











这几个例子,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如何更快地成长,如何做更有价值。









以前,我们总是讲,不要着急,慢慢来,功到自然成,功不唐捐…没错,老工程师总是这么教育我们。这些也许没错,但如果不够快速的话,我们可能会丢掉机会,虽然我们最终也掌握了知识。机会不是自己消失,而是被更快的人抢走。








所以,老工程师的话,我们不能全听,每个时代,自有其特点,每个人才,也有不同的成长路径。很早以前,我就想,循着大师的老路,究竟还能不能成为一名大师?其实,这是一个伪问题,因为这样的路,已经不存在了。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但这里的路,绝不是成为大师的路。










既如此,走在老路上的我们,也要去摸索一条新路,在这条路上,即使Fail,我们也要“Fail fast,Fail often”,在快速迭代中,探出个究竟。注意,“快”不是投机取巧,不是避重就轻,而是直面生活中的问题,是积极,是灵活,是进取的心态。其实,仔细观察这个社会,那些“快”的人,那些进取的人,总是有很多出人意料的办法改变自己的处境,就如之前讲的几个小故事。


以前常说,“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但在这个充满变革的社会,快鱼连大鱼都可以吃掉的啦。










再往上延伸一个层面,这其实是对待工作以及生活的态度。我们是选择“攻”,还是选择“躬”的问题。我们称同事为工程师,我们也自称是工程师,但我们究竟是做“攻”程师,还是“躬”程师,也许还需要仔细思考,重新评判。








下次,当再有人喊“X工”的时候,我们就要想一想,他喊的是“X攻”还是“X躬”?


















































原创




征集

























征集内容:


设计项目经验总结,热议话题讨论,(设计、生活、工作)中的趣事片段,以转行、求职、裸辞、跳槽、考研等为主题个人经历分享,规范条文解析,注册政策以及相关问题讨论的专业内容。










专栏作者:

58位; 原创作品 : 150多篇





投稿QQ:

2355735304





作品评选:

定期组织优秀原创作品评选,颁发荣誉证书及土木纪念品。





优秀的原创作品,易筑结构官方微信公众号同步推荐







全部回复(44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 天地不言
    天地不言 沙发
    从职称的角度,我的确是工程师了。:)
    2017-08-01 14:26:01

    回复 举报
    赞同0
  • qpppp99999
    qpppp99999 板凳
    感谢楼主分享!
    2017-07-31 07:54:31

    回复 举报
    赞同0
加载更多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

140.2 万条内容 · 215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绘图员的日子(七十九)基础初探(一)方案选型

免费的东西果然是最贵的,他输入的价值观我得花费同样时间洗一洗,一来一回更麻烦了。 写在前面的话 不差与好的差别 从逻辑学角度来讲不差应该是与好一致,就如数学里面不小于就是大于等于一样,但感官上看不差与好的差距可能就不是那么一小截,那么不差在现实里面有哪些表现呢?比如做学问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我们行业的绘图匠,再比如大多数碌碌无为的我们。成为人们眼中的不差很容易,因为任何事情都能大致分为三个区间,即差、不差、好,而这三个区间基本又呈现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从差到不差的过渡,我将之理解为量变,而从不差到好的过渡,我将之理解为质变。就像东哥前段时间所说“我们从来不去试图成为非常聪明的人,而是持续地试图别变成蠢货。”这便是大多数人习惯成为不差的类别,而放弃去追寻成为好的机会。好像都是在瞎扯淡,但我确实想跳出不差的标签,好好努力吧!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